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AI而不是數據決策,才是人類進化的方向?

2021-01-08 中國質量萬裡行

如今,已經有許多公司適應了「數據驅動」的運營決策方法。但數據的作用是改進決策,想要發揮最大的作用,處理器才是關鍵。

從「數據驅動」一詞就能看出,數據作為一股力量的背後是由人來管理和總結的。也有不少人認為人類才是最佳的「處理器」,也就是決定者。

但想要充分挖掘數據中包含的價值,公司需要將人工智慧(AI)引入其工作流程,有時候甚至必須將人類剔除在外。

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從數據驅動的工作模式發展到AI驅動的工作模式。

而「數據驅動」和「AI驅動」不僅僅是語義上的不同。兩個術語反映出來的行動也有所區別,前者側重於數據,後者側重於處理能力。

數據提供了能夠做出更好決策的信息;處理是提取這些見解並採取行動的方法。人類和AI都是處理器,但各自擁有著完全不同的能力。

為了了解如何更好地利用每一種方法,回顧人類自身的生物進化和知道決策是如何在工業中演變的,也許能有所幫助。

就在50到75年前,人類的判斷力還是商業決策的CPU。有著多年經驗的專業人士依賴於他們對行業高度靈敏的直覺(和相對很小的數據資源),來為廣告活動挑選合適的創意、確定合適的庫存水平,或批准合適的金融投資。

可以說,經驗和直覺是我們當時分辨好壞、高低、風險和安全的絕大部分來源。

也許,這太「人性化」了。而我們的直覺遠非理想的決策工具。

我們的大腦受到許多認知偏見的影響,這些偏見以可預見的方式削弱了人們的判斷力。

但這正是人類幾十萬年進化的結果。作為早期的狩獵-採集者,我們形成了一個推理系統,該系統依賴於簡單的啟發式——規避處理大量信息的高成本的捷徑或經驗法則。

簡單來說,這使人類能夠迅速做出幾乎無意識的決定,使我們擺脫潛在的危險境地。然而,「快速且幾乎無意識」並不總是意味著最佳或準確。

想像一下,我們的祖先圍在篝火旁,附近的灌木叢突然發出了沙沙聲。這時,「快速且幾乎無意識」的決定是什麼?

一種情況是得出這是一種危險食肉動物引發的聲音的結論,他們應該立刻逃跑;另一種是繼續試探,收集更多的信息,看看它是否是潛在的獵物——比如說,一隻兔子。

不管當時的人做出了何種決定。不可否認的是,那些更謹慎的先輩——決定逃跑的人——很可能比那些更好奇的人活得更長。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損失一隻兔子的代價遠遠低於冒著生命危險留在原地並被捕食者吃掉的結果。

但也正是由於結果的不對稱性,進化往往傾向於導致代價更低的結果特徵,即使這意味著要犧牲準確性。

因此,衝動決策和信息處理較少的特徵在後代群體中普遍存在。到了現代,生存啟發模式也已成為我們的遺傳大腦中預先加載的無數認知偏見之一。

這些偏見以偏離理性客觀的方式影響我們的判斷和決策,讓我們過分重視形象的或最近發生的事件。

我們依賴以前的經驗,即使它完全無關緊要。我們也傾向於對那些實際上只是隨機的事件做出似是而非的解釋。

不僅如此,人們還會粗略地將觀察對象分類到廣義的刻板印象當中,但僅依靠這些刻板印象並不能充分解釋它們之間的差異。

這些只是認知偏見困擾人類判斷的幾十種方式中的幾種。而通過上面的描述,我們現在知道,僅僅依靠人類的直覺是低效的、反覆無常的、易犯錯誤的,並且限制了組織的能力。

更讓人驚訝的是,幾十年來,認知偏見一直都是商業決策的核心處理器。

數據支持決策

先來看看「數據驅動」。

進入網絡時代,連接到一起的設備捕獲了難以想像的大量數據。謝天謝地謝數據,多虧了它,每一筆交易、每一個客戶的每一個選擇、每一個微觀和宏觀經濟指標,所有這些信息都能提供更好的決策。

為了響應這個新的數據豐富的環境,人們調整了工作模式。IT部門使用機器(資料庫、分布式文件系統等)支持信息流,將處理不了的數據量減少到可供人類「消化」的範圍。

然後,人類使用電子表格、儀錶盤和分析APP等工具進一步提取關鍵信息。最終,經過高度處理的、可管理的小型數據被顯示出來並用作人們進行決策的手段。

至於中央處理器,仍然是人工判斷,只不過現在是使用匯總數據作為新的依據。

雖然這無疑比僅僅依靠直覺要好,但是人類扮演CPU的角色仍然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人類無法權衡所有的數據。

確實,人類具備多方位思考的能力,也能毫不費力地處理大量周圍環境信息。但在面對處理數百萬或數十億條記錄的結構化數據時,這完全超出了我們的現有極限。

進而為了適應人類CPU的水平,必須減少數據。但摘要數據可能會掩蓋原始(大)數據集中包含的許多洞見、關係和模式。

比如說,一個人可能會對銷售數字和平均銷售價格的變化很敏感。可一旦開始思考價值的完整分布,以及最關鍵的數據元素之間的關係,他的大腦可能就不好用了。後者對做出正確的決策反而更重要。

這並不是說數據摘要沒有用處。可以肯定的是,它們提供了對業務的基本可視性。但其在決策中幾乎沒有什麼價值,因為在準備的過程中已經損失了太多內容。

在其他情況下,匯總的數據可能完全具有誤導性。混雜因素的集合實際上可以表現出積極卻完全相反的結果,具體可參見辛普森悖論。(簡單地將分組資料相加匯總,不一定能反映真實情況)

而且,一旦數據聚合起來,可能就無法恢復起作用的因素,也就失去了其作為輔助的目的。

也許,最佳實踐是使用隨機對照試驗,即A/B檢驗。沒有這種實踐,即使是AI也可能無法正確控制混雜因素。

簡而言之,通過使用人類作為數據的CPU,我們仍然在犧牲準確性,以規避人類數據處理的高成本。

其次,數據並不足以使我們免受認知偏見的影響。

數據匯總是由人類以一種容易產生所有這些認知偏見的方式進行的,並以一種對我們來說是直觀的方式來總結。

然而,就像上文提到的,如果只是粗略地將觀察對象分類到廣義的刻板印象當中,不能充分解釋它們之間的差異。

一個例子是,即使所研究的區域之間沒有明顯的差異,我們也可以將數據匯總到地理之類的屬性中。

數據摘要也可以看作是數據的「刻板印象」,畢竟,這只是對數據的粗略估計。拿地理信息來說,對地區的劃分也許只有「東部」、「西部」這樣的層級,但城市、郵政編碼甚至街道級別的數據可能都比前者更好用。

那麼,為什麼不這麼區分?因為對於人腦來說,這很難進行匯總和總結。

另外,我們還喜歡對各元素之間的關係給出簡單解釋。對於這一點,人們傾向於認為關係是線性的,因為這更容易理解。

價格與銷售、市場滲透率和轉化率、信貸風險與收益之間的關係等,所有這些假設都是線性的,即使數據顯示並非如此。

人們甚至喜歡對數據的趨勢和變化做出詳盡的解釋,即使自然變化或隨機變化更能充分地解釋數據的情況下也是如此。

可以說,當我們處理數據時,我們已經開始適應自己的偏見了。

引入人工智慧

為了進一步發展,將AI作為數據的主要處理器引入工作成為一種必要。而對於只依賴結構化數據的常規決策,將決策委託給AI來做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與人類相比,AI不太容易產生認知偏見。但使用本來就偏置的數據可能導致AI發現不公平的可疑聯繫,這是一個真實存在的風險。因此,除了了解如何使用數據,還要確保了解如何生成數據。

當AI經過訓練後,可以在總體中找出最能解釋細微差別的部分,即使它與人類的感知方式完全不同。不光如此,就算是讓AI處理成千上萬甚至上百萬的群組時也沒有任何問題。

另外,AI非常擅長處理非線性關係,無論是指數分布、冪法則、幾何級數關係、二項分布關係,還是其他關係。

該工作流程更好地利用了數據中包含的信息,並且在其決策中更加一致和客觀。它可以更好地確定哪個廣告創意最有效、要設置的最佳庫存水平,或進行哪些金融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AI工作模式消除了人工因素,可能會幫助企業降低成本,但這只是一個增值收益,純粹的自動化並不是AI驅動的目標。

AI的價值在於,它能做出比單一的人類更好的決策。這在效率和啟用新功能上將帶來越級的改進。

權衡AI和人類CPU

將人員從只涉及結構數據處理的工作流中移除並不意味著人工操作已經過時。有許多業務決策不僅僅依賴於這類數據。

願景陳述、公司戰略、公司價值觀、市場動態都是例子,這些信息一定程度上只存在於我們的腦中,並只在思想和文化等形式中以一種非數字通信的形式傳播。

這些與業務決策極其相關的信息,AI卻無法訪問。

例如,AI可以客觀地確定正確的庫存水平,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然而,在競爭環境中,公司可能會以犧牲利潤為代價去選擇更高的庫存水平,以提供更好的客戶體驗。

在另一種情況下,AI可能會給出在市場營銷上投入更多資金的決定,原因是這在公司可用的選項中投資回報率最高。但該公司可能會選擇減緩增長,以確保達到一如既往的高質量水平。

由此可見,人類獲得的額外信息,無論是策略、價值還是市場條件,都有可能背離AI的客觀合理性。

在這些案例中,AI可以被用來生成各種可能性,擁有額外信息的人類則可以從這些可能性中挑選出他們認為最好的選項。

對於執行順序,要依據具體情況而定。有時候先用AI可以減少人類的工作量,也有時候,人類的判斷可以作為AI處理的輸入項,又或者是在兩者的處理之間循環進行。

關鍵在於,人類並不是直接與數據交互,而是與AI處理數據所產生的可能性交互。而價值觀、戰略和文化成為我們協調決策與客觀理性的方式。

通過利用AI和人類,我們可以做出比單獨使用其中任何一種更好的決策。

進化的下一步

從數據驅動轉向AI驅動是我們進化的下一個階段。

在我們的工作流程中包含AI可以提供更好的結構化數據處理,並允許人類以互補的方式做出貢獻。

然而,這種進化不太可能發生在單個企業中,就像自然選擇的進化不會發生在個體中一樣。

更有可能的是,這是一個作用於總體的選擇過程。效率更高的組織,生存下來的機率也就更大。

由於成熟的公司更難適應環境的變化,新崛起的很可能是那些從起步就將AI和人類的作用融入工作模式裡的企業。

來源:蓋世汽車

相關焦點

  • 《大腦簡史》:靠大數據分析的功能,計算機將代替人類做決策?
    打個比方,以前的複製子一直在裸奔,現在有衣服穿了,而且還不是一般的衣服,堪比金鐘罩和鐵布衫。從此,複製子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內部環境,不用太擔心風吹日曬。注意,細胞就是這麼誕生的。從此,生命之旅一帆風順了嗎?當然不是,血淚史才剛剛開始呢!
  • AI倫理無法迴避的5個問題:生物進化是否有方向?
    生命的起源—進化理論之揚棄與革新.)達爾文進化論認為生物進化並不是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人類並不比其他生物高級,達爾文把生物進化過程設想成一棵不斷地生長、分支的大樹,現存的所有生物都位於這棵樹的某個小分支的頂端,很難說哪一種更高級,在同時存在的生物種類之間作高低級的比較是沒有意義的。進化沒有預定的方向,進化樹不存在一個以人類為頂端的主幹,人類只是進化樹上一個普普通通的分支。
  • 進化的方向 ——熵減
    演化僅僅是隨著時間推移生物發生的變化,沒有方向性,進化是擇出其中進步的部分進行研究,是有方向的,進化的方向是熵減。細胞的DNA發生突變,主要表現在其後代身上,經過競爭和自然選擇,形成了進化。DNA突變的方向性是不明顯的,細胞沒有主動適應環境的進化,其進化是在大量突變試錯中篩選出來的。
  • 智慧不是地球生物進化的明確方向,生物進化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筆者:三體-小遙長久以來,科學家們對於整個自然界的研究從未停止,無論是生命的起源還是進化方向,在相關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的瓶頸,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也只能為我們提供一定的思路而已。按照這種趨勢,億萬年前的恐龍家族也曾經在地球上擁有漫長的進化之旅,所以人們十分好奇,為什麼它們沒有進化成為智慧生命體呢?科學家們表示,生物進化其實沒有明確的方向,自然界存在一部分反向進化的物種,能夠將自身的結構以及功能一再精簡,滿足生存所需即可。
  • AI仿生:人類進化新可能
    這會讓我們更好奇這樣一個問題:AI仿生技術的發展,會讓我們人類實現新一輪的進化嗎?這些AI仿生技術的應用會產生哪些深遠影響?探討AI仿生技術對於人類進化的意義,先需要了解下我們人類本身是如何進化的。簡單來說,根據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生物進化是受到生存壓力和自然選擇兩方面因素影響的。
  • 未來人類的進化方向,我們將去往何方?
    從生物的突變與演化進程來說該理論的確極有可能是對的,當然還有另一種比較奇特的觀點認為人類的DNA如此精妙很可能是來自外太空甚至外星人所給予創造的如電影《普羅米修斯》中所描述的一般,當然該觀點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本文著重探討未來人類進化可能的方向。如今的人類還會進化麼?
  • CB Insights:2017全球AI企業100強(附下載)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
    Chorus.ai根據上萬個銷售和客服電話的數據,Chorus 理解對話有什麼樣的影響,幫助你的團隊做出決策。18. ChronocamChronocam 正在開發一種獨特的、生物啟發的和自適應的方法,來滿足在自動駕駛、聯網設備、安全和監控系統中視覺傳感和處理的需求。19. Citrine Informatics他們運作世界上最大的材料庫平臺。
  • AI幫你做決策
    在瞬息萬變的戰鬥中,如何做出正確的決策非常重要。最近,數據分析師 Philip Osborne 提出了一種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提升英雄聯盟中團隊決策水平的方法,並將其開源。該方法不僅參考了大量真實遊戲的統計結果,也將當前玩家的偏好計算在內。
  • 機器人,不經過自然選擇,直接到達進化頂峰,比人類進化的更高級
    深度學習,自主學習,AI全面超過人類,奇點,從無到有,自己產生智能。數據,機器人免疫人類的病毒,免疫物理攻擊。計算機科學,AI,更高級的計算機科學。周圍的一切都只是數據。人不過是一臺有思維的機器,還是低級的肉體機器,被淘汰是趨勢,人類終將被更高級生命體淘汰掉。完全理性,AI,技術的發展速度高於人進化的速度,可以產生自我意識。七情六慾只是思維的結果,感情只是思維想保留自己的結果,思維才是一切。
  • 進化的方向——重拾拉馬克用進廢退思想
    演化僅僅是隨著時間推移生物發生的變化,沒有方向性,進化是擇出其中進步的部分進行研究,是有方向的,進化的方向是熵減。細胞的DNA發生突變,主要表現在其後代身上,經過競爭和自然選擇,形成了進化。DNA突變的方向性是不明顯的,細胞沒有主動適應環境的進化,其進化是在大量突變試錯中篩選出來的。
  • 「賦能決策+共享生態」:擁抱AI時代變革的新姿勢
    借本次大會,海雲數據向外界發布了全新產品--圖易6和AI能力服務平臺新品,同時還宣布了海雲數據對行業共享、共贏的全新路徑規劃。「我們向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在行業中的落地應用再邁出一步。」海雲數據創始人、CEO馮一村在發布會上表示,「圖易6及AI能力服務平臺新品將顛覆傳統的功能建設模型,在AI時代賦予用戶業務數據實現高效決策與自我進化的新能力。」
  • 進化是沒有方向的,人類進化到現在已經達到了終點嗎?
    進化是沒有方向的,並不是人類想要什麼樣的特點就會演化出什麼樣的器官。比如:很多人想要擁有翅膀,但事實上即使我們每天揮舞雙手幾百次,我們的手也不會演化成翅膀。進化同退化是相連接的,比如說人類原來有尾巴,現在沒有了,也可以說尾巴退化。
  • 科學家重大猜想:人類的祖先不是猴子,或許是從魚類進化而來!
    但到了泥盆紀時期,地球進入乾旱階段,原本水源豐富的地方變得乾涸起來;海洋中也進化出了許多大型食肉魚類,很多肉鰭類魚開始被迫轉向陸地求生,而在陸地不能靠遊泳,所以身上的鰭開始率先進化,長出了關節和"手指",結構變得複雜起來,魚鰾慢慢演化成了腔內肺器。
  • 進化決策樹:當機器學習從生物學中汲取靈感時
    內容本文重點關注的一個例子是進化決策樹。這類分類器使用進化算法來構建魯棒性更強,性能更好的決策樹。進化算法依賴於生物進化啟發的機制。決策樹是什麼?如何根據進化算法搭建決策樹?與其它分類器相比,進化決策樹的表現如何?數據集為了說明本文中提及的概念,我將使用航空公司乘客滿意度的調查結果數據集。有關此數據集的更多信息,請參見此處。
  • 人類就是人類,人類根本不是由猿進化來的(質疑進化論)
    如果有人要問我們人類是怎麼誕生的,那麼相信一定會有不少的人都會說是我們人類是由猿進化過來的,但是大家可以細想一下萬一達爾文的進化論是錯的呢?對於我們人類進化那或許只是自然界適者生存的必然結果。然而我們與猿很可能根本就不是一個物種。
  • 人類就是人類,人類根本不是由猿進化來的(質疑進化論)
    如果有人要問我們人類是怎麼誕生的,那麼相信一定會有不少的人都會說是我們人類是由猿進化過來的,但是大家可以細想一下萬一達爾文的進化論是錯的呢?對於我們人類進化那或許只是自然界適者生存的必然結果。然而我們與猿很可能根本就不是一個物種。
  • 科學家提出未來人類7大進化方向,每個都令人心生嚮往
    在這幾百萬年中,他們從樹木走到地面,學會使用火種,學會製作禦寒衣服,最重要的是,學會使用和製作工具,從而踏上進化智慧的道路。直到那時,他們才有了今天繁榮發達的人類文明。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人類不可避免地要「回頭看」才能理解人類進化的過程。
  • 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浪潮下的未來進化
    未來人類進化的方向是什麼?人工智慧的發展將會給社會帶來怎樣的衝擊?它會和人類和諧共處還是會取代人類?智能和意識如果可以分離,他們孰輕孰重?假使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大規模失業,我們到時該如何自處?在新技術的衝擊下,未來商業形態又會向何處演化?
  • 為何恐龍進化1億多年仍是恐龍,而古猿才進化幾百萬年成了人類?
    為何恐龍進化1億多年仍是恐龍,而古猿才進化幾百萬年成了人類?眾所周知,人類這兩個字就代表著智慧。現如今,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稱呼自己為"最高統治者"!與曾經統治過地球1億7千萬年的恐龍有所不同的是,人類不是通過自己的肉體去徵服世界的,而是通過自己的智慧,一點點的了解這個世界,直到最後徵服整個世界!
  • AI的意義是什麼呢?
    當然人工智慧榜上有名,ai的意義個人認為是人類在已有知識用計算機智能算法去重複演練的的一個過程。無論是簡單還是複雜的事情,人類選擇讓ai去做的事情都是人類已經反覆實驗反覆測試過的,能讓人類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人類的文明也將進入一個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