「氣候政治」如何改變歐洲政黨光譜

2021-01-08 新華社

新華社柏林6月13日電(國際觀察)「氣候政治」如何改變歐洲政黨光譜

新華社記者任珂

德國近期一項民調顯示,環保主義政黨綠黨成為德國最受支持的黨派。而在5月底的歐洲議會選舉中,多個歐盟國家的環保主義政黨異軍突起。

隨著近年極端天氣情況增多,氣候變化再成歐洲各國民眾最關心的議題之一。環保主義政黨在歐洲多國影響力日增,「氣候政治」正在深度影響歐洲政黨光譜,給氣候變化全球合作注入一股新的政治動力。

(小標題)綠黨受益全球變暖

德國權威民調機構福沙輿論調查所5月末的一份民調結果顯示,27%的受訪者表示,若近期德國舉行大選,他們將把選票投給綠黨,綠黨支持率較上次調查上升9%,首次超過傳統政黨聯盟黨和社民黨。

這是德國在歐洲議會選舉後完成的首個民調。而在歐洲議會選舉中,綠黨贏得約20%的選票,是2014年上次歐洲議會選舉時的兩倍,從而超過社民黨成為德國在歐洲議會的第二大黨。

德國綠黨的崛起並非個例。在英國,綠黨得票率12.4%,比上次歐洲議會選舉增加一倍。法國、愛爾蘭、芬蘭、奧地利等國的綠黨也有亮眼表現。綠黨黨團也成為歐洲議會中第四大黨團。

德國綠黨以往支持率保持在10%左右,但在去年下半年明顯走強。德國綠黨聯席主席羅伯特·哈貝克曾在一次交流中告訴記者,綠黨之所以變強大,是因為其他政黨犯了錯誤,而去年德國經歷了一個炎熱的夏天,越來越多的人對氣候變化有了切身感受。

年輕選民的力挺是歐洲各國綠黨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法國,18歲至24歲的選民有25%在歐洲議會選舉中投給綠黨,在德國這一比例高達34%。歐洲許多年輕人認為,應對氣候變化不力最終將使他們在未來承受後果。

(小標題)「氣候政治」舉足輕重

分析人士指出,歐洲多國綠黨的壯大,凸顯公眾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視。16歲的瑞典女孩格蕾塔·通貝裡去年夏天發起「星期五為了未來」的氣候保護活動,迅速蔓延到多個歐洲國家。環保和應對氣候變化正成為德國等歐洲國家最重要的政治和社會議題之一。

德國成立了由總理默克爾領導的「氣候內閣」。受歐洲議會選舉結果和民眾呼聲的推動,「氣候內閣」將在下半年就一些關鍵減排問題做出決定。默克爾6月初表示,德國計劃到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比1990年減少55%,2050年實現「碳中和」。英國政府11日公布一項法案概要,宣稱將依法在2050年底之前達成「碳中和」。在芬蘭,綠黨參與的執政聯盟6月初宣布,計劃在2035年前實現「碳中和」,比原計劃提早10年,目標是成為首個放棄石化燃料的工業國。

美國總統川普上周訪問英國時,英國朝野各黨也沒停止談氣候變化。川普到訪愛爾蘭期間,一些民眾還在美國駐愛爾蘭大使館外抗議美國在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消極姿態。在丹麥,46%的選民認為氣候變化是首要關切。不用塑膠袋、少開車多騎車等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如今在西歐年輕人中廣為流行。

德國波茨坦氣候研究所所長奧特馬爾·埃登霍費爾告訴記者,十年前人們在談論是否應該為氣候變化做點什麼,而現在人們都在談論應該怎麼做。氣候變化已成為歐洲國家最重要的政治議題之一,在未來的歐洲甚至世界政治中,氣候變化議題會越來越重要。

(小標題)全球合作刻不容緩

德國外長馬斯近日在柏林氣候和安全會議上警告說,氣候變化對國際安全的威脅正在增加。他呼籲全球合作應對這一挑戰,並加強聯合國在這方面的作用。

馬斯說,氣候變化的影響遠遠超出環境範疇,正在威脅全球許多地區的和平穩定。此外,氣候變化引發的各種環境和生態後果也會激化衝突,在不穩定地區觸發新的緊張局勢。

分析人士指出,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在此領域應該捍衛多邊主義、加強國際合作。

埃登霍費爾曾擔任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間委員會第三工作組聯席主席,他領導撰寫的第五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為巴黎氣候協定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他說,中國在全球氣候變化談判中富有建設性,是這一領域維護多邊主義的重要力量。

他認為,歐洲和中國可以在氣候變化上加強合作,例如探索整合雙方碳市場等事項。歐中在氣候變化領域加強合作也是對多邊主義的維護和推動,在氣候變化國際合作遭遇幹擾的時候,顯得尤為重要。(完)

相關焦點

  • 林德山:歐洲左翼政黨的現狀與前景
    歐洲左翼政黨構成複雜。按照它們在左右政治光譜中的位置,大致可以將其歸為三類: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黨、更為激進的激進左翼,以及極左力量。[1]這三類左翼力量在歐洲既有政治體系中的地位不等,作用方式也各不相同。面對持續的經濟危機,這些不同的左翼力量的表現也各不相同。
  • 新聞分析:多州議會選舉重繪德國政治光譜
    新華社柏林10月29日電 新聞分析:多州議會選舉重繪德國政治光譜  新華社記者張遠 任珂  德國東部圖林根州27日舉行議會選舉,左翼黨和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德國選擇黨以超過30%和23.4%的得票率佔據前兩位,德國總理默克爾所在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和社會民主黨(社民黨
  • 歐洲新議會格局初現 政治光譜更趨複雜
    新華社布魯塞爾5月27日電(國際觀察)歐洲新議會格局初現 政治光譜更趨複雜  新華社記者  第九屆歐洲議會選舉26日落下帷幕。初步統計顯示,議會最重要兩個黨團的議席數相比上屆出現下降,而極右翼勢力的席位有所增加,政治光譜更趨複雜。
  • 多重治理難題考驗歐洲政黨
    政黨是各國政治生活的核心,是國家發展的領路人。政黨作為現代國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組織和重要力量,在國家政策制定、政治動員和輿論引導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些年,在歐洲很多國家,傳統主流政黨遭遇支持率下降、黨員流失的情況,而激進政黨和右翼政黨卻表現出很強的衝擊力,由此加劇了國家內部意見分歧、政局動蕩,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確定性增加。
  • 當代歐洲左翼政黨的價值觀念流變
    從一般意義上看,政黨價值觀從思想層面反映著既有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結構的深刻變遷,而從內容上體現為政黨的政治觀、階級觀、國家觀和社會觀等。20世紀以來,資本主義社會的國際風雲變幻和社會結構變遷,是歐洲左翼政黨社會批判得以展開的現實社會基礎。
  • 2015年世界政黨政治的主要特點
    過去一年,全球共50多個國家舉行全國性選舉,諸多國家政黨政治呈現碎片化趨勢,歐洲、拉美等地區多國政黨政治出現「右擺」,多黨民主政治的固有矛盾和問題有新表現,執政安全、治理能力與自身建設依然是多數政黨面臨的主要課題。
  • 當代亞洲政黨政治演進的主要特點
    第二階段,從戰後到冷戰結束,為其迅速興起和蓬勃發展的階段,各種類型的政黨相繼出現,政黨政治在多數國家立足並發揮作用。第三階段,從冷戰後至今,為其調整與演變階段,政黨政治出現了更為複雜的變化,多黨民主浪潮在亞洲部分國家興起,許多國家的政黨政治發生深刻變動。迄今為止,亞洲地區各類政黨數以千計,展現出政黨體制多種多樣,意識形態千差萬別,黨派組合分化不斷,地區聯合方興未艾的政治景觀。
  • 德國大選|政治光譜兩極的黨派為何同時呈現出分裂和模糊?
    德國大選|政治光譜兩極的黨派為何同時呈現出分裂和模糊?它們以政治光譜從左到右的順序排列起來依次是:綠黨,德國左黨(對這兩個黨在政治光譜的排序中誰更「左」存在爭議),社會民主黨,基督教民主聯盟,基督教社會聯盟,自由民主黨,德國選擇黨。
  • 馬克龍執政周年,政治光譜右移?
    國際縱橫在其一年前的競選口號中,馬克龍將其政治運動定義為「既非左也非右」,但目前,民眾普遍認為本屆政府出現右傾化趨勢。去年的5月7日,高舉「開放」和「親歐」旗幟的馬克龍成功阻擋極右民粹政黨,出其不意地入主愛麗舍宮。
  • 治理民主是政黨政治的屬性
    原標題:治理民主是政黨政治的屬性 政黨政治是現代政治的基本特徵,它最早出現在西方,是順應民主政治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因而被認為具有民主屬性。也正因為如此,政黨政治民主也成為了政黨政治以及民主理論研究的重要議題。
  • 國際述評:樸槿惠之後的韓國政治光譜
    國際述評:樸槿惠之後的韓國政治光譜 2017-03-31 20:4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張艾京   中新社北京3月31日電 題:樸槿惠之後的韓國政治光譜
  • 西班牙中左翼政黨贏得大選,反歐洲極右翼崛起?
    桑切斯表示,與其他政黨的合作必須「尊重憲法,向著社會正義、社會共存、政治清明前進」。當然,桑切斯還可以聯合右翼政黨「公民黨」組成聯合政府,該黨擁有57個席位。不過,「公民黨」主席阿爾伯特·裡維拉此前一直對桑切斯的聯合政府持批評態度,指責桑切斯與支持加泰隆尼亞獨立的政黨組成聯盟。桑切斯似乎也並無意願與「公民黨」組成聯盟。這使得桑切斯組建聯合政府也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 人民日報:亞洲政黨政治——人類文明多樣性的鮮明畫卷
    因此,亞洲的政黨政治比其他任何地區都更加紛繁複雜,變化多樣。尤其在冷戰後,這裡的政黨政治、政黨格局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特點。    一、政黨政治發展不平衡,各國之間情況不盡相同    亞洲國家的國情差異甚大,政治體制和與此相適應的政黨制度五光十色。在中國,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不斷深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取得長足發展。
  • 位於政治光譜兩個極端者都支持柯文哲?
    「政治光譜」是西方政治學者常用的一個名詞術語,一般是用作量度政黨或個人的政治立場傾向(即不同意識形態)的工具。在現代西方國家或地區,,政治光譜通常以左右的界線來加以描述。大多數政治光譜都包括兩大派,左派(社會主義或無政府主義傾向)和右派(保守主義傾向),光譜的其中一端代表著最極端的無政府主義,另一端最則代表最極端的法西斯主義(威權主義)。
  • 美國中期選舉「靴子落地」 近距離看美國政治光譜漸變
    【環球時報赴美國特派記者 王雯雯】「民主黨已成為城市政黨,而共和黨佔據鄉村。」「『驢象之爭』由來已久,但情緒化的川普加劇了美國政治的分裂。」《環球時報》記者在美國中期選舉期間前往華盛頓、費城等地,聽到的是各種複雜的議論,也近距離感受到美國政治光譜的變化。美國中期選舉「靴子落地」,民主黨時隔8年重奪聯邦眾議院多數席位,而共和黨保住參議院多數席位。
  • 美國政治光譜正悄然右移
    近十年來,美國公眾對華盛頓的當權派積累了越來越多的不滿,這種不滿在選舉行為上得到表現,而且正在改變兩大黨的結構和立場。比較而言,共和黨面臨的挑戰更為棘手:2010年的中期選舉中,茶黨這一發端於2002年的保守主義運動迅速崛起,通過支持國會席位候選人(主要是共和黨候選人)來廣泛擴大影響力。在多個州的選舉中,茶黨力量支持的候選人打敗那些「主流」共和黨當權派,在共和黨內迅速形成氣候。
  • 格蕾塔·通貝裡:「氣候政治」中的瑞典「環保少女」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2月15日電(天下人物)格蕾塔·通貝裡:「氣候政治」中的瑞典「環保少女」  新華社記者和苗  16歲的瑞典「環保少女」格蕾塔·通貝裡近日當選美國《時代》周刊2019年「年度人物」,她也因此成為迄今為止最年輕的《時代》「年度人物」。
  • 法國大選|今日對戰勒龐 馬克龍崛起背後的法國政治光譜
    ◆非左非右的馬克龍崛起與極左極右的激進政黨不再邊緣,顯示政治光譜新變化,折射出法國政治的現實困境 文/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沈孝泉 北京時間今日(7日)下午,2017年法國大選第二輪選戰正式打響,年僅39歲、「非左非右」的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在法國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中決戰極右翼候選人瑪麗娜·勒龐。
  • 讀書 | 《氣候改變世界》
    氣候是某些文明崛起的幕後推手,也是某些文明衰落的罪魁禍因,但歷史的經驗表明,正視氣候變化並及時應對,仍能獲得積極的效果。氣候變化的規律是如何得出的呢?氣候學家自有其辦法,比如在樹齡極長的古木上鑽孔,取出一段木芯,看年輪分布(看年輪不用把樹砍倒),溫度低的年份樹生長慢,年輪就密,反之則疏。
  • 氣候如何影響近代歐洲歷史
    隨著年輪、冰川、降雨量、物候等資料的廣泛運用,很多西方學者用「小冰期」的概念來特指離我們最近的寒冷期,認為1560—1700年的全球氣候是由一系列冷夏和寒冬組成的。美國學者布萊恩·費根曾在《小冰河時代:氣候如何改變歷史(1300—1850)》中論及約公元1200年起北極地區開始出現小冰期的寒冷天氣,大片浮冰向南漂移,引起北大西洋和北海的暴風雨不斷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