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世界政黨研究 開創政黨外交新局面——「疫情背景下的世界政黨...

2020-11-23 光明網新聞中心

加強世界政黨研究 開創政黨外交新局面

——「疫情背景下的世界政黨政治走向和政黨外交」研討會觀點摘要

  

  「疫情背景下的世界政黨政治走向和政黨外交」網絡視頻研討會現場。光明圖片

  為了準確把握世界政黨政治發展走向,深入探討新時代政黨外交的理念與路徑,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世界政黨研究所日前舉行「疫情背景下的世界政黨政治走向和政黨外交」網絡視頻研討會。來自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光明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等單位的領導和專家學者圍繞「世界政黨政治新變化、新發展」「政黨外交新形態、新特點」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

  此次研討會標誌著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世界政黨研究所正式成立並開始運行。世界政黨研究所旨在依託黨的對外工作渠道,聚焦世界政黨政治、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治國理政、管黨治黨、政黨外交等領域,聯絡國內外高校、智庫和學者,推動開展科研規劃、共同研究、內外交流、成果發布等活動。在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積極研討,各抒己見。本版特摘登部分觀點,以饗讀者。

  加強世界政黨研究是新形勢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 宋 濤:

  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響世界經濟、經濟全球化進程和國際格局,推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劇演進。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許多國家內部存在的經濟社會痼疾和選舉政治等疊加共振,深刻影響了其政治生態和內外政策選擇,也加速了世界政黨政治的調整重塑和分化組合。新自由主義和選舉政治的局限性和內在弊端進一步凸顯,國際社會包括美西方國家開始對其政治經濟體制進行更深入的反思。

  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國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根本遵循,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對外工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為指導,按照中央統一部署,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揮特色優勢,不斷開拓創新,通過加強對國際社會的政治引領,推動形成了各國政黨支持中國、合作抗疫的強大聲勢。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代中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對各國政黨的綜合性和系統性研究、摸清世界政黨情況和運行規律,有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各國內政外交、理論思潮和民心向背,有利於我們從政黨角度思考總體外交工作布局,更好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服務。

  光明日報社總編輯 張 政:

  政黨是現代國家治理不可或缺的行為主體,政黨政治是當代世界最具共性的政治運作形式之一。作為政黨政治在國際關係領域的延伸和拓展,政黨外交在促進國家關係發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解決地區和全球性問題方面日益發揮著重要影響。

  立足新時代,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政黨外交,推動構建新型政黨關係,有助於增進各國政黨之間的相互了解,加深彼此政治互信,推動形成更多共識和國際合作意願;有助於各方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理念和經驗,彰顯中國共產黨願與各方共同推動世界發展的堅定意志和使命自覺;有助於宣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為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匯聚更多認同感和行動力。

  要加強相關領域的研究,充分發揮政府、高校、智庫、社會組織和青年群體等主體的積極作用,推動中國共產黨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更好發揮政黨外交溝通世界、交流理念、凝聚共識的獨特作用,為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和中國共產黨故事提供有力助推,進一步凝聚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政黨共識。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 靳 諾:

  政黨政治是現代政治區別於傳統政治的重要標誌,在國家乃至全球政治生活中都有著重要影響。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也面臨著一系列重大風險考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在前進道路上我們面臨的風險考驗只會越來越複雜,甚至會遇到難以想像的驚濤駭浪。」全面把握世界政黨的政治生態,是中國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基本要求。關注世界政黨政治的演變,有助於深刻理解大國戰略競爭的國內政治邏輯。從政黨政治的視角研究世界,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當前國際社會中的重要政治現象和重大社會運動,深刻認識世界大變局與中國大發展之間的歷史性交匯,更好應對世界大變局下中國面臨的外部風險和挑戰。

  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 姜 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治制度是用來調節政治關係、建立政治秩序、推動國家發展、維護國家穩定的,不可能脫離特定社會政治條件來抽象評判,不可能千篇一律、歸於一尊」。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新型政黨制度體現出了強大的優勢。然而在國際社會,一些西方國家長期壟斷政黨制度理論的話語權,否定甚至攻擊其他國家的政黨制度。加強對當代世界各國政黨及其發展現狀、趨勢、特點的研究,加強對世界各國政黨面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加強對政黨發展及其執政規律的研究,並在此基礎上建立適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政黨理論、政治話語,是一項重要任務。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 袁 莎:

  從中國看世界、從世界看中國,是現實需要、時代要求,也是黨和國家的研究機構做研究、搞探索應有的胸懷和眼光。在新時代,加強世界政黨政治研究,有助於深入了解各國政黨、政府,從政策上服務我國內政外交;有助於探索政黨政治、現代政治規律,在理論上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有助於全面拓展中外政治文明交流互鑑的空間、領域,深化同情理解、促進文明融會,從戰略上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方法,理論聯繫實際、一切從國內外實際出發,客觀理性地對待各國政黨政治現象,精準地反映其矛盾發展的動態和趨勢,並不斷強化為黨和人民搞研究、做學問的自覺。

  中國政治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 李慎明: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果斷決策,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重大戰略成果,與一些國家形成鮮明對比。加強對世界政黨政治的研究,講好新型政黨制度的故事,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新時代和大變局的重託。首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對政黨和政黨政治進行科學分析,不能套用歐美政黨的分析框架來分析中國共產黨。其次,要把握重點,深入研究美國政黨政治,同時進一步加強對各國左翼政黨的研究。再次,要明確目標,研究世界政黨政治走向,對內要服務於黨的自身建設和國家穩定與發展,對外要服務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中國特有的貢獻。

  原中央黨校副校長 李君如:

  讓世界讀懂中國,關鍵在於讓世界讀懂中國共產黨;而要讓世界讀懂中國共產黨,關鍵是要讓世界讀懂中國的新型政黨制度。疫情對各國政黨制度是場大考,也是世界了解中國政黨制度的好機會。

  實踐證明,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凝聚起各政黨力量,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齊心協力,共同抗疫,顯示了巨大優越性。而在競爭性政黨制度下的政黨,有的為了黨派利益和選票,可以完全不顧人民死活。我們開展政黨交流,不僅要就政黨理念及其內政外交思想進行交流,也要就政黨實踐及其經驗教訓進行交流,還要就政黨制度進行交流。世界政黨研究所既要立足於世界政黨研究這一主要任務,也要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向世界講清楚中國共產黨是什麼樣的黨、新型政黨制度是什麼樣的政黨制度。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 顧曉園:

  新冠肺炎疫情推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作為絕大多數國家國內政治主要行為體和國際關係的重要行為體,政黨受到各方高度關注。研究國外政黨的自身演變、政黨博弈以及國際政黨互動,是深刻認識世界、把握世情,研判重大問題和國際地區熱點問題的重要依據。黨的對外工作作為黨的一條重要戰線、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特色的重要體現,在疫情期間,按照中央統一部署,主動配合外交工作大局,在強化政治引領、輿論引導,推進國際團結協作抗疫,反擊國外汙名化中國抗疫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進一步凸顯了政黨外交重要作用。

  世界政黨政治研究要把握時代性和特殊性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 楊光斌:

  世界政黨政治的比較研究,要從歷史和國家建設的角度把握東西方政黨的不同,才能把中國共產黨和新型政黨制度的故事講清楚。一方面,東西方政黨肩負的使命不同。西方政黨作為「選舉機器」,是國家制度、秩序下的政黨;東方政黨則肩負重新組織國家和政治秩序的使命。另一方面,政黨研究的地位不同。西方政治學中,政黨研究是屬於利益集團性質的下位概念,處於政治學和社會體系的邊緣;東方的政黨研究屬於國家建設的範疇,是政治學體系中的原點。政治學理論的建構來源於不同國家的歷史經驗。從東方特別是中國的政治發展歷程來看,政黨是國家制度的組織者、建設者,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協調者、整合者,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鍵就在於有一個強大的政黨,這也是非西方國家解決組織化、現代化問題的關鍵所在。

  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 潘維:

  當前,全球生產方式的變遷帶來深刻的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遷。「身份的認同」通過議題進行組合,隨議題的興衰而不斷重組。各國社會變得碎片化,政黨政治也隨之碎片化。

  此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美國政治經濟社會的弱點。需要看到,各國傳統文化正在成為世界政黨政治的重要思想資源。中國傳統政治思想源遠流長、樹大根深,源源不斷地滋養著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和發展思想,堅定地帶領中國人民邁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上海師範大學比較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李路曲:

  從世界範圍來看,早發現代化國家的政黨是在現代國家「體制內」建立的,其主要任務是進行民主政治建設;後發現代化國家的政黨是在「體制外」建立的,主要任務是通過社會革命或民族主義運動建立現代民族國家。建立起具有明確現代化導向和中央集權的有效的現代國家制度及其權力運行機制是後發現代化國家推進現代化進程的政治條件,也是進行現代國家構建的前提條件。在構建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法治化時期,需要具有現代化導向的國家集權體制,藉助國家力量來保持社會政治穩定。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林德山:

  21世紀以來,歐美國家政黨政治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是政黨政治主題發生變化,從傳統主流政黨政治向身份政治轉變。傳統主流政黨政治背景下,在傳統分野之下有各自共識基礎。但身份政治很難找到共識,認同缺失導致各國政治極化現象普遍。二是政黨的結構發生變化,碎片化趨勢持續加強。碎片化反映出一些長期性問題。在傳統政黨政治中,總有佔主導地位的政黨,而現在,主流和非主流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與此同時,政黨的理念主張越來越模糊,且相互重疊,傳統的政黨政治邊界越來越難以分辨,傳統上用來界定政黨的概念不再適用。三是政黨的組織發生變化,從等級式結構向民主化形式轉變。政黨向一個參與式平臺演變,導致政黨政治功能發生一系列變化。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進一步激化了歐美國家政黨政治演變。一是政治極化進一步突出。二是各種政治思潮理念交疊現象越來越突出。從長遠來看,新冠肺炎疫情會促使歐美社會反思一些問題。一是對政黨政治主題變化進行反思。二是對國家體系、國家戰略和國際體系進行反思。三是對政治和新公共風險之間的關係進行反思。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院長 高奇琦:

  技術的進步是影響政黨政治發展演變的重要因素。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來,技術發展依次呈現出信息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特徵。在信息化階段,選舉過程中採用信息化手段和工作方法,包括調查研究、民意預測等,掌握技術是贏得選舉的重要助力。在網絡化階段,社交媒體軟體興起,候選人和選民可以進行「近距離」溝通,政黨沒有必要通過加強組織結構來實現動員。到智能化階段,政治動員更為扁平化,通過推薦算法精準鎖定用戶偏好和需求,政黨能否獲勝不再取決於政黨的組織,而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技術和資本的力量。

  政黨有兩大重要功能,一是選舉,一是治理。在西方選舉政治體系下,政黨的功能主要集中於選舉上,技術的發展將進一步加劇西方政黨政治異化和極化,加劇社會撕裂。而中國始終強調人民團結、社會和諧,不管是進行精準扶貧,還是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是將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看待,這對於避免智能社會極化問題具有積極意義。

  新形勢下的政黨外交應有新突破和新作為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 趙可金:

  隨著數位化、智能化的發展,數字型政黨可能成為未來政黨的基本形態。數字型政黨有幾個顯著特徵:第一,在價值原則上,趨向於認同型政黨。第二,在組織體制上,越來越重視共享平臺。第三,在民意基礎上,高度關注粉絲量。

  政黨的數位化發展驅動產生政黨外交的「雲外交」形態。一是視野更加開闊,更為關注全人類的共同命運。二是形式更加多樣,探索使用新的數字平臺進行傳播。三是參與主體更加多元,官民結合、各界聯動,出現突破傳統外交框架的多種新機制。

  復旦大學政黨建設與國家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鄭長忠:

  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全世界的一場大考,既是在檢驗各國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能力,也是在檢驗各國制度體制。在疫情壓力下,全球文明構建和發展方式、各國內政外交乃至政黨政治,都將發生重大調整。現代文明構建有兩種重要路徑,一是以資本為中心,一是以人民為中心。以資本為中心的文明建構模式在實踐中已顯示出巨大弊端,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達到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邏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必要性和前瞻性進一步凸顯。無論各國承認與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將是國際社會前進的正途。

  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政黨外交已顯示出其獨特地位,並將繼續發揮更大作用。一是要繼續發展多邊政黨外交平臺,通過政黨渠道凝聚共識。二是要積極採用新技術,創新外交手段,打造「雲外交」機制。三是統籌群團等主體的外交活動,形成各方協調配合的強大合力。四是重視話語權建設,用中國話語講好中國故事。

  外交學院政黨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餘科傑:

  新冠肺炎疫情加劇國際社會分裂。儘管中國疫情防控的成績有目共睹,但西方主流政黨始終不願回應中國的抗疫成果和對全球戰疫的貢獻,甚至還把疫情與香港、臺灣等問題糾纏,借題發揮。這充分表明了西方維護自身價值的立場。我們不能心存幻想,要充分認識到鬥爭的長期性、尖銳性,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各國政黨交流交往。一是要堅持超越意識形態的準則,發展同世界各國政黨的關係。二是要積極拓展與西方中右翼政黨的交流交往渠道。三是要推進政黨交往機制化,探索搭建世界政黨交流平臺和協作機制,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凝聚政黨共識。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政黨外交學院院長 石曉虎: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國政黨外交呈現許多新特點,取得了許多積極成果。工作手段上新老並舉,尤其是藉助網絡技術顯著提升了黨際「雲交往」含量。工作力量配置上前後並重,工作布局上全面兼顧,工作內容上講好抗疫故事,不斷強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同時,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國際上的影響不斷擴大,黨的對外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也在增加。

  下一步,開展政黨外交應努力把握中國外部環境變化,著力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進一步強化抗疫外交,創新外交方式方法,堅定展開外交鬥爭,在強化政治引領、維護國家利益等方面作出新的貢獻。此外,黨的對外工作可著力提升交往精準度和工作實效,探索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手段,關注疫情期間國外的社會思潮、政黨發展、國家博弈、全球治理等議題,助力對外交往走得更實、更深,推動黨際交往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楊揚:

  當今時代,黨的對外交往工作發生了新變化。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是國際社會關注點,世界各國關注中國的做法和經驗,探尋中國抗疫背後的制度因素。要利用好這個契機給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帶來的新的發展機遇。通過「小人物」引申「大主題」,講好中國故事,增強中國故事感召力,讓世界各政黨、各國人民真正了解中國抗擊疫情的做法和經驗,感受和認識一個真實的中國。面對某些西方國家及其政黨在疫情問題上對中國的抹黑和汙名化,要合理表達客觀理性的聲音,對污衊予以堅決回擊。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世界政黨研究所供稿;執筆:季思)

  《光明日報》( 2020年06月29日 16版)

[ 責編:李方舟 ]

相關焦點

  • 2015年世界政黨政治的主要特點
    阿根廷「勝利陣線」敗給右翼的「我們改變聯盟」,阿12年來首次迎來中右翼政黨執政。巴西勞工黨應對經濟危機不力,腐敗醜聞纏身,羅塞芙政府支持率跌至個位數,她本人也面臨彈劾,執政壓力持續增加。主政十幾年來,拉美左翼執政損耗增多,治理能力不足、經濟政策失當的問題在金融危機背景下被進一步放大,加之靈魂人物和旗手去世或離開政壇核心,以及美國對地區右翼勢力的支持等,都推動著多黨競爭體制下的拉美政壇向右「回擺」。
  • 選情與疫情疊加下的美國政治:認同分裂、政黨重組與治理困境
    摘  要: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在選情與疫情疊加的特殊背景下開展。在美國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爆發這一大選年黑天鵝事件的短期巨大衝擊下,疫情危機、經濟就業和族群矛盾成為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三大熱點議題,關鍵搖擺州的民意走向對選舉結果產生重大影響。
  • 當代亞洲政黨政治演進的主要特點
    巴基斯坦也由人民黨和穆斯林聯盟(謝裡夫派)兩黨主導的格局演變成目前穆斯林聯盟(領袖派)一黨超強的新局面。此外,菲律賓、泰國等國的政黨格局也實現了新的重組,泰國泰愛泰黨成立才幾年,但已經成為本國的「獨大」型政黨,取代了由民主黨、社會行動黨、泰國黨等傳統政黨的地位。除個別國家外,亞洲政黨格局的這種演變都是以民主、和平的方式進行的,是多黨競爭的結果。
  • 關於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幾點學習體會和認識
    第二,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弘揚黨的優良傳統、發揚黨的政治優勢的必然要求,具有充分的歷史依據。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學習、善於學習,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就是一部創造性學習的歷史。1939年5月,毛澤東同志在延安在職幹部教育動員大會上提出:「要把全黨變成一個大學校」,「全黨的同志,研究學問,大家都要學到底,都要進這個無期大學。」
  • 多重治理難題考驗歐洲政黨
    許多歐洲國家政黨為了贏得大選上臺執政,不能堅持黨派設立時的宗旨,淪為某些特定利益群體的工具,失去了整合和表達不同群體利益的功能,難以代表和反映民眾的需要。政黨要得到民眾擁護,就要以維護民眾的根本利益為宗旨,保持先進的執政理念和政策取向。  保持長期執政必須加強自身建設。在歐洲政黨政治中,大多數政黨只為競選拉票,疏於自身建設,體制機制鬆散,基層組織空心化,黨員老化流失、作用弱化。
  • 構建當代中國政黨政治學學科體系的積極探索——評介周淑真教授的...
    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國內就有學者提出要加強對各國政黨的研究,構建相對獨立的學科體系。隨後,一些學者在這一領域開始探索。但總的說來,相關問題的研究當時仍處在萌芽階段,相當多的研究成果集中在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和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方面,對政黨政治的全面研究,特別是對政黨政治學的研究還遠未展開。
  • 人民日報:亞洲政黨政治——人類文明多樣性的鮮明畫卷
    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陸,也是一個民族、宗教、文化景觀異彩紛呈,發展模式與發展水平千差萬別的地區。因此,亞洲的政黨政治比其他任何地區都更加紛繁複雜,變化多樣。尤其在冷戰後,這裡的政黨政治、政黨格局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特點。
  • 當代歐洲左翼政黨的價值觀念流變
    當代歐洲左翼政黨堅持倫理上的實用主義,亦即形成政黨、工會和資方緊密的利益協調機制,拋棄傳統意識形態包袱以滿足政黨獲取民意的政治需要。部分當代歐洲左翼政黨一般只是在價值理想和形式上信奉馬克思主義及其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而尋求在資本主義框架下的政治民主和經濟繁榮,成為自身安身立命的核心關切。
  • 治理民主是政黨政治的屬性
    原標題:治理民主是政黨政治的屬性 政黨政治是現代政治的基本特徵,它最早出現在西方,是順應民主政治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因而被認為具有民主屬性。也正因為如此,政黨政治民主也成為了政黨政治以及民主理論研究的重要議題。
  • 林德山:歐洲左翼政黨的現狀與前景
    在既有的歐洲政治構架下,大多數國家的政黨政治格局更取決於政治聯盟而非主流政黨的表現。但左翼力量之間的分化——這主要表現為社會民主黨與激進左翼力量之間的立場分化——削弱了左翼政治的前景,這對於作為左翼主流政黨的社會民主黨來說無疑是一個持久性的挑戰。這種情況在德國、義大利表現得十分突出。即使是在兩種力量間關係相對緩和的北歐國家,也是社會民主黨欲保持長期執政的一個難題。
  • 「氣候政治」如何改變歐洲政黨光譜
    新華社柏林6月13日電(國際觀察)「氣候政治」如何改變歐洲政黨光譜新華社記者任珂德國近期一項民調顯示,環保主義政黨綠黨成為德國最受支持的黨派。而在5月底的歐洲議會選舉中,多個歐盟國家的環保主義政黨異軍突起。隨著近年極端天氣情況增多,氣候變化再成歐洲各國民眾最關心的議題之一。
  • 資料:臺灣主要政黨
    臺灣當局開放黨禁之前,臺灣政黨只有國民黨和依附於國民黨的「花瓶黨」——青年黨、民社黨。自1986年3月國民黨十二屆三中全會以後,臺灣當局開始調整內外政策,進行政治改革。1986年9月,一些黨外人士無視國民黨當局組黨禁令,公開組織民進黨,並以政黨的名義參加年底的「公職」選舉。
  • 印度尼西亞民主黨將與14個政黨組成大聯盟
    中新網5月5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面對戈爾卡黨和鬥爭派民主黨所主導的政黨大聯盟,印尼總統蘇西洛所領導的民主黨,下周將與其他得票率達到進入國會門檻即2.5%的4個政黨,以及10個未達門檻的其他小黨正式成立聯盟。
  • 西班牙中左翼政黨贏得大選,反歐洲極右翼崛起?
    與此同時,極右翼政黨幾十年來首次進入議會,為西班牙政局帶來更多不確定性。據美聯社報導,當地時間28日上午9時,西班牙大選拉開帷幕。逾3689萬合格選民湧入投票站,選舉產生新一屆議會,包括眾議院所有350個議席以及參議院208個議席。28日晚8時,投票站關閉。根據西班牙法律,在眾議院獲得絕對多數的政黨或政黨聯盟將負責推選新一屆政府首相。
  • 中東歐多國左翼政黨選舉獲勝 經濟危機致右翼失勢
    原題:多國左翼政黨選舉獲勝中東歐集體向左轉國際在線報導(記者趙遠方):今年是部分中東歐國家的選舉年。在本月9日舉行的羅馬尼亞議會大選中,中左翼的社會自由聯盟以約60%的得票率遙遙領先於其他對手,輕鬆贏得大選。今年舉行的斯洛伐克和立陶宛議會選舉中,左翼政黨也全部獲勝。在匈牙利、捷克,左翼政黨的支持率不斷攀升,都有望在下屆議會選舉中擊敗目前執政的右翼政黨。
  • 使命型政黨擘畫現代化新藍圖
    自覺的使命意識、高度的理想情懷、堅定的責任擔當、艱辛的實踐探索、輝煌的發展成就,充分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主體性,證明其不愧是一個典型的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中國的現代化由之也表現出非常明顯的政黨領導、使命驅動的特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於未來5年至15年現代化新藍圖的制定同樣體現出這一鮮明特點。
  • 南海風雲 │ 印度尼西亞的主要政黨和當前執政情況
    在近60個合法黨派中,民主黨和民主鬥爭黨是印尼政壇最大的兩個政黨。此外,專業集團黨、大印尼運動黨、繁榮公正黨、國民使命黨、建設團結黨等都是活躍在印尼政壇上的主要政黨。印度尼西亞實行總統制,總統為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從2004年起,印尼總統和副總統由全民直選產生。總統任命內閣,內閣對總統負責。印尼政府無總理、副總理職位,統籌部長相當於副總理職位。
  • 民調顯示法國左翼政黨在大區選舉中大勝右翼
    中國日報網消息:法國大區選舉第二輪投票21日晚結束,初步統計結果顯示,主要反對黨社會黨為首的左翼政黨在法國本土22個大區中的21個取得勝利,執政黨人民運動聯盟為首的右翼政黨僅在阿爾薩斯領先左翼。民調機構的調查顯示,社會黨為首的左翼政黨支持率為54.3%,人民運動聯盟為首的右翼政黨支持率為36.1%,極右翼國民陣線支持率為8.7%。
  • 中歐政黨高層論壇閉幕:觀點有碰撞,但能促進雙方相互了解
    2016年05月17日,北京,中聯部副部長陳鳳翔在第五屆中歐政黨高層論壇上發言。視覺中國 圖5月18日,第五屆中歐政黨高層論壇在北京閉幕。中歐代表圍繞「同改革、共發展:中歐合作新未來」的主題,就「綠色發展:中歐合作新機遇」和「開放發展:『一帶一路』助推中歐合作共贏」兩個議題進行深入而富有建設性的研討並形成重要共識。
  • 【人民日報】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促進全球抗疫合作——外國政黨...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挑戰,各國人民勇敢前行,守望相助、風雨同舟。合作抗擊疫情進一步彰顯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大意義。一段時間以來,許多外國政黨政要、智庫學者通過不同方式向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表示,中國積極推動抗疫國際合作,以實際行動深刻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大國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