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導致社會道德「滑坡」還是「爬坡」?有關論爭已持續多年。2007年南京「彭宇案」的判決,加重了能否見義勇為的公眾疑慮。最近廣東佛山幼童小悅悅被碾軋身亡的事件,再次將論爭推向高潮。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中國倫理學會秘書長孫春晨指出,官德敗壞是社會道德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中國青年報》10月27日)
這並非危言聳聽。前不久環球網作過一項調查,超過八成受訪者認為,較之10年前,中國社會的道德水準「有很大倒退」,道德水準下降最多的群體便是政府官員。古人云,「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當引領社會風尚的君子之德(即官德)大幅倒退,整個社會的道德勢必草隨風倒。
中國古人所謂的「官德毀民德降」便是這個道理。
古羅馬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曾長期擔任執政官和保民官的塔西陀也曾斷言:「當一個政府或部門失去公信力時,不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這一卓越見解後來成為西方政治學定律之一,即「塔西佗陷阱」。它對現代政治學和現代社會管理的最大啟發,就是要高度重視和加倍呵護政府公信力,有了老百姓對政府公信力和官員品德操行的認同,才有整個社會的基本信任。
一次次觀看電影《焦裕祿》,很多人還淚流滿面。為什麼焦裕祿能被蘭考百姓視作親人,那麼多人願意跟著他吃苦奉獻改造山河?最重要的原因莫過於,這位人民的好書記從來就是衝鋒在前、享受在後。而當下,我們某些地方,稍稍遇到一點突發事件,就謠言四起,官方闢謠卻蒼白無力,甚至有些公眾已習慣了反向解讀地方官員信誓旦旦的承諾。官民之間的不信任感加劇,不能一味抱怨群眾,首先要從官德失範、官場病滋生蔓延等方面找病根。電影中,焦裕祿以真情的淚,勸阻了外出逃荒的群眾。現實中,那些徜徉在燈紅酒綠聲色犬馬中的官員,能和百姓交心嗎?
整個社會信任體系的缺損,始自官德缺損;整個社會信任結構的斷裂,始自官德斷裂。面對不斷增多的官民交流障礙,不能抱怨群眾聽不懂官話,而要反思官場空話套話假話泛濫對社會話語生態的傷害,反思官場貪腐對幹群關係的損傷。
但願,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填平官德滑坡的「塔西陀陷阱」,各級官員能成為社會道德水準最高的群體。
本文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