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縱橫
在其一年前的競選口號中,馬克龍將其政治運動定義為「既非左也非右」,但目前,民眾普遍認為本屆政府出現右傾化趨勢。
去年的5月7日,高舉「開放」和「親歐」旗幟的馬克龍成功阻擋極右民粹政黨,出其不意地入主愛麗舍宮。一年後的這一天,法國人對這位拿破崙之後法國最年輕的總統評價如何?選舉政治下產生的「非左非右」總統又是否兌現了其競選時的承諾呢?
民調普遍顯示,相對於「行事高調」的薩科齊和「正常先生」奧朗德,馬克龍執政一年後的民意支持率下跌最少(從去年6月的64%到今年4月的44%)。雖然社會對總統的部分改革舉動存在部分疑慮,比如,前段時間出現集中的抗議活動,但民眾仍然保持給予新總統改革機會的意願。
究其原因,不外乎法國社會多年積累起來的改革共識、馬克龍外交攻勢帶來的積極效應以及政治對手普遍的表現不佳等。後者體現在,主流的左右翼兩大黨仍然未能從去年大選的慘敗中恢復元氣,極左翼「不屈的法國」、極右翼「國民陣線」則難以改變極端形象。調查顯示,只有14%的法國民眾認為,若梅朗雄或者勒龐執政,其表現將好於馬克龍。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馬克龍可以高枕無憂地邁入第二年執政。根據法國民意調查機構Ipsos-Sopra Steria在4月25日到5月2日期間進行的調查,民眾指責馬克龍政府的執政表現出「社會性不足」和「過度專斷」。
在其一年前的競選口號中,馬克龍將其政治運動定義為「既非左也非右」,此後的執政過程中也提出「同時進行(en même temps)」的政治方針。但目前,民眾普遍認為本屆政府出現右傾化趨勢——如果政治光譜從左到右可以用0到10來區分,目前馬克龍政府已經佔據6.7的位置。
馬克龍政府政策右傾化表現在社會性缺失和民主缺失兩個方面。從前者來看,政府沒有實現「兼顧效率和公平」的承諾,在購買力提升、消除社會不公平和完善健康機制等方面沒有交出民眾滿意的答卷;從後者來看,法國民眾普遍認為「朱庇特」總統(法國人對馬克龍的稱呼,意為專斷獨裁的總統)的政治行為過於專斷。
上述調查顯示,55%的受訪民眾認為政府改革過於專斷、缺乏協商和溝通。在這一點上,執政黨——「共和國前進」黨顯然沒有實現其更多傾聽的政治許諾。因為其右傾化的改革舉措,「富人的總統」的稱號一直是其負面標籤。當然,政府也通過平衡性的政策扭轉右傾化的政治形象,例如,在重新定義各種津貼的同時取消住房稅;在對求職者進行更嚴格控制的同時,對自由職業者開放失業救濟;國際上也積極推動環境保護,旨在塑造進步主義的政府形象。
總的來說,儘管在執政理念、執政方式上存在種種問題,馬克龍政府仍然保證了相對穩固的民意支持率。民眾在外交政策、企業扶持、歐盟政策、打擊恐怖主義、改善國內政治生活等方面對新政府保持了積極正面的態度,在解決失業問題、教育改革、移民控制等領域評價負面。
相對於國內改革,馬克龍對於法國國際地位的抬升贏得了更多的民眾好感。但是,也有觀點認為馬克龍在歐盟層面仍缺乏「真正的成功」,德國的謹慎和北歐國家對歐元區改革計劃的反對,都是馬克龍即將面臨的重要挑戰。這位富有野心的年輕總統,在其執政的第二年是否會改變其現有的政策方向,仍需持續的觀察。
□範鄭傑(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