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氣候改變世界》

2021-01-17 胡爸爸的通識課


全球變暖是當今世界最核心的議題之一,但有的同學可能會有疑問:氣候變暖和一點不是挺好嗎,能有多大的影響呢?這本書正是對這個問題最好的回答,氣候變化對人類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氣候變化是怎麼觀測到的


這本書的作者布萊恩-費根是一位考古學家,他有著跨學科研究的視野,將氣候變化的規律與人類文明的變遷加以比對,發現兩者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氣候是某些文明崛起的幕後推手,也是某些文明衰落的罪魁禍因,但歷史的經驗表明,正視氣候變化並及時應對,仍能獲得積極的效果。


氣候變化的規律是如何得出的呢?氣候學家自有其辦法,比如在樹齡極長的古木上鑽孔,取出一段木芯,看年輪分布(看年輪不用把樹砍倒),溫度低的年份樹生長慢,年輪就密,反之則疏。再比如從南極的冰蓋向下鑽孔取冰芯,還有通過珊瑚礁也能得知長時段的氣候變化,方法很多。


通過研究,科學家發現氣候變化有一定的周期,溫暖期、寒冷期交替,但每一期至少是幾百年的時間段。公元800年至公元1300年這500年間,地球經歷了一次溫暖期,這本《氣候改變世界》說的就是這段時期的歷史。


氣候變暖的影響主要並不在於溫度提高了幾度,而是這種溫度的提高帶來的極端天氣變化。極端天氣是如何形成的,書裡做了一些解釋,挺複雜,我也沒完全看懂,但總得說與地球的複雜構成有關,遼闊的海洋受溫度升高的影響,洋流會發生變化,而升高的溫度對大洋不同區域以及陸地不同區域的大氣狀況、氣壓也有不同影響,在這些複雜因素共同作用下,有些地方降雨增多,有的地方降雨減少,有的地方風調雨順,有些地方則遭到乾旱、洪澇、颶風等極端天氣的折磨。


歐洲是上一個變暖期的受益者


作者發現在這500年的變暖期裡,歐洲得到了好處。不僅氣候變得溫暖,而且風調雨順,農業、漁業都是靠天吃飯的,結果歐洲不管是農業還是漁業都出現長時期的豐收。糧食多了人口就增加,公元1000年今天法國這個區域只有500萬人居住,到1350年增加為1900萬人。義大利人口從500萬增加到1000萬,英格蘭從200萬增加到500萬。


食物有了富餘,交換就活躍起來。人口多了,遷徙也更加頻繁,交換加上遷徙,城鎮數量也多起來。據統計,僅在中歐,從公元1000年至1250年間就出現了1500座新市鎮。城鎮增加進一步繁榮了貿易,也促進了手工業、藝術、科技的發展。歐洲從整體上越來越繁榮。


農業發展、積累增加、居住集中,這些因素又帶來王權的興起,政治更加複雜,政府的集權力量更大,戰爭也無可避免的增加了。但財富的積累、文化的發展、政治的成熟,都為後來的文藝復興奠定了基礎,所以氣候變化對歐洲文明崛起是起到了促進作用的。


當然,所謂禍福相依,居住密集加上交流增加,傳染病就不可避免,14世紀之後,歐洲的瘟疫連續爆發。同時,14世紀之後溫暖期過去了,地球進入了著名的小冰河期,歐洲這次沒躲過,農業歉收導致了饑荒,饑荒又令戰爭增加。瘟疫、饑荒、戰爭、死亡,天啟四騎士又令歐洲人口下降。這個就是後話了。


其他地區基本上都是受害者


在這500年的變暖期裡,除了歐洲收益,其他地方都比較慘。主要的問題是乾旱,當時在全球範圍內出現了大規模長期的乾旱,這種長周期的旱災給各個文明的歷史都留下了深刻烙印。


其中對世界歷史最大的衝擊應該是蒙古帝國的崛起。歐亞大草原經歷了嚴重的旱災,蒙古人從牧民變成了戰士,像怒濤一樣席捲歐亞大陸。很多歷史學家分析過,風調雨順的時候遊牧民族的威脅不大,因為遊牧民族的分散性導致難以形成強大的集權,各部落平時各過各的,歲月靜好。可一旦氣候變化導致草原枯萎,生存出現問題,遊牧部落就會在爭鬥中迅速出現一個戰爭領袖,統一各部落的力量。牧民強壯、會騎射,全民皆兵,轉瞬之間,大草原上就出現了一支恐怖的軍隊,歐亞大陸的噩耗就來到了。


再看中國,唐朝前中期的氣候是比較好的,但唐末就趕上了這次變暖期,北方乾旱,饑荒蔓延,動亂蜂起,北方遊牧民族也發動起來了,最終進入五代十國這個亂世。後來宋朝立國,我們一直說弱宋,它始終面臨北方遊牧政權的逼迫,放在氣候變化這個大背景下,我們就更能對宋朝面臨的形勢多一些理解。


蒙古帝國幾乎席捲了整個歐亞大陸,在中國他們建立了元朝。但蒙古人的日子也不好過,變暖期之後又是小冰河期,還是大規模乾旱,所以元朝的社會動蕩是很嚴重的,他們調劑資源賑災的能力又不強,所以元朝不到百年就滅亡了。明朝和清朝其實都處在小冰河期,明朝的時候廣州下雪,南方河流冬天都是結冰的,你想得多冷。但明清中央集權的能力比元朝強,不管是賑災還是鎮壓,效率都更高。尤其是清朝時南美洲的玉米、紅薯、土豆這些抗旱高產的作物引入了,就讓社會更容易穩定。


再看其他地方,北美南美都是超級大旱災,美洲文明本身就比歐亞文明的進度慢一些,受到的打擊就更為嚴重。雖然作者沒有總結,但從書中大量的例子可以看到一個殘酷的規律,面對重大而持續的外部衝擊,大而複雜的文明比小而簡單的文明更能扛得住。類似的情況,我們還能看到被氣候變化逼著在廣袤的南太平洋上不斷遷徙的玻里尼西亞人(這確實練就了這個民族無與倫比的航海本能),而埋沒於荒煙蔓草中的吳哥窟,也記錄了一個曾繁華一時的文明的消逝。


對今天的啟示


作者總結的一個經驗是:統一認識、及時應對非常重要。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有的文明及時認識到這是一個危及全局的問題,並努力集中力量去應對,比如尋找其他的食物來源,或是主動遷徙。而有的文明在生存空間不斷變小的形勢下,不是共同應對,而是陷入了無休止的內亂,統治者更加殘酷的剝削人民,導致普遍的反抗,最終兩敗俱傷。


可喜的是,關於氣候問題的共識在今天是越來越統一了。歐洲在這個問題上認識比較早,環保在歐洲已是最重要的政治議題。中國四十年的快速發展伴隨著環境的破壞,這是事實,但近年來中國在環保方面其實做了很多,比如持續綠化已經顯現效果,毛烏素沙漠已然變成了綠洲,全球森林覆蓋面積近年來顯著增加,增量基本上都是在中國。但中國在這方面說得不多,畢竟人口和經濟規模放在這,排放總量第一這個事實短時間內是改變不了的。去年中國提出了2030年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在環保話題上難得的高調起來,這對於全球環境保護是大利好。


作為實力第一大國和排放第二大國,美國對氣候變化的態度是很重要的,川普這屆政府否認全球變暖,退出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對全球一致行動是極大的打擊。好在川普沒有連任,拜登已經明確表示要儘快重回巴黎協定。


今天的人類世界與一千年前相比已經是天壤之別,我們的科技手段更豐富,應對危機的辦法更多、效率更高,只要世界各國能夠達成一致共同應對,一定能渡過這次氣候危機。


長按並識別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樊登:讀書的人不僅改變了生活,還擁有了一個世界
    樊登老師在自己的新作《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就曾說過他是用讀書改變自己生活的人,還說到書是大部分問題的的出口。然而樊登老師就是求道而不憂貧窮的人,在日後讀書、講書過程中真正實現了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生活。讀書改變生活,不是空穴來風:很多我們苦思冥想的問題——什麼愛情、升職加薪、創業、為人處世,大部分人經歷過。
  • 科學網—人類影響氣候 氣候改變歷史
    《氣候改變世界》,[美]布萊恩·費根著,天地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 當前,從氣象、生態和環境的角度探索昨日世界,似乎已經成為一種顯學新近出版的《氣候改變世界》一書,從全球的宏觀尺度,探討氣候變化對人類歷史的影響、人類社會對氣候的作用,讀來令人深思。 本書作者費根是劍橋大學考古學和人類學博士、世界知名考古學家,曾任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人類學系教授,他長期圍繞氣候環境與人類歷史從事研究,出版了20多部著作,除了本書之外,還有《小冰河時代》《聖嬰與文明興衰:洪水、饑饉與帝王》《漫長的夏天:氣候如何改變人類文明》等等。
  • 草原是如何改變氣候的
    世界各地都對草原進行管理,以支持畜牧業生產,而保留天然或半天然的草原提供了重要的服務,為人類和地球的福祉做出貢獻。然而,人類活動正在使草原成為溫室氣體排放的來源,而不是碳匯。一項新研究報告了近幾個世紀以來,人類使用的草原如何改變了我們的氣候。
  • 氣候改變了食物的味道
    近期,英國,加拿大,瑞典等國家的研究表明,因為全球氣候變化改變海水鹽鹼度,水產品的口感變得不好。例如蝦會變酸。事實確實如此 氣候改變的不只是蝦,蘋果 ,草莓,蔬菜,豬牛肉等味道和記憶中不同,很多熟悉的濃鬱的食物味道正在改變甚至逐漸消失,是味蕾問題還是全球變暖的問題。
  • 讀書是為了改變思想和行為,而不是為了儲存知識
    我們都知道讀書的重要性,但大多數人沒有掌握到讀書的精髓,讀書確實可以了解一些知識,但這不是目的,讀書的目的是改變我們的思想和行為,要讓這些書本上的知識變得有用。讀書首先可以改變我們的思想,進一步改變我們的行為,然後改變我們的習慣,從而改變我們的性格,最後改變我們的人生。古往今來的教育家都倡導:知行合一。如:王陽明、陶行知等,知識只有變成行動才有其實際的意義。一些觀點認為「知易行難」,如《尚書·說命中》說:「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孔子的第46代孫孔傳也說:「言知之易,行之難「。
  • 提防地球改變氣候的速度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簡單的地球氣候系統數學模型,其中包括代表入射和流出的太陽輻射,地球表面溫度、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以及風化對吸收和吸收太陽輻射之間的關係的方程式。研究人員能夠調整這些參數中的每一個,以觀察哪些條件產生了雪球地球。最終,他們發現,如果傳入的太陽輻射以比臨界速率更快的速度下降,而不是達到臨界閾值或特定水平的太陽光,則迅速下降的可能性更大。
  • 氣候變化花朵怎麼辦——改變顏色
    面對氣候變化,世界各地的鮮花已經改變了顏色。面對氣候變化和其他環境變化,地球上的許多生命形式要麼面臨適應,要麼面臨滅亡。為了跟上不斷變化的地球,現在世界各地的花朵似乎都在改變它們的顏色,這是一場不顧一切的努力。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在過去的75年裡,花朵是如何通過改變花瓣中的紫外線(UV)色素來迅速適應氣溫上升和臭氧下降的。
  • 費傑︱「氣候改變歷史」論的新穎之處與困難所在
    《被遺忘的年代——氣候的外生衝擊與17世紀西歐社會變遷》,孫義飛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1月出版,248頁,58.00元近來拜讀東北師範大學孫義飛先生的《被遺忘的年代——氣候的外生衝擊與17世紀西歐社會變遷》一書,頗有啟發。因為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研究涉及本人所從事的相關研究領域,就此進行一些評述。
  • 終於發現讀書沒能改變命運的秘密
    2010 年正式獨立創業之後,作為開發讀書法、思維導圖、各種記憶術等能力的講師,開展了更多的讀書、講座活動。2013年起,成為指導教學的講師。日本有個喜歡讀書的人叫大巖俊之,每年讀300本書,卻發現明明實實在在的讀了這麼多本書,可還是沒能徹底掌握書中的內容。本想通過閱讀來讓自己當上講師,幾百本書是讀了,但也還是沒能成為講師。
  • 4.23世界讀書日 西峽仲景養生小鎮樊登讀書買一年送一年
    又是一年春草綠,春暖花開讀書時,沒錯呀,這麼舒適的天氣就適合讀讀好書!2020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要到了,南陽禮樂文化邀您一起來讀書!2020年4月21日-4月24日,樊登讀書即將開啟4天閱讀狂歡,VIP買1年送1年,全場好書好課5折搶!更有超多活動權益待領取!
  • 2018世界讀書日是幾月幾日 2018世界讀書日的由來及意義
    我們常說一個人要讀書才有出息,很多人都自動理解為,要去學校讀書才有出息。不可否認這樣的理解其實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其實也沒錯,但是卻曲解了讀書意思。讀書不是或者不僅是在學校的學習,更多的是自身的修養與提升。而現在真正讀書的人已經愈來愈少了。你還記得世界讀書日是什麼時候嗎?2018世界讀書日是幾月幾日?今年世界讀書日是幾月幾號?
  • 《實用性閱讀指南》:讀書改變生活的秘密都在這裡
    記得我在去年開始讀書的時候,朋友就問我讀書改變了什麼。我安靜地想過這個問題。好像真的並沒有改變什麼。你的生活沒有發生使質的變化。也許這種變化太微小了,我根本就看不見。讀書讓人安靜我相信有很多人都知道,讀書很重要。
  • 世界讀書日|名家巨匠談讀書
    原標題:世界讀書日|名家巨匠談讀書 梁實秋所以世界上有那麼多有書癖的人,讀書種子是不會斷絕的。 講到讀書的真意義,於擴充知識以外兼可涵詠性情,修持道德,原不僅為功名富貴做敲門磚。既為功名富貴,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讀書,更無須借光聖經賢傳,甚至於愈讀書會愈窮,這無怪喜歡讀書,懂得怎樣讀的人一天一天的減少了。讀書空氣的稀薄,讀書種子的稀少,互為因果循環。
  • 十大因氣候變化而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事件(圖)
    第1頁:十大因氣候變化而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事件(1)第2頁:十大因氣候變化而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事件(2)第3頁:十大因氣候變化而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事件(3)第4頁:十大因氣候變化而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事件(4)第5頁:十大因氣候變化而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事件(5)     相關知識:世界上十大人類無法匹敵的動物
  • 「氣候政治」如何改變歐洲政黨光譜
    新華社柏林6月13日電(國際觀察)「氣候政治」如何改變歐洲政黨光譜新華社記者任珂德國近期一項民調顯示,環保主義政黨綠黨成為德國最受支持的黨派。而在5月底的歐洲議會選舉中,多個歐盟國家的環保主義政黨異軍突起。隨著近年極端天氣情況增多,氣候變化再成歐洲各國民眾最關心的議題之一。
  • 如何通過閱讀改變人生?這3個讀書階段,你一定要知道
    文/小宇 排版/小星股神巴菲特曾說:「閱讀改變了我的一生。」可能你會說,同樣是每天讀書,為什麼他們能逆襲人生,而我還在原地踏步?想起樊登讀書會創始人樊登老師的一句話:「會讀書,才能改變生活。」如果說讀書和不讀書的人,過得是不一樣的生活;那麼讀書和會讀書的人,所擁有的人生一定處於截然不同的高度。
  • 你覺得不幸福可能是因為讀書少!看完這5本書,改變你的一生
    羅丹說:「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少美好,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說:「你的生活不幸福不是因為你賺錢少、你長得不好看,而是因為你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結果惡性循環,讓生活越來越糟糕。」今天就以此篇跟大家聊聊生活,順便給大家推薦5本能夠讓你的生活發生重大改變的書籍。
  • 世界的氣候(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說課稿
    此外,同學們見多識廣,很多同學去過世界各地旅行,對世界氣候地區差異有著豐富的感性認識;同時前面兩節內容個「氣溫的變化和分布」、「降水的變化與分布」學得很紮實,為本節內容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三、說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1.能夠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2.能夠用地理術語描述主要氣候類型的特徵。
  • 全球氣候變化顯著,再不改變經濟發展模式就晚了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製作:中國科普博覽監製: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首先介紹一下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引發經濟的低碳轉型和能源革命經濟發展模式改變是因為工業文明是以過多的消費化石能源為基礎、以化石能源為動力從而推進的社會經濟發展。所以我們要推動能源革命,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來取代化石能源,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資源環境的協調。所以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並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位置。
  • 氣候變暖正在悄悄改變我們的世界:北極越來越綠了,然而後果可不止...
    實際上,這種代表鮮活生命的綠色卻為人類拉響了警報——人類面臨著氣候變暖的巨大挑戰。 然而,每每談及氣候變暖,你心中或仍有疑問,真的是人類活動導致這種變化的嗎?氣候變暖,是不是科學家的危言聳聽之詞?或者,你也好奇,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來阻止氣候進一步變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