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簡史》:靠大數據分析的功能,計算機將代替人類做決策?

2020-12-03 仁仁閱

明天去圖書館看書,還是約朋友吃飯呢?今天晚上去運動,還是看電視?還有現在,是繼續躺著玩手機,還是爬起來辛苦工作一會兒?

每當我們想這想那、猶豫不決的時候,腦子裡就好像有兩個小人在打架。

這個說輕鬆一下吧,別太累,明天再好好奮鬥;那個說不行,你要為以後考慮,眼下不努力,以後有的是苦頭吃。

這是什麼呢?這就是「自由」和「自律」。每天,這兩個傢伙都在影響你的判斷、決定。

在腦科學家看來,這兩個一直在拼殺的小人,在我們的身體裡真的存在,就是基因和大腦。

說起基因和大腦的較量,話就長了,長到什麼程度?不開玩笑,要比人類的歷史長、比恐龍的歷史遠。

《大腦簡史》,主題就是億萬年以來大腦的演進歷史,作者謝伯讓是一位資深的腦科學研究者。

有人說,我們的大腦,和宇宙一樣深刻,我們向外探索了多少宇宙,就向內了解了多少大腦。接下來,就讓作者帶我們去認識認識神奇的大腦吧。

大腦的故事,要從神經細胞開始。神經細胞是如何誕生的?那要追溯到生命之初了。

35億年前,地球上還沒有孕育生命,但已經有了很多有機分子。其中一小部分有機分子踏出了神奇的一步,它們可以自我複製和聚合,我們稱之為複製子。

複製子後來演化成了遺傳物質,地球上的生命就誕生於這一刻。

注意啊,我們描述這個過程,只用了寥寥幾句話。可實際上呢,複製子經過了億萬年的抗爭,才完成了這個任務。

我們可以想像,最初的複製子十分脆弱,它只是一點點有機體。太陽曬它,大風吹它,冰雪凍它,確實,很多複製子就這樣灰飛煙滅了,一點兒痕跡也沒留下。

但極個別的的複製子碰上了奇遇,就像金庸武俠小說描述的那樣,走入絕境的大俠跳下懸崖,不僅沒死還因禍得福,得到了武功秘籍或者撿到了絕世好劍,回頭就成了絕世高手。

那複製子的奇遇是什麼呢?

答案是脂質雙分子層。這是科學家的嚴謹說法,說白了,我們可以理解為水裡的浮油。

運氣好的複製子,碰上了運氣好的浮油,以一種非常運氣的方式,結合在一起。確切地說,浮油把複製子包起來了。

這個動作意義重大,複製子獲得了一層屏障,它安全了不少,抗風險能力大大增加了。

打個比方,以前的複製子一直在裸奔,現在有衣服穿了,而且還不是一般的衣服,堪比金鐘罩和鐵布衫。

從此,複製子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內部環境,不用太擔心風吹日曬。注意,細胞就是這麼誕生的。

從此,生命之旅一帆風順了嗎?當然不是,血淚史才剛剛開始呢!

複製子和脂質雙分子層的結合,並不總是幸福的。有些脂質雙分子層的保護作用太強了,強到什麼程度?

它把複製子緊緊包裹起來,不讓裡面的出去,也不讓外面的進來,複製子就像進了監獄,結局只能是死路一條。

但天無絕人之路,第二次奇遇發生了。

有一小部分脂質雙分子層非常好,像是量身定做的一樣,完全滿足了複製子的要求。

它們相當於複製子的房子,一方面保護了複製子,給它提供了一個舒服的環境,另一方面,房子上有一道堅固的大門。

當危險的東西出現,或者處於強酸強鹼的環境,大門緊閉,履行好保護複製子的職責,當糖分或者其它養料出現,大門主動打開,拼命吸收,保證複製子生存下去。

到現在,細胞的基本形態才算是進化完成了,地球上漸漸出現了簡單的單細胞生物。

這個過程花了多少時間呢?至少一億年。

注意啊,我們的主題是大腦,為什麼嘚啵嘚說了半天細胞呢?別急,這是必要的,細胞鋪墊完了,我們的主角神經細胞才能登場。

單個細胞也可以形成生命,也就是單細胞生物。

說起來有點兒遺憾,生命的最開始,大家並不是其樂融融的,要生存下去,單細胞生物之間必須競爭資源,互相打壓對方。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生存競爭中,誰的行動迅速,誰就掌握了主動權!

可單細胞生物的速度,實在慢得可以。到什麼程度呢?

當時單細胞生物傳遞信息,主要靠分子擴散。要把消息從細胞頭傳到細胞尾,就需要一個分子真的從細胞這頭跑到細胞那頭,它相當於一名送信人,忠於職守前去送信。

可不得不說,這個送信人真是太慢了,舉個直觀點的例子,在25度的水裡,一個氧氣分子要擴散10釐米的距離,得花上27天的時間!

將近一個月!真是花兒都謝了。

不行,要生存,要活下去,必須快!快上加快!怎麼辦?看來到了第三次奇遇登場的時候了。

這次奇遇的主角叫離子通道,就是細胞內外出現了一條通道,它可以調整通道兩側帶電離子的濃度。

很多人一聽離子啊、帶電啊這些概念頭就大,咱們不妨換個說法。

拿兩個氣球,吹成一樣的大小,然後呢,把它們倆系在一根細管上,一頭兒一個,中間是連通的。

這時候,我們使勁兒捏左邊這個氣球,把它捏小,右邊那個氣球馬上就變大了,因為氣體跑過去了嘛,這是肯定的。

離子通道的作用,和氣球中間的管子是一樣的。通道這邊兒的帶電離子多了或是少了,那邊兒馬上做出反應,這樣就建立了聯繫。

細胞用這種方式來傳遞信息,速度是多少呢?每秒5米!這是一場真正的信息革命。

打個比方吧,有離子通道之前,信息傳遞好比是古時候的驛站傳書,八百裡還要加急。有離子通道之後,像是用上了電報電話,即使八千裡,也是一瞬間的事兒。

現在地球上的單細胞生物,草履蟲,就裝備有離子通道。當草履蟲的頭撞到東西,一瞬間,它的尾巴就改變了運動方向,馬上就轉身了。

你看,再微小的生物,也有追求速度的需要。

可能你已經猜到了,神經細胞,必然裝備了離子通道。

的確是這樣,在戰場上,司令部接收信息、發出信息,必須是最快的,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誰先取得先機,誰就成功了一半。

除了兵貴神速,司令部還要確保一件事情,那就是整支部隊要聽它的指揮,那當然,如果軍隊不聽命令,還談什麼戰鬥力!

類比到細胞這兒,就是一般細胞要聽神經細胞的,神經細胞指揮一般細胞進行活動。用大白話說,腦袋決定一切,一切行動聽腦袋指揮。

道理明白了,我們來看神經細胞是如何是如何實現的,它又進化出了一件裝備,叫做突觸。

這件裝備的運行原理很好理解,神經細胞和其他細胞一旦碰上,接觸的那個點,就叫做突觸。

通過突觸,神經細胞放出了一些化學物質,這樣它們之間就建立了夥伴關係或者上下級關係,實現了合作。

我們來稍微總結一下,複製子一路走來,陸續裝備上了脂質雙分子層、離子通道和突觸,終於奮鬥成了合格的神經細胞。

接下來的日子裡,眾多的神經細胞組成了中樞神經系統,這是真正的司令部。

地球上的多細胞生物越來越多,體型也越來越大。神經細胞漸漸遠離戰場,往身體的中心地帶跑去。

這也好理解,司令部當然要保護好的,要放在最中間,最不容易破壞的地方。

拿感覺神經細胞來說,在蚯蚓身上,感覺神經細胞就在表皮中間;在蝸牛身上,已經跑到了表皮下邊,有了一層保護;在魚類身上,感覺神經細胞已經非常靠近脊椎了。

我們明白了神經細胞怎麼回事兒,接下來,就該隆重請出大腦了。

大腦是怎麼來的?它怎麼進化出來的呢?

我們知道,絕大多數的大腦,都長在頭上,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大腦不長在尾巴上呢?

答案比較粗暴,大腦長在尾巴上的那些動物,大都被淘汰,死掉了。

我們想想看,生物一旦進化出了頭部和尾部,比如一隻爬蟲,向著頭的方向走就是前進,向著尾巴的方向走就是後退。

你說說,大腦長在哪裡沾光?

當然是長在前面沾光,因為前進端要處理的信息更多啊,運動、獵食、躲避,尋找配偶,無論哪一項都是生命的重頭戲,所以這裡要分配更多的神經細胞來處理信息。

特別是感光系統和嗅覺系統出現之後,信息量更是劇增,這裡的神經系統越來越龐大,於是,大腦在頭部安營紮寨了。

我們在這裡插句題外話,有個地質年代叫寒武紀,距今約5億年。

對生命來說,寒武紀特別神奇,因為物種化石突然在這個時候爆發了。

在此之間,生物化石相當少,也比較簡單。但在寒武紀,化石爆發性增長,而且種類豐富,動物界大多數的「門」,已經在這個時期登場了。

這是怎麼回事?難道生命在寒武紀摸到了什麼竅門,一飛沖天了。

就連達爾文也很頭疼,他在《物種起源》裡說:「為什麼寒武紀之前沒有豐富的化石,我找不出令人滿意的答案。」

切實的證據沒有,各種各樣的猜測就來了。

有人說:其實生物一直在穩定發展,只是寒武紀之前的巖層不穩定,不容易形成化石,所以今天才沒有化石看。

還有人說:沒別的,寒武紀就是真正的物種大爆發,因為那時候地球上積累了足夠的氧氣,生存環境一好,生命馬上爆發。

誰對誰錯呢?現在還沒有定論。

不過還有一種說法挺有意思的,生物學家派克在2003年提出「光開關」理論。

他說:當寒武紀的三葉蟲進化出第一隻眼睛,生命陡然進入另一個境界,擁有視覺的三葉蟲,一躍成為了最頂尖的掠食者。為了抵抗三葉蟲等視覺動物的襲擊,各種生物才進化出堅硬的外殼,這才有機會形成化石保留下來。

派克說的「光開關」,意思就是生物有了眼睛,看到了這個世界,他認為這才是寒武紀大爆發的驅動力。

為了對抗裝備了眼睛的捕獵者,其他生物必須各出奇招,想方設法躲開攻擊,這才引發了物種的大演化。

等等,我們的話題不是大腦嗎,怎麼聊了半天眼睛呢?

不妨想一個問題,獅子看見羚羊,雄鷹看見野兔,這是眼睛的功勞?還是大腦的功勞?

問題仿佛有點幼稚,當然是眼睛的功勞,沒有眼還看個啥。那大腦有沒有功勞呢?當然有。

事實上,眼睛把它接受到的光線報告給大腦,大腦經過處理,放映出連續不斷的圖像,我們這才感覺到,眼睛看見東西了。

甚至可以這麼說,「看見」東西的不是眼睛,而是大腦。

有些人的腦部受了損傷,馬上就看不見東西了,即便他的眼睛一點兒問題也沒有;還有的人出現了幻覺,看見魚在天上飛,馬在海裡遊,我們知道這是腦子的問題,並不關眼睛什麼事兒。

說了這麼多,我們並不是要在大腦和眼睛之間挑撥離間。再說眼睛上也布滿了神經細胞啊,人家早已是一個親密的系統了,根本不會聽你的挑唆。

那到這裡,我們就有了一個共識,視覺系統離不開大腦的重度參與,大腦和眼睛,是不分彼此的。

按派克的觀點,寒武紀之所以能夠大爆發,眼睛起了不少作用。那另一個意思就是,生物的大腦也進化了不少,才能和眼睛一起發揮效力。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這次的生物大爆發,大腦的進化做了不少貢獻。

更嚴謹一點兒,寒武紀的環境適合生物發展,於是大腦得到了進化,大腦一旦進化,反過來又大大加速了生物進化的過程。好像從坐馬車改為了坐火箭,一飛沖天。

除了視覺覺系統,相繼進化出的聽覺系統、嗅覺系統,全部有大腦的重度參與。

還有更複雜的方位感、平衡感、生物鐘,以及現在都捉摸不透的人的意識。

大腦締造了這許許多多神奇的東西。

我們不由得發問,我們自身蘊藏的奧秘,和廣袤的宇宙一樣深不可測。人類真是獨一無二的嗎?

這精密無比的大腦,真是地球的奇蹟!

1868年,一個西班牙人在山丘裡打獵,他的獵犬不小心掉進了一個裂縫,救出獵犬之後,他發現裂縫另一頭是一個洞窟,看起來年頭挺久的。

回去之後,獵人把這個消息帶給了這片土地的主人——桑託拉。

桑託拉沒怎麼放在心上,這片山地有很多洞窟,新發現一個不算什麼稀奇的事兒。

10年過去了,歐洲興起了考古的熱潮,許多洞穴挖出了史前文物。

桑託拉也趕了一把時髦,在自家土地上東挖西挖。1879年,他爬進了當初獵人發現的那個洞穴。

微弱的燭光中,他大吃一驚,眼前竟然是一幅長達6米的野獸彩繪圖。

這個洞穴大名叫阿爾塔米亞洞,以史前藝術轟動了全球,這幅彩繪圖有兩萬五千年的歷史。

但在當時,桑託拉說破了嘴皮,也沒人願意相信他,當時主流觀點認為,史前人類都是粗陋的野蠻人,不可能擁有藝術能力!

眾多考古學權威嚴厲批評桑託拉,質疑他作假,謀取名利。8年後,鬱鬱寡歡的桑託拉去世了。

直到1902年,新發現的史前文物漸漸動搖了舊有的觀點,當年批評桑託拉最厲害的考古學家,走到了阿爾塔米亞洞,完全為之震撼。

他承認自己犯下了愚蠢的錯誤,在雜誌上公開道歉,這幅彩繪圖,確實出自史前人類,桑託拉的名譽也得以恢復。

野獸彩繪圖的故事講完了,我們要回過神來,想想這一系列問題:兩萬五千年前,為什麼這個史前人要畫畫?

他畫畫的時候,在想些什麼?

如果閒著沒事兒,為什麼不製作一點兒武器方便打獵,或者乾脆睡大覺呢?

桑託拉的這個山洞非常重要,因為它說明,史前人類就有了藝術天分,他們的生活,不再只是生存和繁衍,還有畫畫,很可能還有唱歌,以及其他的消遣。

到現在,我們可以看書、看電影、畫畫、寫作、旅行、交友,甚至追尋外太空的文明,總之精神生活不要太豐富,這些事兒已經很大程度上脫離了單純的生存和繁衍。

也許這一切的開端,就是因為有一個史前人畫了一幅無聊的畫。

等等,在這之前,大腦經過了億萬年的進化,為生物配備了種種武器,目的便是要儘量讓生物活下來,繁衍下去。

可是如今,人類幹的這許多事情,似乎和這個目標有所偏離了。

比如說,最常見的抽菸和酗酒,這明明是危害身體健康的事兒,卻能刺激大腦產生特定的快感,讓很多人樂此不疲。

還有,自殺最說明問題了,現代社會,自殺不是什麼特別稀奇的事兒,地球上平均每10萬人之中,就有1個人幹掉了自己。

仔細想想,這的確有點兒匪夷所思。如果說大腦的進化,是為了讓生物更好地繁衍下去,那麼為什麼還有那麼一小撮人,把自己幹掉了呢!這太矛盾了!

1976年,英國生物學家道金斯出版了一本名著,叫《自私的基因》,這本書超級暢銷。

道金斯說: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表面上看,相互競爭的是獨立的個體,但實際上,真正的進化單位是基因!生命充其量是基因的載具而已,是人家搭的車、坐的船,終極任務就是把基因傳遞下去。

從這個角度看,大腦也是基因的產物,頂多混個頭目噹噹,還是要給基因打工的。

兜了一圈,我們又回到了那個重要問題:為什麼大腦違背基因的意志,讓人類幹了那麼多「多餘」的事情?

本著客觀的態度,我們來看看人類的大腦和別的大腦相比,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人腦很輕,只佔身體重量的2%,但它消耗的能量巨大,佔全身能量消耗的20%到25%,而其他靈長類動物,這個數值只有8%,就是說你一整天啥也不幹,也要提供很多能量給大腦。人類真是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者。

另外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人類嬰兒普遍出生得早,也就是說媽媽懷孕的時間短,個個都是早產兒。

類比黑猩猩的生育標準,人類母親應該懷孕十三個月,再把孩子生下來,而不是短短的十個月。

那為什麼人類的孕期偏短呢?有些人是這麼說的,人類改為直立行走,站起來了,這一站起來之後不得了,骨盆變小,導致生孩子不好生了。

怎麼解決呢,只有孩子不那麼大的時候,就趕緊生出來。實際上是被動早產!

還有些人不同意,他們說骨盆不應該背這個鍋,主要是大腦搞的鬼。人類早產關大腦什麼事兒呢?

原來,剛出生的嬰兒可不得了,大腦消耗了全身能量的87%,像一個黑洞似的,吸走了巨多的營養和能量。

他們推斷,應該是母親再也負荷不了如此之高的消耗了,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必須把孩子生出來,不然孩子和媽媽都有危險。

所以說,人類早產要怪到大腦身上,誰讓它這麼能吃能喝呢!

另外,孩子過早地生下來,又多了一系列問題,比如說更脆弱,更容易得病,媽媽不得不花費額外的精力來照顧他,以至於加重了整個族群的負擔。

孩子生下來,該成長了,大腦變乖了嗎?恐怕沒有。科學家發現,如果大腦葡萄糖代謝量越大,身體發育就越慢。

換句大白話說,就是長身體,就不長腦子;長腦子,就不長身體。

嬰兒6個月大的時候,大腦消耗顯著增加,身體發育放緩了;到4歲,大腦能耗到了頂峰,正是孩子學習、感知世界的時候,不過這時候身體發育最為緩慢;一直要到青春期,大腦能耗才平穩降低,身體開始瘋長。

那麼這個主動權在誰手裡呢?毫無疑問在大腦那裡。有人甚至說,身體得到的,只是大腦吃剩下的殘羹剩飯。

我們吃得不少,卻跑得不快、跳得不高、牙齒不鋒利、還怕冷怕熱。

不過也別忙著吐槽,高耗能的大腦,給我們帶來的是充實的精神生活。

人類有了自我意識,有了藝術天分,可以探索自然、探索宇宙,可以了解過去、預測未來。這難道不是大腦的貢獻嗎!

基因時刻提醒我們該吃吃該喝喝,平時偷個懶兒,別想那麼多。

但是大腦說不行,你有意識,你有追求,你知道上下五千年,知道天空之外還有星空,你應該做點兒特別的事兒。

大腦的歷程還在繼續,也許在一些方面,計算機遠遠勝過了人腦,但總有些人相信,在神經細胞的深處,在某些隱秘的地方,藏著整個人類的秘密。

別忘了,紛繁燦爛的世界,只有裝在大腦裡,才能被我們看見。我們的大腦,起碼是同樣的紛繁燦爛。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大腦簡史》:能靠大數據學習的功能,計算機都會比人類強
    大腦簡史:生物經過四十億年的演化,大腦是否已經超脫自私基因的掌控?大腦科學家謝伯讓在他的新書《大腦簡史》就對大腦演化做了詳細的介紹,頭愈大愈聰明嗎?依照書中觀點來看,這隻說對了一半,書中提到人類的大腦容量已經超過20萬年沒有明顯變化,謝伯讓解釋,「人類大腦早期的演化,因搶奪身體其他資源,容量有愈來愈大、功能愈來愈複雜的趨勢。」所以大頭聰明,某方面是對的。然而,20萬年前發生什麼事,為何人類的頭不再變大了呢?
  • 《未來簡史》:大數據時代的人機大戰,誰才是未來的主宰
    他在2012年出版的《人類簡史》已成為全球現象級暢銷書,與2017年的《未來簡史》,2018年的《今日簡史》,並稱為簡史三部曲。在這部《未來簡史》中,作者分三個部分討論了人類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他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機器將會代替人類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 《人類簡史》作者赫拉利:大數據將是人類自由意志的終結
    [編者按]耶路撒冷大學歷史系教授、《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Yuval Harari)的新書《未來簡史》(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將於9月8日由英國出版公司Harvill Secker出版。
  • 《人類簡史》作者:現在的「人類」將會徹底消失?
    ——《人類簡史》投資界5月25日消息,在《九鼎投資未來論壇》上,《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對下一輪革命浪潮來臨之際,未來人類生活場景將發生的一些改變進行了場景畫像和分析未來最主要的產品不再是紡織品、食品,或者桌子,21世紀經濟帶來最大的產物將會是大腦、身體還有想法,這將是人工智慧和技術發展的結合,我們將會知道怎樣控制好我們的大腦和身體,未來一到兩個世紀之內我們所知道的現在的「人類」將會徹底消失,整個世界將會由一些實體來控制,這些實體跟我們人類有所不同,就像人類和猩猩,這樣的差別非常大,這就是我們的未來。
  • 如果內存代替人的大腦,腦容量相當於多少G?數據大到不敢想!
    在網絡發如此發達的年代,越來越多的智能工具和設備出現,逐步的代替人類的部分工作。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變化還是比較明顯的,在我們生活中最為明顯,改變的電子設備產品就是手機了。它已經代替了我們生活當中的部分功能。手機有一個最為明顯的功能就是可以儲存數據,我們大腦無法記住的東西可以用手機來代替存儲。
  • 《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今日簡史》速讀分享
    概括人類過去,審慎智人如何成為地球統治者未來幾千年的思考,人類最後如何成為神,智能和意識最終又會走向什麼樣的命運《今日簡史》是對當今人類全球性大問題的思考之書動物到上帝人類從哪裡來?智人到智神人類往哪裡去?
  • 未來簡史:大部分人類將淪為無用階層
    該書簡體中文版出版後,同樣備受關注,榮登各大圖書暢銷榜,並榮獲第十屆文津圖書獎。這本被稱作奇書的《人類簡史》以其宏大的歷史視角和獨到的觀點,顛覆了人們對人類歷史的認知。他認為人類祖先智人之所以能夠崛起統治地球,是因為其擁有強大的虛構能力,人類現存的一切——國家、宗教、企業等都是虛構出來的現實,是一種基於想像的共同體。
  • 《人類簡史》作者談人體/大腦/DNA,人工智慧時代須心理平衡!
    驅動中國2018年2月12日消息   在上個月底的瑞士達沃斯48屆世界經濟論壇上,《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作者者尤瓦爾·赫拉利作了主題為「Will
  • 靠AI而不是數據決策,才是人類進化的方向?
    如今,已經有許多公司適應了「數據驅動」的運營決策方法。但數據的作用是改進決策,想要發揮最大的作用,處理器才是關鍵。從「數據驅動」一詞就能看出,數據作為一股力量的背後是由人來管理和總結的。也有不少人認為人類才是最佳的「處理器」,也就是決定者。但想要充分挖掘數據中包含的價值,公司需要將人工智慧(AI)引入其工作流程,有時候甚至必須將人類剔除在外。
  • 《未來簡史》:人類步入巨變的前夜?
    另一個突破性變革大家已經從某種程度上在經歷了,那就是人類上萬年以來在演變過程當中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力量,但在21世紀,這些力量將逐步從我們這個物種讓渡給人工智慧。我們人類做決策的過程,將會逐步拱手讓給計算機或人工智慧的算法。比如讀一本書,以往很多人一般會依賴自己的感覺、喜好,但是在今天,我們逐步把購買什麼書的權利讓渡給了售書網站,網站一直在收集你的數據並了解你的興趣。
  • 大腦靠「回放」做決策
    近日發表在《科學》上的一篇報告提醒了海馬體是如何學習,並將某些閱歷銜接到記憶中的。研討人員發現,在特定的行為後,海馬領會不時反覆這種行為,直到其被內化。他們還報告了海馬體如何追蹤人們大腦的決策中心來記住過去的選擇。  以往研討標明,齧齒動物的海馬領會在睡眠或休息期間回放過去的閱歷。
  • 十分鐘讀完《未來簡史》:99%的人類能力將是多餘的(附書籍PDF)
    這種生化人的某些能力將遠遠超過任何有機的人體,並且這其實已經成為現實。最近已有猴子學會如何透過植入猴腦的電極,控制遠程的生化手腳。癱瘓的病人也能夠單獨靠念頭,就能移動生化肢體或操作計算機。如果你想的話,也能夠戴上電子「讀心」頭盔,在家裡遙控電子設備。
  • 《未來簡史》:人機大戰,誰才是未來的主宰
    他在2012年出版的《人類簡史》已成為全球現象級暢銷書,與2017年的《未來簡史》,2018年的《今日簡史》,並稱為簡史三部曲。在這部《未來簡史》中,作者分三個部分討論了人類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他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機器將會代替人類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 《未來簡史》,一本會顛覆你2017年思考方式的書!算法勝利,人類自由意志將終結!
    實際上,計算機算法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比如投票和消費的時候,我們經常犯錯,導致自己的利益受損,但是計算機會做出更加明智的決策。因此,赫拉利預測,人工智慧強大後,大部分人將失去價值,機器將取代人承擔更多的工作,如果說工業革命帶來了無產階級,那麼人工智慧革命將帶來一個新階層:無用階層。
  • 《人類簡史》作者赫拉利:大數據可分析你要跟誰結婚
    網易科技訊 4月27日消息,今天上午,獵豹2016年CONNET大會在北京舉行,《人類簡史》作者、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Yuvai Noah Hararie)發表了演講,闡述了其數據宗教理論。赫拉利來自以色列,他提出了數據宗教的概念。他提出,人類從工業時代繼承下來的信息已經都不重要了,現在最重要的是把技術和社會思維狀況進行結合。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傳統宗教分化了,而人類正在一個新的工業革命,就是要從這種工業的製造上學習改變自己,包括自己的精神狀態等。在這其中,數據是21世紀非常重要的概念。比如,大數據分析你要跟誰結婚,我們除了把顏值放在其中,還包含了性格、習慣等數據因素。
  • 計算機的發展簡史
    主要特點是體積大、功耗大、運算速度每秒只有二千次至幾萬次、價格昂貴、可靠性差,但是,它奠定了以後計算機高速發展的科學基礎。在此期間,計算機體系結構形成確定了程序設計的基本方法,「數據處理機」開始應用。
  • 百度大腦這樣思考:模仿人類大腦神經網絡
    ——編 者   能做什麼   提高語音識別、圖像搜索準確率,助力大數據應用推理預測   德國奪冠率17%,阿根廷奪冠率12.9%……打開百度的大數據引擎,點開世界盃預測一欄,可以看到每個參賽隊伍的奪冠概率分析——這都是根據大數據實時分析得出的結果。
  • 大腦並非生物計算機
    但是,計算機可塑性,是在既定的硬體之上,通過外在的、人為的增減軟體和數據來實現的,即便最近大行其道的「深度學習」,改變的同樣是計算機的軟體和數據,而沒有伴隨著硬體的變化。 大腦是如何運作的?心智的本質又是什麼?這大概是人類思想史上最為深邃的哲學問題之一,無數的哲學家和科學家對此上下求索、孜孜不倦。
  • 無限模仿人類大腦的計算機Darwin Mouse
    相比傳統計算機的高能耗問題,它的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350至500瓦。目前它是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這一成果也標誌著我國類腦計算技術發展迎來新的裡程碑。讓機器無限模仿人類,模擬大腦的機制和結構是人工智慧最重要的發展方向,因此在計算機發展方向上,借鑑人腦信息處理方式,來打破「馮·諾依曼架構」就是大勢所趨。
  • 辦公必備的大數據分析利器,數據分析工具推薦
    說到數據分析,很多小夥伴可能第一時間聯想到複雜的算法,龐大的數據,甚至是讓人眼花繚亂的代碼。但實際上,運營做數據分析並不需要懂這些,關鍵是你對業務流程的理解,以及用數據解決問題的思維。本文將介紹在一些領域被高頻率使用,且不可缺少的大數據分析利器,使用尚可的數據分析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