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治光譜正悄然右移

2021-01-10 新華網客戶端

  2016年美國大選黨內初選已進行了兩個月,「大嘴」川普這位表現出位的競選人自開選就一路高歌猛進,著實讓不少共和黨人始料未及。與此同時,民主黨陣營的競選人希拉蕊在之前的幾輪較量中出人意料地被桑德斯壓制,讓原本準備平穩度過初選以便隔岸觀火的民主黨也多了些許不確定性。

  美國大選雖然充滿變數,但觀察者們不難發現一個現象———美國社會正在捲起「反正統」潮流。

  民眾對「主流」當權派日益不滿

  老牌政客們在這波浪潮中紛紛敗下陣來,頗顯落寞。希拉蕊這位簡歷最過硬的競選人之前被認為勝算很大,有難以超越的優勢,但在新罕布夏州站臺造勢的時候,儘管綱領明確,條分縷析,卻被許多媒體評價為「氣氛不足、缺少熱情」。而其對手桑德斯則風頭漸勁,兩人漸漸旗鼓相當。至於川普這位業餘玩家,憑藉作秀般的誇張表現竟然製造出一場席捲美國的政治狂歡。

  西方各大媒體在報導初選時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現象:其他競選人的支持者在造勢現場振臂高呼的都是競選人的名字,只有川普的支持者大喊著「USA」。在美國相當數量的選民當中(主要是受教育程度較低、收入較低的白人男性群體),川普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奇特的號召力,他的口無遮攔被追捧為真誠直率,他在經濟政策、控槍、移民、醫療保障等重要命題上所持的極端保守的政治主張成了所謂「美國精神」的代表,這著實讓美國政治當權派措手不及。

  近十年來,美國公眾對華盛頓的當權派積累了越來越多的不滿,這種不滿在選舉行為上得到表現,而且正在改變兩大黨的結構和立場。比較而言,共和黨面臨的挑戰更為棘手:2010年的中期選舉中,茶黨這一發端於2002年的保守主義運動迅速崛起,通過支持國會席位候選人(主要是共和黨候選人)來廣泛擴大影響力。在多個州的選舉中,茶黨力量支持的候選人打敗那些「主流」共和黨當權派,在共和黨內迅速形成氣候。由此,共和黨內形成更靠「右」的「茶黨派」和較為溫和的「當權派」兩翼,黨內分歧嚴重影響了共和黨在2012年大選中的表現。

  兩黨面臨相似的「反正統」問題

  在今年的大選中,川普的出現進一步加劇了共和黨的危機。川普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反當權派、反華盛頓政治正統的鬥士。在一次競選演講中,川普底氣十足地稱「我是自己出錢參加選舉的,沒有從別人那兒要錢」。他直白地嘲諷其他競選人籌集選舉資金並受資助方左右,這讓那些對大選中的金錢政治早已厭倦的美國人頗為受用。在共和黨陣營,這場初選已然形成了兩條戰線:一條是「業餘隊」———異軍突起的保守派選出其首領;另一條則是「正規軍」———共和黨當權派選出其領袖。「超級星期二」之後,川普持續走高的人氣以及頗為可觀的勝利面讓共和黨面臨一個難題:究竟讓誰成為共和黨的扛大旗者?

  雖然川普的優勢出乎意料,但這個問題自2008年大選以來就一直困擾著共和黨。川普現象的出現只是加劇了共和黨的困境,使形勢變得緊迫起來,共和黨如何應對這一難題關乎其本身的結構和政治前途。然而,選舉進行至此,共和黨內部並未能就此達成一致。一方面,共和黨主流認為,川普偏激的保守立場將給本黨帶來本質上的損害,若他獲得初選勝利將影響11月兩黨角逐時共和黨的表現,因此不遺餘力地抨擊川普的政策主張;而另一方面,一些共和黨人要麼出於同樣偏激的保守立場,要麼出於對川普高人氣的考慮,陸續對他表態支持,前者如同樣喜歡語出驚人的保守派薩拉·佩林,後者如剛剛退出共和黨初選角逐的克裡斯·克裡斯汀。在這一片亂象之中如何整合力量、解決分歧,是共和黨亟待解決的問題。

  另一邊,民主黨內部雖然較為平靜清晰,但桑德斯對希拉蕊所構成的挑戰也反映出民主黨內部亦在進行關乎本黨未來定位的較量:民主黨究竟能在社會福利、社會公平、縮小貧富差距上走多遠? 是像桑德斯所主張的那樣動作較大地改革,還是像希拉蕊所代表的民主黨主流那樣謹小慎微?初選過程中,桑德斯的優秀表現體現了支持者對民主黨主流現狀的不滿,說明這也是民主黨亟待解決的問題。

  兩黨所面臨的問題反映出美國政治氣候的變化。長期以來,美國的政治光譜兩頭尖、中間寬,所謂「左」乃是「中間偏左」,所謂「右」亦是「中間偏右」,兩黨穩居「中間陣地」,這是美國式民主引以為傲的政治傳統。然而,此次大選中,中間陣地面臨失守的危險,美國政治日趨兩極分化。同時,美國政治光譜整體右移,正如語言學家喬姆斯基所言,「民主黨變成了溫和的共和黨,而共和黨轉到了光譜之外」。

  這些變化的根源在於美國經濟和社會層面的問題。2008年歐巴馬的當選建立在對「改變」的承諾上,然而8年過去,這一承諾的兌現並沒有讓美國人滿意。「改變、選擇」依然是今年大選的主題,甚至更為突出———由於貧富差距擴大,收入水平停滯不前,就業市場不景氣,大眾對於社會現狀的不滿較8年前有增無減,初選過程中所顯露的「反正統」潮流就是這種不滿的表徵。

  (熊穎哲 作者系上海外國語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相關焦點

  • 馬克龍執政周年,政治光譜右移?
    國際縱橫在其一年前的競選口號中,馬克龍將其政治運動定義為「既非左也非右」,但目前,民眾普遍認為本屆政府出現右傾化趨勢。去年的5月7日,高舉「開放」和「親歐」旗幟的馬克龍成功阻擋極右民粹政黨,出其不意地入主愛麗舍宮。
  • 政治光譜(常說的左派右派是什麼)
    本文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介紹政治光譜,第二部分是根據模型得出的三個練習,第三個部分是相關資源和我的思考政治光譜是以政治用縱軸和經濟用橫軸組成的二維矩陣,通常以左派和右派為主導劃分。(自由)縱軸的上側是指威權主義,通常是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權威)縱軸的下方是指個人主義,通常是個體價值高於一切,個人權利優先國家權力(自由)三個練習一,區分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共和黨:右派 黨徽是驢子 較為保守,主張自由市場 川普民主黨:左派 黨徽是大象 較為激進,主張國家幹預經濟
  • 歐美民粹主義的政治光譜
    民粹派(包括政治上的極右派,也包括極左派)的興起,是近年來歐美國內政治中引人注目的現象。隨著英國公投脫歐成真、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極右或曰偏右民粹派這一浪潮愈演愈烈。它與極左民粹派的興起(主要的代表即希臘)相互呼應、相反相成,既反映出選民某些特定的恐懼與期盼,也標誌著民粹派在政治上的不斷成熟和日漸強大。
  • 美國中期選舉「靴子落地」 近距離看美國政治光譜漸變
    【環球時報赴美國特派記者 王雯雯】「民主黨已成為城市政黨,而共和黨佔據鄉村。」「『驢象之爭』由來已久,但情緒化的川普加劇了美國政治的分裂。」《環球時報》記者在美國中期選舉期間前往華盛頓、費城等地,聽到的是各種複雜的議論,也近距離感受到美國政治光譜的變化。美國中期選舉「靴子落地」,民主黨時隔8年重奪聯邦眾議院多數席位,而共和黨保住參議院多數席位。
  • 曾俊華「政治光譜更寬」是徹頭徹尾選舉語言
    因此,所謂的「政治光譜更寬」的論調,不過是某些人混淆視聽的競選伎倆,目的是要掩蓋曾俊華已經成為反對派政治「代理人」的事實。問題也在於,一個由反對派推舉的候選人,又如何能真正促進社會和諧、全面準確落實「一國兩制」?  邏輯學上有一個專門詞語叫「概念滑轉」,用較通俗的叫法是「偷換概念」。反對派現在所做的就是偷換「政治光譜」的定義與概念。
  • 位於政治光譜兩個極端者都支持柯文哲?
    「政治光譜」是西方政治學者常用的一個名詞術語,一般是用作量度政黨或個人的政治立場傾向(即不同意識形態)的工具。在現代西方國家或地區,,政治光譜通常以左右的界線來加以描述。大多數政治光譜都包括兩大派,左派(社會主義或無政府主義傾向)和右派(保守主義傾向),光譜的其中一端代表著最極端的無政府主義,另一端最則代表最極端的法西斯主義(威權主義)。
  • 新聞分析:多州議會選舉重繪德國政治光譜
    新華社柏林10月29日電 新聞分析:多州議會選舉重繪德國政治光譜  新華社記者張遠 任珂  德國東部圖林根州27日舉行議會選舉,左翼黨和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德國選擇黨以超過30%和23.4%的得票率佔據前兩位,德國總理默克爾所在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和社會民主黨(社民黨
  • 法國大選|今日對戰勒龐 馬克龍崛起背後的法國政治光譜
    ◆非左非右的馬克龍崛起與極左極右的激進政黨不再邊緣,顯示政治光譜新變化,折射出法國政治的現實困境 文/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沈孝泉 北京時間今日(7日)下午,2017年法國大選第二輪選戰正式打響,年僅39歲、「非左非右」的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在法國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中決戰極右翼候選人瑪麗娜·勒龐。
  • 「氣候政治」如何改變歐洲政黨光譜
    新華社柏林6月13日電(國際觀察)「氣候政治」如何改變歐洲政黨光譜新華社記者任珂德國近期一項民調顯示,環保主義政黨綠黨成為德國最受支持的黨派。而在5月底的歐洲議會選舉中,多個歐盟國家的環保主義政黨異軍突起。隨著近年極端天氣情況增多,氣候變化再成歐洲各國民眾最關心的議題之一。
  • 周八駿:香港政治光譜的演變
    分析香港政治光譜演變有助於理解這一精闢論斷。  卅年變化 交叉複雜  香港政治光譜演變已歷經三階段。  第一階段,從一九八四年中英發表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和英國宣布將在香港推行代議政制,到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香港政治形成基本矛盾——英國以所謂「還政於民」來對付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決定「拒中抗共」勢力與愛國愛港陣營對立的香港政治光譜基本分野。
  • Facebook在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出爐前悄然暫停政治群組推薦
    據外媒報導,在美國總統大選期間,Facebook悄然停止了推薦人們加入處理政治或社會問題的在線群組。在周三的參議院聽證會上,Facebook執行長馬克·扎克伯格順便提到了這一舉措,Facebook發言人向BuzzFeed新聞證實了這一點。該公司拒絕透露具體何時實施這一改變,也拒絕透露何時結束。
  • 國際日報:歐巴馬麥凱恩政治光譜都在向右移動
    國際日報:歐巴馬麥凱恩政治光譜都在向右移動 2008年08月01日 15:46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8月1日電 美國《國際日報》8月1日發表署名文章說
  • 美國「能源新現實主義」的政治光譜
    川普政府能源政策可概括為「能源新現實主義」,實質是諸多政治思潮的混合體。其缺陷在於忽略能源發展的大趨勢,無視國際規則與機制等非權力因素。
  • 德國大選|政治光譜兩極的黨派為何同時呈現出分裂和模糊?
    德國大選|政治光譜兩極的黨派為何同時呈現出分裂和模糊?它們以政治光譜從左到右的順序排列起來依次是:綠黨,德國左黨(對這兩個黨在政治光譜的排序中誰更「左」存在爭議),社會民主黨,基督教民主聯盟,基督教社會聯盟,自由民主黨,德國選擇黨。
  • 歐洲新議會格局初現 政治光譜更趨複雜
    新華社布魯塞爾5月27日電(國際觀察)歐洲新議會格局初現 政治光譜更趨複雜  新華社記者  第九屆歐洲議會選舉26日落下帷幕。初步統計顯示,議會最重要兩個黨團的議席數相比上屆出現下降,而極右翼勢力的席位有所增加,政治光譜更趨複雜。
  • 國際述評:樸槿惠之後的韓國政治光譜
    國際述評:樸槿惠之後的韓國政治光譜 2017-03-31 20:4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張艾京   中新社北京3月31日電 題:樸槿惠之後的韓國政治光譜
  • 政治極化、民族分裂,「兩個美國」的對立從何而來
    2019年,美國喬治城大學政治和公共服務研究所的調查表明,大多數美國人相信,由於政治、種族和階級分裂愈發惡化,美國在通向內戰邊緣的道路上已經走了三分之二。美國社會內的火藥味,正越來越濃,不同勢力間的紛爭乃至衝突在川普主政的四年內愈演愈烈,其中最知名的衝突便是維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市極右翼示威引發的衝突:2017年5月,夏洛茨維爾市決定移除一座羅伯特·李將軍的紀念雕像。
  • 競爭型政治:美國政治極化的呈現與思考
    這些事件引發了人們對美國不斷加劇的政治極化現象的關注。近些年,在控槍、移民、醫保、氣候變化等議題上,人們都可以清晰地辨識到美國政治舞臺上大量政治分歧的存在。正因為如此,在當前西方社會科學界,特別是在美國,極化(polarization)逐漸成為一個高頻詞彙,「通常的判斷是美國社會正曰益變得極化」「關於美國社會正在不斷分裂的表達在過去數十年來不斷增加」。
  • 《自然》雜誌:美國華裔研究人才正悄然流失
    採訪顯示,大量的美國華裔科學家正在離去。美國科學家擔心,美國政府對大學外籍學生的幹預措施,正把未來的華裔科學家趕走,這將是美國創新力的重大損失。「肯定有人會離開,」史丹福大學諾貝爾獎得主、華裔物理學家朱棣文表示。朱棣文曾在美國前總統巴拉克•歐巴馬任內擔任能源部長。
  • 天文學家是否觀察過「紫移」,它和藍移有什麼聯繫
    如果恆星朝地球移動,它的光被轉移到光譜上跟高的頻率(朝向青/藍/紫/紫外線/X射線/伽瑪射線光譜的尾端)更高的頻移叫做「藍移」,恆星朝地球移動得越快,就有更多的光被轉移到更高的頻率。相反,如果恆星正在遠離地球,那麼它的光線就被轉移到光譜上更低的頻率(朝向橙/紅/紅外線/微波/無線電頻率尾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