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Adv:一個完整的大腦網絡支持社會對人類決策的影響

2020-09-02 brainnews

我們做出的決定基於我們自己的學習經驗,也基於別人的學習經驗。但是有了其他人的選擇,我們如何從他們那裡學習來更好地為我們自己的學習提供信息的呢? 社會學習的過程是否與直接學習不同?

在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維也納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張磊(Lei Zhang) 提供了實驗證據,證明直接學習和社會學習存在並行計算,而且它們是在大腦中不同但相互作用的區域進行的。

圖1:本研究中所揭示的支持決策中的社會影響的大腦網絡示意圖

人是社會影響的基礎,這不是秘密。例如,在一家新公司的午餐櫃檯,當我們不確定哪道菜好吃的時候,我們會監督其他人的選擇,為我們自己的菜單選擇獲得一些指導。這種現象被稱為社會影響,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社會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通過實驗證明了這一點。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漢堡-埃彭多夫大學醫學中心(UKE)的研究人員讓五組志願者參與同一個基於計算機的決策實驗,每個人都給予兩個抽象符號。他們的目標是要找出哪種符號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會帶來更多的金錢獎勵。

在每一輪實驗中,每個人首先在兩個符號之間做出選擇,然後他們觀察其他四個人選擇了哪些符號; 接下來,每個人都可以決定是堅持自己最初的選擇,還是選擇改變。最後,根據他們的第二次決定,每個人都會得到一個金錢的結果,要麼是贏,要麼是輸。「通過這種方式,我們能夠在志願者之間進行實時互動,這極大地提高了生態有效性,」 研究負責人張磊說,他當時在UKE工作,現在是維也納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

事實上,哪個符號代表更多的獎勵一直在變化。在整個實驗過程中,這些變化發生了多次。「這種所謂的反向學習範式會給志願者帶來不確定性,所以他們總是需要學習和再學習來獲得更多的結果。」 特別是, 當發生了逆轉, 組中的一些人可能會比其他人更快地選擇。如果是這樣, 其他的可以把這個社會信息作為自己的決策過程, Jan Glascher解釋道, 他領導著一個研究小組在UKE做估值和社會決策研究。

利用計算機建模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通過經驗跟蹤直接評估和觀察跟蹤替代評估,發現直接學習表現在腹內側前額葉皮層,而社會學習表現在前扣帶皮層。這兩個區域還與大腦中間的紋狀體相互作用,「紋狀體計算獎勵預測錯誤和社會預測錯誤,量化試錯學習來告知行為」,Glascher說。 「這表明一個完整的大腦網絡支持社會對人類決策的影響。」

這些發現表明,兩種不同類型的學習信號是在人腦中不同但相互作用的區域計算出來的,並且在社會環境中代表了不同的決策計算策略一個包含大腦獎賞中樞和社會中樞的綜合網絡支持人類決策中的社會影響。「在穩定的情況下,直接學習是有效的,」Glascher解釋道,「當情況發生變化和不確定時,社會學習可能與直接學習適應新情況一起發揮重要作用,比如決定一家新公司的午餐菜單。」

張磊說: 「關於直接學習的研究很多,但關於社會學習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相對較少」。那麼接下來要做的是什麼呢? Glascher認為: 「進一步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將是使用非侵入性的腦刺激技術來破壞部分已識別的網絡,並確定在社會決策中行為和計算策略是如何改變的。鑑於COVID-19疫情仍在持續,個人和政府不可能獨自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而是需要一個全球和集體的人類社會來應對所有這些挑戰。

原文連結:

A brain network supporting social influences in human decision-making, Science Advances (2020). DOI: 10.1126/sciadv.abb4159


編譯作者:CholeFu(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Simon(brainnews編輯部)

相關焦點

  • 畢曉燕 鄧敏 陶雲:社會分類影響群體決策行為
    為此,群體決策因其特有的優勢得到了越來越多決策者的認同並日益受到重視。同時,群體決策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那麼,是什麼因素影響群體決策呢?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因素就是社會分類。社會分類是根據需求、自我認同、價值觀等將群體分為兩個或兩個以上類別的過程,例如黑人和白人、男人和女人。
  • 深度解析|社會經濟地位影響大腦功能網絡連接和解剖學變化
    圖源:buffer.com人類作為社會性動物,無時無刻不身處於社會環境中。這種社會環境的不同對我們大腦發展和成熟也都有相應不同的影響。在這些因素中,社會經濟地位由於其代表了一個人生活的物質條件和社會地位,而被認為是會影響大腦發育的重要指標。
  • 網際網路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從尋找配偶到與社會其他成員交流,人類許多最基本的活動現在都在虛擬領域進行。這些日常工作正在適應這種超現代的生活方式。然而,隨著對網際網路對嬰兒期大腦功能的影響的研究,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對我們到目前為止所學到的關於數字生活如何改變我們的思想的一切進行了回顧
  • 百度大腦這樣思考:模仿人類大腦神經網絡
    與人類思考一樣,大數據引擎對數據的搜索分析及預測也通過一個機器大腦——百度大腦來實現。這個「大腦」用計算機模擬人腦神經網絡,包括模擬人腦學習分析的能力,從而通過多層的學習模型和海量的訓練數據進行數據智能分析,然後做出預測。   「從功能上來定義百度大腦,可以說它是以大規模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為基礎的人工智慧在搜尋引擎中的應用,旨在優化搜索業務和提升用戶體驗。」
  • 【芥末翻Summary】通過大腦預測誤差來進行社會學習(1)
    (比如榜樣學習,當一個完全不會服裝搭配的人,找到了身材和自己類似的穿搭博主,於是開始模仿學習,並逐漸找到了自己的穿衣風格)題目中所提到的「社會學習」,重點在於「觀察學習」。在這種學習中,不僅僅是一個主體簡單觀察另一個主體,而是更多以社會文化為核心,展現出社會學習與社會交往本身一樣的多面性。
  • 自動駕駛汽車利用卷積神經網絡學習人類決策
    對於自動駕駛汽車而言,也許有一種更好的學習駕駛的方法——觀察人類。據外媒報導,澳大利亞迪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藉助改進的視覺校正系統,自動駕駛汽車可以通過觀察人類操作員來學習。
  • 【芥末翻】通過大腦預測誤差來進行社會學習(2)
    智能體主體使用這些價值函數來開發一組優先行動,稱為決策。環境模型是強化學習可選的部分,可以為生物提供狀態轉換的指導。貝爾曼為工程應用開發的動態規劃需要一個完整的環境模型。除了假設未來狀態29下潛在行為總期望增益之外,這個想法要求智能體主體的行為由此行為期望增益來指導。此原則同樣適用於時間貼現(TD)模型,強化學習模型的主要形式應用於人類和其他動物的心理學研究。
  • 社會網絡是如何形成的?它如何對人類現實行為產生影響?讀《大連接...
    正像大腦能夠做單個神經元所不能做的事情一樣,社會網絡能夠做的事情,僅靠一個人是無法勝任的。社會網絡真是太美妙了,它是如此精緻、複雜,而又無處不在,以至於人們很想知道它究竟為何存在。我們為什麼鑲嵌其中?它是怎樣形成的,如何運轉的,又是怎麼影響我們的?
  • 腦科學日報:大腦「看見」不用「眼」;大腦內部狀態如何影響決策
    3,《Neuron》大腦「看見」不需要用「眼」,因為視覺能夠反向輸出來源:生物通為了更好地理解運動和視覺之間的關係,哈佛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研究了當動物可以自由地自由漫遊時,大腦中用來分析圖像的主要區域之一發生了什麼。
  • 群體決策中的後入者優勢:異質性塑造更聰明的社交網絡
    這意味著以前的模型儘管已經研究了決策的不同影響,但是通常忽略了個人在決定自己的想法時是如何考慮他人的決定的。在一個富裕且環保意識強的社會裡,對新產品的接受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促使大多數人支持一個能夠最大化社會效益的決定,例如採用電動汽車。
  • Sci Adv | 鏈黴菌社會中的分工
    責編 | 酶美分工 (Division of labor) 不僅僅是人類社會的特色,它同樣也是複雜生物系統的核心特徵
  • 群體決策中的後入者優勢:異質性塑造更聰明的社交網絡
    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 Bhargav Karamched 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的最新論文,針對該現象提出了一個網絡模型。該模型發現,落後者可以幫助整個群體做出更有益的決定,而不會延緩決策過程。該研究為影響群體智慧的因素,給出了新的洞見。 1.
  • 大腦靠「回放」做決策
    他們還報告了海馬體如何追蹤人們大腦的決策中心來記住過去的選擇。  以往研討標明,齧齒動物的海馬領會在睡眠或休息期間回放過去的閱歷。但這種現象能否只適用於以前與特定地點的接觸,還是也適用於更普遍的記憶,包括肉體和非空間記憶尚不分明。  研討人員給33名參試者觀看一系列圖像,其中均包含一張臉和一所房子。
  • 當你買買買時 大腦是如何決策的?
    繼「雙12」網絡搶購風之後,為迎接新春佳節,各種買買買又接踵而至。其實隨著新型購物手段興起,如網絡購物直播,很多人面對不同誘惑總是忍不住「剁手」。但買買買背後,你可曾想過,你的大腦是怎樣想的,最先考慮的是商品性價比,還是自己的需求?這究竟藏著怎樣的謎之決定?  事實上,不只是一般人不知道,科學家們的研究也剛剛起步。
  • 新研究表明:重力會影響人類如何做出決策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在恆定的引力場下進化而來的,引力始終存在,它是我們感知世界背景的一部分,我們無法看到它聞到它或觸摸它,然而引力在人類行為和認知中起著重要作用。長時間暴露於零重力,例如在太空任務期間,會導致人體的若干結構和功能變化。
  • 風險社會中的科學決策問題
    通過那些反對宗教及其教義的影響並希望用更理性的方法對待現實生活來取代他們的思想家的著作,啟蒙運動對西方工業文化產生了決定性影響」[1]。但是,吉登斯所說的「我們時代」這個現實卻呈現出二重性,一方面,它是來源於啟蒙的方案,持續地按照這個方案進行建構;另一方面,它又是如此遠地脫離開了正典,正走在對現代性的否定和揚棄過程中。正是後一個方面,表明它是吉登斯所說的「失控的世界」。
  • 靠AI而不是數據決策,才是人類進化的方向?
    而我們的直覺遠非理想的決策工具。我們的大腦受到許多認知偏見的影響,這些偏見以可預見的方式削弱了人們的判斷力。但這正是人類幾十萬年進化的結果。作為早期的狩獵-採集者,我們形成了一個推理系統,該系統依賴於簡單的啟發式——規避處理大量信息的高成本的捷徑或經驗法則。簡單來說,這使人類能夠迅速做出幾乎無意識的決定,使我們擺脫潛在的危險境地。
  • 「高顏值女性會影響男性決策?」「天氣影響購買?」浙大這位女教授...
    「高顏值女性會影響男性決策?」「天氣影響決策?」「遇到摔倒老人是扶,還是不扶?」「Apple Pay 和微信收費怎麼看?」在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神經管理學實驗室主任汪蕾教授的帶領下,在人類決策行為與大腦工作模式搭建橋梁,通過抽絲剝繭、條分縷析,力圖用最新的腦科學和行為算法展現人類個體和社會行為背後的運轉模式與規律。」
  • 卡羅林斯卡學院:大腦決策區域的分子圖
    紋狀體是大腦的內部,它調節獎勵,動力,衝動和運動功能。它被認為是決策和各種成癮發展的關鍵。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創建了阿片類藥物(例如嗎啡和海洛因)靶向的神經細胞的分子3D圖,並展示了它們在紋狀體中的組織方式。
  • 果蠅大腦被切成納米級切片?谷歌AI自動完整重建!
    果蠅是公認被人類研究的最徹底的生物之一,截至目前,已有 8 個諾貝爾獎頒發給使用果蠅的研究,這些研究推動了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神經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們一直夢想通過繪製完整的大腦神經網絡的結構,以了解神經系統是如何工作的。最近研究的一個主要目標是果蠅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