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揚之】
德國大選已進入最後衝刺階段。此前(9月3日),德國兩個最大黨的首席候選人——基民盟的默克爾(Angela Merkel)和社民黨的舒爾茨(Martin Schulz)——進行了本次大選前的唯一一次 「電視辯論」。
電視辯論(圖截自辯論視頻)
據說,電視辯論主辦方原本計劃在9月24日投票之前舉行多次辯論,但默克爾堅持只出場一次。經過反覆磋商,決定電視辯論只舉行一次,為時一個半小時。媒體方面派出四位主持人,以此來平衡各大電視臺的利益,體現輿論的廣泛性和公正性。
但是,這樣的安排有兩個弊端:第一,次數的壓縮和時間的限制,客觀造成兩位候選人難以就諸多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問題全面深入地表達看法和闡明立場。第二,四位主持人分屬不同電視臺,彼此又好像未做充分的協調準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舒默之間和主持人之間兩個不同的「對決」場面。
為了彌補上述缺陷,各媒體此後在不同節目中頻繁安排各黨代表出鏡,就稅務政策、就業措施、公共安全等諸多話題進行深入和細緻的探討。根據最新消息,舒爾茨已經寫信給默克爾,要求進行第二次電視辯論,至於默克爾是否應戰,我們拭目以待。
成熟的選民都知道,政治家在電視辯論中的表現最多只能作為一種參數,大家更關注的是各黨及其政治家在具體施政中的信譽度。可是,對在民調中支持率低迷的社民黨候選人舒爾茨來說,這唯一一次電視辯論是為自己追分的難得機會。的確,我們看到他頻頻出擊,但默克爾用「借力打力」的太極方法成功避開了他的鋒芒,化解了他的攻力。
社民黨本指望常年活躍在歐盟議會的舒爾茨能成為會念經的「外來和尚」,所以今年三月完成了黨首輪替,原主席加布裡爾(Sigmar Gabriel)交出權力,舒爾茨全票當選為新的黨魁和總理候選人。之後,社民黨曾被非常看好,舒爾茨的個人威望甚至一度趕超默克爾。
可惜好景不長,「舒爾茨東風」並未吹紅德國的政治生態,三次州選(薩爾、石荷、北威)的結果一個比一個慘。從那時起,本次大選便沒了懸念,社民黨上位無望,默克爾勝出幾成定局。
儘管如此,基民盟/基社盟要單獨執政恐怕也不現實,因此,它與誰聯合執政將決定德國下屆政府的政策走向。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年大選中最奪目的將是小黨的光彩。
在德國的政治光譜中,黑色代表基民盟/基社盟(CDU/CSU),紅色代表社民黨(SPD)和左派黨(Die Linke),黃色代表自民黨(FDP),綠色代表綠黨(Die Grünen),藍色代表選項黨(AfD)。
默克爾已經宣布,如若連任,除了左派黨以及選項黨之外,將不排除與其他任何政黨聯合執政的可能。因此,理論上存在以下幾個組合模式:
1)大聯合政府(基民盟/基社盟/社民黨)。2)「黑黃組合」(基民盟/基社盟/自民黨)。3)「黑綠組合」(基民盟/基社盟/綠黨)。4)「紅紅綠組合」(社民黨/左派黨/綠黨)。5)「交通燈組合」(社民黨/自民黨/綠黨)。6)「牙買加組合」(基民盟/基社盟/自民黨/綠黨,源自牙買加國旗的「黑黃綠」顏色)。
「大聯合政府」:
從默克爾舒爾茨電視辯論的情況來看,兩黨繼續大聯合政府的可能性相當大。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也是雙方的「保底」模式:一方面可以以此來提高各自與其他政党進行討價還價的籌碼,另一方面也為自己繼續執政留個退路(特別是社民黨)。筆者認為,這個模式對默克爾來說,不失為一個壓縮社民黨影響力、以及對其將來「以小博大」求翻身實行釜底抽薪的有效戰略;社民黨如果繼續走大聯合這條路,今後將很難擺脫「戀權」之嫌,社民黨若真想重振旗鼓,應該破釜沉舟,勇敢選擇下野。
「黑黃組合」和「黑綠組合」:
如果基民盟/基社盟票倉盈滿,就可以拋開社民黨,從容地在自民黨和綠黨中擇一組閣。當然,這兩種不同組合有利有弊:
「黑黃組合」的好處是,有自由主義色彩濃重、親企業界的自民黨參與,新政府的政策或許更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不確定處是,傳統上自民黨參與組閣後會掌管外交部,如當年的外長根舍(Hans-Dietrich Genscher)。可是,現任黨主席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在競選中主張接受俄羅斯侵吞克裡米亞(Krim)的事實,這一立場與默克爾至今的政策顯然有難以調和的矛盾。
與自民黨聯合執政的另一個可能的後果是,默克爾或許會回歸保守,淡出迄今為止的左傾路線,這在無形中倒是給SPD留下一片重新結集左派的空間。
「黑綠組合」在州一級已有實踐(巴符州),但在聯邦一級當為首創。這個「禁忌」一旦打破,今後的政黨聯合就又多了一種可能。客觀說,在政治現代化了的今天,「黑綠組合」是早晚的事。據說,基民盟/基社盟四年前就有意與綠黨搭配,可惜綠黨中左翼勢力還太強大,沒有意願(或勇氣)走出這步。畢竟,這樣的組合對默克爾來說代價最小,但綠黨卻很有可能失去不少傳統的左翼選民基礎。
筆者認為,從政策平衡角度來看,黑綠組合在內容上互補性最強,或許是最佳政治配對。默克爾如果聰明的話,在談判聯合政府協議時應避免「恃強凌弱」,儘可能多地給綠黨保持自己特色的空間。惟有雙贏,這種模式才有持續發展的可能,否則很可能會成為一錘子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