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對中國是個偽命題

2020-12-02 人民日報海外網

絕不能把雅典與斯巴達的關係同中國與美國的關係進行簡單的比較,更不能將「修昔底德陷阱」附在中國身上,這種做法顯然是犯了嚴重的知識性錯誤。

隨著中國的不斷崛起和美國實力的相對衰落,西方人士對中美關係出現的變化表達出不安和憂慮:中國是否會取代美國成為國際體系的主導者?中國是否會用武力的方式顛覆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作為崛起國的中國與作為守成國的美國,是否會陷入大國政治的悲劇,即陷入戰爭?這些憂慮實際上反映出,前些年的「權力轉移論」①正在演化為中國崛起進程將陷入「修昔底德陷阱」這一說法。不過,從本質上來看,「權力轉移論」與「修昔底德陷阱」並非不同。

權力轉移理論中的「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由美國學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於2012年提出,源自修昔底德的著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論述的內容。在修昔底德看來,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是當時希臘的守成者,而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是希臘的崛起者。他認為,雅典的崛起以及由此引發的斯巴達的恐懼導致雅典與斯巴達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這就是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

在此之前,美國學者奧根斯基(A.F.Kenneth Organski)1958年提出了「權力轉移理論」。他認為,「在現有的國際秩序完全確立,完成了利益分配之後積累了足夠實力」的那些強大而不滿的國家,較有可能成為國際體系的挑戰者。由於主導國不肯出讓更多的利益,挑戰國便試圖通過自身快速增長的、與主導國匹敵甚至趕超主導國的實力,改變原有體系的秩序、原則,謀求在體系中更符合自身實力的地位,以便享有它們認為應得的特權。挑戰國挑戰原有體系的成功,意味著權力由一國向另一國過渡,標誌著一個新秩序的開啟。這個觀點後來被人稱為權力轉移理論,而艾利森隨後演繹的「修昔底德陷阱」不過是權力轉移理論的一個案例。

根據奧根斯基的觀點,大國之間能力的再分配會導致國際局勢不穩定,甚至引發大國之間的戰爭。戰爭大致會在以下三種情形下爆發:一是權力轉移時原來的主導國會對挑戰國發動預防性戰爭;二是當挑戰國崛起到一定程度,原有國際體系已不能再為其崛起提供新的環境支持和制度收益時,它們將動用武力打破原有的國際體系,來獲得更大的收益;三是在權力轉移臨界點上,原有的主導國和挑戰國都想成為新的力量格局中的主導者而爆發爭奪霸權的戰爭。艾利森所說的「修昔底德陷阱」大致是在這三種情況之內。

「修昔底德陷阱」對中國是偽命題

然而,中國的情況根本就不在其中。第一,中國不是作為挑戰者的崛起國,而是主動融入美國主導下的國際體系中的崛起國。

第二,對於國際體系,中國不僅僅是參與者,而且還是一個積極的建設者。雖然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存在嚴重的問題,但中國如果不融入其中,就很難推進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因此,為了實施對外開放戰略,中國先是逐漸融入現有國際體系之中,然後在自我能力範圍之內推進國際體系的改革。中國的崛起從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中獲得了巨大收益,但也由於中國不斷推進國際體系的改革,從而使得中國不斷從這個國際體系中獲得制度性收益。也正因為如此,中國一直主張要維護既有的國際體系,從來沒有主張要推翻既有的國際體系。此外,不僅中國在既有國際體系中持久收益,其他新興國家也在既有國際體系中獲得可持續性的收益。中國與所有新興國家一道,在維護既有國際體系的前提下,推進全球治理的改革。

第三,中國崛起是事實,美國相對衰落也是事實,但雙方並沒有發展到權力轉移的臨界點。雖然中國已經在經濟規模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的經濟質量依然不高。特別是與美國相比,中國無論在哪一方面都與美國之間存在著較大差距,包括國家創新力、科技實力等。此外,即便中國與美國已經處於權力轉移的臨界點,中國也不會去做世界霸主,相反,中國願意以國家能力為基礎,為世界承擔更多責任。實際上,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就是「反哺」周邊國家乃至世界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發展倡議。

將中美關係與雅斯關係進行比較,我們會發現兩者關係差異巨大:第一,中國不稱霸,不推行霸權主義,不是雅典這樣的崛起國,崛起是為了構築自己的霸權地位。第二,中美關係已經是相互依存度非常高的雙邊關係,不僅在利益上而且在戰略上,美國依然是主導國,但美國解決大部分全球性問題都需要中國的配合和幫助。第三,中美關係是對世界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雙邊關係,沒有第三種力量能夠改變中美關係的實質,這同雅典與斯巴達的關係有著根本性區別。鑑於此,絕不能把雅典與斯巴達的關係同中國與美國的關係進行簡單的比較,更不能將「修昔底德陷阱」附在中國身上,這種做法顯然是犯了嚴重的知識性錯誤。

中國崛起應持「中國視角」

雖然有學者統計過,自1500年以來,在15次大國權力轉移中,有11次是因為陷入安全困境而開始,並以戰爭的形式解決問題的。然而,國際關係史是考察西方大國成長的歷史,缺乏對中國大國成長歷史的考察。問題是,歷史上,中國大國的成長往往取決於內部。

伯羅奔尼撒戰爭大約發生在中國春秋戰國的過渡時期。當時,諸侯國的興衰不是由外部因素,而是由內部因素決定的。春秋時期,最早稱雄於各諸侯的是鄭國。到戰國時期,七國實力此消彼長,但最終的結局是六國滅亡,秦國一統天下。六國何以亡?蘇洵就指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實際上,六國是為了各自執政集團的既得利益賄賂秦國而亡。秦國統一中國以後,秦始皇本以為可以開萬世之偉業,可沒有想到,在秦二世繼位不久,便「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總結得最為經典的當屬杜牧。他在《阿房宮賦》中說:「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因此,內部問題解決不好才是真正的困惑和陷阱。

當代中國不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是否意味著中國崛起進程中沒有任何困惑?其實不然。首先,過去40年,中國的發展雖然迅速,崛起的速度非常快,在新的發展中又產生了一些新問題。因此,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中國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其次,中國現代化發展中存在著嚴重的二元現象,既有城鄉二元現象,也有地區二元現象,甚至在硬實力與軟實力的發展方面也存在二元現象。因此,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解決這一矛盾的重要方法是發展。再次,中國的發展質量不高,也是長期來困擾中國現代化和中國崛起進程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國的大國成長進程要具有高質量的可持續性,至關重要的是解決內部問題。

(胡鍵,上海社會科學院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中國論壇網特約作者)

------------------------

【參考文獻】

①「權力轉移論」:密西根大學教授奧根斯基(A.F.Kenneth Organski)於1958年在其所著《世界政治》一書中首次提出這一理論。奧根斯基認為,國際體系並非靜態,而是隨著國家權力與增長率的此消彼長而發生變化。增長率的不平衡主要由人口數量、經濟生產力和國家從社會中汲取資源的政治能力及運用這些資源促進國家整體利益過程中發生的變化所驅使。奧根斯基進一步指出,如果一個大國的力量增長到至少為現主導國力量的80%,則該大國會被看作是現主導國及其國際體系控制力的「挑戰者」。

相關焦點

  • 《環球時報》專訪「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從5「R...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言簡意賅地總結了美國過去4年的變化,並對拜登團隊未來的外交政策做了展望。眼下,國際輿論更擔心殘留下來的「川普主義」會不會給美國政府未來在對外政策,特別是在對華關係上製造「陷阱」,影響到中美關係的改善。
  • 人民日報署名文章:世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評美國一些人戰略...
    新華社北京6月17日電  人民日報6月18日署名文章:世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評美國一些人戰略迷誤的危險(中)  國紀平  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關係之深度調整激起一些迷霧在所難免。當前,透過中美經貿摩擦,很多人在思考大國相處之道,談論「修昔底德陷阱」的聲音也隨之多起來。  這個概念出自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幾年前他使用該名詞用於指代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之間的關係,即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身陷結構性矛盾,衝突極易發生。
  • 圖解:習近平提過的三個「陷阱定律」都是啥?
    」「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據公開報導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的重要論述中曾經談到過這三個「陷阱定律」,並對這些「陷阱定律」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修昔底德陷阱—— 「防止三人成虎,也不疑鄰盜斧,不能戴著有色眼鏡觀察對方」 「修昔底德陷阱」的說法源自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是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
  • 格雷厄姆·艾利森:拜登上臺,我還是認為中美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導讀2020年11月11日-12日,全球化智庫(CCG)舉辦第六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本文為中美論壇線上會議「大選後的美國與全球化向何處去」,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的發言。觀察者網全文翻譯此篇發言,小標題系譯者添加。
  • 避開「修昔底德陷阱」,中國如何突破安全困境
    (原標題:中國應如何突破「安全困境」)2014 年7 月15 日,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六次會晤在巴西福塔萊薩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出席會晤的巴西總統羅塞夫、俄羅斯總統普京、印度總理莫迪、南非總統祖馬合影
  • 西方存心埋下這些「話語陷阱」,中國跳得過去嗎?
    近年來,西方利用國際輿論場上的話語霸權,對中國搗鼓出種種「話語陷阱」—— 從「修昔底德陷阱」到「中國威權專制」,從「美國重建中國」到「中國共產黨不代表中國人民」,從「戰狼外交」到「脅迫外交」,從「中國散布虛假信息」到「中國科技監視各國」,從「中國不公平競爭」到「中國破壞國際規則」……真可謂天花亂墜
  • 美國記者離奇死亡,死前曾說:中國像暗夜裡唯一的光
    所以,中國的願望很美好,但現實是與狼共舞。我想提醒的是,中美對話中,美國為了單贏,也會設下很多的陷阱和詭計,以及各種形態的戰爭。中國要清醒地識別其用心、目的和策略,並與之在如網絡安全、意識形態等各個領域,勇敢機智地進行鬥爭和破解。我非常確定,中國面臨著很多危險。
  • 疫情下的中國經濟安全形勢:必須警惕防控四大風險
    中新網北京6月21日電 (夏賓)近日,《中國經濟安全展望報告2020:供求雙萎縮下的經濟形勢與政策》發布會暨學術研討會在線上舉行,該書主編、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出席會議並指出,該書堅持底線思維和風險分析意識,從目前來看,中國的風險問題主要體現在四大方面。
  • 填平官德滑坡的「塔西陀陷阱」
    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中國倫理學會秘書長孫春晨指出,官德敗壞是社會道德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中國青年報》10月27日)這並非危言聳聽。前不久環球網作過一項調查,超過八成受訪者認為,較之10年前,中國社會的道德水準「有很大倒退」,道德水準下降最多的群體便是政府官員。古人云,「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 鄭永年:世界大變局與中國創新的未來
    第一個大趨勢是中美兩國的技術競爭會越來越激烈;第二個大趨勢是中美兩國的技術脫鉤是不可避免的,但中美是否完全脫鉤取決於中國自己的開放程度;第三個大趨勢就是中美技術脫鉤,也會導致中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脫鉤,但脫鉤程度也是取決於中國自己的開放程度;第四個大趨勢是中美不可避免最後會走到軍事競賽的道路。
  • 世界上和美國關係最好的三個國家都有哪些
    要問世界上和美國關係最鐵的三個國家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清楚的,一定是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因為他們是一家子。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嘛。一個一個看看都是什麼東西就知道了。可以說工業文明前世界上最牛叉的是中國,清中後期,被早進入工業文明的英國等打得奄奄奄一息,後來又被通過「明治維新」搭上工業革命的末班車的日本連捅了幾刀,內傷外傷一起發作,清朝一命嗚呼了。英國成了世界老大,號稱「日不落帝國"。二戰後,美國超過了英國,當了老大,一直至今。為什麼美國能當老大呢?一會說美國時解釋。這就是英國,曾經的世界老大,現在跟美國混江湖。
  • 「中國學派」問題的再思與再認
    但這一提法的核心觀念,即中國學界必須建設具有中國原創性的理論學說,以及要對全球國際關係學(GIR)有自己的貢獻,則隨著時間的推移,獲得了越來越多人士的認同。這可能是過去20年中國國際關係學最為重要的發展之一。《國際觀察》雜誌現在設立「中國學派」這一專欄,就是認同這一發展或努力的一個例證。
  • 移動醫療大數據的幾個偽命題:大數據的陷阱與小數據的重要性
    當然把大量的人的小數據整合起來可以視為大數據分析,但是前文Dr.2也說過,有的時候整體平均趨勢對個人是無價值的,甚至有害的。前天看個笑話,有個身高1.8米的人問大數據科學家能不能過前面這條河,科學家經過全河流域的大數據分析後,得出平均水深1.2米,於是他放心地趟過去,結果淹死了!
  • 那些死活拼不對的英語人名地名,你能答對幾個?
    試卷上可沒有任何提示給我們,這就需要大家在平時多多積累這些基礎性的人名地名,這樣才不至於在考場裡束手無策,在譯文中用對應的源語言詞彙打個補丁草草了事。 當然,丟分主要發生在漢譯英環節,所以拼寫錯誤就成為考生的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