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治理難題考驗歐洲政黨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政黨是各國政治生活的核心,是國家發展的領路人。政黨作為現代國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組織和重要力量,在國家政策制定、政治動員和輿論引導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些年,在歐洲很多國家,傳統主流政黨遭遇支持率下降、黨員流失的情況,而激進政黨和右翼政黨卻表現出很強的衝擊力,由此加劇了國家內部意見分歧、政局動蕩,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確定性增加。這一局面讓人們開始重新思考西方傳統政黨政治的理論和實踐。

  政治格局更為複雜

  從近年來的發展態勢看,歐洲政黨政治出現新變化,使得許多歐洲國家的政局更為複雜。

  選舉競爭日趨激烈。從歐洲國家近年的選舉情況看,各黨派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在德國、法國,傳統主流政黨的凝聚力、支持率持續下降。芬蘭等國議會選舉無一黨選票過半,各黨派難以達成共識。希臘議會政黨多達8個,半數為新黨。西班牙因選舉遭遇社會分化,衍生出10多個議會政黨。從這些情況可以看出,大黨受挫衰弱,小黨趁勢發展,大小、新老與左右政黨鼎立,政治分化加劇。

  主流政黨信任度下降。歐洲國家內部民眾對政治參與的熱情不斷減退,各國政黨的黨員數量和黨員佔選民比例普遍出現下滑。主流政黨的「精英黨」傾向弱化了其所宣揚的群眾性政治組織特徵,加大了與民眾的裂痕,使得政黨作為國家與社會橋梁的功能受到削弱。從整體上看,歐洲政黨缺乏穩定可靠的選舉財源和選民基礎,基層組織建設面臨危機。

  組閣困難增多。近年來,歐洲許多國家的選舉結果打破了中左和中右政黨輪流坐莊或聯合執政的格局。法國共和黨和社會黨被淘汰,荷蘭和奧地利等國由中左和中右主流政黨參加的聯合政府也遭摒棄。一些主流政黨雖然還能保持相對多數,但主導力下降,被迫進行多黨聯合組閣。德國聯盟黨在聯邦議會選舉中僅僅獲得1/3的選票,組閣談判至今仍有困難。以傳統主流政黨為主導進行組閣的模式正在被逐步改變。

  政黨力量分化。一些新興小黨打著民族主義和反移民、反一體化、反全球化的旗號吸引選民,在意識形態上做文章,成為與現存體制抗衡的力量。在西班牙,「我們能」黨主張民粹主義、疑歐主義的價值理念,躍居為第三大政治勢力。在不少國家,右翼政黨的作用上升,歐盟國家中有近30個右翼政黨已對其所在國家的政治格局產生影響,使得這些國家的政策走向更加難以預測。

  民粹傾向明顯。民粹主義政黨支持極端民族主義,主張貿易保護主義,在多國大選中取得不俗成績,對歐洲社會民意也產生巨大影響。多個民粹主義政黨獲得歐洲議會議席並組建跨國黨團。在民粹主義影響下,許多嚴肅議題被輕率付諸公投,一些主張疑歐、反歐、反移民立場的政黨獲得民眾支持。一些傳統主流政黨也表現出民粹化、中間化趨向,開始接納和效仿民粹主義的思想主張。

  內外矛盾交互作用

  歐洲政黨政治發生變化有許多原因,首先是因為這些國家內部出現治理難題,表現為利益分配失衡,社會價值觀念混亂,國家治理體系僵化、治理能力不足。

  歐洲國家在經濟、政治和社會領域暴露出許多矛盾。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經濟發展低迷乏力,社會貧富差距和階層分化擴大,暴恐襲擊頻繁,移民難民危機激化。面對這些問題和挑戰,傳統主流政黨大都曾試圖進行經濟社會改革,但沒有拿出切實有效的對策,難以凝聚民眾信心和社會共識,引發民眾普遍失望,轉而把選票投給其他政黨。而一些民粹主義政黨以反歐盟、反移民、民族主義為主張,提供了求新求變的解決方案,迎合了一些民眾的多元利益訴求和尋求變革的社會心理。政黨的民粹化攪亂了政治生態,也使一些政黨能夠挾持民意,對抗傳統精英政治。一些政治人物藉助民眾對國家治理的不滿,批判政治腐敗和議會民主的低效無能,其反傳統、反權威的言論受到民眾歡迎,贏得不少支持和同情。

  長期以來,包括歐洲在內的西方國家致力於西方民主模式的輸出,熱衷於對其他國家制度評頭論足甚至橫加指責,卻忽視了自身國家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提升。在競爭性選舉機制和自利性制衡機制的作用下,西方民主體制陷入政黨間問責過度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國家政策的制定和實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失衡不斷削弱國家治理能力,執政力量越來越難以有效回應民眾訴求。特別是無法限制並消除政治資本化的危害,也沒有承擔起政府應有的政治責任,沒有發揮維護社會正義的作用,從而激起普通民眾對政治精英的不滿。並且,這種西方民主體制具有強大的內部慣性,失去了在變化環境中進行自我糾錯和調整的能力。政治權力博弈愈演愈烈,一些政客為取悅輿論或贏得選民,特立獨行走極端路線,導致缺乏理性和包容的「否決政治」盛行,多黨競爭演變為相互爭鬥和彼此傾軋。無序無休的黨派紛爭也導致國家的重要決策被利益集團綁架,以黨派意志裹挾民意,為反對而反對成為普遍現象。這些都加劇了政治矛盾,影響國家的有效治理。

  歐洲政黨政治發生變化也有不少外來原因。近年來,西方國家出現了明顯的反全球化傾向,保守主義、孤立主義、狹隘民族主義回潮。反全球化者反對的主要是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後果,而全球化發展過程中的不公正不平衡也助長了民粹主義的興起。自2012年起,由於中東北非國家持續動蕩,難民人數快速增長。眾多受到戰火波及的中東北非平民為了一線生機,如潮水般湧向歐洲,以致形成二戰結束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難民潮。據統計,2014年進入歐洲的難民達到28.3萬人,2015年湧入歐洲的難民數量更是出現爆炸性增長,超過100萬人。難民潮給歐洲國家的政治、經濟和安全帶來巨大衝擊,在歐盟內部造成了巨大分歧。歐洲國家的國民感覺大量難民造成經濟壓力和社會不穩定,反一體化、反全球化呼聲更加高漲。一些政客有恃無恐地進行極端情緒的輿論煽動,簡單地把問題歸咎於移民乃至全球化,從而使全球化成為社會公眾發洩憤怒的對象。這些內憂外患成為歐洲政黨不得不去面對的新問題。

  政黨自身面臨挑戰

  歐洲政黨政治的這些變化,讓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到資本主義發展的內在矛盾和西方民主制度面臨的危機,也引發我們對政黨自身建設的深層思考。

  政黨要有明確政治立場。許多歐洲國家政黨為了贏得大選上臺執政,不能堅持黨派設立時的宗旨,淪為某些特定利益群體的工具,失去了整合和表達不同群體利益的功能,難以代表和反映民眾的需要。政黨要得到民眾擁護,就要以維護民眾的根本利益為宗旨,保持先進的執政理念和政策取向。

  保持長期執政必須加強自身建設。在歐洲政黨政治中,大多數政黨只為競選拉票,疏於自身建設,體制機制鬆散,基層組織空心化,黨員老化流失、作用弱化。大黨大而不強,新興政黨短期內難以凝聚大多數民眾共識。大小政黨均無法形成一個有效、權威的政治聯盟。這種政黨政治競爭與國家發展所需要的團結相違背,也與政黨作為社會力量整合載體的理念相衝突。一個政黨要保持執政優勢,必須重視自身建設,加強組織領導。

  執政黨必須切實增強執政本領和國家治理能力。歐洲國家治理出現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多黨選舉制的僵化和制衡機制對國家能力的削弱。這也是西方政黨制度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這種機制不僅容易造成政府更迭頻繁,也使議會成為黨派角鬥的舞臺,甚至引發嚴重的社會危機。因此,執政黨必須始終高度重視加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努力保持社會發展的創造力與活力。

  政黨應有相對穩定連續的發展規劃。在西方多黨制下,由於政黨之間的對立和競爭,各種周期性選舉持續不斷,客觀上很難為政府有效施政提供安定環境。政黨綱領與政策隨意性明顯,即使是優良的政策,也常常因政黨更替遭到廢止。歐洲一些政黨為了競選急功近利,熱衷於追隨短期民意,缺乏長期謀劃與持續治理目標,難以有效解決選民短期利益訴求與國家長遠發展之間的矛盾。

  各政黨間應盡力保持協商合作。權力博弈是西方政黨政治的常態。如果政黨之間不能相互尊重、互學互鑑,不能在國家和社會治理的重大問題上形成共識,而是陷於矛盾紛爭,勢必會相互中傷、抹黑對方,從而嚴重影響國家發展和政府形象。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領導力量,政黨間應建立起有效的協商合作機制,共同致力於國計民生。而這一點在西方選舉民主、權力制衡的制度設計下,實際上是難以實現的。

  (作者吳志成 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開大學基地教授)

相關焦點

  • 治理民主是政黨政治的屬性
    原標題:治理民主是政黨政治的屬性 政黨政治是現代政治的基本特徵,它最早出現在西方,是順應民主政治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因而被認為具有民主屬性。也正因為如此,政黨政治民主也成為了政黨政治以及民主理論研究的重要議題。
  • 林德山:歐洲左翼政黨的現狀與前景
    社會民主黨執政形勢有所好轉,但執政前景不容樂觀 作為歐洲左翼的主流政黨代表,社會民主黨(包括社會民主黨、社會黨、工黨)是歐洲左翼中的穩定執政力量,它們也以執政為主要目標。因此,衡量其政治現實和前景的主要依據是其在各種選舉中的表現,以及對既有和未來歐洲政治議程的影響能力。
  • 當代歐洲左翼政黨的價值觀念流變
    當代歐洲左翼政黨的價值觀秉持了歐洲社會民主主義的思想傳統,並在批判以自由主義為核心內容的資本主義主流價值觀的基礎上逐步孕育出來。百餘年來,出於對資本主義社會不平等現象的憤怒和對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們(主要包括工人階級、婦女、少數族裔和有色人種等)的同情,當代歐洲左翼政黨及其理論家致力於通過民主的方式建立徹底實現自由、平等和團結的理想社會。
  • 西班牙中左翼政黨贏得大選,反歐洲極右翼崛起?
    截至28日晚,99%的選票計票結果顯示,現任首相佩德羅·桑切斯領導的中左翼政黨工人社會黨贏得29%選票,佔據眾議院123個議席;中右翼政黨人民黨(PP)獲66個議席;自由主義的「公民黨」(Ciudadanos)獲57個議席;左翼政黨「我們可以黨」(Podemos)獲42個議席;極右翼政黨「聲音黨」(VOX)幾十年來首次進入議會,贏得10%選票,佔據眾議院24個議席。
  • 加強世界政黨研究 開創政黨外交新局面——「疫情背景下的世界政黨...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 靳 諾:  政黨政治是現代政治區別於傳統政治的重要標誌,在國家乃至全球政治生活中都有著重要影響。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也面臨著一系列重大風險考驗。
  • 「氣候政治」如何改變歐洲政黨光譜
    新華社柏林6月13日電(國際觀察)「氣候政治」如何改變歐洲政黨光譜新華社記者任珂德國近期一項民調顯示,環保主義政黨綠黨成為德國最受支持的黨派。而在5月底的歐洲議會選舉中,多個歐盟國家的環保主義政黨異軍突起。隨著近年極端天氣情況增多,氣候變化再成歐洲各國民眾最關心的議題之一。
  • 中歐政黨高層論壇閉幕:觀點有碰撞,但能促進雙方相互了解
    會議認為,中歐關係在新時期應實現新發展;綠色轉型、「一帶一路」為中歐合作帶來新機遇;中歐政黨高層論壇對發展中歐關係和中歐黨際關係具有重要推動作用。中聯部副部長陳鳳翔致閉幕辭時表示,今年是中國「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歐洲經濟正在穩步向好,步入恢復增長軌道,中歐關係面臨新的起點和機遇。
  • 2015年世界政黨政治的主要特點
    過去一年,全球共50多個國家舉行全國性選舉,諸多國家政黨政治呈現碎片化趨勢,歐洲、拉美等地區多國政黨政治出現「右擺」,多黨民主政治的固有矛盾和問題有新表現,執政安全、治理能力與自身建設依然是多數政黨面臨的主要課題。
  • 選情與疫情疊加下的美國政治:認同分裂、政黨重組與治理困境
    在疫情造成的短期衝擊之外,影響美國政治中長期演化的深層變量為政治極化背景下的新一輪政黨重組趨勢:東北部「鐵鏽地帶」白人藍領選民對民主黨的疏離,南方部分「陽光地帶」年輕選民群體對共和黨忠誠度的下降。「身份—認同」將逐步取代「經濟—階層」成為美國政治的核心因素,並加深美國的社會裂痕、黨派鬥爭與政治極化,使其國內治理效率進一步下降,甚至引發政治民主的退化。
  • 中東歐多國左翼政黨選舉獲勝 經濟危機致右翼失勢
    原題:多國左翼政黨選舉獲勝中東歐集體向左轉國際在線報導(記者趙遠方):今年是部分中東歐國家的選舉年。在本月9日舉行的羅馬尼亞議會大選中,中左翼的社會自由聯盟以約60%的得票率遙遙領先於其他對手,輕鬆贏得大選。今年舉行的斯洛伐克和立陶宛議會選舉中,左翼政黨也全部獲勝。在匈牙利、捷克,左翼政黨的支持率不斷攀升,都有望在下屆議會選舉中擊敗目前執政的右翼政黨。
  • 分享自治良方共解治理難題
    珠江時報訊(記者/林一峰)昨日,「新思維,新視角」獅山鎮2020年度市域社會治理創新經驗交流會在獅山樹本產業家園舉行,為近百名獅山及周邊的社會工作者搭建一個多單位參與、多角色互動、多層次交流的平臺,共同探索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下的獅山鎮社會治理創新路徑。
  • 綜述:美國政府治理呈現多重亂象
    新華社華盛頓11月24日電 綜述:美國政府治理呈現多重亂象  新華社記者鄧仙來 孫丁 徐劍梅  2020年美國大選被視為美國歷史上最尖銳和最分裂的選舉之一,其膠著與反常所折射出的是過去4年、甚至更長時間以來美國政府的治理之亂。
  • 歐洲向右|什麼是左什麼是右,歐洲極右勢力三次浪潮
    我們現在把歐洲右翼政黨一股腦都稱為極右勢力,實際上它們還是有很大差別的。極右政黨沒有一個稱自己是極右的。它們經常宣稱自己是「非左非右」,是「第三條道路」。       一些極右翼政黨,其政策主張不一定很極端。極右政黨雖然思想體系龐雜,但其核心是種族主義、民族主義,強調國家和民族的旗幟,強化反移民情緒。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反對歐洲一體化(個別極右翼政黨除外),認為一體化將會取消各國的民族特性和文化特性,他們提出的口號是「要民族國家,不要歐洲聯邦"。
  • 關於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幾點學習體會和認識
    今天,我圍繞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戰略任務,談談自己的一些學習體會和認識,與大家交流。 一、提出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主要依據和重大意義 學習是文明傳承之途、人生成長之梯、政黨鞏固之基、國家興盛之要。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把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作為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抓緊抓好。
  • 湖北、武漢抗疫鬥爭詮釋的中國治理密碼
    抗疫鬥爭是人類與新冠病毒之間一場規模巨大的戰爭,是對公共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場大考。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為,既是公共衛生安全治理成效的體現,也是執政黨和政府治理理念與能力的展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決把疫情擴散蔓延勢頭遏制住,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中國付出巨大代價和犧牲,有力扭轉了疫情局面、控制了局勢。
  • 多元還是同化:歐洲對待穆斯林的難題
    歐洲在歷史傳統上是一個基督教的世界,隨著外來移民的增加,歐洲現在與美國一樣,越來越成為一個多宗教、多民族的世界。如何化解世俗化的歐洲與穆斯林後裔的矛盾?英國與法國是不一樣的,英國採取的是文化多元主義的方針,而法國是強制同化的政策,但似乎都失敗了,歐洲陷入了深刻的困境之中。先說英國,英國在19世紀是頭號帝國,它的殖民地遍布世界,被統治的種族、民族和所信奉的宗教也五花八門。
  • 構建當代中國政黨政治學學科體系的積極探索——評介周淑真教授的...
    事實證明,在某些國家和地區宗教的教派主義政黨給人民帶來的最終是無盡的災難。綠黨則是伴隨著全球綠色政治運動的勃興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值得注意的是,綠黨在歐洲社會的影響力和地位正在以相對迅猛的速度上升,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國際背景值得研究。 在第五個方面,作者著重透視中國的政黨和政黨制度的歷史與現實,對照世界政黨政治的多樣性分析了我國政黨政治的民族性。
  • 這片水中森林,解決了一個世界級治理難題
    不久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溼地生態保護治理。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作出重要指示,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
  • 掌握治理的「時間哲學」
    一些社會治理難題在暑期不期而遇,絕非偶然。可以說,酷熱的夏季,構成了不少社會矛盾的時間背景,讓相關問題相對集中凸顯。  特殊的時間、特殊的環境,往往能突出呈現那些潛藏的社會問題,揭示平常不易察覺的社會風險。比如旅遊旺季,通常會集中暴露一個地方服務業的管理問題;冬季北方供暖期,考驗著一座城市大氣汙染防治的實際能力;重大節日慶典期間,社會治安與公共安全又往往面臨嚴峻挑戰。
  • 前沿譯文 | 歐洲數據治理條例(數據治理法)(上)
    第六章設立了 「歐洲數據創新委員會」,它將促進成員國當局出現最佳做法,特別是在處理重用數據要求方面的最佳做法,這些要求受他人權利的約束(根據第二章),確保有關數據共享服務提供商(第三章)和數據利他主義(第四章)的通知框架的一致做法。此外,該委員會將就跨部門標準化的治理以及戰略跨部門標準化要求的準備工作向委員會提供支持並提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