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類型影響決策判斷

2020-12-05 澎湃新聞

語言類型影響決策判斷

2020-03-28 1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習得一門外語就等於擁有一種不同的生活視野」,義大利著名導演費德裡科·費裡尼(Federico Fellini)的這句名言展現了語言所蘊含的強大力量。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跨國交流越來越頻繁,外語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作為跨文化交流中最為基礎的工具,外語不僅為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提供了可能,還潛在地影響甚至改變著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決策與判斷:小到海外商品購買,大到國際風險投資,甚至是日常道德倫理判斷。

面臨與天橋困境類似的情形時,為救五個人而犧牲一個人合乎道德嗎?經驗告訴我們,只要明白問題的意思,無論選擇是什麼,都不會受到描述問題的語言類型(母語/外語)影響。

然而,2014年認知心理學家科斯塔(Costa)卻發現,個體的決策與判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語言環境:較母語而言,外語情境下的雙語者更傾向於選擇犧牲一個人以救其他五個人,而且做這一選擇的人數比例比母語情境下的2倍還要多。更有趣的是,這種現象與雙語者的母語或外語的種類無關,具體表現為母語為英語、外語為西班牙語的雙語者在西班牙語情境下更傾向於選擇犧牲一個人以救其他五個人,而母語為西班牙語、外語為英語的雙語者在英語情境下也更傾向於選擇犧牲一個人以救其他五個人。那麼,語言類型為什麼會影響我們的決策與判斷呢?接下來從語言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梳理出兩大原因,以期引起相關領域人士的關注與重視。

語言類型影響審慎認知加工

語言信息的保持與加工處理離不開認知資源的消耗。

認知資源是一種用於支持個體進行認知加工的能量,個體必須調用認知資源才能順利進行認知操作。需要加工的內容越複雜,調用的認知資源也會越多。認知資源消耗的增加會引起更為細緻、審慎的信息加工模式,此時個體也將更為理性,更多地受到利益最大化原則的驅使。語言的使用伴隨著認知資源的消耗,但是在使用不同類型的語言時,雙語者所調用的認知資源量是存在差異的。由於大多數雙語者的外語熟練程度低於母語,相對而言,在外語情境下進行決策判斷會花費更多的時間、調用更多的認知資源,這也就在無形中促進了深思熟慮、審慎的認知加工過程,以至於擴大了對利益最大化的期望,進而影響個體的決策與判斷。

因此,有學者認為,語言類型會影響決策判斷是由於不同語言類型會引起不同程度的審慎加工所致。經濟心理學家科薩爾(Keysar)等人的研究發現,在50%可能賺X元、50%可能虧Y元(X>Y)的賭注實驗中,母語情境下的雙語者傾向於不下注以避免損失,而外語情境下該現象明顯下降。這一結果正是由於外語情境下個體調用了更多的認知資源所致:隨著認知資源的消耗增加,個體的審慎加工也隨之增強,導致「賺X元」的期望增加,從而相比於母語情境,外語情境下個體更傾向於選擇下注。

但是,哈亞卡瓦(Hayakawa)認為,上述語言類型影響決策判斷現象的產生並不是因為個體想得更多(即審慎的認知加工增加),而是因為個體感覺得更少(即情緒情感反應降低)。

語言類型影響情緒情感反應

語言是情緒信息的重要載體,語言網絡和情緒網絡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繫。

用外語討論痛苦、尷尬或創傷經歷,發表或聽到貶損性言論如譴責、侮辱時,雙語者的皮膚電反應、不舒服程度顯著低於母語條件;在處理情緒高度緊張的外語文段時,雙語者感受到的不安也更低。語言心理學家伊瓦斯(Ivaz)推測,這可能由於大多數雙語者都是在結構化、非人格化的學術環境中(如課堂)習得外語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外語的機會也相對較少;而母語習得的家庭環境也是個體早期情感系統形成的背景,情感系統和母語語言技能的同時發展促使情緒情感與母語密切交織在一起,以至於相對於母語而言,外語情境下的心理距離感更大、情緒情感激活更低。

因此,更多學者認為,語言類型會影響決策判斷,是由於不同語言類型會激活不同程度的情緒情感反應所致。如在天橋困境中,外語情境下個體對諸如視覺、觸覺等感官體驗想像的生動形象性降低,以至於抑制了對潛在犧牲者(被推下天橋的陌生人)的心理可視化,使得個體對其行為所造成的消極後果不敏感,情緒厭惡、直覺擔憂也就更少,所以更傾向於選擇犧牲一個人以救其他五個人。布勞沃(Brouwer)近期的研究也為這一觀點提供了證據。他的研究發現,外語熟練程度越高,個體在母語和外語環境下的情緒體驗越相似,外語情境和母語情境下的選擇也無顯著差異。

總之,語言類型對個體決策判斷存在著深遠影響,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影響並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例如,相對於母語情境,外語情境下個體的道德標準更為寬容,易出現不道德行為;但是相對於母語情境,外語情景下個體的情感體驗降低,這又為恐懼症、焦慮症的臨床治療開闢了新道路。當下對語言類型影響決策判斷原因的探討,還僅僅停留在行為實驗的推測層面,未來研究可藉助眼動、腦電等技術來直接探索語言類型影響決策判斷的內部機制。

(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民族雙語者的認知控制」(31660282)、雲南師範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ysdyjs201906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雲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雲南師範大學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原標題:《語言類型影響決策判斷》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假若機器利用語言影響你的決策,這會顛覆什麼?
    遺憾的是,我也一直沒找到讓資本市場更為信服的答案,即便科大訊飛的市值超過了千億人民幣,資本市場對於語音賽道的質疑也最為明顯,因為語音賽道確實不如視頻和自動駕駛的商業模式清晰,語言本身就是一個看似簡單卻又極其複雜的問題,也成為了困擾國內語音賽道最為嚴重的問題。
  • Cell|決策判斷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作為人類,我們一直在評估自己對感知、記憶和決策的信心,這是一種被稱為元認知(Metacognition)的自我監控和反思過程的一部分,是非常個人化和主觀的。因此,置信度判斷(Confidence judgments)被認為是元認知的一個核心方面同時該行為的實現可能也需要高級靈長類特有的神經結構的配合【1】。儘管許多生物利用概率計算來指導行為,但是目前關於參與其中的神經生物學結構還不太清楚。
  • 詞彙對人認知的影響:語言如何影響我們的主觀判斷?
    語言會影響思維嗎?這就是著名的語言相對性假說背後的問題。該假說認為,一種語言的語法或詞彙賦予說話人思考世界的特定方式。   該假說最極端的說法是語言決定思維。但是這一說法遭到了大多數學者的反對。
  • 如果人的判斷靠不住,我們該怎麼做決策?
    以上這些戰略決策有一個共同特徵:它們都是評價性判斷。要做出此類艱難決定,人們必須將大量複雜的信息總結成多個競爭性選項的分值,或關於是否選擇某條路徑的決定。戰略決策往往需要將複雜的情況濃縮提煉、化繁為簡,從中找出唯一的前行之路。人類的判斷極不可靠,因此一切評價都容易出錯。此類錯誤可能源於已知的認知偏見,還有可能是隨機性錯誤。
  • 決策與判斷:直覺與偏差—錨定與調整
    個體的判斷是以一個初始值,或者說是「錨」為依據的,然後會進行並不充分的上下調整。事先的「錨」可以影響個體對自己完成任務的估計——進而影響他們在這些任務中的堅持性。
  • 考點24 氣候類型的判斷
    1 氣候類型判斷的主要依據具體判斷時一般遵循「以溫定球、以溫定帶、以水定型」的步驟。
  • 機器學習中決策樹的原理與算法 | 科普
    從名字來看,決策的的意思就是在眾多類別中我們需要決策出我們分類的東西是屬於哪一個類別,決策離散型的值的叫決策樹,決策連續型值的叫回歸樹。用學術一點的語言就是決策樹的輸出是離散型隨機變量,回歸樹的輸出是連續型隨機變量,這篇文章的重點是講解輸出是離散型隨機變量的決策樹,當你明白決策樹的運行機理後,回歸樹也就觸類旁通了。
  • 如何準確判斷皮膚的類型?
    大部人還是知道自己皮膚類型的,但是有些護膚小白,始終弄不清楚自己皮膚的類型,導致選擇產品時不知所措,經常買到不適合產品,浪費金錢不說,還有可能導致皮膚變差。甄垚今天就聊聊這個話題 判斷皮膚性質,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根據肉眼對皮膚的觀察,通過經驗判斷皮膚類型;二、通過皮膚檢測儀檢測,快速知道皮膚類型。這兩種方式各有優缺點。
  • 風險社會中的科學決策問題
    通過任何知識都是一個語言遊戲的論述,他與同流派的哲學家們開啟了一扇大門,得以通向實證主義者—理性主義者典範外的新建構。畢竟,若所有事物都是一個語言遊戲,那麼所有不同的建構都將同等有效。這一思潮矛頭直指啟蒙運動的核心概念——理性(認知主體)和知覺(經驗主義者的求知途徑)的首因性」[4]57。我們將此現象理解成「非正典化」。
  • 這7種廣泛存在的認知偏差,影響了我們太多的決策
    無論是面對設計問題,還是做調研,進行測試,涉及到多方面影響因素的時候,基本歸因偏差都會對設計方案、設計決策產生影響。可得性偏差可得性偏差(Availability Heuristic)也是一種常見的認知偏差,它是啟發式偏差的一種,人們往往會根據自己認知上的易得性來判斷事情的可能性,甚至於會根據自己看到和聽到的隻言片語來做決策,而不是根據統計學數據和系統化的知識來做判斷。
  • 2020廣東公務員行測備考:常識判斷類型練習題2
    2020廣東公務員行測備考:常識判斷類型練習題2由廣東公務員考試網行測欄目由提供,更多關於2020廣東公務員行測備考,常識判斷類型練習題,廣東公務員行測的內容,請關注廣東公務員考試頻道/廣東公務員考試網!   廣東公務員為大家帶來行測練習,以便考生們鞏固知識。
  • 群體決策的困境:聰明人何以做出愚蠢決策
    在第四章中,我們看到,多數的共識能夠對少數的判斷形成強大的影響;當將被試獨自關進房間,並讓他們比較直線的長度,他們一般都能回答正確。但是,當把他們放在一間屋子裡,裡面全是故意給出錯誤答案的實驗者時,他們75%的回答都錯了。當然,這一實驗中有意思的是,為了與群體的集體觀點保持一致,人們準備拋棄他們自己的判斷——即使他們知道客觀上是正確的判斷。
  • 分子或離子雜化類型的判斷方法
    每年高考試題中選修三部分都有原子雜化類型的判斷題,雖然分值不高,但對於上個好大學還是不能捨棄的。常見的判斷方法有四種,下面我們舉例說明。1、根據價層電子對數判斷。2、依據分子或離子的立體結構判斷。直線型的Sp雜化,平面型的Sp2雜化,三角錐、四面體的Sp3雜化。
  • 《對賭》:避免2個認知偏見,學會3個決策方法,幫你提高決策水平
    在這本書中,作者通過職業撲克選手的高密度決策經驗揭示:面對不確定信息的科學決策,就是先計算各種選項的概率,然後再做判斷;決策是否成功,則有賴於能否規避影響判斷的各種偏見。01、科學決策的依據作者認為,在信息存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科學決策依靠於概率,而它最怕的就是只看結果來判斷決策好不好。
  • Sci Adv:一個完整的大腦網絡支持社會對人類決策的影響
    圖1:本研究中所揭示的支持決策中的社會影響的大腦網絡示意圖人是社會影響的基礎,這不是秘密。這種現象被稱為社會影響,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社會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通過實驗證明了這一點。在這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漢堡-埃彭多夫大學醫學中心(UKE)的研究人員讓五組志願者參與同一個基於計算機的決策實驗,每個人都給予兩個抽象符號。
  • 陳春花:理性決策的7個步驟
    管理科學具備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兩種特徵,因此進行管理決策的時候,我們不能簡單依據數據,也就是科學的方式來判斷,也不能夠簡單地憑藉經驗來做判斷,對於重大的決策,我們必須考量諸多的條件和因素,才能夠做出決策,而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理性決策的過程,我們必須力保所做出的選擇不能偏差太大。
  • 中飯商學‖領導決策的程序與原則
    要儘可能採用現代科學的評估方法和決策技術,如「可行性分析」、「決策樹」、「矩陣決策」、「模糊決策」等技術,對預選方案進行綜合評價。這項工作主要由智囊機構的高級研究人員、政策研究人員及從社會上聘請的專家小組來承擔。其主要內容是,通過定性、定量、定時的分析,評估各預選方案的近期、中期、遠期效能價值,分析方案的後果及其影響。
  • 如何判斷C語言的迴文數?
    判斷給出的整數是否是迴文數。若是,則輸出該整數各位數字之和,否則輸出no。判斷迴文數的程序應為:#include<stdio.h>int main(void){int a;scanf("%d",&a);//舉個例子a=1234int m;int sum = 0;m = a;//m=1234while(m)//m在第四次為0,循環的條件為m不等於0,所以循環四次結束{sum = sum*10 + m%10;//第一次等式為sum
  • C語言中signed char類型,能表示-128到127,為什麼負數多一位?
    初學者在學習C語言,談到不同數據類型時,一般都能理解 unsigned 和 signed 的區別,無非就是有無符號而已。但是對於 signed 數據類型的數據範圍,初學者卻常常會感到迷惑。初步分析在C語言中,char 型變量佔用 8 個位,對於 signed char 類型,最高位表示符號位,此時有 7 個位用於表示數值。按照數學中的排列組合,7 個位能夠表示 2^7 也即 128 個不同的數,若考慮正負號,signed char 類型最多也能表示 2*128=256 個不同的數。
  • 你說的語言會影響你的思維嗎?
    著名的語言相對論假認為語言的語法和詞彙會影響使用者對世界的特殊思維方式。這個假說堅持認為語言決定思想,但是這一說法遭到了大多數學者的反對。對這一理論最簡單的解釋方式就是如果一種語言有某個概念的特定詞彙,而另一種語言沒有,那麼該語言使用者就可以更好地理解這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