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丨馬克龍當選新總統 26個詞看懂2017法國大選

2021-01-09 界面新聞

一個是反移民、反歐盟的極右翼,一個是主張自由、支持全球化的中間派,法國選民最終還是選擇了後者。

巴黎時間5月7日晚,法國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初步計票結果顯示,中間派獨立候選人、「前進」運動領導人埃馬紐埃爾·馬克龍以大幅優勢擊敗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候選人馬麗娜·勒龐。年僅39歲的馬克龍由此成為法國史上最年輕的總統,也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大國領導人。

自參選以來,馬克龍一路走來可以說是過關斬將——

從群雄角逐

到四強爭霸

再到雙人決戰

最終當選

如今,年華正好的馬克龍已是長纓在手,只待縛蒼龍。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馬克龍沒能在五年之內令法國經濟有所起色的話,屆時便將成為「下一個勒龐」的時代。

Anti-globalization反全球化

在全球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全球各國卻都開始對全球化說起了「不」,法國當然也不例外。

作為法國「國民陣線」的總統候選人,勒龐在裡昂發布競選綱領時,首先將全球化比作讓社區慢慢憋死的元兇。她表示,全球化本質就是「奴隸在生產、失業者去消費」的勾當,「國民陣線」要發動一場由「睿智的保護主義和促進經濟的愛國主義」引導的「本地革命」。

雖然最終是支持全球化的馬克龍贏得了勝利,但反全球化的浪潮已然洶湧而來。在選舉當中,關於「全球化導致了法國工業衰落、產業外移和工人失業」等言論被反覆提及並誇大化,這使得民眾更將一些社會問題歸咎於區域化或全球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將是馬克龍在未來實行自由貿易政策時需要預見到的阻力。

Brexit英國脫歐

在嚴格來說,英國並沒有反全球化、民族主義的政治取向,但英國曾經作為歐盟主要成員國的身份,卻使得其脫歐的行為與移民的政策變了味兒,也刺激了歐盟內部許多蠢蠢欲動多時的極右翼勢力藉機乘風而上。

另一方面,法國大選的結果反過來也會影響英國脫歐的方式與進程。早在之前,馬克龍便曾放言稱,如果當選將「殺雞儆猴」,不僅要對英國下狠手,他還表示要「趁火打劫」,將英國的銀行業、人才、學術界人士都吸引去法國,以此維持歐元區的穩定。這麼一來,英國「硬脫歐」的可能性將非常大。

Corruption腐敗

2017年的法國大選可謂「意外」頻發。不過在半年之前,本屆大選還曾被認為是最沒有懸念的一屆。然而劇情的翻轉始於今年1月底,此後幾個月間與各位候選人有關的負面新聞層出不窮,其中上至貪汙腐敗的「空餉門」,下至家長裡短的「外遇門」。在這當中,菲永可以說是受醜聞影響最為深重的一位了——從最被看好的候選人,到與總統之位失之交臂,中間只隔了一個「空餉門」。

事實上,菲永不是唯一深陷貪汙腐敗指控的候選人,勒龐也沒能避嫌。今年4月底,歐洲議會指認稱,勒龐領導的「國民陣線」黨涉嫌冒領議會薪資約500萬歐元,這一數額是先前估計的兩倍有餘。不過,勒龐對此指控進行了否認,她聲稱歐盟反欺詐局此次針對她的調查帶有歧視性。

Diplomacy外交

法國一向在國際上扮演著一個超過其實力的大國外交角色。早在戴高樂時期,法國不僅是西方國家中率先與中國建立全面外交關係的大國,而且該國在退出北約、在中東採取親阿拉伯立場、首先提出建立歐洲共同市場等等舉動上,均被視為當時的駭世之舉。然而,法國「獨立外交」傳統到了薩科齊時代開始「失傳」,在奧朗德時代,法國則進一步演變成緊隨美國的「另一個英國」。

不過,號稱「揭開了法國政治歷史新時代」的馬克龍恐怕也無法建立起新一代法國外交。從目前看,馬克龍將繼承奧朗德的歐盟政策,這在他的全部競選過程中都已經清晰地表現出來。具體來看,在對俄、對中東、對非政策等方面,馬克龍目前為止並未表現出任何「驚人之舉」。

另一方面,在對華政策上,馬克龍可能會有一些動作。可以看到,馬克龍有著一切與中國修好的條件:雙方皆支持全球化、主張自由貿易、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支持力推人民幣國際化等。儘管目前尚不清楚馬克龍對亞投行、對一帶一路、對中國南海問題等一系列問題的具體看法,但從馬克龍的即定立場來看,可以認為馬克龍與中國加強合作的可能性較大。

EU歐盟

在歐盟各成員國中,法國可以說是「自視頗高」的一個國家了。如今,在法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傾向日益加劇,歐盟仍然主張並支持國際間相互開放市場,進行自由貿易——法國與歐洲越來越談不到一塊了。在這樣的背景下,勒龐關於「脫歐全民公決」和「恢復法郎」的主張便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支持。

德國《明鏡》周刊這樣評價,並且認為本屆法國大選已遠遠超出「未來幾年誰來決定法國政策」的範疇,將決定整個歐盟的未來。顯然,德國總理默克爾試圖彌合存在分裂風險的歐盟,吹散歐盟目前瀰漫的歐洲懷疑論思想。如今馬克龍當選,關于勒龐上位會讓歐盟的穩定性和團結性遭遇危機的擔憂至此可以松上一口氣了。

Fillon菲永

事實上,在最初的所有候選人中,右翼共和黨候選人菲永的競選綱領也被公認為最「切實可行」。而菲永本人又素以「清廉、精幹」而著稱,似乎對於入主愛麗舍宮已當仁不讓。當時有人曾預言,要阻止菲永當選,只有搞出一些「醜聞」了。

奈何一語成讖,「空餉門」醜聞將菲永打了個措手不及。這樣的場景讓人們回憶起在1981年競選連任時也陷入「鑽石醜聞」的瓦雷裡·德斯坦總統,他曾痛心疾首地說:在法國,電視是第一大權力,而非第四大權力,因為電視掌握著政治人物的生殺大權。正如菲永最終敗選而歸,德斯坦當年也敗選了,儘管事後證明他在「鑽石醜聞」中沒有任何問題。

Government政府

法國的選舉體制與美國不同。法國總統大選之後,將舉行立法選舉。在立法選舉中獲得多數議員席位的政黨,將出面組成政府。

過去,總統候選人往往有一個強大的政黨支持,因而當選總統一般都能獲得議會的多數。但今年,兩大傳統政黨右翼共和黨和左翼社會黨的候選人都在第一輪被淘汰出局,馬克龍這位異軍突起的「新總統」手下人員要組成一個參選的議員候選人大軍都困難,更遑論選出一個議會多數派來。因此,他當選後將面臨的首要問題,便是如何才能贏得議會多數、組成一個「馬克龍多數政府」。

在這種情況下,馬克龍面前有兩條路:其一,借著勝選「東風」廣招人馬,組成一支「雜牌軍」來充滿議會議席,不過這樣的話,將來執政將難免因過於混雜而出現問題;其二,就是依靠左翼社會黨的議會多數派,但這樣顯然缺乏「新意」,畢竟無法指望一個「舊團隊」創造新業績。兩條路看來都各有利弊,耳目一新與順利運轉不可兼得,馬克龍的選擇值得更多關注。

Hacker黑客

正如同去年的美國大選一樣,黑客們也沒有缺席本次的法國大選。在距離選舉決勝輪投票日不足2天之際,馬克龍競選團隊內部文件出現在網際網路上,包括郵件、財務報表、照片和合同。

對此,馬克龍團隊本月5日說,他們曾多次遭到黑客攻擊,而網上出現的文件有真有假,背後黑手的目的在於散布假信息,幹擾7日的投票。整個競選過程中,他們曾「反覆遭到猛烈的」黑客攻擊。遭洩露的文件內容全部合法,展示的是競選團隊的正常運轉情況。但是,隨真實文件一同被放出的還有許多虛假內容,對方企圖以此散布假信息,幹擾選舉。這批文件「在正式競選活動截止前的最後一小時」被發到網上,「很明顯是對民主的幹擾,就像去年美國總統競選期間所發生的一樣」。

6日,選舉監督機構表示正調查馬克龍競選團隊所稱被黑客攻擊及文件洩露一事。該機構警告說,一些所謂被洩露文件很有可能是偽造的。

Immigration移民

法國目前居住著大約500萬穆斯林,是西歐穆斯林人數最多的國家。面對數量龐大的外來居民,整個法國社會,無論左派還是右派,二十年來在面對移民問題時,始終未能拿出一個務實的、節制且寬宏的對策。

在極端思潮之下,一部分右派選民從此倒向了極右一邊。過度的唇槍舌劍營造了一個暴力、偏執的社會氛圍,很多有關移民問題的立法提案也招致了社會人士的過激解讀。

相對于勒龐的移民禁令式的方案,馬克龍會走到反面,依賴於全球化與歐洲一體化解決法國的安全與移民問題,例如加強對歐洲邊境的管控。但目前來看他仍未就此提出有效的做法,未來法國傳統政黨在多大程度上支持馬克龍,決定著其包括安全與移民政策在內的執政效果。

Jobs就業

除了經濟難見起色,法國的失業率也連續三年處於10%以上,15-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更高達25%,由就業而產生的經濟問題與社會矛盾與日俱增。

為此,法國政府支出接近GDP的57%用以解決國民就業問題。在法國,每1000個人中有90人是公務員,而這一數字在德國只有50。然而,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在這樣的背景下,似乎除了勞動法改革外已沒有其他能創造就業的機制了。近兩年,奧朗德總算下定了決心為經濟改革動一動部分人的蛋糕,但固有的政治模式還是令國家在龐大的利益集團面前施展艱難。馬克龍上臺後,如何針對法國的就業問題給出解決措施,也將備受矚目。

Key Politics關鍵議題

在本月4日的最後一次電視辯論上,馬克龍和勒龐雙方在安全及反恐的關鍵議題上互不相讓。

辯論以庫姆裡新勞動法開場,隨後就勞工現狀、勞工法、社保稅收、企業等一系列經濟主張展開激烈的辯論。勒龐批評馬克龍在擔任經濟部長時不僅沒有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而且法國的失業人數不減反增。對於這些指責,馬克龍全部予以反駁,他認為勒龐所說是謊言,批評她在勞動法上沒有提出任何有價值的建議。

隨後,雙方就法國的安全和反恐議題展開辯論。勒龐表示,她將把所有被列入極端分子檔案名單中的嫌犯統統轟出法國;她批評多少年來,法國執法不嚴,被判刑的人要麼被隨意減刑,要麼由於缺乏位置而不入獄。馬克龍在這個問題上也寸步不讓。他表示會設立一個專門反恐機構,總統、政府和情報部門共享,不僅如此,還需歐盟各國更好地加強情報交流。馬克龍將增加警察、憲兵的職位並增設每日安全片警的職位。

Le Pen勒龐

在馬琳娜·勒龐四歲那年,她的父親老勒龐(讓-馬裡·勒龐)成立了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老勒龐以挑釁主流政治黨派,挑戰傳統政治道德底線為「己任」,然而國民陣線反對外來移民、為納粹罪行開脫等極右翼思想對於法國人來說,難以得到普遍認同。但老勒龐屢敗屢戰,在隨後的38年裡五次競選總統,給法國政壇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

作為老勒龐最小的女兒,勒龐雖然因觀點不同與父親公開決裂,但她還是延續了父親的大部分政見:反對外來移民、希望法國退出歐盟、回歸法郎等。在參選的開始,勒龐將自己描述為法國工人階級的反建制保衛者,主張經濟民族主義,支持實施貿易壁壘,退出歐元區。她宣稱,匯率更低的新法郎將提升法國出口商品的競爭力,並將自己尋求的政策稱作「明智的保護主義」。

勒龐敗北已是事實,但有一點不可忽視的是:如果同樣的選舉發生將全球化以及法國與世界的關係置於政治辯論中心的政治洗牌,半數選民恐怕將發現自己被「國民陣線」吸引。

Macron馬克龍

馬克龍的當選被認為是「神跡」——一個沒有政黨支持、沒有明確資金來源、沒有基本選民範疇、沒有出眾的演講口才、沒有厚實的從政經驗、沒有強大政績支撐的「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出面競選僅數月便一舉贏得大選,入主愛麗舍宮,確實難說不是一個「奇蹟」。但事實上,這樣的奇蹟更多的被看到「人為」痕跡,馬克龍這一路走來也是步步計算。

馬克龍勝出的優勢很明顯:年輕英俊、婚姻經歷拉好感、屬於新一代的政治家。同時,他的劣勢也很明確——「左翼政權繼承人」這一政治屬性將令其在大選中使處於不利地位。所以,為了參選做準備,馬克龍先是從政府中辭職,進而創立自己的政黨,以此表明政治屬性「非左非右」,此後馬克龍又得到了幾乎所有媒體的全力支持,競選宣傳鋪天蓋地……因此可以說,馬克龍這一路走來,與其說是「天時地利」,更多的還是精心策劃。

Nationalism民族主義

英國脫歐與川普上臺,讓歐洲的國際主義者經歷了絕望的時刻。儘管此前,民族主義右派在奧地利和荷蘭的選舉中遇挫,但根據此前的民調,主張脫離歐元區的極右翼候選人勒龐與極左翼候選人梅朗雄很可能以二選一的形勢出現在大選最後一輪對決中。

因此,正如《金融時報》評論,馬克龍的崛起,代表的是對現下西方民族主義的反對。他與希望法國退出歐洲單一貨幣,提高關稅、打擊移民的勒龐是意識形態的對決。

Opinion Polls民調

馬克龍自參選以來,便得到了幾乎所有媒體的全力支持,這已成為一個不是秘密的「秘密」,背後的潛臺詞即「馬克龍得到了控制著媒體的財團的支持」。從今年1月起,所有的民意調查就異口同聲地都認定,馬克龍將進入大選第二輪——這究竟是民調反映了投票意向呢,還是民調引導了投票意向?這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有分析認為,法國選民向來都有一種「從眾」、「崇勝」心理,即在猶豫不決、不知投誰的票時,大多數人的投票意向就會影響選民,因為選民希望自己的票能夠「勝出」。去年,英國脫歐和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兩大「黑天鵝」事件發生時,民調都錯得離譜,因而人們會誤以為法國選民的「從眾」心理也會讓位於「逆反」心太。不過如今看來,這顯然是高估了法國選民的「獨立精神」。

Populism民粹主義

與去年的兩大黑天鵝事件——英國脫歐和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一樣,勒龐的崛起也被視為民粹主義在西方民主國家興起的標誌性事件,她所代表的極右翼勢力的異軍突起,令人們看到民粹主義快速上升的勢頭。不過,馬克龍的最終當選顯然給這股勢頭潑了一盆冷水。

對於美國而言,馬克龍勝出的意義在於,他為非民粹主義者找到了一條路。正如CNN此前所評論,馬克龍在大選第一輪投票中的勝利,為西方的中間派政客找到了一條既能受歡迎、又能保持自身觀點的道路——政治家不需要成為民粹主義者,也能夠受民眾歡迎。

Quarter1/4

在最終選舉舉行之前,Odoxa發出一項民調,顯示1/4的法國選民計劃在7日的總統決選中投「白票」,也就是選擇棄權。其中許多是左翼選民,在他們支持的候選人未能進入第二輪投票之後大失所望。

1/4的棄權率被認為是1965年法國決勝輪總統選舉以來的第二高,凸顯許多選民對於選擇中間派馬克龍還是極右翼勒龐感心灰意冷。

Reform改革

自參選以來,馬克龍始終在以「改革者」形象示人。他一直強調,希望推動此前擔任法國經濟部長時所啟動的改革,認為法國經濟太僵硬,提議在公司層面決定勞工合同。

對此,大多數的經濟學家持認同態度,但對於改革能否順利成行則不敢苟同。畢竟,改革一詞在法國始終是個敏感的話題。長期以來,法國經濟改革實施艱難,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左派堅定維護既得利益——這一情況不僅體現在馬克龍法案的實施中,更曾出現於由奧朗德推動的勞動法改革——二者皆因有礙勞工利益而難得民眾支持。因此,馬克龍如何在支持率和改革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將是他未來應三思而行的。

此外,馬克龍需要警惕的是,如果他同他的前幾任一樣無法在改革法國這一勢在必行的問題上有所突破,那麼他的當選只會是對抑制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暫時抑制。再一個五年過後,這些極端勢力仍會捲土重來——到那時,便會真正迎來一個屬于勒龐的時代。

Split分裂

事實上,重要的並非法國大選的結果,而是在這一過程當中已經暴露無遺的法國乃至整個歐盟面臨的困境——分裂。

在本月7日的終選投票中,法國左翼社會黨與右翼共和黨等傳統政黨50年來首次「集體缺席」。正如法國《世界報》所評價,2017的法國大選之爭堪稱「兩個法國之爭」:一個是主張自由、支持全球化的馬克龍,他代表著「開放、前進、革新的法國」;一個是反移民、反歐盟、反全球化的勒龐,她則代表了「保守、鎖國、民族主義的法國」。

如今看來,一個事實已基本明確——法國政壇傳統格局已被重塑,對於馬克龍而言,未來必須面對的首要棘手難題,將是如何管理漸行漸遠的「兩個法國」的難題。

Terrorism恐怖主義

法國是歐盟個成員國中,受恐怖襲擊最多的國家。自2015年新年以來,發生在法國境內的三次嚴重的恐怖襲擊(2015年1月《查理周刊》恐怖襲擊、2015年11月巴黎恐襲、2016年7月尼斯恐襲)致使230多人喪生,社會各階層對於佔總人口10%的穆斯林群體的觀念分歧空前緊張,國民的安全感和身份認同發生嚴重危機,法國比以往更為分裂。

UN聯合國

擁有核武的法國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成員,在全世界各地派駐軍隊,也是美國對抗伊斯蘭國(IS)的關鍵盟友。馬克龍當選以後,很可能將繼續維持法國對抗伊拉克、敘利亞與非洲薩赫勒地區極端分子的任務,並持續在烏克蘭和敘利亞總統阿薩德問題上施壓俄羅斯。

Views政見

曾是投行人士和經濟部長的馬克龍支持歐元、自由貿易和全球化。他認為,擁抱全球化、加大自由貿易將使法國經濟變得更有競爭力。

此外,他的計劃包括在當選總統後的五年內推出規模500億歐元的公共投資項目,用於培訓、基礎建設,以及對政府部門的現代化改革等。

他還承諾,要將法國的財政赤字水平降至歐盟規定目標(GDP的3%)之下;將企業稅率從目前的33%減至25%;在未來五年內削減600億歐元的公共支出,削減12萬個政府崗位;將失業率從目前的10%降至7%。

Welfare福利

法國政府財政的一大特點就是公共部門開支大。2016年,法國公共部門開支佔GDP的56.5%,社會福利支出佔GDP的32%,在發達國家經濟體中都屬於最高的。

法國的「福利病」在近些年以來越來越嚴重,法國前總統薩科齊曾要搞福利制度改革,就是減福利,這造成普通法國人福利減少,下層白人收入越來越低,形成了社會兩極分化,青少年失業率居高不下——這引起了下層人士不滿。

馬克龍此前曾表示,他支持普遍的失業保障、重新設計社會保障和福利系統,同時又要削減福利開支,為企業減稅、靈活勞動力市場。

Xenophobia仇外情緒

仇外情緒在本質上是出於一種擔憂,害怕移民的到來會破壞他們既有的生活條件、居住方式和社會環境,甚至會再度對他們的文化進行衝擊。當法國本地人意識到了一種人口新態勢後,這種擔憂便會持續發酵起來。這種恐懼的情緒會在某些情況下導致一些蔑視行為的發生,甚至是引發仇恨。

Young Generation新生代

從這次法國大選中可以看到,法國年輕人的政治參與度很低,只有35%的法國年輕人會去投票。在這群會投票的年輕人當中,國民陣線則是他們的政治首選。《外交政策》雜誌將這35%形容為主要是由年輕的白人宅男和年輕的南法人組成的一群人,他們的父母輩則是「國民陣線」的傳統支持者。人們不禁擔心,當這群年輕人在五年之後成長為法國社會的中堅力量時,法國的政局又將是怎樣一番局面。

另一方面,新生代的異軍突起,正式宣告老派「左右」政客們走向邊緣化,這從馬克龍的當選也可一窺一二。作為一個從政不久、無議會經驗、不標榜左右、年僅39歲的政壇新秀,馬克龍反倒沒有了傳統政客的包袱——他強調經濟自由主義和社會公平正義,宣稱要超越左右、面向未來帶領法國進入新時代——從這個層面來看,法國政壇也迎來了一個「新生」時代。

Zone自貿區

在「大選政治」影響下,總統大選的法國對歐美自貿談判顯示出強硬的反對立場。法國總統奧朗德曾公開對談判說「不」,理由是法國「不贊同沒有準則的自由貿易」,永遠不會接受損害法國農業、文化等行業利益以及有悖雙向市場準入原則的協定。法國負責外貿的國務秘書菲克爾也表示,中止TTIP談判是目前最有可能的選項,因為歐洲付出太多,得到的回報太少。

據分析稱,法國政府如此強硬表態是為回應非政府組織等群體對TTIP的批評,並與執政黨內擔憂TTIP的左派及綠黨等黨派緩和關係。另一邊,法國在野黨對此也是口誅筆伐,共和黨悍將前總統薩科齊、前總理菲永等均對TTIP持有異議。

來源:北京商報

原標題:A-Z丨馬克龍當選新總統,26個詞看懂2017法國大選

最新更新時間:05/08 11:54

相關焦點

  • 法國大選|今日對戰勒龐 馬克龍崛起背後的法國政治光譜
    ▲北京時間7日下午,馬克龍在法國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中對決勒龐 ◆馬克龍何以異軍突起? ◆傳統左右兩黨何以慘敗? ◆極左極右翼何以不再邊緣? ◆非左非右的馬克龍崛起與極左極右的激進政黨不再邊緣,顯示政治光譜新變化,折射出法國政治的現實困境 文/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沈孝泉 北京時間今日(7日)下午,2017年法國大選第二輪選戰正式打響,年僅39歲、「非左非右」的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在法國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中決戰極右翼候選人瑪麗娜·勒龐。
  • 法國大選接下來有哪些看點?專家解讀「勒龐現象」
    2017年3月20日,在法國巴黎附近的歐貝維利耶,總統候選人、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領導人瑪麗娜·勒龐參加電視辯論。(新華/美聯)  新華網巴黎4月28日電 法國憲法委員會26日宣布,根據確認後的法國總統選舉首輪投票結果,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候選人瑪麗娜·勒龐進入法國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她在首輪投票中的得票率為21.30%,低於「前進」運動候選人馬克龍的24.01%。  對法國大選中的「勒龐現象」究竟該如何看?勒龐接下來會採取什麼策略扭轉劣勢?勒龐崛起的深遠影響是什麼?
  • 法國新總統自稱「毛主義者」,該如何理解?
    圖:2017年5月7日,馬克龍當選法國總統2017年5月7日,獨立參選人馬克龍當選法國總統。到了60年代,隨著人口爆炸及經濟發展,學生數量多了起來——1968年的法國,有800萬16-24歲的學生,佔到全國總人口的16.1%。①學生數量劇增,導致原先的大學校舍普遍不足,如巴黎大學就在郊外的農泰爾地區建立起一個新校區(現為巴黎第十大學)。
  • 馬克龍一開口,法國人就把眉皺
    例如2017年的總統大選,在激情抨擊勒龐政策時,馬克龍說了句讓法國人懵逼的話—— 「Ce que vous proposez, comme d'habitude, c'est dela poudre de perlimpinpin.」
  • 法媒:馬克龍訪非力圖恢復「法國形象」
    據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網站11月27日報導,法國總統尚未抵達,當地一些社團組織就已經發出了集會抗議的號召。法國總統府一名顧問表示,總統此行也是為了切身體驗法國在非洲並非處處受到歡迎,非洲國家對法國的看法未必總是很友善,法國在那裡的影響力正在退化。一名外交官表示,馬克龍總統沒有經歷過殖民地時代,與非洲國家領導人過去也沒有過密切交往,因此有更大的空間,可以實話實說。
  • 馬克龍當選法總統, 齊達內等巨星感恩戴德, 愛情故事不及這事美好
    馬克龍以30個百分點的優勢擊敗了右翼政黨候選人瑪麗娜·勒龐當選法國總統,法國人民沸騰了,因為這就是浪漫的法國人心目中最好最貼切的總統!現年39歲的馬克龍也成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近60年歷史上最年輕總統。這位總統用愛情來詮釋了什麼叫浪漫。
  • 馬克龍官方帳號被爆破!口出狂言給法國挖了個大坑,這回麻煩大了
    提起法國,提起巴黎,很多人都會想到「浪漫」這個詞。法國總統馬克龍在這方面也不例外。但在近日的專訪中,馬克龍的一番話,讓大家對「浪漫」有了新的認知。11月20日,馬克龍接受了《非洲報告》雜誌的專訪,其中,馬克龍說了一句:「法國和非洲之間,一定是一場愛情故事。」
  • 蓬佩奧抵達法國訪問,馬克龍連續兩個動作,對美國釋放出微妙信號
    日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抵達法國進行訪問。專機抵達後,蓬佩奧在推特上發文稱:「很高興來到法國,美國最古老的朋友和盟友。我們的夥伴關係建立在我們共同的價值觀——民主、自由和法治之上。我們兩國之間的牢固關係再高估都不過分,我期待著在巴黎展開討論。」
  • 法國總統馬克龍躊躇滿志閱兵,4300軍人場面壯觀,還有237匹駿馬
    今天是法國國慶日「巴士底日」,法國總統馬克龍現場檢閱了部隊,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內的多國領導人出席。當天,法國舉行了盛大的國慶閱兵儀式,總統馬克龍會在巴黎主持閱兵儀式。多個歐洲國家的部隊參與,德國、英國和西班牙的軍機更是飛越現場上空。
  • 馬克龍炮轟英美媒體將法國暴力活動「合法化」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1月16日報導,法國總統馬克龍指責《紐約時報》和其他英語媒體將法國的暴力活動「合法化」,這些媒體稱法國存在「種族主義和伊斯蘭恐懼症」。報導稱,在與「盎格魯-撒克遜」媒體(將英美媒體一概而論的法國說法)展開的最新一輪口水戰中,馬克龍說,這些媒體未能理解「世俗主義」這個詞,世俗主義就意味著所有宗教以及褻瀆宗教的自由都受到保護。 「5年前法國遭到襲擊時,全世界每個國家都支持我們。」這位法國總統對《紐約時報》的媒體專欄作家本·史密斯說。他指的是發生在巴黎的導致130人死亡的襲擊,以及《查理周刊》的槍擊事件。
  • 法國總統內部講話流出,令西方世界為之一振!
    ——伊曼紐爾.馬克龍  【拓展閱讀】馬克龍就新冠疫情發表第二次電視講話  據《費加羅報》3月17日報導,16日晚,面對新冠病毒疫情的加劇,國家元首馬克龍發表電視講話,稱「我們處於戰爭中」。  法國瀕臨義大利的處境。新冠疫情加重,馬克龍四天內在愛麗舍宮發表兩次莊重講話,並通過電視直播傳達。
  • 40個瞬間回顧2017年國際大事
    2017年1月20日,美國華盛頓,在歡呼和抗議聲中,唐納·川普在國會山宣誓就任美國第45任總統。上任後不到24小時,川普籤署首個行政令叫停歐巴馬醫改。但「廢除並取代」歐巴馬醫改的新共和黨醫保法案卻沒能獲得足夠的議員支持,至今未進入投票環節。2017年3月21日,韓國首爾,韓國史上第一位遭彈劾下臺的總統樸槿惠抵達首爾中央地方檢察廳接受調查。
  • 此刻復甦難題,法國總統馬克龍要問計這家中國企業
    歐洲第二波疫情大暴發,法國經濟再遭重創,總統馬克龍召集八家跨國企業「掌門人」開了一個視頻會議,為後疫情時代法國經濟復甦「問診」。法新社稱,這場名為小型 「選擇法國計劃」(mini-Choose France )的視頻會議亮明了法國的態度。
  • 2020年法國國慶:馬克龍總統向抗疫醫護、軍隊及社會人士致敬
    人民網巴黎7月14日電(記者 何蒨) 今天是法國國慶節,傳統慶祝項目香榭麗舍大街閱兵式因新冠疫情不得不改為在協和廣場舉行向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及士兵的致敬禮。受防疫措施限制,今年法國國慶儀式人數不得超過5000人,愛麗舍宮邀請了1400名主要來自各個地區的醫護人員、公務員、協會代表及積極抗疫的社會人士參與活動。協和廣場的慶祝儀式包括徒步閱兵與空中閱兵,法國總統馬克龍參加閱兵式並向抗疫人士致敬。參加致敬儀式的人員中,包括在疫情中失去生命的醫護人員家屬。
  • 百年不遇的美國大選 難產的總統
    然後敗北的候選人向勝利者道賀,各國領導人紛紛致電祝賀新當選總統,總統交接工作立馬展開,歷史翻過一頁。今年美國大選,情況特殊,除了大量郵寄選票導致當天計票不能完成外,還有一個拒絕被歷史翻頁的特殊總統。今年九月,川普根據《總統過渡法案》與拜登的過渡團隊籤署了三份有關大選結束後總統職權過渡安排的諒解備忘錄,其生效的前提條件是聯邦總務署長籤署「總統確認函」。依據慣例,聯邦總務署長會在媒體發布預測之後的幾個小時、最多24小時之內就籤署「總統確認函」,確認下屆總統。
  • 玻里尼西亞總統新冠檢測呈陽性 4天前曾見馬克龍
    馬克龍(左)與愛德華·弗裡奇(弗裡奇新聞辦公室) 海外網10月12日電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2日消息稱,法屬玻里尼西亞總統愛德華·弗裡奇新冠檢測結果呈陽性,此前一周他曾訪問巴黎,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和總理卡斯泰會面。
  • 剛剛,美國國會確認拜登當選總統!4人在暴亂中死亡!拜登喊話川普...
    當地時間1月7日,美國副總統邁克·彭斯再次主持國會聯席會議,對2020年總統大選選舉人團的投票進行清點和認證。在參、眾兩院報告認證結果後,彭斯正式宣布拜登獲得306張選舉人票,川普獲得232張選舉人票,拜登當選美國下一任總統。
  • 馬克龍執政周年,政治光譜右移?
    去年的5月7日,高舉「開放」和「親歐」旗幟的馬克龍成功阻擋極右民粹政黨,出其不意地入主愛麗舍宮。一年後的這一天,法國人對這位拿破崙之後法國最年輕的總統評價如何?選舉政治下產生的「非左非右」總統又是否兌現了其競選時的承諾呢?民調普遍顯示,相對於「行事高調」的薩科齊和「正常先生」奧朗德,馬克龍執政一年後的民意支持率下跌最少(從去年6月的64%到今年4月的44%)。
  • 人物|法國前總統德斯坦去世:會說中文的「歐盟憲法之父」
    當地時間12月2日,法國前總統瓦萊裡·吉斯卡爾·德斯坦(Valéry Giscard d』Estaing)因新冠病毒引起的併發症於法國羅亞爾地區的家中去世,享年94歲。2019年6月20日在法國巴黎拍攝的法國前總統德斯坦的資料照片。
  • 美國大選直播文(三):美國總務署確認拜登當選,新老總統的過渡程序...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哈裡斯以當選副總統身份首先發表勝選演說,隨後拜登以當選總統身份登場發表講話。 《衛報》稱,哈裡斯在講話中說:「我們人民有能力建設一個更美好的未來。當我們的民主在這次選舉中出現在選票上,美國之魂處於成敗關頭,全世界都在看著,你們為美國迎來了新的一天。」 隨後,拜登以新當選總統的身份上場,向全美發表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