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導】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正在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很多人不自覺地將她這個「遲到」的行程與法國總統馬克龍1月份的訪問進行對比。1月29日,英國官員匆忙更新首相在中國社交媒體上的官方帳戶,也讓人想起馬克龍訪華時主動發布自己反覆學習說中文的視頻。馬克龍那次訪華,無論是在西安的日程突變,還是在人權問題上頂住國內壓力,都能看出這位年輕領導人在外交上的獨特手法。其實,上任8個多月來,與美國總統掰手腕,在中東問題上顯身手,宣告法國重回歐盟乃至全球舞臺,馬克龍的一系列表現令世界驚呼「法國歸來」。不可否認,馬克龍年輕有為,但在他身後,是誰在幫他勾畫外交藍圖呢?
他們組成了「中國通團隊」
馬克龍最近的一次外交大動作,當數1月上旬的中國之行。「我們的命運已聯繫在一起」「我今後至少一年來中國訪問一次」,這些都是馬克龍在中國的公開表態。而他呼籲歐洲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更是在西方媒體上引起震動。因這次訪問,不少西方媒體認為馬克龍成了歐洲的「帶頭大哥」。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馬克龍的身後有一個相當強的「中國通團隊」,裡面有不少中國人熟悉的面孔——法國前總理拉法蘭。作為早已從法國政治前臺退到後臺的拉法蘭,與馬克龍並不在一個傳統的政治陣營中,但馬克龍訪華,他伴隨左右。正是他建議馬克龍修改演講稿的措辭,例如將「對等」改用「均衡」。兩個詞的內涵有差異,但只有熟諳中國文化和思維的人才能做出這種改動。
巴黎十三區副區長陳文雄也是馬克龍「中國通團隊」中的一員。華僑、華人在法國估計有50多萬,其中浙江溫州人佔比最高,溫州人多數從商,少有從政者,而溫州商人後裔陳文雄則選擇了從政之路。作為法國總統訪華的「兩朝元老」,同時又是巴黎市議會議員和法國國民議會法中友好協會小組組長,陳文雄從前任總統奧朗德上臺起便是法國政壇的「中國問題專家」,他一直被列入法國總統、總理的訪華代表團名單之內。
在法國對華外交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還有法國知名中國研究機構,比如克雷蒙-菲朗的中國研究中心。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金融學)教授、法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趙永升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儘管在正式報導中幾乎沒被提及過,作為法國頂級中國研究機構,這家智庫不會被馬克龍忘卻。只是出於某些顧慮,法國一些研究機構對外並不熱衷於標榜自己是總統或總理的智囊。
趙永升提到,他有幾位朋友身居法國跨國集團的高位,實際上也是法國領導人的重要智囊。「我的這些朋友更多是從企業視角,為法國的對華政策出謀劃策。這些建議其實更務實,更有價值,因為大家知道法國經濟之所以鮮有突破,問題的根子還在於企業。尤其是隨著法中企業往來和交易愈加頻繁,他們給法國高層決策者提供建言,恰好能夠在中法企業界架起溝通的橋梁。」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據說此次馬克龍在訪華前,還徵求了幾位漢學家的意見。漢學家在法國是一個比較獨特的群體,在歐洲,能夠清晰地梳理出漢學家脈絡、存在數位公認漢學家的國家主要就是法國了。此外,馬克龍還諮詢了一些中青年學者的意見。因為在法國,漢學家對中國的文化和歷史了解很透徹,但對中國的現狀和政策跟得並不緊,而這一領域,現在有一批法國中青年學者。
崔洪建說,長期以來,影響法國和愛麗舍宮外交決策的人士,前政要是一塊很重要的資源。其次是智庫,在法國,一些有影響力的智庫或多或少都和總統的圈子有聯繫,這些智庫的領導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政商背景。
不可忽視的經濟學家們
除了「中國通團隊」,馬克龍在國內和國際舞臺使用更多的是另一套人馬。馬克龍畢業於法國國家行政學院和巴黎政治學院,而他的高級智囊也基本來自這兩所高校,其中有不少經濟學方面的權威。1月22日,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登場前,法國「截胡」140名全球商界領袖與跨國企業負責人,在巴黎召開一場「迷你達沃斯」,估計就離不開這批經濟學家的建議。
最知名的是經濟學家讓·皮薩尼-費裡,他當初宣布加入馬克龍的競選團隊,一定程度上扭轉了馬克龍「缺乏系統藍圖」的競選局面。出身政治世家的費裡,長期就職於歐洲高級智庫,同時在多所高校任教。
除了費裡,巴黎第二大學的馬克·費拉奇是知名的勞動經濟方面的專家,協助馬克龍規劃勞動市場與社會福利的改革措施。倘若說費裡勾畫了馬克龍的總體經濟政策,費拉奇則在具體的某一個領域進行研究和謀劃。
趙永升說,他在巴黎第一大學就讀經濟學時的老師菲利普·馬丁教授,也是馬克龍的經濟學導師。馬丁在馬克龍剛組建「前進運動」之際,就出手幫馬克龍規劃法國的經濟政策。「媒體上沒有提馬丁的專業,其實他是國際貿易領域的專家,馬克龍聘請其導師出山,應該是委託他規劃法國對外貿易的藍圖。要知道,與德國相比,法國在對外貿易領域的業績要遜色許多。」
據趙永升講,除了馬丁教授,他在巴黎一大讀書時的教授梅耶爾應該也是馬克龍智囊團中的一員,只是遍查各類媒體,未曾見到相關報導。估計這與馬克龍對智囊團隊管理較嚴和梅耶爾教授一向低調有關。還有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經濟學院院長丹尼爾·科恩,是法國經濟學的頂尖學者;至於菲利普·阿吉翁院士,更是名聲在外。
除了經濟學家,馬克龍還重用數學家,例如43歲的菲爾茨獎獲得者塞德裡克·維拉尼。馬克龍對這位數學家的重視程度非常高,以至於來中國也讓他伴其左右。至於維拉尼都提出了什麼建議,就不得而知了。
「站在幕後『竊竊私語』的神童」
2008年的夏天,喬治亞首都提比里西,法國僑民人心惶惶。當時俄格戰爭爆發,俄羅斯坦克朝提比里西開進,時任法國駐喬治亞大使埃裡克·富尼耶心急火燎。然而,8月是法國「休假月」,富尼耶收到的來自巴黎的消息只是「正在諮詢某某部門……」好在他幸運地聯繫到一個名叫菲利普·艾蒂安的人。「『你需要什麼?空客,裝甲車,還是人道主義援助?』艾蒂安問。」富尼耶回憶說:「接下來的5天,我、(外長)庫什內、(總統)薩科齊和艾蒂安在一個小組工作,他(艾蒂安)的幫助對最終在關鍵時刻實現停火起了決定性作用。」
這是美國「政治」網站講述的一段往事,該報導評論稱,「喬治亞插曲」讓外界對艾蒂安鮮為人知的一面有了了解,即他的危機處理能力、對俄羅斯的了解等。艾蒂安是何許人?現年62歲的艾蒂安能說流利的德語、俄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和羅馬尼亞語。10年前,他是法國外長庫什內的辦公室主任,後來擔任法國駐歐盟大使、駐德國大使,現在是馬克龍的外交顧問。
崔洪建說,在外交領域,法國總統基本上是全權負責。除了外交部等機構,傳統上總統的智囊包含一名外交顧問,後者可以直接提供諮詢,至少是部分參與外交決策。外界一般通過外交顧問來看總統的外交傾向。很明顯,馬克龍選擇了一位精通歐洲事務的人。
據德國《明鏡周刊》披露,馬克龍的外交政策團隊由12名顧問組成,裡面有馬克龍的同學,有馬克龍擔任經濟部長時的助手。其中,35歲的克萊蒙特·博恩比較有名,他在歐洲問題上頗有研究,馬克龍在歐盟改革問題上的建議明顯受其影響。
上述人物固然重要,最關鍵的還在於馬克龍自己,他比較高明的一點是宣稱「非左亦非右」,得以廣納人才。一名熟悉法國政壇的人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馬克龍本身就很有能力,他對團隊管得也很嚴,他上臺後有關他外交團隊的報導很少。事實上,這批人也很低調,像艾蒂安就被認為是「喜歡站在幕後『竊竊私語』的神童」。
在觀察家眼中,從去年5月上臺後不久毫不妥協地與美國總統川普進行「握手較量」開始,馬克龍在逐漸改變法國在世界舞臺上的角色,儘管是「新手」,他讓幾乎所有人都注意到他。「馬克龍的光環蓋過了默克爾」,英國《金融時報》日前的一篇評論文章稱:「巴黎在外交舞臺上活力四射,與柏林的無精打採形成鮮明對比。」
不過,有分析稱,馬克龍基於自身所受教育的局限,他大量聘請經濟學家,彌補不足,但經濟學的學術研究和實際操作相差甚遠,經濟學家們會更多地使用模型和理論。趙永升認為,馬克龍的智囊團隊中法國跨國集團的高層太少,而後者其實很重要。「馬克龍與商人出身的川普同是新總統,一個在大西洋此岸,一個在大西洋彼岸,各自打出的牌尤其『經濟牌』相差很大。」
《明鏡周刊》稱,馬克龍的外交特點是不懼怕做意料之外的事,但這也顯得魯莽。而馬克龍經常在國際舞臺上表現出「高姿態」,也許會產生問題,用巴黎政治大學國際關係學者伯川德·貝蒂的話說,外交最好的執行方式是悄悄、謹慎地推行,很少有成功的外交倡議是由管樂隊伴隨的。
【環球時報駐法國特約記者 趙縉雲 環球時報記者 李司坤 紀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