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長江和黃河沿線考察調研,他指出:「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大江大河,寄託著總書記的責任與擔當,也承載著人民更加美好的未來。不久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溼地生態保護治理。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作出重要指示,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
11月17日,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開設「法護綠水青山·大江大河」融媒體報導欄目,以長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工作為切入點,全媒體報導人民法院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踐行「兩山」理念,為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生動實踐和具體成果。
自今日起,刊出「法護綠水青山·大江大河」融媒體報導之三———重慶萬州站。敬請關注。
「法護綠水青山·大江大河」融媒體報導之三——重慶萬州站生態司法保護微視頻
剛剛立冬,重慶這片土地往日的熱情絲毫未曾褪去,乘船沿著長江順流而下,冬日的陽光灑滿整個江面,泛起星星點點的波瀾。兩岸山巒連綿,青峰滴翠,船隻來來往往,一片盎然生機。
重慶市萬州區大周鎮濱江而立,大周鎮素有「桔鄉漁村」的美譽,上岸後,漫山遍野的古紅桔映入眼帘,紅綠相間,鬱鬱蔥蔥。
重慶市萬州區大周鎮桔林。熊媛媛 攝
穿過日月廣場,來到長江邊上,這裡是長江三峽庫區消落帶。
消落帶是河流、湖泊、水庫特有的一種現象。冬季,長江水位上升至175米,夏季防洪水位降至145米,其間30米水位落差暴露出的土地就是消落帶。
長江三峽庫區消落帶資料圖。
在消落帶,耐旱植物在蓄水期無法存活,耐淹植物在枯水期無法存活。沒有植物,水土會隨著江水而去,汙染水體。因此,消落帶治理是一個世界級難題。
為了治理三峽庫區消落帶難題,重慶市萬州區人民法院從江蘇省林科所引進了一種喬木——中山杉。
長江三峽庫區生態修復司法保護示範林。熊媛媛 攝
「中山杉耐鹽鹼、耐水溼、生長快、抗風性強、病蟲害少,是原產北美的落羽杉、池杉和墨西哥杉的雜交品種,長成熟後樹幹可以高達二三十米,樹根可以深入泥土中二三十米,對綠化長江、減少水土流失有重要作用,非常適合種在消落帶。」萬州區法院副院長馮綱介紹道。
春夏時節,水位退去,中山杉抽芽發綠,人們可在林中穿梭,感受陽光下的樹影婆娑;到了秋冬,水位上升,樹葉由黃變紅,人們可漫步十裡濱江長廊,細賞中山杉一半水下、一半水上的曼妙身姿。
圖為中山杉季節變化對比圖。
植樹造林本是林業部門的強項,人民法院為什麼要打造生態示範林?
萬州區法院副院長馮綱表示,用6個字概括司法示範林的意義就是「植樹,育人,脫貧」。
「從育人上講,一是示範林的栽種經費是由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犯罪人自願認捐及向社會各界人士眾籌所募集;二是破壞生態的違法犯罪人(緩刑)定期到生態示範林進行義務勞動,用自己實實在在的行動修復破壞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
截至2020年9月,共有456名環境違法人自願繳納生態修復費302餘萬元,栽種中山杉2萬餘棵,面積達250餘畝。
圖為萬州區法院在大周鎮鋪埡村種植中山杉。
此外,經萬州區法院號召,社會各界人士在長江三峽庫區生態修復司法保護示範林內,自願捐資30萬元,認種530餘棵中山杉,藉助公眾參與認養作用,營造社會共同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2018年以來,認養中山杉65棵,認養金額達1.3萬元。
「從脫貧上講,大周鎮鋪埡村原是萬州區級貧困村,而今中山杉成為長江邊上的網紅打卡處。截至今年4月,到大周鎮旅遊的人數已經突破10萬人次,鄉村旅遊的火爆讓貧困村的貧苦戶切切實實增收致富。而且,樹木長大成材後還有一定的經濟使用價值,給困難群眾帶來了持續增收的保障。」
圖為全國人大代表華曉麗的中山杉認養牌。
中山杉的蔚然成林真正實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願景。
「環境變好了,很多人願意來,鎮政府鼓勵我們辦民宿、辦農家樂,為家庭創收。」何女士是近年返鄉創業人員中的一名,現在在鎮上經營一家濱江民宿,為遊客提供餐飲和休息場所。
據大周鎮鎮長周建紅介紹,「萬州區法院在大周鎮開展生態修復司法保護示範林的建設工作,通過這幾年中山杉的種植,一方面提高了本地群眾和遊客的環境保護意識,另一方面為大周鎮旅遊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看點。目前,大周鎮已經聯合萬州區法院和林業局一起建設『生態修復+鄉村振興』司法實踐基地,從教育宣傳和鄉村旅遊等方面踐行『兩山』理念。」
重慶市萬州區大周鎮。熊媛媛 攝
重慶「大山區、大農村」的特點顯著,偏遠農村地區交通不便,經濟條件不佳,村民存在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觀念,文化程度較低、法律意識淡薄,常常在「無知」的狀況下違法犯罪。
69歲的何某某是重慶市巫溪縣人,曾捕捉過2隻原雞,卻不知道原雞系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審判過程中,何某某因家庭特別貧困,無法承擔經濟損失,願意以巡山護林的勞務方式替代履行野生動物資源損失賠償,承諾在巫溪縣白鹿鎮巡山護林588個工作時。
圖為何某某巡山護林。熊媛媛 攝
「本來讓我一個月巡山3天,我自願申請巡護6天,希望能將功折罪,守好這一片森林和裡面的野生動物。」何某某說。
據悉,何某某以前是林場的工人,有過20年護林經驗,對當地的野生動植物非常了解。經此一事後,他經常天一亮就帶著水和方便麵進到森林裡,在巡山護林過程中遇到非法捕獵和砍伐的,便主動以身說法,警示他人。
重慶市梁平區明達鎮福來村也有這樣一位特殊的「環保人」。
張某某是三峽移民,從小喜愛花草樹木,自移居到梁平後在自家後院建了個小花園,種了約30多種植物。
在不知違法的情況下,出於個人喜歡,他將兩棵野生紅豆杉移栽在自己家中。野生紅豆杉具有重要的科學、經濟和觀賞價值,且毀壞容易、再生難,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經法院審理,被告人張某某犯非法採伐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並處罰金二萬元。萬州區法院將後期管護撫育納入緩刑考驗期,由林業部門指導,安排張某某定期巡山撫育,並在一座廢棄的礦山上進行植樹造林,栽種90株黃桷樹。
圖為張某某巡山撫育。熊媛媛 攝
萬州區法院將典型案例審判作為生動的普法實踐,向廣大基層群眾特別是農村地區的群眾宣傳環境保護基本常識、法律法規和違法後果,幫助群眾提升環保意識,自覺成為「綠水青山」的建設者和保護者。
在進行普法宣傳的同時,萬州區法院還積極為助力振興鄉村經濟提供司法保障。
萬州區法院環境資源與審判庭副庭長王翔說:「村民經濟條件改善了,便不會冒險非法獵捕和砍伐野生動植物,才會投入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的大局中來,才能真正地守好山、治好水、育好林、管好田、淨好湖。」
當最後一抹餘暉從山頭落下,沿著九曲迴腸的盤山公路,身後的村莊開始漸漸模糊,大山裡的簌簌風響喚醒了每戶農家的點點燈火。黝然不語,閃萬千、星眼看人間,冬去又春還,幾番滄海桑田。
來源: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
出品:倪壽明 趙翔 張守增
策劃:趙剛 徐光明 張先明 劉吟秋 王珊珊
原標題:《這片水中森林,解決了一個世界級治理難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