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專訪「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從5「R...

2020-12-04 環球網

【環球時報記者 王雯雯】「(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會是一個多邊主義者。他批評過川普的『美國第一』導致『美國孤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言簡意賅地總結了美國過去4年的變化,並對拜登團隊未來的外交政策做了展望。眼下,國際輿論更擔心殘留下來的「川普主義」會不會給美國政府未來在對外政策,特別是在對華關係上製造「陷阱」,影響到中美關係的改善。作為國際知名學者,艾利森認為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將基於5個「R」,並多次強調兩國要有「用來最小化誤解和誤判的深度溝通」,以及「給危機管控加上一層保險,最重要的是保持溝通順暢」。

「不會『軟』,而是『巧'」

環球時報:您近日在同其他媒體的採訪中提到,中美關係可能會惡化,因為當選總統會繼續針對中國崛起製造「噪音」。您認為未來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會是什麼樣的?

艾利森:「噪音」是一個對川普政府對華政策的很好形容,不是拜登政府的。記住拜登是誰,他可不是作為新手進白宮的。拜登在歐巴馬總統手下擔任副總統8年,在此之前他還擔任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多年。對於這個世界以及如何同其他國家發展關係,拜登有著很好的想法。他還和中國領導人在一起度過數個小時。如果要想知道他未來的方向,就要了解他過去的經歷。

基於我對拜登過去的了解,我認為以下5個「R」可以為理解他今後的對華政策提供一些線索,即:Restoration(重回正常外交實踐);Reversal(反轉川普的有害倡議);Review(從美國國家利益角度重新審視川普政府對華的159項政策);Recognition(認識到中國不只是一個大國,而是比大國更甚:一個典型的「修昔底德陷阱」式的對手);Realism(採取現實主義政策,即認清一個無法逃避的事實——美中共存於一個小小的地球,面對生存威脅時誰也不能獨善其身——二者都面臨從全球氣候變化到飛彈防禦戰所帶來的生存危機)。

環球時報:請您具體來解釋一下這5個「R」吧?

艾利森:讓我逐個簡單解釋一下。重回正常外交政策實踐意味著,在對華關係以及在同其他國家的關係上,拜登會結束那種乖僻的、有個性的和衝動性的「推特治國」方式。通過他過去的職業生涯可以看到,他明白做外交政策決定時所需的審慎有多重要,以及同其他國家打交道——即我們早期被稱為「外交」的正常程序。

川普的諸多倡議很明顯在損害美國利益,所以,可以期待的是拜登政府會重回《巴黎協定》、世衛組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以及其他多邊組織。在川普一系列退出之前,美國曾發揮過積極作用。拜登一直都信奉「同盟」。他知道「同盟」會讓單個的力量強大數倍。他知道外交的重要性。所以,我期待看到美國的外交官,無論是在華盛頓的還是在駐華使館的「在能力上」能有很大提升,他們會重啟美中政府各個級別之間嚴肅的對話,讓被川普「砍掉」的美國疾控中心在北京辦公室的美方人員返華。如果可以的話,還要讓兩國的記者都回到各自的媒體崗位上去。

拜登團隊會重新審視川普政府所宣稱的對華政策帶來的「成就」:每項政策都促進美國的國家利益了嗎?有些政策會被推翻,有些會被補救,例如損害美國消費者和製造者(利益)的加稅行為。這些會被重新考慮。而且我們已看到結果——川普的目的是減少美國對華貿易逆差,而實際上結果並非如此。

拜登團隊知道中國不是俄羅斯的「翻版」,也知道川普政府將中俄都列為「大國競爭者」是不準確的。俄羅斯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傳統的「大國競爭者」,但中國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修昔底德陷阱」式的對手。所以,中國的崛起正在迅速改變實力的構造,它威脅的不僅是那個帶領世界進入「美國世紀」的國家的影響力,更影響了它的身份認同。這個戲劇性改變威脅著過去70年由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即沒有發生過大國戰爭和全球經濟增長的國際秩序。

至於現實主義,在這個環境中存活下來需要4個C:用來最小化誤解和誤判的深度「溝通」(Communication);對有可能產生各方都不想發生的衝突的議題進行「限制」(Constraints);保證來自第三方的挑釁不會將美中關係拖入沒有必要的戰爭的「協調(Coordination)」或「合作」(Cooperation)。

我還要提非常重要的一點。和一些中國學者看法不同的是,拜登政府不會是「歐巴馬政府的第三個任期」。拜登在競選中明確表示,他認為中國是一個「嚴肅的對手」,並且很堅定地說,美國不但要競爭,還要在重要的競爭中贏得所有對手。正如他的很多顧問所暗示的,拜登政府在和中國的競爭或合作中肯定不會「軟」,而是「巧」。

最重要的是保持溝通順暢

環球時報:正如一些國際人士的分析,川普選舉失敗,但「川普主義」仍在影響美國。對此,您怎麼看?這會如何影響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

艾利森:相比起川普的遺產,更能影響拜登政府政策的是結構性現實,這是任何一個將在2021年運作的美國政府都需要面對的。我在上一個問題裡說過,這意味著最重要的國際挑戰是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國,這樣的中國已成為美國方方面面的競爭者,中國的崛起在影響著所有的舞臺。

環球時報:未來中美關係可能爆發衝突的點在哪裡,是貿易摩擦、科技競爭還是臺灣問題?中美要怎麼做才能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艾利森:我認為,臺灣問題和朝鮮半島問題是最有可能引發衝突的。美中之間一場真槍實彈的戰爭儘管看起來難以置信,但如果發生簡直就是瘋狂,超出大多數人的想像。美國越來越因中國崛起對它在各方面的領導力產生威脅而感到震驚。美中雙方應當敏銳認識到,在過去500年的16個案例中,有12個是「修昔底德陷阱」式的競爭並最終以真正的戰爭告終。對中國來說,臺灣是核心利益,就好像阿拉斯加是美國的一部分一樣。臺灣任何想要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企圖都會成為宣戰事件。

對有可能將大國拖入「沒有必要的戰爭」的風險有清醒認識,就等於是給危機管控加上一層保險。拜登經歷過美國和蘇聯陷入的冷戰時期,他深知那幾十年最好的能夠避免冷戰的策略,這些策略包括共同努力去發現潛在危機、避免局勢自然升級等,而最重要的是保持溝通順暢。

「美國第一」導致「美國孤獨」

環球時報:拜登在多大程度上會讓美國重回多邊舞臺?

艾利森:如果只是從地緣政治的角度,我相信拜登政府會想很快重回《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它所建立起的規則和執行程序是美國非常樂見的。但拜登需要面對美國國內政治的挑戰。在其他方面,拜登會是一個多邊主義者。他批評過川普的「美國第一」導致「美國孤獨」。在回應祝賀他當選的外國領導人時,他一再強調「美國回來了」。他很有可能在就職的第一天就宣布重回《巴黎協定》和世衛組織。

環球時報:您在之前的文章中曾提醒美國人,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但有些中國學者提出,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相對較低,而且中國還面對人口老齡化和經濟放緩等問題。您如何證明您的觀點?

艾利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現在都認為,更為精確的衡量標準是比較各國經濟中的最佳單一指標,而它們的標準都顯示中國經濟是第一。但正如一些中國學者說的,中國面對諸如人口老齡化和負債以及經濟放緩等挑戰,但我認為,在今年應對疫情影響後,全球實現經濟增長的大國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

相關焦點

  • 「修昔底德陷阱」對中國是個偽命題
    這些憂慮實際上反映出,前些年的「權力轉移論」①正在演化為中國崛起進程將陷入「修昔底德陷阱」這一說法。不過,從本質上來看,「權力轉移論」與「修昔底德陷阱」並非不同。權力轉移理論中的「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由美國學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於2012年提出,源自修昔底德的著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論述的內容。
  • 格雷厄姆·艾利森:拜登上臺,我還是認為中美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本文為中美論壇線上會議「大選後的美國與全球化向何處去」,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的發言。觀察者網全文翻譯此篇發言,小標題系譯者添加。 格雷厄姆·艾利森參加第六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 格雷厄姆·艾利森: 首先,感謝舉辦方組織本次論壇,能參加今天的小組討論非常榮幸
  • 人民日報署名文章:世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評美國一些人戰略...
    新華社北京6月17日電  人民日報6月18日署名文章:世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評美國一些人戰略迷誤的危險(中)  國紀平  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關係之深度調整激起一些迷霧在所難免。當前,透過中美經貿摩擦,很多人在思考大國相處之道,談論「修昔底德陷阱」的聲音也隨之多起來。  這個概念出自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幾年前他使用該名詞用於指代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之間的關係,即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身陷結構性矛盾,衝突極易發生。
  • 圖解:習近平提過的三個「陷阱定律」都是啥?
    」「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據公開報導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的重要論述中曾經談到過這三個「陷阱定律」,並對這些「陷阱定律」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修昔底德陷阱—— 「防止三人成虎,也不疑鄰盜斧,不能戴著有色眼鏡觀察對方」 「修昔底德陷阱」的說法源自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是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
  • 美國著名投資人吉姆·羅傑斯接受《環球時報》專訪 美國印鈔票只會...
    早在2018年就表示已清空美股的美國著名投資人吉姆·羅傑斯,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美股還不是最低谷,美國目前的救市舉動只會讓「讓股市變得更糟糕」,而在更長遠的投資周期,他依然看好中國經濟和中國股市。
  • 12月5日 環球時報2021年會重磅來襲!
    12月5日,北京,環球時報2021年會將如期而至。在這裡,將有70多位國內外知名學者就「中美博弈」「中印交鋒」「臺海危局」「科技創新」等重大話題進行深入探討,對公眾關心的問題作出回應。夜話環節,專家學者將對「2021年的世界」和「2021年的中國」作出預測。屆時,還將邀請數百位各行業領軍人物與會,並有機會參與討論。
  • 避開「修昔底德陷阱」,中國如何突破安全困境
  • 西方存心埋下這些「話語陷阱」,中國跳得過去嗎?
    近年來,西方利用國際輿論場上的話語霸權,對中國搗鼓出種種「話語陷阱」—— 從「修昔底德陷阱」到「中國威權專制」,從「美國重建中國」到「中國共產黨不代表中國人民」,從「戰狼外交」到「脅迫外交」,從「中國散布虛假信息」到「中國科技監視各國」,從「中國不公平競爭」到「中國破壞國際規則」……真可謂天花亂墜
  • 環球時報 | 「天才少年」曹原再發兩篇Nature!
    上周五,現年24歲、被人們稱為「天才95後」的中國科學家曹原登上了微博熱搜榜,他於5月6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兩篇與他人合著的有關魔角石墨烯的研究論文。這是他第二次在《自然》雜誌上連發兩篇論文了。勝過;做得比……好correspond [ˌkɔːrəˈspɑːnd] vi. 符合,一致;通信、dimensional [daɪmenʃənl] adj.
  • 《環球時報》記者探訪多地冷鏈「紅區」的超嚴管理
    【環球時報報導】「紅區」是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一個概念,即把傳染病毒的高汙染風險區稱為「紅區」,用來警戒危險。在國內10多個省份先後在進口冷鏈食品或外包裝上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甚至因此成為個別地區疫情反覆的主要原因後,全國多地由此實施針對進口冷鏈食品的嚴格檢疫措施。
  • 環球時報記者手記:聽薩爾瓦多人談薩中建交
    【環球時報報導 赴薩爾瓦多特派記者 王驍波 劉旭霞】8月下旬,薩爾瓦多拋棄臺北並同中國建交,讓很多人將目光投向這個不太熟悉的國度。《環球時報》記者日前趕赴薩爾瓦多採訪,發現儘管遠隔重洋,薩中建交的消息也令當地民眾振奮,他們對了解中國充滿熱情。「這是薩爾瓦多作出的一個勇敢而正確的決定」,在薩爾瓦多首都聖薩爾瓦多,計程車司機勞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