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爾、勒龐、福圖恩……布希、小泉、貝盧斯科尼……右翼思潮的興盛是西方政治向右轉的前提,也是極右翼得勢的社會基礎,極右翼的得勢又推動了西方社會的向右傾斜。
西方世界為什麼全面右傾?右翼思潮為什麼盛行於世?極右翼為什麼扶搖直上?
在討論「右翼思潮」時,有必要對「左」與「右」有個概念分析。左右,看似簡單的方向詞,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界定形式,比如美國的「左」與「右」和歐洲的不一樣,發展中國家「左」「右」的區分就更加複雜了。
左右之分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期間,三級會議(Estates General)的座次安排:坐在議長左邊議席的大多是反對君主制,而支持大革命的力量,贊成共和制和世俗化;坐在右邊勢力則支持舊政權的傳統體制。
從那之後,「左」「右」的內涵越來越豐富,在現實政治中的含義千變萬化。但大致來講,「左」總是和社會平等相關,反對社會等級,關注弱勢群體,致力於消除不公正的不平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通常會被歸為左派,二十世紀風起雲湧的民權運動、反戰運動、環境運動也大致被稱為左翼運動。而「右」的理念通常認為,基於傳統或自然律,社會等級和不平等是自然存在不可避免的,甚至是恰當的。右翼最初指傳統保守或反動勢力,後來也用來指新保守主義、國家主義、種族優越主義、原教旨主義、古典自由主義等。
「右」的三種主義在西歐社會的政治光譜中,「右」分幾種:
一、新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這是中右勢力包括裡根、柴契爾夫人,他們在經濟上是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的市場原教旨主義,推行放鬆控制、私有化、自由化的經濟政策。但在政治上,在涉及國家,民族、種族、家庭、倫理道德、文化價值觀念方面是保守主義的。
上世紀30年代西歐有一次保守主義革命,保守主義政黨與法西斯同流合汙。2000年海德爾在奧地利上臺,展現了新保守主義和右翼民粹主義聯合執政的模式,但當時出現這種情況的還只有一個奧地利。現在看來,義大利、丹麥、挪威等國都在模仿這個模式,其他國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往這個方向走。
二、比保守主義更右的是右翼民粹主義。人們往往籠統地稱它們為極右勢力,其實極右勢力又分右翼民粹主義和右翼極端主義,兩者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合法的,雖然它比保守主義更右一些,但同新舊法西斯還不一樣。法西斯就是赤裸裸地要推翻民主制度,右翼民粹主義還是要在民主範圍內活動,利用議會民主制選舉上臺,可以叫它「合法的法西斯主義」。
民粹主義最大的特點就是美國政治學專家所說的:從「拍賣政治」轉到「營銷政治」。多黨議會民主制就是政治上的市場經濟,經濟家賣的是股票,政治家賣的是選票。「拍賣政治」就是推銷自己的政治綱領,讓公眾相信自己的政治綱領是正確的,投我一票。現在的「營銷政治」就是要研究政治市場的需求,看老百姓想的是什麼,哪些口號能夠獲得更多的選票。所以排外、反腐敗、反官僚,能得到許多下層公眾、特別是窮人的擁護。工人並不是天然的左派,在西方社會反共政治文化根深蒂固影響廣泛的地方,工人會投票擁護極右派。
德國光頭黨。這類組織在西方一般是被取締的、是非法的。這股勢力非常頑強、被取締以後往往改頭換面,換個名字,重新登記註冊,開展活動。
我們現在把歐洲右翼政黨一股腦都稱為極右勢力,實際上它們還是有很大差別的。極右政黨沒有一個稱自己是極右的。它們經常宣稱自己是「非左非右」,是「第三條道路」。對極右翼的界定,目前沒有一個普遍認同的觀點,於是對它們的稱謂五花八門:法西斯主義政黨、後法西斯主義政黨、新納粹、極右翼、激進右派、新右翼、極右民粹主義等等,據不完全統計,有26個稱謂,涉及50多個特徵,足見這個問題的複雜性。但總的看來極右勢力有這麼幾個特徵:1.極端的民族主義,2.極端的種族主義,3.排外仇外,4.反民主反體制、主張建立強國家。
一些極右翼政黨,其政策主張不一定很極端。極右政黨雖然思想體系龐雜,但其核心是種族主義、民族主義,強調國家和民族的旗幟,強化反移民情緒。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反對歐洲一體化(個別極右翼政黨除外),認為一體化將會取消各國的民族特性和文化特性,他們提出的口號是「要民族國家,不要歐洲聯邦"。
在很多情況下,極右政黨的民族主義情緒有著強烈的反美國傾向。他們把美國看作是霸權的超級大國,一些極右翼人士還認為,全球化是由美國主宰,法國及歐洲處在從屬地位,他們反對美國主導這樣一個世界新秩序,希望與美國平起平坐。
法國極右政黨勞動節集會。 歐洲極右勢力的三次浪潮戰後以來,歐洲極右勢力的興起大約出現過三個波次。
第一個波次大約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出現,當時義大利法西斯退伍軍官建立了一個名為「義大利社會運動」的組織,引起關注。70年代英國的「民族陣線」在選舉中取得突破,進一步引起重視。
第二個波次是80年代,法國勒龐建立的"國民陣線"在選舉中的選票超過法國共產黨,引起歐洲政壇震驚。
第三個波次出現在90年代,義大利北方聯盟、義大利全國聯盟(原義大利社會運動)進入政府及2000年奧地利海德爾的自由党進入政府,在歐洲引起大規模抗議浪潮。這次勒龐在法國大選中爆冷更是出乎人們預料。
從表象上來看,歐洲極右翼崛起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是兩極格局的瓦解,歐洲一體化進程加速,為以民族主義為核心的極右翼提高了機會。
冷戰結束後,一度受壓抑於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民族主義思潮泛濫。
第二是傳統的左右翼失去特性,向新自由主義轉變。
左右翼面對的共同問題是經濟效益低下,因此需要進行社會福利改革,但改革都無多少成效。曾經頗為流行的"第三條道路"也不能根治歐洲根深蒂固的疾病。
從更深層次講,歐洲極右翼的出現實際上是歐洲傳統治理的危機。
極右翼的共同特點是對現行體制提出挑戰,當今歐洲的極右翼黨派主要以「反對移民、種族民族主義、歐洲懷疑主義、反伊斯蘭」為政治訴求。在許多國家,選民對政治表現出不滿與疏遠,選舉中的投票率低,政治家在公眾中的形象不佳,主流政黨已經失去民眾的信任。選民認為政治家是自私的,只考慮自身利益,不關心選民疾苦,只關心選民的選票。這樣,選民在投票箱前就投了抗議票,支持極右政黨。
在經歷了多年的債務危機之後,歐洲的政治情緒已經跌到了谷底,對高失業率的憤怒、對外來移民的不滿、對緊縮政策的反感、對未來的悲觀,還有對歐盟的疏離感都刺激著歐洲民眾藉由手中的選票來發洩他們的不滿。
(本文大部分內容摘自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的講座「右翼、極右翼與未來的世界」,發言者為閻學通、王緝思、 張世鵬、史志欽、金熙德等。)(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