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香港政治光譜的演變

2021-01-10 大公資訊

  文| 周八駿

  五月十八日張德江委員長在香港社會各界歡迎晚宴上指出:「「一國兩制」實踐沒有任何先例可循,各方面的制度和體制機制尚需完善。一些深層次矛盾總是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逐漸地顯露出來,這有其客觀必然性。」分析香港政治光譜演變有助於理解這一精闢論斷。

  卅年變化 交叉複雜

  香港政治光譜演變已歷經三階段。

  第一階段,從一九八四年中英發表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和英國宣布將在香港推行代議政制,到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香港政治形成基本矛盾——英國以所謂「還政於民」來對付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決定「拒中抗共」勢力與愛國愛港陣營對立的香港政治光譜基本分野。但期間,除末代港督單方面推行政制改革,兩大陣營圍繞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立法會是否實施原已列入《基本法》附件二的「直通車」安排展開鬥爭,大部分時間香港政治光譜分野不突出。

  彭定康毀壞「直通車」,所以特區成立後,港英時代最後一屆立法局的「拒中抗共」陣營議員集體「下車」,使香港政治光譜在那一時段呈現明顯的不同色彩。在一九九八年九月特區第一屆立法會選舉產生後,到第二屆政府提出關於《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本地立法工作的四年間,香港為亞洲金融危機引發的空前嚴重經濟衰退所困擾,政治矛盾暫時隱然。

  第二階段,從二〇〇三年七一遊行和隨後《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本地立法工作夭折開始,到二〇一〇年上半年關於二〇一二年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改革,香港政治基本矛盾加劇,圍繞香港政制發展是沿續「九七」前倫敦設定的「還政於民」的軌道,抑或遵循「一國兩制」和《基本法》指引,兩大對抗政治陣營涇渭分明、形同水火。二〇一〇年上半年,「拒中抗共」陣營出現暫時分化,一部分趨於激進而發動所謂「五區總辭 變相公投」,一部分不僅拒絕「五區總辭 變相公投」而且接受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決定、支持特區政府提交立法會審議的政改議案。

  第三階段,從二〇一一年下半年開始,香港政治光譜變得色彩斑駁。長期被忽略的社會貧富差距惡化,使香港分層社會結構演變為貧富懸殊的階級對立。上層政治經濟圈形成多個不同而相互競爭的既得利益集團。隨著「一國兩制」與時俱進,跟「九七」前有著深刻聯繫的政治團體、政治人物開始搖擺。這一切,反映在香港政治光譜上,呈現立體而交叉的多重色彩的複雜結構。

  在「拒中抗共」陣營中,若干以基層為背景的政治團體,與若干以社會精英為背景的政治團體,就民生議題的政策主張出現分歧。於是,「拒中抗共」陣營的最初代名詞「民主派」演變為「泛民主派」,意味著屬於這一陣營的政治團體僅在爭取所謂「真普選」即爭取落實倫敦在一九八四年提出的「還政於民」目標上一致。

  類似情形,在愛國愛港陣營中也開始呈現。代表工商界利益的政治團體,跟代表勞工和基層的政治團體,很容易在民生議題上對立。另一方面,跟「九七」前聯繫深刻的政治團體、政治人物有時在政治議題上發表曖昧的言論,試圖在兩大對抗政治陣營之間找中間位置。於是,愛國愛港陣營分化為「建制派」與愛國愛港中堅力量。

  二〇一二年第四任行政長官競選,使上層政治經濟圈的不同既得利益集團充分暴露。愛國愛港陣營結構更加複雜。如果說在二〇一二年行政長官競選前,不同於愛國愛港中堅力量的「建制派」,是以同「九七」前有著深刻聯繫,以及在階級對立中站在富人一邊為特徵,那麼,自二〇一二年行政長官開始,這一部分增添了一個新的重要特徵——爭取今天和明天的香港管治權。

  左右碰撞 矛盾疊加

  「港人治港」的「港人」固然包括建制派,問題是為誰「治港」——是為香港全體居民的整體和長遠利益,抑或為自己的既得利益集團和少數香港居民?從二〇一三年初「拒中抗共」勢力提出並實施「佔中」計劃開始,香港政治光譜進入急劇演變的新階段。

  第一,「拒中抗共」陣營為極端勢力所驅動,集體越來越激進。所有反對派政治團體都參與了二〇一四年的「佔中」行動。二〇一五年六月,反對派全部立法會議員都投票否決關於普選行政長官的政府議案。

  第二,冒起於「佔中」行動的本土激進分離勢力,紛紛成立新政治團體,鼓吹「香港自決」和「香港獨立」。不無諷刺的是,在二〇一〇年公民黨因為參與「五區總辭 變相公投」被視為「激泛民主派」,而今,卻因為「港獨」勢力更極端而被某些人稱為「溫和泛民主派」。

  第三,傳統反對派的主要政治團體民主黨、公民黨,發生自它們成立以來最嚴重的分裂,退出這兩個政治團體的知名政治人士,分別成立兩個新政治團體,都探索香港政治第三條道路。

  第四,上層政治經濟圈的不同既得利益集團,在已然展開的關於二〇一七年第五任行政長官競選中,爭奪更加激烈。

  最後卻決非次要的是,階級對立與政治基本矛盾進一步疊加,建制派更分化。

  (資深評論員)

相關焦點

  • 近看香港回歸後的「政治光譜」
    3月上旬的一天,灣仔鴻星茶樓,在香港媒體供職多年的洪小姐與《環球時報》記者的交談始終圍繞著一個話題展開——回歸17年,香港與內地間的情感為何看起來反而愈加疏遠,曾經自詡不關心政治的務實的港人,為何喊著「反赤驅蝗」、「港人自決」等極埠號頻繁在街頭出現。在香港採訪期間,不同階層的港人向記者講述對自由行、對一國兩制不同的看法,有些甚至是抱怨。
  • 曾俊華「政治光譜更寬」是徹頭徹尾選舉語言
    因此,所謂的「政治光譜更寬」的論調,不過是某些人混淆視聽的競選伎倆,目的是要掩蓋曾俊華已經成為反對派政治「代理人」的事實。問題也在於,一個由反對派推舉的候選人,又如何能真正促進社會和諧、全面準確落實「一國兩制」?  邏輯學上有一個專門詞語叫「概念滑轉」,用較通俗的叫法是「偷換概念」。反對派現在所做的就是偷換「政治光譜」的定義與概念。
  • 政治光譜(常說的左派右派是什麼)
    本文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介紹政治光譜,第二部分是根據模型得出的三個練習,第三個部分是相關資源和我的思考政治光譜是以政治用縱軸和經濟用橫軸組成的二維矩陣,通常以左派和右派為主導劃分。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權威)縱軸的下方是指個人主義,通常是個體價值高於一切,個人權利優先國家權力(自由)三個練習一,區分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共和黨:右派 黨徽是驢子 較為保守,主張自由市場 川普民主黨:左派 黨徽是大象 較為激進,主張國家幹預經濟 歐巴馬 ,拜登二,區分國民黨和民進黨國民黨的政治立場是
  • 國際述評:樸槿惠之後的韓國政治光譜
    國際述評:樸槿惠之後的韓國政治光譜 2017-03-31 20:4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張艾京   中新社北京3月31日電 題:樸槿惠之後的韓國政治光譜
  • 位於政治光譜兩個極端者都支持柯文哲?
    「政治光譜」是西方政治學者常用的一個名詞術語,一般是用作量度政黨或個人的政治立場傾向(即不同意識形態)的工具。在現代西方國家或地區,,政治光譜通常以左右的界線來加以描述。大多數政治光譜都包括兩大派,左派(社會主義或無政府主義傾向)和右派(保守主義傾向),光譜的其中一端代表著最極端的無政府主義,另一端最則代表最極端的法西斯主義(威權主義)。
  • 國際日報:歐巴馬麥凱恩政治光譜都在向右移動
    國際日報:歐巴馬麥凱恩政治光譜都在向右移動 2008年08月01日 15:46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8月1日電 美國《國際日報》8月1日發表署名文章說,歐巴馬和麥凱恩的政治光譜都在向右移動
  • 美國政治光譜正悄然右移
    至於川普這位業餘玩家,憑藉作秀般的誇張表現竟然製造出一場席捲美國的政治狂歡。  西方各大媒體在報導初選時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現象:其他競選人的支持者在造勢現場振臂高呼的都是競選人的名字,只有川普的支持者大喊著「USA」。
  • 歐美民粹主義的政治光譜
    民粹派(包括政治上的極右派,也包括極左派)的興起,是近年來歐美國內政治中引人注目的現象。隨著英國公投脫歐成真、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極右或曰偏右民粹派這一浪潮愈演愈烈。它與極左民粹派的興起(主要的代表即希臘)相互呼應、相反相成,既反映出選民某些特定的恐懼與期盼,也標誌著民粹派在政治上的不斷成熟和日漸強大。
  • 王建民:香港政治結構的「臺灣化」趨勢
    「反佔中」者則以藍絲帶為行動標誌,雖然與建制派沒有直接關係,但均是「反佔中」的社會政治力量,均是支持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的政治社會力量,可稱為「泛藍派」,類似臺灣的泛藍陣營或。在泛藍或建制派陣營中,民建聯是最大黨。未來香港政治的發展與演進,很可能出現黃、藍兩大社會政治力量,與臺灣藍綠政治結構類似。
  • 「氣候政治」如何改變歐洲政黨光譜
    新華社柏林6月13日電(國際觀察)「氣候政治」如何改變歐洲政黨光譜新華社記者任珂德國近期一項民調顯示,環保主義政黨綠黨成為德國最受支持的黨派。而在5月底的歐洲議會選舉中,多個歐盟國家的環保主義政黨異軍突起。隨著近年極端天氣情況增多,氣候變化再成歐洲各國民眾最關心的議題之一。
  • 馬克龍執政周年,政治光譜右移?
    國際縱橫在其一年前的競選口號中,馬克龍將其政治運動定義為「既非左也非右」,但目前,民眾普遍認為本屆政府出現右傾化趨勢。去年的5月7日,高舉「開放」和「親歐」旗幟的馬克龍成功阻擋極右民粹政黨,出其不意地入主愛麗舍宮。
  • 新聞分析:多州議會選舉重繪德國政治光譜
    新華社柏林10月29日電 新聞分析:多州議會選舉重繪德國政治光譜  新華社記者張遠 任珂  德國東部圖林根州27日舉行議會選舉,左翼黨和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德國選擇黨以超過30%和23.4%的得票率佔據前兩位,德國總理默克爾所在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和社會民主黨(社民黨
  • 法國大選|今日對戰勒龐 馬克龍崛起背後的法國政治光譜
    ◆非左非右的馬克龍崛起與極左極右的激進政黨不再邊緣,顯示政治光譜新變化,折射出法國政治的現實困境 文/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沈孝泉 北京時間今日(7日)下午,2017年法國大選第二輪選戰正式打響,年僅39歲、「非左非右」的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在法國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中決戰極右翼候選人瑪麗娜·勒龐。
  • 德國大選|政治光譜兩極的黨派為何同時呈現出分裂和模糊?
    德國大選|政治光譜兩極的黨派為何同時呈現出分裂和模糊?它們以政治光譜從左到右的順序排列起來依次是:綠黨,德國左黨(對這兩個黨在政治光譜的排序中誰更「左」存在爭議),社會民主黨,基督教民主聯盟,基督教社會聯盟,自由民主黨,德國選擇黨。
  • 歐洲新議會格局初現 政治光譜更趨複雜
    新華社布魯塞爾5月27日電(國際觀察)歐洲新議會格局初現 政治光譜更趨複雜  新華社記者  第九屆歐洲議會選舉26日落下帷幕。初步統計顯示,議會最重要兩個黨團的議席數相比上屆出現下降,而極右翼勢力的席位有所增加,政治光譜更趨複雜。
  • 香港青年代表在聯合國質問外國幹預:勿將香港當成政治籌碼!
    據港媒報導,中國聯合國協會理事、香港特區青年發展委員會委員林琳21日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通過視頻發言,指出一些外國政客錯誤指稱以暴力手法表達訴求的香港年青人是「自由鬥士」,但是每當暴力事件發生在自己城市內就不能夠接受,呼籲停止支持暴力,要求外國政客勿再將香港當作政治籌碼。
  • ...勢力恢復香港政治秩序——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強世功談人大釋法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7日全票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條的解釋。這是香港回歸祖國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釋法。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強世功受訪時表示,釋法對於有效遏制「港獨」勢力,恢復香港政治秩序,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具有重大意義。
  • 環球時報:港臺政治進入後物質主義時代
    原標題:楊光斌:港臺政治進入後物質主義時代   香港和臺灣的政治出現了同頻共振的現象,先是以臺灣大學生為主體的「太陽花學運」,接著是香港大學生的非法「佔中」,再接著便是臺灣新選民在此次地方選舉中拋棄政績不錯的國民黨。兩地政治給人云裡霧裡的感覺,兩地到底怎麼了?
  • 環球時報:沒有放之世界皆正確的政治制度
    與之相比,美國則是在政治制度光譜的另一端,有著強大的限制機制,憲法和民主選舉,但國家在某些方面卻軟弱,提供某些公共服務產品的能力比較弱。中國和美國的國家能力、民主問責和法治之間的平衡是不同的。而另一個原因就是早期的這種政治的現代性,並沒有伴隨工業革命的出現,所以19世紀的那些社會學家認為政治的現代性和經濟的現代性要連在一起,而中國當時並沒有做到這一點,所以他們就不認為中國有現代的政治制度。
  • 臺灣的政治光譜上能看見彩虹的7種顏色
    在臺灣的政治光譜上幾乎都見得到。    政治光譜    紅色,自然是中國共產黨這紅軍的代表色了。在臺灣,確實也有人會說自己是「紅色」的信仰者,像作家李敖,向來言論大膽,別人問他支持哪一個顏色(也就是哪個政黨陣營)的,他就說「我是紅色的」,因為他是「大中國主義者」。    至於橙色呢,應該就是屬於橘子的顏色吧,臺灣一般稱為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