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大家在閱讀之前點擊上方「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歷史愛好者,優質歷史創作者,每天分享歷史趣知識。
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往往是非常微妙的,既有利益往來,與此同時也有矛盾衝突。但是我們綜合俄羅斯和歐洲的關係,尤其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縱橫過去幾百年甚至數千年的時間,雙方之間的關係似乎都不太好。
尤其是在近代,包括但不限於上個世紀過去的200年的時間裡面,俄羅斯與歐洲之間的關係始終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愉快。俄羅斯拼了命的想擠進歐洲的文化圈子裡面,可是歐洲就是死皮賴臉的不承認,甚至到現在為止,歐洲還不認為俄羅斯是正統的歐洲國家。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而這個現象的背後,其實除了大國博弈之外,還有著很多的利益往來。也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的利益往來,在一定程度上給歐洲各國和俄羅斯這個國家之間的種種矛盾埋下了伏筆和引子。
葉爾欽的改革
大家都知道在上個世紀的時候有一場世界級的大範圍的極有可能爆發的戰爭,那就是美蘇兩國爭霸,但是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美國也好還是蘇聯也好,都在有意的克制自己的勢力範圍內膨脹,也都在有意的克制自己的戰略意圖。
簡而言之,這兩個國家儘管相互之間有很大的競爭,甚至動不動就要指桑罵槐來回的舞動一下子,但是兩個國家之間並沒有直面衝突。因為明眼人都知道,一旦這兩個國家發生衝突的話,估計整個世界也就涼透了。
針對於此,美蘇兩國都各自有利益訴求,包括但不限於古巴飛彈危機以及當時的其他戰爭都不難發現:這是美蘇兩極爭霸之後的一些表面上肉眼可見的戰爭。但實際上除了這方面的衝突和對碰之外,這兩個大國之間還有著各種各樣的衝突,包括但不限於文化的衝突和認同感的衝突,無論是北約也好還是華約也罷,相互之間往往誰看誰也不順眼,抽空就想給對方來一棍子。
只不過人有禍兮旦福,天有不測風雲,轉眼之間蘇聯已經解體了。1991年開始之前,那個強橫的了不得的蘇聯突然之間分成了好多國家,在突然之間的分離背後,其實對於蘇聯的解體國家有一個莫大的危機,那就是如何被世界認同?
而這個危機同樣也擺在了俄羅斯的面前,作為蘇聯的長子作為繼承蘇聯最大土地,與此同時繼承了絕大多數蘇聯核心機密的國家,俄羅斯自然而然希望能夠在世界立足。可是在世界立足哪有說的那麼容易,俄羅斯最迫切的在短期之內最想得到的就是能夠得到歐洲的認可,想改善一下和歐洲的關係。
畢竟自己本身也有一部分領土在歐洲那邊,如此看來,自己也可以算是半個歐洲人,甚至就算是歐洲人了。在俄羅斯的心目當中,最起碼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一直到上個世紀末,俄羅斯都對歐洲有的部分想法和青睞性的。
而當時的俄羅斯總統葉爾欽認為是自己和自己所在的這個國家如果能夠融入歐洲的話,就能夠從歐洲那個地方獲得對等的利益。畢竟相對而言,當時到歐洲無論是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好還是整體的經濟貿易也好,都是僅次於美國的存在。
歐洲和俄羅斯之間如果能夠形成優勢互補,尤其是資源互補以及多方面的經濟利益互補的話,既能夠有利於自己的政績,與此同時也能夠搞好周邊的國家外交。但是沒有想到歐洲根本不買帳,先後戲耍了葉爾欽幾次,並且把俄國的經濟搞得一團糟。
之後歐洲果斷的拋棄了俄羅斯,在這個時候俄羅斯才明白國與國之間的利益問題或許可以輕鬆的化解,但是國與國之間的文化認同和國與國之間的融合併沒有自己想像的那樣容易。
俄羅斯與德國之間的密切交往
不久之後葉爾欽下臺,普京上臺,普京在上臺最開始的那一段時間裡面,也曾經和葉爾欽有著同樣的夢想,那就是和歐洲搞好關係,能夠越好越好。但是沒有想到當時整體的歐洲對於俄羅斯這樣一個龐然大物仍然是心存擔憂,而這個時候德國向俄羅斯拋出了橄欖枝。
雙方之間可能會就著這個契機與歐洲一道走向更遠的遠方,而當時我們不難發現,德國的總理施洛德他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人,與此同時如果給他貼上一個標籤的話,就不難發現他是著名的親俄派。
而在1998年開始,到2005年截止,在執政期間內,就曾經為努力打造俄羅斯和德國之間的友好合作夥伴關係付出過巨大努力和行動,但是這一切都伴隨著後期的一系列變故,變得煙消雲散,這些所做出來的諸多努力也通通化為灰燼。
歐俄關係的惡化,慢慢的走向無底深淵
歐洲和俄羅斯的關係其實一直處在一個模稜兩可的狀態,一會兒和歐洲的關係好,一會兒和歐洲的關係壞。同樣的道理,歐洲一會和俄羅斯的關係好,一會和俄羅斯的關係壞,歐洲和俄羅斯之間這種左右搖擺更多情況下是一這種文化不信任和文化不認同造成的。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問題和原因,我們無法做過多詳細的剖析,但是在2014年的時候一切發生了變化,自此開始歐洲和俄羅斯之間的關係直接走向了谷底。
那麼2014年究竟發生了什麼值得整個歐洲對抗俄羅斯,也值得俄羅斯不惜和歐洲走向決裂呢?當我們仔細回顧2014年發生了一系列的歷史大事件的時候,就不難發現2014年發生了一件非常小的事情,這件事情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同時彰顯出來了俄羅斯的野心以及歐洲人的顧慮,沒錯,那就是克裡米亞正式加入俄羅斯。
克裡米亞加入俄羅斯這一個事件我們不做過多的表態,但是無論如何它展現出來了一個信號,那就是俄羅斯仍然有著蘇聯夢。而之前的歐盟存在的作用是什麼?目的是什麼?主要遏制的是哪個國家?他們和哪個國家有矛盾?
在這裡我同樣不多講,簡而言之俄羅斯的這種訴求和利益已經觸動了西方國家的底線,而西方國家的訴求和利益也觸動了俄羅斯的底線。雙方之間老死不相往來,之前所構造的感情線也就沒了蹤影。
一個詭異的數據
在這裡我查到了兩個數據,這兩個數據分別是2013年的和2017年的。這兩個數據,有著什麼特殊之處呢?那就是數據的表態翻天地覆,在2013年的時候就已經有1/3的俄羅斯人明確表示希望能夠加入歐盟,並且這個時候他們已經對歐盟有了認同感,但是到了2017年同樣的一個數據調查的時候,會發現有將近66%的俄羅斯人直接將歐盟的國家視為主要敵人。
為什麼俄羅斯和歐洲的關係急轉直下?為什麼歐洲願意封鎖俄羅斯,而不是和俄羅斯和平共處呢?這裡面一共有幾種原因,我們撿其中重要的來說。
第1點就是俄羅斯的動員能力太強。
在歷史的進程當中表現的太過於顯眼,而歐洲不希望處於被動狀態,這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二戰時期蘇聯參加的反法西斯聯盟,蘇聯的參與直接推動了二戰的進程,與此同時也成為了雅爾達體系確立的關鍵因素。
蘇聯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在關鍵時刻發動起來的動力,以及對於周邊國家所帶來的文化滲透和文化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讓歐盟感到緊張和壓迫感。長久以來,歐盟都是作為一個統治者的角色,在西方突然之間又來了一個統治者,這兩個統治者之間必然會爭一爭高低。
那麼一旦俄羅斯入駐歐盟或者俄羅斯和歐洲的關係緩和之後,誰當老大誰當老二,這些都是密切要談判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很難在談判桌上見個真實,如果不在談判桌上見個真實的話,那麼對於歐洲國家來說,損失可能更大。
除此之外歐洲也好還是歐洲的某些國家亦或者已經離開歐盟的某些國家,儘管他們之間可能會有矛盾,可能會有利益衝突,但相互之間的文化認同感還是有的。畢竟大家不能說同宗同族吧,可是思想理念基本的那些東西還是沒有太大變化的。
但俄羅斯就不同了,俄羅斯作為一個外來者,對於文化方面的諸多碾壓也好還是被碾壓也好,肯定很難做到絕對意義上的平衡。既然如此,也自然而然引起了歐洲的忌憚。但無論如何,歐美國家和俄羅斯之間的關係,尤其是融合與不融合、利益與非利益關係拿捏起來異常困難。
關注我,支持原創,每天分享有趣的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