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執政周年,政治光譜右移?

2021-01-10 新京報

國際縱橫

在其一年前的競選口號中,馬克龍將其政治運動定義為「既非左也非右」,但目前,民眾普遍認為本屆政府出現右傾化趨勢。

去年的5月7日,高舉「開放」和「親歐」旗幟的馬克龍成功阻擋極右民粹政黨,出其不意地入主愛麗舍宮。一年後的這一天,法國人對這位拿破崙之後法國最年輕的總統評價如何?選舉政治下產生的「非左非右」總統又是否兌現了其競選時的承諾呢?

民調普遍顯示,相對於「行事高調」的薩科齊和「正常先生」奧朗德,馬克龍執政一年後的民意支持率下跌最少(從去年6月的64%到今年4月的44%)。雖然社會對總統的部分改革舉動存在部分疑慮,比如,前段時間出現集中的抗議活動,但民眾仍然保持給予新總統改革機會的意願。

究其原因,不外乎法國社會多年積累起來的改革共識、馬克龍外交攻勢帶來的積極效應以及政治對手普遍的表現不佳等。後者體現在,主流的左右翼兩大黨仍然未能從去年大選的慘敗中恢復元氣,極左翼「不屈的法國」、極右翼「國民陣線」則難以改變極端形象。調查顯示,只有14%的法國民眾認為,若梅朗雄或者勒龐執政,其表現將好於馬克龍。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馬克龍可以高枕無憂地邁入第二年執政。根據法國民意調查機構Ipsos-Sopra Steria在4月25日到5月2日期間進行的調查,民眾指責馬克龍政府的執政表現出「社會性不足」和「過度專斷」。

在其一年前的競選口號中,馬克龍將其政治運動定義為「既非左也非右」,此後的執政過程中也提出「同時進行(en même temps)」的政治方針。但目前,民眾普遍認為本屆政府出現右傾化趨勢——如果政治光譜從左到右可以用0到10來區分,目前馬克龍政府已經佔據6.7的位置。

馬克龍政府政策右傾化表現在社會性缺失和民主缺失兩個方面。從前者來看,政府沒有實現「兼顧效率和公平」的承諾,在購買力提升、消除社會不公平和完善健康機制等方面沒有交出民眾滿意的答卷;從後者來看,法國民眾普遍認為「朱庇特」總統(法國人對馬克龍的稱呼,意為專斷獨裁的總統)的政治行為過於專斷。

上述調查顯示,55%的受訪民眾認為政府改革過於專斷、缺乏協商和溝通。在這一點上,執政黨——「共和國前進」黨顯然沒有實現其更多傾聽的政治許諾。因為其右傾化的改革舉措,「富人的總統」的稱號一直是其負面標籤。當然,政府也通過平衡性的政策扭轉右傾化的政治形象,例如,在重新定義各種津貼的同時取消住房稅;在對求職者進行更嚴格控制的同時,對自由職業者開放失業救濟;國際上也積極推動環境保護,旨在塑造進步主義的政府形象。

總的來說,儘管在執政理念、執政方式上存在種種問題,馬克龍政府仍然保證了相對穩固的民意支持率。民眾在外交政策、企業扶持、歐盟政策、打擊恐怖主義、改善國內政治生活等方面對新政府保持了積極正面的態度,在解決失業問題、教育改革、移民控制等領域評價負面。

相對於國內改革,馬克龍對於法國國際地位的抬升贏得了更多的民眾好感。但是,也有觀點認為馬克龍在歐盟層面仍缺乏「真正的成功」,德國的謹慎和北歐國家對歐元區改革計劃的反對,都是馬克龍即將面臨的重要挑戰。這位富有野心的年輕總統,在其執政的第二年是否會改變其現有的政策方向,仍需持續的觀察。

□範鄭傑(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法國大選|今日對戰勒龐 馬克龍崛起背後的法國政治光譜
    ◆非左非右的馬克龍崛起與極左極右的激進政黨不再邊緣,顯示政治光譜新變化,折射出法國政治的現實困境 文/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沈孝泉 北京時間今日(7日)下午,2017年法國大選第二輪選戰正式打響,年僅39歲、「非左非右」的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在法國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中決戰極右翼候選人瑪麗娜·勒龐。
  • 美國政治光譜正悄然右移
    至於川普這位業餘玩家,憑藉作秀般的誇張表現竟然製造出一場席捲美國的政治狂歡。  西方各大媒體在報導初選時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現象:其他競選人的支持者在造勢現場振臂高呼的都是競選人的名字,只有川普的支持者大喊著「USA」。
  • 歐美民粹主義的政治光譜
    民粹派(包括政治上的極右派,也包括極左派)的興起,是近年來歐美國內政治中引人注目的現象。隨著英國公投脫歐成真、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極右或曰偏右民粹派這一浪潮愈演愈烈。它與極左民粹派的興起(主要的代表即希臘)相互呼應、相反相成,既反映出選民某些特定的恐懼與期盼,也標誌著民粹派在政治上的不斷成熟和日漸強大。
  • 歐洲新議會格局初現 政治光譜更趨複雜
    新華社布魯塞爾5月27日電(國際觀察)歐洲新議會格局初現 政治光譜更趨複雜  新華社記者  第九屆歐洲議會選舉26日落下帷幕。初步統計顯示,議會最重要兩個黨團的議席數相比上屆出現下降,而極右翼勢力的席位有所增加,政治光譜更趨複雜。
  • 歐洲議會選舉結束後 馬克龍支持率顯著回暖
    法國總統馬克龍(右)和政府總理菲利普(法新社資料圖)海外網6月25日電 最新民調顯示,歐洲議會選舉結束一個月後,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政府總理菲利普的民意支持度雙雙穩步回升。BVA民調所25日公布的一份民意調查結果顯示,馬克龍的支持率比5月份上升了3個百分點,達到了35%,恢復到2018年夏天的水平。菲利普的支持率回升4個百分點,達到了40%。根據這份盧森堡廣播電視公司、《論壇報》等多家媒體聯合委託所做的民調,馬克龍和菲利普在65歲以上人群中的人氣回暖明顯,馬克龍的支持率增加了12個百分點,菲利普的支持率回升11個百分點。
  • 新聞分析:多州議會選舉重繪德國政治光譜
    新華社柏林10月29日電 新聞分析:多州議會選舉重繪德國政治光譜  新華社記者張遠 任珂  德國東部圖林根州27日舉行議會選舉,左翼黨和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德國選擇黨以超過30%和23.4%的得票率佔據前兩位,德國總理默克爾所在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和社會民主黨(社民黨
  • A-Z丨馬克龍當選新總統 26個詞看懂2017法國大選
    雖然最終是支持全球化的馬克龍贏得了勝利,但反全球化的浪潮已然洶湧而來。在選舉當中,關於「全球化導致了法國工業衰落、產業外移和工人失業」等言論被反覆提及並誇大化,這使得民眾更將一些社會問題歸咎於區域化或全球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將是馬克龍在未來實行自由貿易政策時需要預見到的阻力。
  • 國際述評:樸槿惠之後的韓國政治光譜
    國際述評:樸槿惠之後的韓國政治光譜 2017-03-31 20:4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張艾京   中新社北京3月31日電 題:樸槿惠之後的韓國政治光譜
  • 西方民粹主義是對現有國家體制的政治反對
    比如,在法國2017年總統選舉中,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輪流執政的兩大傳統政黨雙雙落敗,執政的社會黨在第一輪選舉中僅僅得到6%的選票。從該黨中脫離出來的馬克龍藉助一個成立還不到一年的前進運動黨贏得了大選。2016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也顯示了傳統政治組織動員能力的下降,川普在共和黨內缺少足夠的支持,在幾乎所有的傳統媒體都反對他的情況下,仍然贏得了大選。
  • 政治光譜(常說的左派右派是什麼)
    本文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介紹政治光譜,第二部分是根據模型得出的三個練習,第三個部分是相關資源和我的思考政治光譜是以政治用縱軸和經濟用橫軸組成的二維矩陣,通常以左派和右派為主導劃分。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權威)縱軸的下方是指個人主義,通常是個體價值高於一切,個人權利優先國家權力(自由)三個練習一,區分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共和黨:右派 黨徽是驢子 較為保守,主張自由市場 川普民主黨:左派 黨徽是大象 較為激進,主張國家幹預經濟 歐巴馬 ,拜登二,區分國民黨和民進黨國民黨的政治立場是
  • 澎湃思想周報|亞美尼亞戰敗之後;馬克龍的「共和價值」危機
    此前,該國現任總理帕什尼揚正是通過舉國規模的示威,迫使尋求長期執政的前總理薩爾基相下臺,並作為反對派領導人成功當上亞美尼亞總理。亞美尼亞的兩個反對黨在帕什尼揚宣布投降之後就衝擊議會,並企圖舉行一場緊急會議,運用議會的力量宣告帕什尼揚所籤署的停火協議無效。但由於執政聯盟的代表缺席,反對派的杯葛並未取得成功。
  • 德國大選|政治光譜兩極的黨派為何同時呈現出分裂和模糊?
    德國大選|政治光譜兩極的黨派為何同時呈現出分裂和模糊?它們以政治光譜從左到右的順序排列起來依次是:綠黨,德國左黨(對這兩個黨在政治光譜的排序中誰更「左」存在爭議),社會民主黨,基督教民主聯盟,基督教社會聯盟,自由民主黨,德國選擇黨。
  • 「氣候政治」如何改變歐洲政黨光譜
    新華社柏林6月13日電(國際觀察)「氣候政治」如何改變歐洲政黨光譜新華社記者任珂德國近期一項民調顯示,環保主義政黨綠黨成為德國最受支持的黨派。而在5月底的歐洲議會選舉中,多個歐盟國家的環保主義政黨異軍突起。隨著近年極端天氣情況增多,氣候變化再成歐洲各國民眾最關心的議題之一。
  • 曾俊華「政治光譜更寬」是徹頭徹尾選舉語言
    文\李俊  曾俊華獲一百六十五張選舉提名「入閘」,票數不過是剛過門檻,但反對派及其支持者連日來散播一些輿論,聲稱提名票中既有建制派又有「泛民」,因此證明曾俊華得到「整個政治光譜因此,所謂的「政治光譜更寬」的論調,不過是某些人混淆視聽的競選伎倆,目的是要掩蓋曾俊華已經成為反對派政治「代理人」的事實。問題也在於,一個由反對派推舉的候選人,又如何能真正促進社會和諧、全面準確落實「一國兩制」?  邏輯學上有一個專門詞語叫「概念滑轉」,用較通俗的叫法是「偷換概念」。反對派現在所做的就是偷換「政治光譜」的定義與概念。
  • 周八駿:香港政治光譜的演變
    分析香港政治光譜演變有助於理解這一精闢論斷。  卅年變化 交叉複雜  香港政治光譜演變已歷經三階段。  第一階段,從一九八四年中英發表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和英國宣布將在香港推行代議政制,到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香港政治形成基本矛盾——英國以所謂「還政於民」來對付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決定「拒中抗共」勢力與愛國愛港陣營對立的香港政治光譜基本分野。
  • 揚之:大選前看德國的政治光譜和組合模式
    可惜好景不長,「舒爾茨東風」並未吹紅德國的政治生態,三次州選(薩爾、石荷、北威)的結果一個比一個慘。從那時起,本次大選便沒了懸念,社民黨上位無望,默克爾勝出幾成定局。 儘管如此,基民盟/基社盟要單獨執政恐怕也不現實,因此,它與誰聯合執政將決定德國下屆政府的政策走向。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年大選中最奪目的將是小黨的光彩。
  • 川普執政周年——「後現代」的收割者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趙一昉】 川普執政一年了,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世界的「荒謬性」似乎是一成不變的。這幾天,相信從政治,經濟甚至道德角度來總結,批判或者吹捧川普政權的文章應該會一坨坨地向我們砸來。而筆者決定不談他的表現,與大家一起思考川普與我們這個時代之間的內在邏輯。 一切都要從「變」與「不變」的詭異契合談起。
  • 位於政治光譜兩個極端者都支持柯文哲?
    「政治光譜」是西方政治學者常用的一個名詞術語,一般是用作量度政黨或個人的政治立場傾向(即不同意識形態)的工具。在現代西方國家或地區,,政治光譜通常以左右的界線來加以描述。大多數政治光譜都包括兩大派,左派(社會主義或無政府主義傾向)和右派(保守主義傾向),光譜的其中一端代表著最極端的無政府主義,另一端最則代表最極端的法西斯主義(威權主義)。
  • 拉法蘭為訪華獻策 前大使助揚威歐盟——他們幫馬克龍走上世界舞臺
    因這次訪問,不少西方媒體認為馬克龍成了歐洲的「帶頭大哥」。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馬克龍的身後有一個相當強的「中國通團隊」,裡面有不少中國人熟悉的面孔——法國前總理拉法蘭。作為早已從法國政治前臺退到後臺的拉法蘭,與馬克龍並不在一個傳統的政治陣營中,但馬克龍訪華,他伴隨左右。正是他建議馬克龍修改演講稿的措辭,例如將「對等」改用「均衡」。
  • 臺灣的政治光譜上能看見彩虹的7種顏色
    在臺灣的政治光譜上幾乎都見得到。    政治光譜    紅色,自然是中國共產黨這紅軍的代表色了。在臺灣,確實也有人會說自己是「紅色」的信仰者,像作家李敖,向來言論大膽,別人問他支持哪一個顏色(也就是哪個政黨陣營)的,他就說「我是紅色的」,因為他是「大中國主義者」。    至於橙色呢,應該就是屬於橘子的顏色吧,臺灣一般稱為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