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類在研究大腦還是大腦在研究自己?這是個問題!

2021-01-13 健康漫話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你聽過人類大腦計劃嗎?

人類大腦計劃(Human Brain Project, HBP)是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又一國際性科研大計劃。人類腦計劃包括神經科學和信息學相互結合的研究,其核心內容是神經信息學(Neuroinformatics)。利用現代化信息工具,將腦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結果聯繫起來,從基因到行為各個水平加深人類對大腦的理解,達到「認識腦、保護腦和創造腦」的目標。

No.1

人類大腦細胞的「百科全書」來啦

2019年8月21日,來自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Conserved cell types with divergent features in human versus mouse cortex」的文章,通過對大腦中單個細胞基因表達的分析,比較人類和小鼠神經元細胞中基因表達的模式,揭示了在進化過程中分子定義細胞類型的顯著保守特性,同時也強調了保守細胞類型中基因表達的多種關鍵物種特異性差異。該研究揭示了一種新方法,未來研究人員有望利用其來比較多種物種間細胞類型的同源性差異。

研究人員使用單核RNA測序分析對人類皮層顳中回的細胞類型進行了全面的研究,發現了一組高度多樣化的興奮性和抑制性神經元類型,這些類型大多數是稀疏的,興奮性類型的層數限制比預期的要少。與類似的小鼠皮質單細胞RNA測序數據集的比較揭示了令人驚訝的良好保守的細胞結構,其能夠匹配同源類型和預測人類細胞類型的特性。這些物種特有的特徵強調了直接研究人類大腦的重要性。

No.2

延伸閱讀—人類重塑狗的大腦

2019年9月2日PNAS上發表了題為「Significant neuroanatomical variation among domestic dog breeds」的文章,表明人類通過對某些行為的選擇性繁殖,重塑了犬類的大腦。研究人員對33個犬種的磁共振成像掃描圖像分析之後,將不同品種犬類大腦中變異最大的區域生成6個大腦網絡,包括嗅覺聽覺和運動等行為特徵。例如,常被用作警犬的拳師犬和杜賓在視覺和聽覺上就與其他犬類有顯著的不同。這一研究有助於研究進化過程中大腦結構和行為之間的聯繫。

結語

人類作為萬物之靈,正是因為有極其複雜的大腦才有別於其它物種,而揭示大腦的奧秘是新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為此,世界各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進行專門研究,美國把九十年代最後十年定為「腦的十年」,歐洲確定了「腦的二十年研究計劃」,日本將21世紀視為「腦科學世紀」,腦科學的研究熱潮遍布全球。科學家們提出了「認識腦、保護腦、創造腦」三大目標,人們相信腦科學的研究成果將為人類更好地了解自己、保護自己、防治腦疾病和開發大腦潛能等方面做出重要的貢獻,「了解大腦、認識自身」是21世紀的科學面臨的最大挑戰。

原文連結:略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實驗室培育迷你大腦,研究人類大腦神秘結構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培育人類、猿類和猴子的大腦組織,從而了解人類大腦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某些方面,人類大腦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人類智力較高,是地球上唯一能夠從事複雜行為、具有高等思維能力的動物,例如:製造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網絡社交平臺上發布表情包等。然而一些問題仍然困擾著科學家,為什麼人類與近親物種存在差異?
  • 人類在對大腦的認識研究過程中,對大腦的幾種誤解
    例如,中風對大腦的一小部分區域造成的損害可能會導致身體許多功能的喪失。從進化的觀點來看,大腦不可能進化出90%的無用部分。如果大腦沒有優勢,它就不會進化成這樣。大腦是維持和利用身體巨大能量供應的昂貴器官。此外,功能性腦成像研究顯示了所有大腦區域的功能。即使我們睡著了,大腦也是活躍的,大腦仍然被佔據著,這只是另一種活躍的狀態。
  • Prada基金會推出多學科大腦研究項目「人類大腦」
    Prada基金會對於神經科學現狀的興致拓寬了其知識探索,卻依然執著於解決當下根本問題。長久以來,科學與文化密不可分,並在連續對話。「技術時代」的來臨為人類創造了新的發明領域與新的社會、文化和政治問題。文化隨著科學知識的深刻轉變而演進。同樣,對於置身日益不確定的時代,人類的意義何在,我們的理解也在不斷深化。
  • 科學家關於大腦的研究有新突破,未來人類能夠保存大腦記憶?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類的大腦在人體死亡後還會持續運行一段時間,這是通過對人死亡後依然記錄到的腦電波分析後得出的結果,以前認為這些電波只是大腦在生物放電,然而研究發現這些腦電波是有意識地思考,特別是那些在睡眠中死亡的人在一段時間裡大腦似乎並不知道身體機能已經停止,而依舊呈現中睡夢中的腦電波狀態
  • 普拉達基金會推出「人類大腦」研究項目
    米蘭2020年10月14日 /美通社/ -- 「人類大腦」是一個在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期間開展大腦研究的多學科項目。「人類大腦」項目是普拉達基金會在2018年啟動的一項研究的結果,該項研究與一個由Giancarlo Comi擔任主席的科學委員會合作開展,委員會成員包括Jubin Abutalebi、Massimo Cacciari、Viviana Kasam、Udo Kittelmann、Andrea Moro和Daniela Perani。
  • 大腦的秘密:人類大腦僅開發10%,這純屬杜撰?
    我們都知道,大腦是人類大部分身體與思維活動的控制者和管理者。正因如此,有關大腦的研究從未停止,各種言論更是層出不窮。例如,正常人的腦細胞約140億-150億個,但只不足10%被開發利用。據稱,愛因斯坦的大腦因經常思考而導致多長了一根腦神經線,使得大腦多開發了10%。諸如「記憶訓練法」「最強大腦」等概念的提出,雖受人矚目,卻真假難辨。那麼真實情況的腦科學研究,究竟是怎樣的?
  • 大腦是人類認知的黑洞? 揭秘世界各國腦研究計劃
    人類大腦大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它們如何連接以及連接錯誤導致精神錯亂或是出現嚴重的神經性疾病,目前人類並沒有弄清楚其中的奧秘。鑑於此,腦科學被發達國家視為科研領域「皇冠上的明珠」,並得以蓬勃發展,成為近20年來發展最快的學科之一。美國總統歐巴馬在會見科學家時表示:「作為人類,我們能夠確認數光年外的星系,我們能研究比原子還小的粒子,但我們仍無法揭示(大腦這一)兩耳間三磅重物質的奧秘。」
  • 用自己的大腦控制自己的大腦
    文|墨默你的大腦並不是你,你的大腦是(屬於)「你的」大腦。乍看到這一行字的時候,感覺是在玩文字遊戲,但看完李笑來《把時間當朋友》之後,就明白了,大腦與其它器官一樣,是人體的一部分而已,大腦不應成為我們的主宰,我們只是利用大腦來進行思考而已,原來我們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腦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結果。
  • 研究人員發現預測人類情緒的「大腦模型」
    近期,研究人員發現可以根據大腦活動來預測人類的情緒。
  • 最新研究:人類的大腦類似於宇宙嗎?
    人類的大腦網絡與宇宙星系網絡有什麼相似之處?可能有的人認為這沒有可比性,有的認為,宇宙本身就是一個極為巨大的腦。科學家們也在努力了解這個問題。儘管兩個網絡之間的規模差異很大,超過了27個數量級,但對宇宙網絡和神經網絡的交叉點的定量分析表明,不同的物理過程可以具有構建相似程度的複雜性和自我組織結構的能力。人腦的功能要歸功於其廣泛的神經元網絡,該網絡包含大約1000億個神經元,可觀測的宇宙由至少1000億個星系的宇宙網絡組成。
  • 最新研究發現:人類25歲左右大腦發育才完全
    原標題:25歲再行成年禮 18歲的你是否正渴望參加一場隆重的成人禮以宣告自己的成熟,還是別著急吧,再等6年不遲。 因為,英國心理學家最新的研究發現,人類要到25歲左右大腦發育才完全,真正進入成年。這比之前廣泛認可的18歲或21歲成年晚好幾年。
  • 新研究發現大腦中的性別差異:這意味著什麼?
    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發表了一項研究,內容男性和女性大腦的結構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隨年齡變化。他說:「我們觀察到一種特殊的模式,而且非常謹慎地只進行了描述,人們應該這麼做,而不是跳到功能上的解釋。」然而,儘管拉茲納漢做了種種努力,媒體還是很快發表了一篇文章,引用他的研究為單性別學校教育辯護,認為男孩和女孩必須以不同的方式學習,因為他們的大腦解剖結構略有不同。
  • 最新研究:掃描大腦就可以檢測人類的智商
    腦部掃描能夠檢測到人類的智商嗎?
  • 想突破人工智慧極限,先研究好「人類大腦」
    科學家回歸人類大腦的研究,為當今運算技術尋找新的替代方案,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兒。   CEA-Leti首席科學家Barbara De Salvo指出,自1950年代中期人工智慧(AI)初露曙光以來,儘管有許多科學家和工程師對此概念一直十分感興趣,但有關AI的研究卻幾經波折。
  • 江蘇「大腦計劃」呼之欲出 搶佔人類腦科學研究制高點
    本報訊   「發達國家競相投巨資探究人類大腦,江蘇作為發達省份,應儘快啟動大腦計劃,搶佔人類腦科學研究制高點。」這是參加9日在南京郵電大學舉行的江蘇大腦計劃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們達成的共識。  此次江蘇大腦計劃研討會,吸引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和南京市腦科醫院等高校和醫療單位參與。
  • 大腦的秘密:人類大腦僅開發10%,這純屬杜撰?|紅杉愛科學
    我們都知道,大腦是人類大部分身體與思維活動的控制者和管理者。正因如此,有關大腦的研究從未停止,各種言論更是層出不窮。例如,正常人的腦細胞約140億-150億個,但只不足10%被開發利用。據稱,愛因斯坦的大腦因經常思考而導致多長了一根腦神經線,使得大腦多開發了10%。諸如「記憶訓練法」「最強大腦」等概念的提出,雖受人矚目,卻真假難辨。
  • 《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研究報告》在京發布
    2020年12月23日,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研究組、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等單位聯合發布了世界首份《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詳細闡述了城市大腦的起源、發展、現狀和趨勢,並發布了相關理論基礎和構建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的九個研究方向等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 研究繪製人類大腦和宇宙之間的奇形結構相似性
    這讓我們思考:它比大腦複雜嗎? 這兩種類型的結構大小相差 27 個數量級(十億億)。但研究人員說,研究小組的結果表明,雖然驅動宇宙結構和人腦結構的物理過程存在極大的不同,但它們可能導致類似的複雜程度和自我組織。 出發點是找出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
  • "計算神經生物學"研究:給機器人一個"大腦"(圖)
    吳思舉例說:「許多視覺缺失和聽覺缺失者之所以看不見和聽不見,並不是由於他們的大腦喪失了這些功能,而僅僅是由於他們的感受部分出了問題,不能把外界信息傳遞到大腦。」在解決這些問題時,如果通過特定的腦機接口把外界刺激轉換成適當的電刺激傳遞到大腦,那麼殘疾人還是有可能對外界刺激做出類似健康人的響應,這就是所謂的感覺替代。問題的關鍵是要了解神經編碼,也就是了解正常感官是如何編碼感覺刺激並向大腦傳輸的。
  • 近期人類大腦神經元研究重磅成果之梳理
    這一發現還可能對阿爾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症等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重要影響。維吉尼亞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們發現,在發育中的大腦中會發生一種意想不到的細胞清理過程。如果這個過程出錯,即細胞清除頻率過高或過低,就會導致大腦的線路發生永久性的變化。在實驗室研究中,作者發現小鼠該過程的異常會導致出現類似焦慮的行為,它可能在人類自閉症等神經系統疾病中發揮作用。「我們都不希望腦細胞出現基因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