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模仿人類大腦的計算機Darwin Mouse

2020-09-04 驅動中國

9月1日,浙江大學與之江實驗室共同發布了我國首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Darwin Mouse。

Darwin Mouse包含792顆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支持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相比傳統計算機的高能耗問題,它的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350至500瓦。

目前它是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這一成果也標誌著我國類腦計算技術發展迎來新的裡程碑。

讓機器無限模仿人類,模擬大腦的機制和結構是人工智慧最重要的發展方向,因此在計算機發展方向上,借鑑人腦信息處理方式,來打破「馮·諾依曼架構」就是大勢所趨。

在傳統構架中,計算模塊和存儲單元相互分離,CPU在執行命令時必須先從存儲單元中讀取數據,處理能力明顯受限。

因此科學家們將目光聚焦在人類大腦,希望仿真、模擬和學習借鑑人腦的神經系統結構和信息處理過程,構建出實現高能效與高智能水平的計算系統:類腦計算機。

Darwin Mouse研究團隊

Darwin Mouse與它的大腦

類腦計算機Darwin Mouse目前還是「大塊頭」,它高1.6米,由3個標準伺服器機箱組成,從外觀看來,紅色信號燈閃爍不停。

它的體內有792顆我國自主產權的達爾文2代類腦計算晶片,每顆晶片上有15萬個神經元,每4顆晶片為一組做成一塊板子,若干塊板子連接成一個模塊,然後這些模塊像搭積木一樣組建成類腦計算系統。

類腦計算機Darwin Mouse

為什麼說它「類腦」,項目研究骨幹馬德副教授解釋道,大腦神經元的工作機理是鉀離子鈉離子的流入流出導致細胞膜電壓變化,從而實現信息傳遞。類腦計算機晶片的運作原理就類似這種生物的神經元行為,通過脈衝傳遞信號,這樣就能實現高度並行,效率提升。

當然,要實現這麼多神經元的高效聯動組合,同時把雜亂無章的信息流有序分配到對應的功能腦區,還需要一個管理中樞。為此科研人員專為Darwin Mouse研發了類腦作業系統:DarwinOS。

這個「大腦中樞」用以實現對類腦計算機硬體資源的有效管理與調度,支撐類腦計算機的運行與應用。據悉這款達爾文類腦作業系統的功能任務切換時間達微秒級,可支持億級類腦硬體資源管理,既可以應用於生活中的智能任務處理,也可以應用於神經科學研究。

Darwin Mouse的類神經元晶片

Darwin Mouse像大腦一樣「思考」

讓計算機擁有人類大腦的思考能力,是提升其智能水平的重要方向。目前Darwin Mouse類腦計算機已經實現了多種智能任務。

比如研究者將類腦計算機作為智能中樞,實現抗洪搶險場景下多個機器人的協同工作。通過演示視頻,我們能看到,通過類腦計算機系統,3臺機器人分工明確開展抗洪搶險任務:1號通過自帶攝像頭巡邏,發現險情呼叫3號修理大壩,遇到人體模型呼叫2號救援。

三臺機器人搶險 來源:中國藍新聞

整個過程涉及到語音識別、目標檢測、路徑規劃等多項智能任務的同時處理,以及機器人間的協同。

研究人員表示,從表面上看整場任務普通機器人也能實現,但實際上它最大的不同在於三個機器人是在類腦計算機的控制下通過語音開展移動指令,並接受任務分配的,它們通過不同的腦區來操控,功能可隨機應變。

除此之外,Darwin Mouse還通過模擬多個不同腦區,建立了丘腦外側膝狀核的神經網絡模型,仿真不同頻率閃動的視覺刺激時該腦區神經元的周期性反應;借鑑海馬體神經環路結構和神經機制構建了學習-記憶融合模型,實現音樂、詩詞、謎語等的時序記憶功能;甚至還有通過腦電信號的穩態視覺誘發電位實時解碼,可「意念」打字輸入。

Darwin Mouse演示意念打字

最有趣的一項智能任務還是研究人員給Darwin Mouse唱一首歌其中的兩句,然後它接棒把後續的內容唱出來。這並非靠檢索功能實現,而是模擬海馬體的記憶-學習功能,實現類人類大腦的運轉過程。

目前Darwin Mouse距離真正的人腦無論規模還是智能化程度都還很遠,可以說它的開發還處於初級階段。

科研人員的下一階段目標是將它變的更「聰明」,當然他們的的終極目標是希望類腦計算機達到真正大腦一樣的高速工作,以超低功耗提供更強的人工智慧,與馮·諾依曼架構並存與互補去解決不同的問題。

相關焦點

  • 百度大腦這樣思考:模仿人類大腦神經網絡
    原標題:百度大腦這樣思考:模仿人類大腦神經網絡   巴西世界盃足球賽激戰正酣,有爆冷出局的,也有意外晉級的。本屆比賽雖然沒有了「預言帝」章魚保羅,但是預測比賽結果已經有了新工具——能夠分析數據、學習思考的人工智慧。
  • 用計算機復刻大腦
    相比傳統計算機的高能耗問題,它的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350至500瓦。目前它是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這一成果也標誌著我國類腦計算技術發展迎來新的裡程碑。讓機器無限模仿人類,模擬大腦的機制和結構是人工智慧最重要的發展方向,因此在計算機發展方向上,借鑑人腦信息處理方式,來打破「馮·諾依曼架構」就是大勢所趨。
  • 真正能模仿大腦的計算機:我國類腦計算機領先世界,含上億神經元
    簡單來說就是能模仿人的大腦的各種行為和功能的科學技術,又叫類腦智能或類腦計算,它在將來可以使機器人具有人類大腦的計算和思維方式,被認為是將來機器人超越人類的「奇點」技術,也是人工智慧技術的制高點,其核心科技就是類腦計算機。9月1日好消息傳來。我國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對外宣布共同研製成功了我國首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
  • 量子計算機最新動態:大腦式量子計算機
    據谷歌最新報導,科學家正在構建一種「像大腦一樣」的量子計算機。這一最新研究項目旨在利用量子計算機的威力來構建一種新型的神經網絡,為量子神經網絡做準備。研究人員表示這項工作可以引領下一代人工智慧。人的大腦具有驚人的能力,使其在許多方面比世界上最先進的計算機都更強大。
  • 專家稱2045年可將人類大腦意識上傳計算機—新聞—科學網
    目前科學家最新提出「超人類主義」概念,認為2045年人類大腦意識可以上傳到計算機,實現人類數位化永生。
  • 大腦並非生物計算機
    但是,計算機可塑性,是在既定的硬體之上,通過外在的、人為的增減軟體和數據來實現的,即便最近大行其道的「深度學習」,改變的同樣是計算機的軟體和數據,而沒有伴隨著硬體的變化。 大腦是如何運作的?心智的本質又是什麼?這大概是人類思想史上最為深邃的哲學問題之一,無數的哲學家和科學家對此上下求索、孜孜不倦。
  • 我們的大腦是一臺量子計算機,人類是「神」創造出來的人工智慧?
    如果我們的大腦是一臺量子計算機,而我們的靈魂很有可能就是這臺計算機的作業系統,今天我們從量子大腦理論以及神創論的角度一起來探討一下。我們的大腦是一臺量子計算機,人類是「神」創造出來的人工智慧?量子大腦理論美國加州聖巴巴拉大學的物理學家馬修·菲舍爾在《物理學年鑑》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文中提出磷原子的核自旋可以作為大腦中的初級「量子比特」,也就是量子位,這使大腦能夠像一個量子計算機那樣運作。
  • 為什麼計算機永遠不會擁有人類的意識?
    來源:新浪科技迄今為止建造超級計算機人腦的各種嘗試均未接近成功,一項始於2013年、耗資數十億美元的歐洲超級計算機人腦項目現已基本上被認定失敗,目前該領域的努力已經發生轉變,在美國該項目逐漸轉向研究人腦數據軟體工具而不是科學家致力於模擬人類大腦。
  • 日本開發首臺分子電腦 可模仿大腦工作
    感謝黃靖昀的投遞新聞來源:搜狐科學據MSNBC網站報導,世界上最強大的計算機是人類大腦,而納米技術正在推進分子電腦的誕生
  • 我們的大腦是一臺量子計算機,人類是「神」創造出來的人工智慧?
    如果我們的大腦是一臺量子計算機,而我們的靈魂很有可能就是這臺計算機的作業系統,今天我們從量子大腦理論以及「神」創論的角度一起來探討一下。·菲舍爾在《物理學年鑑》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文中提出磷原子的核自旋可以作為大腦中的初級「量子比特」,也就是量子位,這使大腦能夠像一個量子計算機那樣運作。
  • 用電晶體模仿神經元,類腦計算機最終會變成「矽基生命」嗎?
    人類在模仿造物主的路程上又進一步——日前,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共同研製成功了我國首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Darwin Mouse)。,這也引申出了一個問題:當人工製造的蛋白質與天然蛋白質具有一樣的結構和成分時,它們像天然蛋白質一樣工作;當人工合成的DNA與天然DNA具有一樣的結構和成分時,它們像天然DNA一樣複製;那麼當人工製造的類腦計算機能夠幾近完全地模擬人類大腦時,它們會不會像人類大腦一樣思考、判斷、萌發自我意識,從而變成另一種「矽基生命」?
  • 「阿爾法狗」雖然在棋盤上戰勝了人類,但它取勝的利器是模仿人類
    「阿爾法狗」雖然在棋盤上戰勝了人類,但它取勝的關鍵「武器」卻恰恰是模仿人類。「阿爾法狗」是美國谷歌公司旗下人工智慧公司「深度思維」開發的智能軟體(圍棋電腦程式),研發者稱它「已經集合了3000萬種職業棋手的下法」,但這款圍棋電腦程式與此前不同的是,「它具有數百萬次深度學習與自我對戰,十分接近帶著直覺和第六感的人類大腦」。
  • 人類的大腦藏著高維空間?經過超級計算機發現,大腦可達11維度
    當然,我們先不說物質這個問題,關於意識的來源其實是一直困擾著人類的,畢竟一直到現在為止,我們人類對於自己的大腦也沒能研究明白,所以意識這個問題自然也就很麻煩。人類的大腦藏著高維空間?經過超級計算機發現,大腦可達11維度!
  • 《大腦使用指南》:靈與肉的隔斷是人類智能的終極困境
    可見,被稱為萬物之靈長的人類的「靈」,實在是一個比月球還難以忖度的世界。 趙思家所著的科普讀物《大腦使用指南》,從這個書名來看,作者似乎是斬釘截鐵地尋找到了對「大腦」也就是人類的「靈」的探索路徑,但在書的任何章節裡,作者都一再告知讀者的是:「我必須要承認,在這一點上本書中不少文章『標題黨』了,有一定的誤導性。」
  • 人的大腦僅開發了10%?人類的潛能是無限的?或許並不是這樣
    人類的大腦可以有多神奇?恐怕這將是一件未解之謎,畢竟連愛因斯坦那麼聰慧的人,其大腦也不過是開發了15%而已,那一個開發了100%的人會是多麼恐怖的存在呢?而普通人類大腦又都開發了多少呢?讓我們跟著西瓜視頻創作人「宇宙觀察」看一看。
  • 計算機比人腦強悍,但是它們不具備這項功能,就註定無法超越人類
    計算機已經成為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今,科學界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人工智慧浪潮!多年來,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公眾的關注度也隨之提高。一方面,許多科學家不支持人工智慧的蓬勃發展。許多科學家認為,如果存在人工智慧的潛意識,人類將受到威脅。無論是人工智慧還是網際網路,都需要計算機的參與。至於數據分析和計算,雖然計算機非常強大,但它們真的比人腦強嗎?
  • 視覺感知-從人類視覺到計算機視覺
    大腦如何解決視覺問題?他們使用幻燈機向貓展示了特定的圖案,並注意到特定的圖案刺激了大腦特定部位的活動。實驗表明,視覺皮層細胞對邊緣的方向敏感,但對邊緣的位置不敏感。他們得出結論,視覺皮層中有3種類型的細胞:簡單,複雜和超複雜。視覺處理從簡單的單元格開始,這意味著它從學習簡單的事物(即邊和角)開始。這為現代計算機視覺奠定了基礎。
  • 科學家證實:人類大腦與大腦之間可直接交流
    大腦與大腦之間的直接交流多年來一直是人們強烈關注的話題,其動機多種多樣,既有未來學家的熱情,也有軍事上的迫切需要。米格爾·尼可萊利斯(Miguel Nicolelis)是該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他在《超越邊界》(Beyond Boundaries)一書中把人類大腦活動的融合描述為人類的未來,人類進化的下一個階段。
  • 是人類在研究大腦還是大腦在研究自己?這是個問題!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你聽過人類大腦計劃嗎?人類大腦計劃(Human Brain Project, HBP)是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又一國際性科研大計劃。人類腦計劃包括神經科學和信息學相互結合的研究,其核心內容是神經信息學(Neuroinformatics)。
  • 人類大腦記憶儲量相當於多少G的硬碟?看完你會覺得潛力無限
    人類大腦記憶儲量相當於多少G的硬碟?看完你會覺得潛力無限現在人工智慧一直是熱議的話題,又是圍棋高手,又是超強計算。很多人都怕將來有一天機器人會代替人類,不禁會覺得恐慌。不過小編看來,機器服務於人類是必然的過程,想要代替,除非我們的腦子退化了,才會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