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5月18日訊(通訊員 王永軍 見習記者 周敏)5月的南京河西生態公園中心湖水清樹綠、生機盎然,但早在幾年前,中心湖還是水色泛綠的劣Ⅴ類水體,湖體總氮及總磷含量都很高。5月15日,記者從建鄴區水務局了解到,經過5年的治理和養護,如今,湖水之下建起了一座「水中森林」,水中植物發揮了排濁、淨化等重要功能,讓湖水變健康。
河西生態公園中心湖位於河西南部低碳生態核心示範區內,公園北起江東南路,南至廬山路,總面積為21.7公頃,中心湖水域面積達6.5公頃,是周圍居民、上班族平日休閒的好去處。據建鄴區水務局工作人員透露,公園中心湖在治理前,水體較差、透明度低,水質被指標為劣Ⅴ類水體。
2014年起,建鄴區對湖體實施了一套生態治理DBO模式,即設計施工養護一體化。治理階段,主要採取水生森林系統技術、水生去富營養化技術、水生草皮技術、水生溼地技術等技術,提高水體活性和透明度,增加水體含氧量,為沉水植物生長提供光合作用條件,吸納水體雜質及汙染物等,進一步提升湖體水質。
據工作人員解釋,河湖受到汙染後,會造成水體內生態系統的缺失,很多水體都被硬化了,未被硬化的水體中則缺少水生植物,而水生植物正是水域生態系統的一個很重要環節。「我們在水中增加沉水植物、碳纖維生態草等共同構建『水中森林』,可以大幅度降低水體中的氨氮,吸收水中的營養鹽,競爭養分和光照,抑制了藻類生長。同時為水生動物提供庇護所、食物和產卵環境,從而構建起一個生態鏈平衡系統」。
湖體治理後,進入3年養護期,根據水質改善情況,不斷對沉水植被進行適應性種群優化,構建水生態系統。目前中心湖水質淨化效果顯著,水體透明度可達1.5m以上,湖體主要水質指標達標,甚至優於國家地表水Ⅲ類水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