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中「bong」(水菸斗)這個詞實際上來源於泰語,這是一種常常被用來吸食大麻的工具。或許用不了多久,這種不起眼的小玩意就能夠在曼谷街頭的商店裡隨手買到。
最快到下個月初,泰國國會將通過醫用大麻合法化的立法。路透社說,這將讓泰國成為亞洲第一個大麻合法化的國家。
過去數十年,大麻作為一種毒品在泰國受到嚴厲打擊。即便是現在,無論是種植、販賣還是吸食大麻,都將面臨嚴厲的刑罰。不過,如今泰國政府越來越將這種綠色植物視為一種能夠帶來可觀收入的「經濟作物」。
更值得關注的,是泰國尋求大麻合法化的時間點——本月11日,泰國軍政府解除了實施數年的政治活動禁令,並宣布將於明年2月24日舉行2011年以來的首次大選。現任總理巴育的種種表現暗示,他有意參加明年大的大選。
自從2014年依靠政變推翻民選的英拉政府上臺以來,泰國總理巴育就一直試圖在經濟上有所作為。大麻合法化潛在的數十億美元收入,或許會成為巴育贏得泰國民心的一項新的經濟成就。在大選季來臨之際,這將有助於增加巴育政府的吸引力。
無法忽視的經濟誘惑
泰國的禁毒形勢依然嚴峻。據泰國禁毒委員會的統計,泰國警方去年在全國處置的販毒案件近26萬件,其中查獲的大麻也較歷史同期顯著增長。
實際上,早在2003年泰國前總理他信發起的禁毒戰爭最為猛烈之際,他曾考慮將大麻合法化。當然,那不是個恰當的時機,而現在,時機似乎成熟了。
近年來一股大麻合法化的風潮在西方湧起,越來越多國家將大麻合法化,英國、以色列、澳大利亞以及美國半數以上的州都已經將醫用大麻合法化,而烏拉圭和加拿大則更進一步,將娛樂用大麻合法化。
在95%民眾篤信佛教的泰國社會,如今對於大麻的態度也比起以前要寬容的多。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一項民調顯示,72%的泰國人支持大麻合法化。儘管一些保守的佛教徒對大麻合法化仍心存疑慮,他們擔心一些人會利用這項法律濫用大麻。
大麻合法化的經濟利益對於泰國政府的誘惑顯然更大一些,迅速膨脹的國際大麻市場是泰國政府決心推進大麻合法化的主要原因。
據大麻投資與市場研究公司Arcview Market Research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醫用大麻的市場規模達到118億美元,未來5年全球大麻市場每年可增長22%,到2025年這個數字將膨脹到558億美元。
隨著大麻合法化的風潮湧起,泰國也想在這個巨大的市場中分一杯羹。泰國相信,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將會讓泰國在大麻市場上具有成本優勢。泰國曾經是全世界主要的大麻出口國之一,美國緝毒署的官員曾將泰國大麻稱為「大麻界的古巴雪茄」。
「大麻是泰國未來的經濟作物。」泰國商業部長頌提拉(Sontirat Sontijirawong)上個月對大麻合法化的經濟前景充滿信心。
據《華爾街日報》本月12日報導,一位了解政府決策的知情人士說,泰國政府希望,將醫用大麻合法化能夠刺激對於泰國新興生物技術產業的投資。
自2014年通過軍事政變推翻民選的英拉政府上臺之後,巴育採取積極的政策促進泰國經濟。2016年,巴育提出「泰國4.0」戰略。泰國希望,通過這個經濟發展計劃,使泰國在未來20年將經濟發展提升到一個基於高附加值的發展階段。
對於泰國軍政府而言,大麻合法化不僅僅能夠創造新的產業並帶來就業機會,還將進一步提振泰國傳統的支柱產業旅遊業。支持者認為,大麻合法化還將有助於帶動泰國的醫療旅遊行業。
泰國在醫療旅遊行業近年來一直領先世界,據統計,每年到訪泰國的遊客中,就有超100萬人次是衝著醫療去的。為了將泰國建設成為「醫療健康」旅遊目的地和世界級醫療中心,泰國政府還制定了建設醫療中心戰略計劃(2017—2026年)。
在大選來臨之際,大麻合法化對經濟的潛在刺激效果對於巴育政府顯然也很有誘惑力。《華爾街日報》12日報導稱,泰國軍政府推出的包括大麻合法化在內的一系列舉措,可能有助於擴大巴育在明年選舉中的吸引力。
上周,泰國軍政府解除了自2014年以來實施的政治活動禁令,並宣布自2011年起的首次大選將於2019年2月24日舉行。儘管巴育此前一再表示對政治沒有興趣,但據泰國《皇家公報》,過去幾個月他四處奔走,似乎是在為參選鋪路。
是惠農也是釜底抽薪
如果大麻合法化在議會順利通過,也將給泰國農民帶來顯而易見的好處。泰國農民理事會(National Farmers Council)此前已表示支持大麻合法化,認為這將幫助泰國農民增加收入。
實際上,早在2016年12月,泰國政府就已經正式批准,將大麻列為經濟作物,並允許在泰國北部6個府的15個縣有限制地種植大麻。
泰國毒品管制辦公室官員當時表示,政府希望此舉有助相關醫療事業,並促進農民收入提高。當地農業部門官員預計,當局允許本地種植大麻,每年可為當地農民帶來10億泰銖(約2億元人民幣)的收益。
可以種植大麻的府縣包括清邁府4縣、清萊府3縣、難府3縣、來興府撲柏縣、碧差汶府3縣和夜豐頌府直轄縣。這些地區的草根農民一直以來都是前總理他信的堅定支持者。
泰國前總理他信憑藉廉價的醫保計劃以及低息農業部貸款等惠及農民的政策,自2001年起在泰國北部和東北部廣大農村地區選民的強有力支持下橫掃政壇。但也因為政策過多觸動城市中產階級的利益,而在政治動蕩中流亡海外。
如今,巴育政府似乎在採取與他信類似的政策。上個月,巴育領導的軍政府宣布將撥款630億泰銖(約19.2億美元),通過一系列援助配套救濟低收入者、年長人士以及退休公務員。據《華爾街日報》,泰國政府說,發放現金補貼會促進農村地區的消費支出。
就在解除政治活動禁令的次日,巴育和閣員12月12日就走訪視察了東北部的汶幹、廊開等地,並在廊開府召開巡迴內閣會議,通過了東北部5府「浪漫旅遊線」發展項目。
巴育政府種種行為在泰國被指為在大選前收買人心,但是巴育否認這一措施帶有政治目的。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政治分析人士說,明年的大選將再次點燃泰國軍方、曼谷中產階級與農村選民——他信和英拉的支持者——之間的對立。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幾年巴育政府在提高農民收入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巴育2016年提出的「泰國4.0戰略」內容之一,就是要將傳統的農業種植模式升級為智能化農業。2018年1月,泰國競爭力提升策略委員會向經濟社會發展委員會提出20年國家競爭力提升五大戰略,其中第一條就是發展農業。該委員會主席稱,要讓農業成為泰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讓農民成為高收入人群。
「巴育執政期間經濟政策比較好,經濟增長率比較高。這幾年巴育一直採取比較多的惠民措施,對全國各區域的民眾都有不同程度的惠及,」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所副研究員、環孟加拉灣研究室主任宋清潤評價說,「至於能夠吸引多少他信的粉絲,很難說。」
巴育過去幾年「釜底抽薪」的策略似乎多少產生了效果。2016年的憲法公投通過,這是十餘年來「反他信」陣營第一次在一次投票中正面擊敗了「挺他信」的一方。雖然他信的大本營東北部各府民眾多投反對票,但在東北18府中,有5個府投了贊成票。
據新加坡《海峽時報》報導,東北部地區的一些過去曾長期支持他信的農村選民,也對巴育政府過去幾年的表現感到滿意。此前曾有7名親他信政黨為泰黨議員還改換門庭投靠了親軍政府的政黨。
不過,泰國城鄉之間的差距仍然很大,他信和英拉的支持者在農村地區仍然佔有優勢。泰國國立發展管理學院(NIDA)11月26日一項民調顯示,親他信的為泰黨選舉策略委員會主席坤英(Khunying Sudarat Keyuraphan)是泰國選民的首選總理人選,巴育排名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