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艾利森:拜登上臺,我還是認為中美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2021-01-15 觀察者網

導讀

2020年11月11日-12日,全球化智庫(CCG)舉辦第六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本文為中美論壇線上會議「大選後的美國與全球化向何處去」,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的發言。觀察者網全文翻譯此篇發言,小標題系譯者添加。


格雷厄姆·艾利森參加第六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

格雷厄姆·艾利森:

首先,感謝舉辦方組織本次論壇,能參加今天的小組討論非常榮幸。目前我們正進入一個關鍵的轉折點,美國大選即將結束,或將產生一屆新的政府,因此今天是一次適時的討論。眾所周知,中美關係是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係。隨著時間推進,它將成為塑造全球化以及世界秩序的雙邊關係。

我想先談談在當前情況之下,尤其在中美關係之中,拜登領導的政府會是怎樣的。假設2021年1月20日拜登宣誓就職,你可以看到新任政府在以下三方面已經蓄勢待發。

第一,拜登政府將優先美國利益。以有利於聯盟和美國盟友以及國際組織的方式,優先美國。他們將採取一系列舉措組織或重新組織聯盟或盟友,在與中國的競爭和對抗中制衡中國。我們很快將看到,川普作出的從德國撤出12000名美國士兵的決定將被扭轉。這是第一點,「美國優先」。

第二,拜登政府將埋葬美國單邊主義。用拜登的話說,川普的政策是:美國第一/美國單邊。拜登奉行多邊協作,他相信聯盟、多邊體制和多邊倡議。最先推出的多邊合作倡議之一會是在全球共同抗擊新冠病毒。另外一項會是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還有重新加入世衛組織,還有重新加入世貿組織並嘗試重組。對俄羅斯方面,美國將延長《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那麼將有一年的時間重新談判。這是第二點,「埋葬單邊主義」。

第三,在對華政策上,拜登政府將努力表現得比川普政府更為強硬,但會更為靈活,不會死死糾纏著雙邊貿易逆差問題不放,而會採取行動在政治光譜上反推過去。在這種語境之下,我認為有以下兩個想法是川普政府沒能理解,而拜登政府會竭盡所能去理解的。

修昔底德式的對手關係+無法逃避的共生關係

其一是認識到中國是真正的修昔底德式的對手。我在川普當年當選總統之際出版的書就是圍繞這個話題。我認為,不理解這一點的人是沒有理解中國作為一個迅速崛起的大國,實際上正在取代美國過去一百年中在每一個「啄食順序」(Pecking Order)裡已習以為常的地位和特權。處於這種競爭之下,中國在平衡蹺蹺板的過程中正在塑造國際秩序,而美國作為國際秩序的首席設計師、頭號監護人卻完全沒在狀態。修昔底德式競爭不是像美蘇爭霸那樣的大國競爭。修昔底德式的大國競爭是為權力版圖中迅速的結構性變化所定義。

本世紀之初,中國還沒有佔據什麼位置。時隔二十年,如果用美國中情局和世界貨幣基金組織指出的最好單一衡量工具,即「購買力平價」(PPP)來衡量,中國已然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新冠疫情期間,所有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來自哪裡?來自中國。隨著中國已一躍成為世界的製造工廠,它幾乎已經成為所有主要經濟體的最大貿易夥伴。2020年結束時,全年來看世界只會有一個主要經濟體呈現正增長。

自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中國這個對手不僅產生了威脅,實際上它正在取代美國的地位和特權,並且在顛覆世界秩序。認清這個現實會是(拜登政府)邁出的第一步。

第二點,簡單來說,對於本屆政府的挑戰,用斯考特·菲茨傑拉德 (Scott Fitzgerald)的話說,就是經受「一流智力」(First-Rate Intelligence)的考驗。他說,一流的智力就是,大腦裡同時存在兩種完全矛盾的想法還能運轉。一方面,中國會成為修昔底德式的對手,在政治光譜中威脅美國的地位;另一方面,美國和中國註定要共存,因為剩下的唯一選擇就是同時毀滅。中國和美國都面臨實際的問題,沒有哪一方能單獨解決這些困難。

首當其衝的是核武器以及核戰爭的風險,這是美國在美蘇冷戰中認識到的。當時的情況被稱之為M.A.D.,即共同毀滅機制,最終引起了我們的重視。在共同毀滅機制下,正如隆納·雷根說的,核戰爭不能打,因為不可能有贏家。如果我打一場核戰爭,我就是自我毀滅,就是自殺。所以,即便你是我最強勁的對手,我也有強烈的動力要忍受與你共存。

自然環境:共同生存或共同毀滅

其二,川普政府沒有意識到而拜登政府會認識到的是:在環境領域,我們面臨環境版共同毀滅機制。中美是兩個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而中國目前的排放量幾乎是美國的兩倍。由於我們生存在一個封閉的生物圈裡,中美之中只要有一個國家持續排放溫室氣體,就會讓全球包括中國和美國都不再適宜生存。

因此,我們要不一起努力找到共同生存的路徑,要不就是共同毀滅。我覺得讓中美各方記住,擁有強勁的對手對於形成合作、共存甚至是夥伴關係而言是必要的,我認為這是有可能做到的。但我認為從歷史角度來看,這對於治國之道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這對拜登政府而言是挑戰,對中國政府而言也是挑戰。

最後總結一下我的兩個觀點。第一,(中美之間)一方面是修昔底德式的對手關係,另一方面是被科技與核武器所綁定的、無法逃避的、連體嬰兒般的共生關係。第二,在環境與自然方面和平共處,如果要避免共同毀滅的話。

(觀察者網凱莉譯自第六屆全球化智庫論壇CCG線上會議視頻實錄)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環球時報》專訪「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從5「R...
    【環球時報記者 王雯雯】「(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會是一個多邊主義者。他批評過川普的『美國第一』導致『美國孤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言簡意賅地總結了美國過去4年的變化,並對拜登團隊未來的外交政策做了展望。
  • 「修昔底德陷阱」對中國是個偽命題
    絕不能把雅典與斯巴達的關係同中國與美國的關係進行簡單的比較,更不能將「修昔底德陷阱」附在中國身上,這種做法顯然是犯了嚴重的知識性錯誤。隨著中國的不斷崛起和美國實力的相對衰落,西方人士對中美關係出現的變化表達出不安和憂慮:中國是否會取代美國成為國際體系的主導者?中國是否會用武力的方式顛覆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
  • 人民日報署名文章:世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評美國一些人戰略...
    新華社北京6月17日電  人民日報6月18日署名文章:世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評美國一些人戰略迷誤的危險(中)  國紀平  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關係之深度調整激起一些迷霧在所難免。當前,透過中美經貿摩擦,很多人在思考大國相處之道,談論「修昔底德陷阱」的聲音也隨之多起來。  這個概念出自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幾年前他使用該名詞用於指代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之間的關係,即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身陷結構性矛盾,衝突極易發生。
  • 吳士存:中美亟待破解南海「安全困境」(7)
    【延伸閱讀】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中國強起來的關鍵一仗新興國家挑戰老牌強國時產生的困境,被外國學者稱為「修昔底德陷阱」。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地區統治霸主競爭時,雙方之間的威脅和反威脅引發激烈衝突,多數時候將以戰爭告終。
  • 中國在中美較量中頻頻得分,中美關係是時候修復了
    中國今年通過了香港國安法,沙利文承諾會幫助港獨毒瘤們需求庇護所,正面挑戰中華民族的統一決心。專家認為"(川普政府)自3月份以來瘋狂地攻擊中國",當時新冠疫情開始在美國各地蔓延。他說:"我們只不過是在他們做得太過分時偶爾回擊。"白宮即將更換新主人,中美關係也來到新的歷史關頭。下一階段的中美關係能否在良性競合中得以修復,考驗雙方決策層的博弈智慧。
  • 圖解:習近平提過的三個「陷阱定律」都是啥?
    」「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據公開報導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的重要論述中曾經談到過這三個「陷阱定律」,並對這些「陷阱定律」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修昔底德陷阱—— 「防止三人成虎,也不疑鄰盜斧,不能戴著有色眼鏡觀察對方」 「修昔底德陷阱」的說法源自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是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
  • 拜登釋放三大信號,中美關係或迎來轉機
    2020年發生了很多事情,此前有人調侃稱,在座的各位都是歷史的見證者,現在眼看2021年即將到來,在國際關係方面,中美關係是否會迎來轉機?美國新總統拜登上臺後的對華政策將給中美關係帶來什麼變化?擺在中美面前的現實性難題又有哪些呢?對此,美國兩位國際政治學界大咖約瑟夫·奈和格雷厄姆·艾利森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 拜登還沒上臺,對華強硬已經明確?美媒評論一針見血:必須學習共存
    但是在中美關係上,兩個人卻不謀而合、都竭力證明會強硬反華。尤其在最後一場辯論中,中國被提到了幾十次,兩人都指責對方從中國那裡接受了好處。其中川普的一則廣告稱,對於拜登,「中國說了算」;而拜登的廣告也說,川普已經「向中國人輕易認輸」。顯而易見,兩人在對華問題上的態度基本保持一致。
  • 拜登正式談及上臺後的對華策略,將用「軟刀子」對抗中國?
    就在各方輿論發表對中國關係趨勢的預測時,正在準備權力交接的拜登終於談及了上臺以後的對華政策。《紐約時報》12月2日發表專欄作家託馬斯·弗裡德曼對拜登的專訪,題目為《拜登:我們將拼命投資美國第一》。在專訪中,拜登談及了上臺以後會立刻施行的政策,以及4年內的施政目標。
  • 雅典和斯巴達是怎樣陷入戰爭的?
    最近幾年,國際社會有個非常火的詞,就是「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源自於修昔底德的巨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意思是崛起國隨著實力的增長,會挑戰原來霸主的地位,進而爆發衝突。
  • 美國陷入一片混亂之際,美專家為拜登提了個醒,事情又跟中方相關
    縱使選後波折不斷,拜登上臺基本已成定局,但美國陷入一片混亂,拜登能否四兩撥千斤地扭轉美國現狀,至今外界仍是保持質疑的態度。關鍵時刻,美國專家在接受採訪中給拜登提了個醒,與中國有關。同時,美國陷入一片混亂,社會失業率持續高位,遠遠高於疫情前每周20萬左右的水平。11月份失業率處於6.7%高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報告中認為,美國經濟在20年將萎縮4.3%。關鍵時刻,美專家給拜登提了個醒面對美國難以擺脫現狀的關鍵時刻,美國專家在採訪中給拜登提了個醒。
  • 港媒:拜登上臺前,蔡英文當局竟然還在配合川普 升高兩岸對抗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 拜登上任後的中美關係可望趨緩,至少不會如川普任內的尖銳對抗,所謂「美臺關係」也會有所調整。但臺灣最近為何不是降溫兩岸緊張迎新局,反而升高衝突全面緊縮交流?川普卸任前這些看來有些瘋狂的大動作不外乎為4年後可能捲土重來參選美國總統做準備,另也試圖影響拜登的對陸、對臺政策,尤其是若干「抗中」行政命令,國務院下了之後,除非拜登政府上臺後要撤銷,官方還是要執行,增添拜登新政的靈活度。
  • 感覺中美對話好像對牛鼓簧
    薛 穎最近看美國副總統彭斯關於對中國政策的講話,加深了我對未來中美兩國政府對話有效性的擔憂。近年來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使美國一些人產生「戰略焦慮」,認為「國強必霸」,擔心中美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但是他們忽視了中美之間日益緊密、無法割斷的聯繫。
  • 拜登還未上臺,美媒就曝出好消息,中美兩國或將幹成一件大事
    而就在中國嫦娥五號滿載榮譽歸來之際,還未上臺的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其團隊內尋求與中國合作的呼聲就來了。據美媒20日報導,拜登的一些高級顧問敦促,美國在太空領域方面,一定要展開與中國的合作。據報導,拜登的這些高級顧問認為,美國與中國之間,存在有限的空間內合作,
  • 鄭永年:拜登對華將是可預期的理性強硬
    不要對拜登心存幻想  鳳凰網:川普和一些美國強硬派在過去幾年,始終把中國放在美國的對立面,對中國進行妖魔化,而且是極限施壓。拜登上任後這樣的警報能解除嗎?  鄭永年:拜登可能也會強硬。我認為美國強硬的路線會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