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佩奧抵達法國訪問,馬克龍連續兩個動作,對美國釋放出微妙信號

2021-01-20 辣椒新聞

日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抵達法國進行訪問。專機抵達後,蓬佩奧在推特上發文稱:「很高興來到法國,美國最古老的朋友和盟友。我們的夥伴關係建立在我們共同的價值觀——民主、自由和法治之上。我們兩國之間的牢固關係再高估都不過分,我期待著在巴黎展開討論。」儘管蓬佩奧對法國之行滿懷期待,但法國總統馬克龍的兩個動作,卻對美國釋放出微妙的信號。

據環球網援引美聯社消息,當地時間11月16日,馬克龍與蓬佩奧舉行了閉門、低調的會晤,雙方沒有舉行新聞發布會,記者們也因此沒有機會詢問馬克龍辦公室、法國外長勒德裡昂和蓬佩奧。美聯社報導指出,這是法國方面對拜登成為「美國大選獲勝者」這一「棘手事實」的微妙表現,法國的有關舉動表明,馬克龍政府已開始展望拜登時代。

除了閉門、低調會晤蓬佩奧外,馬克龍當天在接受法國媒體採訪時還表示,即使歐洲正在與美國「新政府」打交道,而且「新政府」可能會帶來更友好的關係,但歐洲仍然需要自己的獨立和主權防禦戰略。只有當我們認真對待自己的立場,並對我們的國防擁有主權的時候,美國才會尊重我們作為盟友的地位。同時,馬克龍還反駁了此前德國國防部長發表的「歐洲需要依靠美國軍事保護」的言論,他認為藉助美國政府大選換屆這個「和平冷靜的機遇」,歐盟需要「繼續打造屬於我們自己的自主性,就像美國打造屬於美國的自主」。

馬克龍還強調,法國和美國歷史上是盟友、共享價值觀,但「比如在平等上,兩國的偏好就不同」。法國不是美國,在文化等領域、地理視角也即地緣戰略上與美國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說法國的國際政策是依賴美國,或者是由美國牽著往前走,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相關焦點

  • 蓬佩奧在法國土耳其被冷遇 沒有歡迎儀式沒被安排官員會面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沒有歡迎儀式、沒被安排官員會面,蓬佩奧在法國土耳其被冷遇【環球時報記者 潘亮 張繼丹】「一場不敢明說的告別之旅?」據法國24小時新聞電視臺16日報導,上周五,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抵達巴黎,開始為期10天的7國訪問。
  • 歐洲頭條 | 蓬佩奧離開法國了 這次訪問的確「尷尬」!
    蓬佩奧默默地登上飛機離開法國,繼續他的歐洲和中東之行。 這也許是他作為美國國務卿的最後一次訪問了,比起三年前陪伴川普出席法國國慶閱兵時的無限榮光,此刻的情景略顯蒼涼。△11月16日,法國《費加羅報》文章《馬克龍接待蓬佩奧 但目光已轉向拜登》 自從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伊核協議後,美法關係已從昔日「親密友好」到「分歧不斷
  • 剛抵達法國,蓬佩奧就再提「中國威脅論」
    雖然現在美國大選結果基本已定,不出意外的話就是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但距離明年1月美國新舊政府正式完成交接工作仍然還有一點時間。在這僅剩的時間裡,川普政府針對中國的動作依然不見停息。從11月14日起,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就開啟了他在歐洲與中東的七國之旅,而在抵達「第一站」法國之後,蓬佩奧就又一次宣揚「中國威脅論」。蓬佩奧再次宣揚「中國威脅論」據法國《費加羅報》11月16日報導,蓬佩奧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抗中國符合歷史潮流,如果歐洲放棄對抗中國,那麼就將淪為中國的殖民地。
  • 蓬佩奧將訪臺?美方反常「滅火」,注意一細微動作:收到中方信號
    前不久就在美國國內爆發大亂之際,即將卸任的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對外宣布將會訪臺,一度引起外界熱議。當前美國疫情越發危急,內部也產生巨大的矛盾,這個時候訪臺不少人覺得蓬佩奧瘋了,嫌美國如今的局面還不夠混亂嗎?
  • 馬克龍公開私聊、埃爾多安拒絕會面,蓬佩奧成過街老鼠
    重新大選,深陷疫情折磨的美國民眾已經不想再等下去了。直接讓川普連任,這無疑是在挑戰美國憲法,拜登一夥也絕不會答應。對各國的政治家們來說,這種不可預測的情況是必須儘量避免的,做生不如做熟,如果拜登上任,那麼一切都可以按部就班的進行,即便是跟美國不睦的國家也能做好相應的準備,不至於出現最壞的情況。在這一背景下,拜登目前已得到8個重要國家的祝賀。
  • 法媒:馬克龍訪非力圖恢復「法國形象」
    參考消息網11月29日報導 法媒稱,法國總統馬克龍27日晚間啟程,開始他上任以來的首次非洲巡訪,將前往布吉納法索、象牙海岸和加納,希望推動企業合作和投資,重塑法國與非洲國家的關係。他還將參加29日和30日在象牙海岸首都阿比讓舉行的歐非峰會。
  • 靠美國有用?德國女防長強硬表態,馬克龍坦露心聲:必須學習中國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目前,雖然歐洲和美國在軍事上依然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係,但在氣候、經濟、資源、貨幣等問題上,這批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明顯已經不打算亦步亦趨地跟著高呼"美國優先"的川普了。不過,在軍事合作領域,法國和德國在處理對美關係上,卻呈現出了兩個歐洲大國在道路選擇和價值判斷上的微妙分歧。
  • 法國巴黎一老師被「斬首」,馬克龍:這是「伊斯蘭恐怖襲擊」
    法國總統馬克龍將襲擊稱之為「伊斯蘭恐怖襲擊」。法國反恐警察正在就此案展開調查。法國總統馬克龍抵達襲擊發生地。圖源RT法國總統馬克龍抵達襲擊發生地。圖源RT案發之後,在比利時參加歐盟峰會的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正在摩洛哥訪問的法國內政部長達爾馬寧目前都已返回巴黎。
  • 法國巴黎一老師被「斬首」,馬克龍:這是「伊斯蘭恐怖襲擊」
    法國總統馬克龍將襲擊稱之為「伊斯蘭恐怖襲擊」。當地媒體報導稱,慘劇發生在16日下午17時左右,位於巴黎西北部的Conflans Sainte-Honorine鎮,一名歷史老師被人「斬首」殺害,據稱其曾在課堂上與學生們討論「先知穆罕穆德」的形象並向學生展示穆罕默德的漫畫,這被認為是在褻瀆神明。有消息稱,該教師大約10天前就漫畫與學生展開「辯論」後,就收到過威脅。
  • 美國國務院:蓬佩奧不去臺灣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時報社評就蓬佩奧可能在下臺前突訪臺灣提出警告,美國務院發言人撇清:無此計劃當地時間9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突然宣布,解除美國與臺灣官員交往的所有自我限制。針對蓬佩奧在川普政府任期只有10天之際,對中美關係和臺灣問題又一次瘋狂的挖坑和埋雷,環球時報10日刊發社評警告稱,如果美方膽敢讓蓬佩奧在任期結束前夕訪臺上演,北京的反應將是排山倒海式的。在看到這一警告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摩根·奧爾塔格斯剛剛連續發推,撇清稱蓬佩奧「這周沒有訪問臺灣的計劃」,歐洲之行將是其作為國務卿的「最後一次海外出訪行程」。
  • 蓬佩奧成「過街老鼠」
    在出訪土耳其的時候,蓬佩奧甚至沒有與土耳其方面的政府官員會面成功,再度遭遇尷尬場面。有部分分析人士表示,蓬佩奧這一次的出訪行程,表面上是服務於美國外交,實際上卻是有著自己的小算盤,蓬佩奧想利用出訪機會來為自己的政治利益服務。在蓬佩奧訪問法國的時候,部分媒體評論表示,蓬佩奧似乎是「熱臉貼上了冷屁股」。
  • 艾爾瑪颶風一年後 馬克龍再次訪問加勒比法屬島嶼
    當地時間2018年9月27日,法屬安的列斯群島,法國總統馬克龍訪問一年前受到颶風艾爾瑪重創的法屬聖馬丁島和聖巴泰勒米島災區,並視察當地的重建工地。(圖片來源:視覺中國)當地時間2018年9月27日,法國總統馬克龍訪問一年前受到颶風艾爾瑪重創的法屬聖馬丁島和聖巴泰勒米島災區,並視察當地的重建工地。(圖片來源:視覺中國)當地時間2018年9月27日,法國總統馬克龍訪問一年前受到颶風艾爾瑪重創的法屬聖馬丁島和聖巴泰勒米島災區,並視察當地的重建工地。
  • 法國大選|今日對戰勒龐 馬克龍崛起背後的法國政治光譜
    ◆非左非右的馬克龍崛起與極左極右的激進政黨不再邊緣,顯示政治光譜新變化,折射出法國政治的現實困境 文/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沈孝泉 北京時間今日(7日)下午,2017年法國大選第二輪選戰正式打響,年僅39歲、「非左非右」的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在法國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中決戰極右翼候選人瑪麗娜·勒龐。
  • 貝魯特大爆炸1個月後:廢墟下發現生命跡象,馬克龍豪賭黎巴嫩未來
    法國總統馬克龍本周對黎巴嫩進行了爆炸案以來的第二次訪問。期間馬克龍為黎巴嫩改革設立了具體時間點,威脅如不按時完成,將對該國領導層實施制裁。據美聯社3日報導,來自智利的救援隊當天在哈埃尓街區的廢墟下探測到心跳跡象,心跳頻率為每分鐘18到19次。正常情況下人的頻率在60到100次之間。
  • A-Z丨馬克龍當選新總統 26個詞看懂2017法國大選
    不過,號稱「揭開了法國政治歷史新時代」的馬克龍恐怕也無法建立起新一代法國外交。從目前看,馬克龍將繼承奧朗德的歐盟政策,這在他的全部競選過程中都已經清晰地表現出來。具體來看,在對俄、對中東、對非政策等方面,馬克龍目前為止並未表現出任何「驚人之舉」。另一方面,在對華政策上,馬克龍可能會有一些動作。
  • 習近平出訪歐洲第二站:抵達裡昂開始訪問法國
    在結束對荷蘭的國事訪問並出席第三屆核安全峰會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歐洲之行第二站法國。習近平對法國的國事訪問為期三天,首先選擇訪問法國東部城市裡昂,之後將前往巴黎。今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法國總統奧朗德去年4月訪華,中法領導人一年之內實現互訪。當地時間25日下午6時40分許,習近平乘坐的專機抵達裡昂機場。
  • 拉法蘭為訪華獻策 前大使助揚威歐盟——他們幫馬克龍走上世界舞臺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正在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很多人不自覺地將她這個「遲到」的行程與法國總統馬克龍1月份的訪問進行對比。1月29日,英國官員匆忙更新首相在中國社交媒體上的官方帳戶,也讓人想起馬克龍訪華時主動發布自己反覆學習說中文的視頻。馬克龍那次訪華,無論是在西安的日程突變,還是在人權問題上頂住國內壓力,都能看出這位年輕領導人在外交上的獨特手法。其實,上任8個多月來,與美國總統掰手腕,在中東問題上顯身手,宣告法國重回歐盟乃至全球舞臺,馬克龍的一系列表現令世界驚呼「法國歸來」。
  • 馬克龍炮轟英美媒體將法國暴力活動「合法化」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1月16日報導,法國總統馬克龍指責《紐約時報》和其他英語媒體將法國的暴力活動「合法化」,這些媒體稱法國存在「種族主義和伊斯蘭恐懼症」。報導稱,在與「盎格魯-撒克遜」媒體(將英美媒體一概而論的法國說法)展開的最新一輪口水戰中,馬克龍說,這些媒體未能理解「世俗主義」這個詞,世俗主義就意味著所有宗教以及褻瀆宗教的自由都受到保護。 「5年前法國遭到襲擊時,全世界每個國家都支持我們。」這位法國總統對《紐約時報》的媒體專欄作家本·史密斯說。他指的是發生在巴黎的導致130人死亡的襲擊,以及《查理周刊》的槍擊事件。
  • 蓬佩奧被懟慘了! 斯裡蘭卡總統, 我在夢裡也不會和美國籤辱國協議
    要說蓬佩奧一行人被誰懟得最慘,莫過於斯裡蘭卡和印尼兩國,並且斯裡蘭卡的反應十分強烈。而且,儘管印度和美國為一丘之貉,但印度也不願當「避雷針」,拒絕與美國談論中印邊境問題,只談美印合作。然而,到了第二站斯裡蘭卡,蓬佩奧就碰了釘子,實在是令人扎心。
  • 博爾頓新書內容曝光後,蓬佩奧痛罵:賣國賊
    【文/觀察者網 王愷雯】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的新書《涉事之屋:白宮回憶錄》出版在即,諸多涉及美國高層的「精彩內幕」已提前曝光,掀起美國輿論熱議,也惹得總統川普勃然大怒。6月18日晚,同樣因這本書面臨「人設崩塌」的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也坐不住了,他發了一則簡短聲明,怒斥博爾頓是「賣國賊」(traitor)。美國國務院網站發布的這則聲明題為「我也在這屋裡」,明顯與博爾頓的新書書名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