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沒有放之世界皆正確的政治制度

2020-12-04 人民網

原標題:【美】福山:沒有放之世界皆正確的政治制度

  我更願意用「民主問責」而不是「民主」

  首先,我想建立一個概念性的框架,來了解各個社會的政治制度之間存在根本性的差異,以及它們在未來的發展。在我看來,現代政治秩序有三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即國家能力、法治和民主問責。

  社會學家馬基雅維利將國家定義為合法地壟斷或獨佔一定領土內的權力。這個定義至今依然很有用,因為它確定了國家與其他社會機構的區別。在這一定義中,最重要的是權力,國家即力量,合法地產生、利用權力來執行法律,保護國民免於遭受來自國內外的暴力,提供公共產品,如基礎設施、衛生、教育和其他社會中的人民所需要的服務。因此,國家便是產生並利用權力的能力。

  第二是法治。我想,在英語中,rule of law(法治、依法治國)與rule by law(以法治國)之間存在根本的差別。以法治國是讓法律成為君主命令的代表,君主制定法律,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必須遵守。這與現代政治理論之一的法治存在差別,法治意味著君主本人也遵守法律。君王也可以是最有權力的政治人物,即國家元首、總統、國王、帝王、總理,如果他們不受法律所制,這便不是法治。政治權力受到限制,這是法律的最基本定義。法律從根本上來說是對權力的限制,這意味著,在某些情況下,法治要求國家是要在監督下運行。國家是要使用權力,而法治從根本上來說則是要限制權力,確保國家使用權力,並使其符合整體國民的利益。

  現代政治秩序的第三個部分是問責,在英語中我更願意用民主問責而不是民主。民主關係到一定的程序,如選舉出統治者,但這些程序的目的是要確保政府應為全體人民負責,而不是一部分掌管政府的精英。選舉等程序只是機制,確保實質性的問責。即使在沒有選舉的情況下,也有可能會實現部分的問責。

  國家能力、法治和民主問責三要素的某種平衡造就成功的政治體系

  這三部分之間需要某種平衡。在我看來,一個成功的、機能正常的政治體系必須達到某種平衡。一方面,你必須使一個國家、一個政治體系有權力做事情。另一方面,如果國家在沒有限制的情況下運轉,就將出現獨裁或暴政,這將會破壞公民的自由與生活。因此,在我看來,政治體系必須達到某種程序的平衡。權力必須受到兩個制度的制約,一個是法治,一個是某種形式的民主問責。

  你可能會在一個或兩個方向上脫離平衡。如果只有國家,而沒有限制的制度,你就只會有獨裁。另一方面,如果只有限制,而沒有國家,就會出現像敘利亞或利比亞這樣的狀況,或完全分裂、無政府狀態,每個人都會手拿AK-47,組成武裝集團,佔領財產和土地,很明顯,人們的生命便會受到影響。但也有其他政治體系,有一定程度上的國家狀態,但卻很有限。我認為這是當今世界一些國家貧困、欠發達的最重要原因,它們無法、沒有能力提供最為基本的公共必需品或發展。縱觀全世界,奈及利亞、馬裡、葉門、敘利亞、伊拉克等國家出現的暴力,許多都源於國家的崩潰,或者國家的軟弱,無法提供基本的公共安全。

  從各個國家的實踐來看,國家能力、法治和民主問責之間又是相互獨立的。這三個要素之間的組合也可以不同,有的是有國家而沒有法治和民主問責,有的是有民主問責而沒有國家和法治,等等。這三個要素應該彼此平衡,但並不彼此支持,而是處於衝突狀態,比如很多國家有強勢的法治和強勢的民主問責,太多的制衡,以致國家衰弱。因此,將它們放在一起考慮時便會變得尤為複雜。

  在我看來,中國目前擁有高度發達、現代的國家,實際上中華文明早於歐洲2000年形成了類似的現代國家,但法治和民主問責卻欠發達。與之相比,美國則是在政治制度光譜的另一端,有著強大的限制機制,憲法和民主選舉,但國家在某些方面卻軟弱,提供某些公共服務產品的能力比較弱。中國和美國的國家能力、民主問責和法治之間的平衡是不同的。

  說中國是集權國家的人,缺乏對中國歷史的了解

  如果從歷史角度來探討中國政府的起源,我認為,中國是第一個發展出馬克斯·韋伯所說的現代國家的地方。韋伯認為,與現代國家相反的便是世襲制國家,即精英群體統治國家或擁有國家。這就是為什麼叫世襲制,國家就像是來自父親的禮物,國王或女王可以將整個省作為公主的嫁妝。現在,沒有一個國家敢於公開說國王擁有這個國家,但目前許多發展中國家卻有這個趨勢,即統治階層正在不斷地獲取私人經濟利益,這種情況存在於奈及利亞或其他富含石油的國家。很小部分的精英利用國家作為工具,佔據了絕大部分的收入。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沒有什麼區別,因此便會出現高度的腐敗。

  我認為,第一個發展出不是世襲制而是現代國家的是中國。現代國家管理客觀地對待國民,你與國家的關係不取決於你是否是負責掌管這個國家的人的朋友或親戚。韋伯認為,現代國家是官僚化的、中央集權的,官僚根據能力選拔,即根據他們對技術的掌握程度,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有嚴格區分,並因此而反對政治腐敗的出現。中國從未實施過這樣理想化的政府,但至少在中國歷史上,與之相類似的政府出現得很早。它的出現與當時發生的戰爭有關係。著名社會學家查爾斯·蒂利認為,現代國家形成的主要驅動力是戰爭。蒂利觀察早期現代歐洲國家形成的歷史以後提出國家創造了戰爭、戰爭創造了國家。

  這在古代中國兩個重要時期,即春秋戰國時期就顯現出來。春秋時期持續了294年,中國不同的政治聯盟之間打了1200多場戰爭。而在戰國時期的255年間,各個國家之間打了468場戰爭。在這500年歷史中,只有89年沒有發生主要國家之間的戰爭。如同早期現代歐洲,這種軍事競爭事實上成為現代機構形成的推動因素。為了支持戰爭,就逐漸發展出了官僚體系。最早是收稅,然後是收集資源來支持戰爭,支持戰場上的士兵。在某種方式上,這同樣讓普通老百姓有了權力,必須發展出某種統一的、分等級的、中央集權的官僚政治體制。這種體制是在戰國末期出現的。這一段的中國古代歷史也幫助中國產生了尊重律法的文化。國家建設、國家共同文化的發展,即現在伊拉克等許多發展中國家仍在努力建設的國家身份認同,中國早在古代就已經建立起來。

  大約兩三千年前出現的中國現代國家,西方學者未必足夠意識到了這個成就,如韋伯便說中國是一個集權國家。原因在於西方的學者缺乏對中國歷史的了解,而且西方所看的中國歷史都是19世紀晚清社會,當時中國的一些社會制度正在衰落。他們不了解中國文化的核心歷史經歷。但如果你對比中國和馬克斯·韋伯列出的現代社會具有的特徵,你會發現,中國基本上都符合那些特徵。因此,我認為,中國遠比西方更早實現了某種程度上的現代國家制度。而另一個原因就是早期的這種政治的現代性,並沒有伴隨工業革命的出現,所以19世紀的那些社會學家認為政治的現代性和經濟的現代性要連在一起,而中國當時並沒有做到這一點,所以他們就不認為中國有現代的政治制度。

  我的方法不是歷史決定論

  如果多談對比,如我所講過的,中國和美國處在我所繪製的政治制度光譜的相反兩端,體現在以下幾點:

  在中國的國家發展中,權力的平衡向國家傾斜。我想,從「文化大革命」結束到今天,中國發生最重要的變化是逐漸普及的法治,也就是政府的決策越來越多是由官僚體系提出規定來制定,並不是隨意提出的規定,這也見於中國高層的決策制定。

  美國是這樣的,我們的平衡傾向於對政府權力根深蒂固的極度不信任。美國誕生於反英國君主和英國議會的革命中,所以開國國父們建立了一套憲政體系,劃分權力,加以比德國、瑞典、丹麥和英國更多的制約和平衡。這些國家法律秉承民主,但沒有像美國憲法體系一樣多的制度制約。

  而現在的問題是,由於美國社會內部意見分化,許多意見相左但組織有序的利益集團利用憲法體系中的制衡使得政府施政受阻,比如通過預算或通過多數支持的法案十分困難。比美國運行更好的民主國家模式,或民主政治體制,我想會選擇像德國、丹麥、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北歐國家那樣的議會制,避免總統和議會由不同政黨把持,這就是美國政府近年來諸多問題的原因。

  但這也說明,政治的發展永遠是進行時,每種制度都需要演變,沒有一種是放之世界都正確的制度,因為世界變化很快,國內國際形勢都如此。政治體制也需要演變。因此,我不會對中國或美國做關於未來的預測,但我希望提供一種框架來思考為什麼國與國不同,造成這種不同的歷史原因又是什麼。

  很多人指責我的方法是歷史決定論,因為我指出不同社會在歷史上長期的發展傾向,進而誤以為我認為歷史上中國是中央集權,以後也依然如此,或者美國設有許多制約與平衡,就一定造成分裂,無法決斷。我認為這都是不對的,政治制度在演變,重要的是社會在演變。構成體制演變的基礎是充滿變化的社會,社會中有不斷湧現的群體,有中產階級,有不同的理想訴求,這點在中國和世界許多國家都能找到,有因為全球化和科技等方面帶來的變革,這些都促使政治體制和政治制度有適應力和能力去演變。▲(本文是作者在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十周年系列學術講座——國家治理與公司治理上的發言,由伊文翻譯整理。)                                              

相關焦點

  • 環球時報:人口普查 世界大國扎堆「摸家底」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深度】人口普查,世界大國扎堆「摸家底」【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中國十年一次的大規模人口普查於本月啟動,外界對此極為關注。畢竟,中國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此次普查將提供有關中國人口最準確的變化信息,並被用作進行未來規劃的關鍵依據。
  • 《環球時報》專訪「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從5「R...
    【環球時報記者 王雯雯】「(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會是一個多邊主義者。他批評過川普的『美國第一』導致『美國孤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言簡意賅地總結了美國過去4年的變化,並對拜登團隊未來的外交政策做了展望。
  • 環球時報記者手記:聽薩爾瓦多人談薩中建交
    【環球時報報導 赴薩爾瓦多特派記者 王驍波 劉旭霞】8月下旬,薩爾瓦多拋棄臺北並同中國建交,讓很多人將目光投向這個不太熟悉的國度。《環球時報》記者日前趕赴薩爾瓦多採訪,發現儘管遠隔重洋,薩中建交的消息也令當地民眾振奮,他們對了解中國充滿熱情。「這是薩爾瓦多作出的一個勇敢而正確的決定」,在薩爾瓦多首都聖薩爾瓦多,計程車司機勞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說。
  • 政治正確的尺度
    由此引發的爭議不僅沒有平息,還愈演愈烈。其中最激烈的一個爭論,是在種族主義上關於「政治正確」的尺度。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的,不僅組織了大規模的示威運動,且跨越傳統「言論自由」的範圍,對以往文藝作品、大學教授的言論、媒體言論,也做了非常犀利的「清算」。
  • 美國著名投資人吉姆·羅傑斯接受《環球時報》專訪 美國印鈔票只會...
    早在2018年就表示已清空美股的美國著名投資人吉姆·羅傑斯,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美股還不是最低谷,美國目前的救市舉動只會讓「讓股市變得更糟糕」,而在更長遠的投資周期,他依然看好中國經濟和中國股市。
  • 12月5日 環球時報2021年會重磅來襲!
    大半個世界的經濟社會生活一度摁下暫停鍵,人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更令人遺憾的是,即使如此嚴重的疫情,也沒讓世界攜起手來抗擊這個共同的強敵。美國在2020年對中國的極限施壓沒有放鬆,並引起全球性連鎖反應。2020年,無比慘痛的教訓需要總結,2020年,提出了很多新的問題,需要得到權威解答。2021年在向我們走來,我們應該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去迎接它?
  • 《環球時報》記者問了25名高雄人
    《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專程探訪高雄,從市政議員到街頭商販,從六合夜市到旗津景區,聆聽高雄人的心聲,找尋臺灣「藍綠」版圖變化背後的深層原因。《環球時報》記者特意去了高雄港,那裡已找不到過去的繁忙景象。在和前高雄縣長楊秋興聊起這一變化時,他表示:「高雄港的沒落非常可惜,若與大陸關係相好,通商往來暢通,高雄港就會蓬勃發展。」高雄大學教授周孟麟認為,高雄過去是世界第三大貨櫃港,而這20多年來被民進黨搞垮,就像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變得又老又窮。
  • 量子科技對中國有多重要 | 環球時報
    本文發表於《環球時報》2020年10月21日從2016年「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更多國人開始關注量子通信這一「黑科技」,到2020年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集中學習,量子科技已成為科技大國集中發力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前沿陣地。
  • 《環球時報》記者探訪多地冷鏈「紅區」的超嚴管理
    一名冷庫負責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該冷庫的進口冷鏈食品是一些大外貿企業從世界各地,如巴西、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等國進口後存放在這裡的,每噸每天的存儲費用從2.5元到2.8元不等。冷庫佔地40多畝,大概能容納一萬噸貨物。在堆放的進口冷鏈食品中有一部分為外包裝寫有GJ字樣的白色箱子,記者查詢得知,「這些紙箱內肉類品牌可能來自澳大利亞」。
  • 胡錫進環球時報年會致開幕辭:2020驚心動魄,華為肯定要被歷史至少...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烏元春】2021環球時報年會12月5日在北京舉行。本次年會的主題是「疫情下世界,危局與變局」,百餘位來自國內外政界、學界和輿論界的權威人士、專家學者出席,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首先致開幕辭。
  • 五、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
    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使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展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支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
    歷史證明,在中國,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是一條走不通的路。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這些政治主張和實踐,都沒有觸動舊的社會根基,不能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能代表先進生產力,不具徹底改造中國的科學理論,不具形成推動國家進步的領導階級和核心力量。在不具備社會政治基礎的條件下,依靠模仿西方憲政,只能是幻想。
  • 加總理造「新詞」被批太「政治正確」
    【環球時報記者 王天迷】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近日陷入過於「政治正確」的爭議,起因是他在一場活動中表示,民眾不應該使用「mankind」(意為「人類」,但「man」的意思是男人,一些女權主義者認為該詞存在性別歧視)一詞,而應該使用「peoplekind」(英語中無此詞,people為人類,沒有性別指向。)。
  • ...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
    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優越性和生命力,準確把握人民政協性質、地位、職能和作用,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 環球時報:港臺政治進入後物質主義時代
    原標題:楊光斌:港臺政治進入後物質主義時代   香港和臺灣的政治出現了同頻共振的現象,先是以臺灣大學生為主體的「太陽花學運」,接著是香港大學生的非法「佔中」,再接著便是臺灣新選民在此次地方選舉中拋棄政績不錯的國民黨。兩地政治給人云裡霧裡的感覺,兩地到底怎麼了?
  • 環球時報記者登上港珠澳大橋及其人工島 領略「超級工程」的設計之美
    【環球時報記者 李司坤】提起港珠澳大橋,人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這是中國的「超級工程」。的確,這座被英國媒體評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跨海大橋有著多項世界第一的紀錄:它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有著世界上最長、最深的公路沉管隧道,而在隧道的修建過程中,進行的是世界上最精準的深海對接……然而,被很多人忽視的是,這座大橋還是一座充滿美感的工程。2月3日至5日,《環球時報》記者登上港珠澳大橋及其人工島,穿越海底隧道,成為項目交付驗收前最後一批領略大橋之美的訪客。
  • 十、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關於發展社會主義...
    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在前進道路上,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1.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以什麼樣的思路來謀劃和推進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長遠的作用。
  • 美國中期選舉「靴子落地」 近距離看美國政治光譜漸變
    【環球時報赴美國特派記者 王雯雯】「民主黨已成為城市政黨,而共和黨佔據鄉村。」「『驢象之爭』由來已久,但情緒化的川普加劇了美國政治的分裂。」《環球時報》記者在美國中期選舉期間前往華盛頓、費城等地,聽到的是各種複雜的議論,也近距離感受到美國政治光譜的變化。美國中期選舉「靴子落地」,民主黨時隔8年重奪聯邦眾議院多數席位,而共和黨保住參議院多數席位。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比較優勢
    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在中國經歷了長達68年的不斷發展和進化,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政治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獨特性源於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積澱、獨特的國情基礎、獨特的發展道路,其核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人民主體地位,體現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外交等方方面面。
  • 環球時報:現在一提澳大利亞,很多人就像吞了一個蒼蠅
    11月30日,《環球時報》在社評中直接表示,澳大利亞現在有一個粗魯、狂妄的政府,同時還擁有一批顯然缺乏自知之明的政治和輿論精英 環時表示,中國從未主動惹過澳大利亞,兩國也沒有過任何「梗結」,坎培拉對華之惡不僅讓中國社會驚詫,而且實在把中國人噁心著了。現在一提起澳大利亞,很多中國人就覺得像是吞了一個蒼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