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da基金會推出多學科大腦研究項目「人類大腦」

2020-10-23 Fashion Guru


2018年,Prada基金會(Fondazione Prada)啟動了深入研究科學主題的多學科項目。這些科學的思考催生了「人類大腦」(Human Brains)項目,Prada基金會將於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期間舉辦相關展覽、辯論和發布活動。此項目聯手科學委員會合作開展綜合研究,該科學委員會在Giancarlo Comi領導下,由研究人員、醫師、心理學家、語言學家、哲學家、推廣者和策展人組成,包括Jubin Abutalebi、Massimo Cacciari、Viviana Kasam、Udo Kittelmann、Andrea Moro和Daniela Perani。

對於Prada基金會這樣的文化機構而言,「人類大腦」可謂全新挑戰。過去25年裡,基金會研究了眾多超越當代藝術界限的創作主題和語言,銜接當下,探索出發現和解釋未來可能場景的維度。Prada基金會對於神經科學現狀的興致拓寬了其知識探索,卻依然執著於解決當下根本問題。長久以來,科學與文化密不可分,並在連續對話。「技術時代」的來臨為人類創造了新的發明領域與新的社會、文化和政治問題。文化隨著科學知識的深刻轉變而演進。同樣,對於置身日益不確定的時代,人類的意義何在,我們的理解也在不斷深化。

「人類大腦」項目的核心在於大腦,它是一個獨特的器官,具備人類特有的基本複雜功能。研究的範圍將涵蓋不同領域:從神經生物學到哲學,從心理學到神經化學,從語言學到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此項目從解剖學功能的角度分析大腦,同時關注大腦衰老的過程和神經退行性疾病。

此項目的科學方法證實,我們需要發現大腦結構、功能和生化關聯,以便建立起與人類和社會科學的關係。項目欲使神經科學相關領域的廣泛研究人員,以及懷有共同好奇心的非專業年輕人和學生參與進來,激發基本的問題和思考,如人類思維和行為的起源。

「人類大腦」定位為不斷演進的開放項目,旨在實驗科學家和學者之間新的合作和對話方法,進而測驗針對異類和國際公眾的創新交流形式。在這一遙遠視角、科學和文化方法的融會貫通中,人類大腦的多元性將會衰退——正如標題所示,以彰顯其內在的複雜性和不可削減的個體獨特性。

整個項目將分析有助於確定大腦為思考場所的基本歷史性和概念性的裡程碑,以及精神與大腦之間關係的重要主題。此外,感覺、情緒、記憶的神經基礎,以及意識、語言、創造力和抽象思維等高級功能將成為研究的核心。諸如潛意識和自由意志等更為複雜的主題將通過揭示科學在處理這些主題的關鍵作用及其局限性來探討。該項目將廣泛涉足神經成像技術的發展和大腦功能探索技術。神經生物學和神經生理學的研究將同樣深入,聚焦二者的互聯性、彼此的信息交流及其超專業化。


「人類大腦」的第一部分將於2020年11月9日至13日舉行「文化與意識」(Culture and Consciousness)線上會議,可登陸連結至Prada基金會網站的互動平臺。此活動分為五場日常探討,聚焦神經科學中的意識研究。每個小組將包括一名或多名主持人及兩位學者,學者之間將展開辯論。

前兩場探討分別邀請神經系統科學家Mavi Sanchez-Vives、神經生物學家Jean-Pierre Changeux和神經學家兼主持人Giancarlo Comi,以及神經生物學家Eve Marder、神經系統科學家Antonio Damasio和神經學家、神經系統科學家兼主持人Daniela Perani參與。他們將探索意識的生物基本內核,從神經功能機制到神經化學和分子基礎一一涉獵,並將深入分析作為意識狀態大腦基質的連通性,以及實現體內大腦研究的革命性技術。

神經語言學家Andrea Moro和認知心理學家Stanislas Dehaene之間的探討將由認知神經學家Jubin Abutalebi主持,人類學家Ian Tattersall和神經系統科學家Idan Segev之間的探討則由神經系統科學家Katrin Amunts主持。他們將審視意識的概念與人類學的關係,語言的關鍵角色及其與情緒和情感領域的聯繫,進而反思未來研究的發展和創造思維機器的嘗試。

哲學家Michele Di Francesco與精神病學家和神經系統科學家Giulio Tononi將開啟最後一場探討,科學記者Vivian Kasam擔任主持人。三人在此關鍵時刻,以不同的視角和方法面對複雜的意識問題。此外,Giancarlo Comi和Massimo Cacciari將回顧此前所有探討的觀點。

此次網絡會議舉辦的同時還將發布視頻訪談、深度分析和播客等數字內容,貼近五場探討的主旨,並藉機讓公眾積極參與,與受邀學者互動。

「人類大腦」的第二篇章將於2021年在Prada基金會米蘭會址啟動,包括一場國際會議和一個展覽項目。會議旨在比較一些最負盛名的國際性神經科學機構的研究進展和人類大腦正常和病理性衰老方面的未來趨勢。事實上,儘管醫學取得巨大的發展,神經退行性疾病卻無法根治,從而顯著影響其演化。利益相關者的戰略性和協同性組合以及技術和方法創新對於該領域潛在的積極發展至關重要。數家國際機構將參與這一項目:美國波士頓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安·羅姆尼神經疾病中心(Ann Romney Center for Neurological Diseases);法國巴黎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y)沙普提厄醫院(Hôpital de la Salpêtrière)神經科和ICM;義大利米蘭聖拉斐爾科學研究醫院(Ospedale San Raffaele IRCCS);日本東京順天堂大學附屬順天堂醫院(Juntendo University Hospital)神經科;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大學醫院(Karolinska University Hospital)臨床神經科學科;德國波恩亥姆霍茲聯合會(Helmholtz Association)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German Center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德國慕尼黑馬克斯-普朗克神經生物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of Neurobiology);加拿大蒙特婁神經學研究所和醫院(Montreal Neurological Institute-Hospital),麥吉爾研究和教學研究所(MC Gill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stitute);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內科、神經病學研究所;美國舊金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威爾神經科學研究所(UCSF Weill Institute for Neurosci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醫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Hospitals)NHS信託基金會(NHS Foundation Trust)、國立神經病學和神經外科醫院(National Hospital for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腦科學學院(Faculty of Brain Sciences)、神經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Neurology)、大腦修復和康復科(Department of Brain Repair and Rehabilitation);以色列特拉維夫魏茨曼科學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及美國紐哈芬耶魯大學醫學院(Yale School of Medicine)。

2022年威尼斯藝術雙年展(Venice Art Biennale)舉辦之際,Prada基金會威尼斯會址將舉辦一場專門的大腦研究展覽,即「人類大腦」項目的第三期。此次展覽由Udo Kittelmann與科學委員會共同策劃,旨在將人類思維研究的歷史、當前的科學研究和未來的挑戰轉化為展覽,涉及分子醫學的發展和構成人類大腦活動的微觀機制的研究。

相關焦點

  • 普拉達基金會推出「人類大腦」研究項目
    米蘭2020年10月14日 /美通社/ -- 「人類大腦」是一個在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期間開展大腦研究的多學科項目。「人類大腦」項目是普拉達基金會在2018年啟動的一項研究的結果,該項研究與一個由Giancarlo Comi擔任主席的科學委員會合作開展,委員會成員包括Jubin Abutalebi、Massimo Cacciari、Viviana Kasam、Udo Kittelmann、Andrea Moro和Daniela Perani。
  • 大腦是人類認知的黑洞? 揭秘世界各國腦研究計劃
    人類大腦大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它們如何連接以及連接錯誤導致精神錯亂或是出現嚴重的神經性疾病,目前人類並沒有弄清楚其中的奧秘。鑑於此,腦科學被發達國家視為科研領域「皇冠上的明珠」,並得以蓬勃發展,成為近20年來發展最快的學科之一。美國總統歐巴馬在會見科學家時表示:「作為人類,我們能夠確認數光年外的星系,我們能研究比原子還小的粒子,但我們仍無法揭示(大腦這一)兩耳間三磅重物質的奧秘。」
  • 科學家在實驗室培育迷你大腦,研究人類大腦神秘結構
    來源:新浪科技通過研究人類和近親物種的大腦發育,能夠理解導致人體細胞和組織與眾不同的機制和根源,目前我們擁有先進的技術可以實現實驗室培育大腦組織,這些技術包括:誘導性多能幹細胞、CRISPR基因編輯技術、類器官和單細胞基因組學。
  • 人類在對大腦的認識研究過程中,對大腦的幾種誤解
    直到21世紀的今天,我們還不能真正了解我們的大腦。在人類對大腦認識的過程中,充滿了對大腦的誤解。誤解1:人類大腦只使用了不到10%的空間?人類腦細胞的數量是世界人口的兩倍多。它每天可以處理8600萬條信息,而且它的內存比任何計算機存儲的信息都多。一個人大腦中儲存的信息量是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的50倍,即5億冊圖書。大腦被充滿感覺神經的靜脈和動脈膜包圍。但大腦本身並沒有感覺,即使大腦被分成兩部分,人也不會感到疼痛。
  • 360多名科學家首次揭示大腦灰質的遺傳結構 發現大腦發育和衰老的...
    現在,來自全球184個不同的機構的360多名科學家第一次齊心協力找到了超過200個基因組區域,超過300種特定基因變異,後者影響大腦皮層的結構,在精神病學和神經條件下可能扮演重要角色。10年前,這些科學家共同創立了ENIGMA Consortium,這是一個國際研究網絡,匯集了數百名成像基因組學研究人員,以了解基於大腦成像和遺傳數據的大腦結構、功能和疾病。「這項研究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有60多個參與核磁共振掃描和基因分型的研究地點進行了大規模的科學合作。」 斯坦說,「到目前為止,這項研究是ENIGMA Consortium皇冠上的寶石。」
  • 是人類在研究大腦還是大腦在研究自己?這是個問題!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你聽過人類大腦計劃嗎?人類大腦計劃(Human Brain Project, HBP)是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又一國際性科研大計劃。人類腦計劃包括神經科學和信息學相互結合的研究,其核心內容是神經信息學(Neuroinformatics)。
  • 「嗜血」的大腦:人類大腦是如何進化的?大腦的結構是什麼?
    ,人類大腦通過進化不僅變得更大,而且變得比先前認為的更加耗能和「嗜血」。這項研究由阿德萊德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的心血管生理學團隊與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的腦功能研究組和進化研究院合作完成。研究人員發現,流向大腦的血流量並不與大腦容積成比例增加,其比例指數為1.4。項目負責人阿德萊德大學的名譽教授羅傑·西摩表示:「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大腦體積增加了約350%,而流向大腦的血流量驚人地增加了600%。
  • 你了解你的大腦嗎?男性平均腦容量比女性多 143 立方釐米
    例如,抹香鯨的腦部比人腦重五倍,但人類的智力水平可比抹香鯨高得多。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學習時間動態研究中心指出,要想更精確地評估動物智力水平,也許還要看腦部與身體的體積比。但就算是在人類中,腦部體積也不能反映此人有多聰明。西雅圖艾倫腦科學研究所主席、神經科學家克里斯多福·柯西(Christof Koch)指出,有些天才的腦部小於人類平均體積,有些則超過平均體積。
  • 江蘇「大腦計劃」呼之欲出 搶佔人類腦科學研究制高點
    本報訊   「發達國家競相投巨資探究人類大腦,江蘇作為發達省份,應儘快啟動大腦計劃,搶佔人類腦科學研究制高點。」這是參加9日在南京郵電大學舉行的江蘇大腦計劃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們達成的共識。  此次江蘇大腦計劃研討會,吸引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和南京市腦科醫院等高校和醫療單位參與。
  • 大腦的秘密:人類大腦僅開發10%,這純屬杜撰?
    我們都知道,大腦是人類大部分身體與思維活動的控制者和管理者。正因如此,有關大腦的研究從未停止,各種言論更是層出不窮。例如,正常人的腦細胞約140億-150億個,但只不足10%被開發利用。據稱,愛因斯坦的大腦因經常思考而導致多長了一根腦神經線,使得大腦多開發了10%。諸如「記憶訓練法」「最強大腦」等概念的提出,雖受人矚目,卻真假難辨。那麼真實情況的腦科學研究,究竟是怎樣的?
  • 科學網—運動員大腦功能可塑性研究獲進展
    ,這是在前期結構可塑性研究基礎上的又一次成功擴展。但迄今為止,現有的主要研究目標還多集中在小肌肉群的活動引起的大腦功能的變化上,人們還無法明確地回答基本的運動技能學習到底對大腦產生了何種程度的影響。基於此,該研究突破了傳統的在掃描設備中進行真實動作的實驗設計思路,利用表象動作與真實動作的「功能等價」理論,引入表象任務,將運動專家與新手進行同任務的對照研究,分析了運動技能獲得所引起的大腦功能性變化,結果發現:(1)運動專家知識系統具有特殊的神經表徵,該表徵形式與技能特點密切相關;(2)只有專家在表象動作時會顯著激活PFC,提示PFC可能參與了運動專家動覺表象的調控。
  • 科學家研究大腦的多尺度空間組織
    美國看病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大腦的結構支持認知和行為功能,它是極其複雜的,有多個相互作用的層次的連接。然而,研究工作通常集中在單一的空間尺度上。由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的研究複雜系統(UBICS),巴塞隆納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大腦的多尺度空間組織和發現,在幾何網絡模型中,各層在不同解析度自相似,也就是說,當我們離開時,幾何和連接層的結構是相同的。
  • 影響人類智力大腦結構圖繪出
    (上圖中橘黃色的部分就是特定部位所在的區域) 據國外媒體報導,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愛荷華州大學、南加州大學以及西班牙馬德裡自治大學(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Madrid)的神經系統科學家們近日宣布他們已經共同繪製出影響人類一般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的大腦結構圖。
  • 人類大腦是如何同時處理這麼多信息的?
    而現在,研究人員已經提出了一種算法,該算法可以顯示大腦的工作方式有多麼聰明,以及我們的大腦為什麼能夠一次性處理這麼多信息。來自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人類的大腦可以只使用1%或者更少的原始信息來對數據進行分類。
  • 科學家關於大腦的研究有新突破,未來人類能夠保存大腦記憶?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類的大腦在人體死亡後還會持續運行一段時間,這是通過對人死亡後依然記錄到的腦電波分析後得出的結果,以前認為這些電波只是大腦在生物放電,然而研究發現這些腦電波是有意識地思考,特別是那些在睡眠中死亡的人在一段時間裡大腦似乎並不知道身體機能已經停止,而依舊呈現中睡夢中的腦電波狀態
  • 提取人類大腦思維和記憶的高科技或可成真,想想都覺得可怕!
    在我們的大腦裡,大概有一千億個神經來組成,如何進行連接,又如何出現錯誤,致使出現精神的錯亂,嚴重的甚至有疾病的危險,所以,現階段的研究一直在這一領域遊走不停,就是要弄清楚這裡面的奧秘。如果你想要深刻的了解到大腦的組織,而且在治療疾病的話,一個可以做研究的模型一定是不可少的角色。不僅僅要把大腦原貌原原本本的展現,還要有可以模擬大腦運行的機能。這就是研究的一項大疑難了。在近似大腦的發展上,所要考慮的問題還是比較多的。不能單單的從從一個方面來進行探討。
  • 解讀大腦迷思:人類大腦只用了10%?
    解讀大腦迷思:人類大腦只用了10%?以下是有關大腦的七項迷思與事實。  迷思:人類只使用10%的大腦?其他有待開發?  事實:完全是謠言。人類即使在休息、睡覺,大腦許多部位都在活動。如果此說成立,人類傷了九成的大腦依然可以正常生活?事實上不可能。人類大腦的每一部分都在運作,消耗身體兩成的熱量,雖然重量只佔身體的百分之三。  迷思:大腦如果受傷,多半是永久性的?
  • 鯨魚大腦9公斤,人類大腦1.5公斤,為什麼卻是人類更聰明?
    鯨魚大腦更大,可以達到9公斤,人類大腦只有1.2到1.5公斤,但卻容納了860億神經元,鯨魚大腦需要達到36公斤,才可以擁有和人類一樣多的神經元。這基本是不可能的。現在多認為,動物的智商和大腦皮層所含有的神經元數量有關。以往科學家們認為所有動物大腦的基本結構都一樣,但現在科學家們又通過將大腦溶解在某種特殊溶劑中進行研究。這種溶劑可以毀壞細胞,但卻可以保留細胞核,通過數顯微鏡某個倍數視野下的神經元細胞核數量,可以準確地計算大腦所擁有的神經元。
  • 神經系統科學家繪製出影響人類智力大腦結構圖
    (上圖中橘黃色的部分就是特定部位所在的區域)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愛荷華州大學、南加州大學以及西班牙馬德裡自治大學(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Madrid)的神經系統科學家們近日宣布他們已經共同繪製出影響人類一般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的大腦結構圖。
  • 百度大腦這樣思考:模仿人類大腦神經網絡
    原標題:百度大腦這樣思考:模仿人類大腦神經網絡   巴西世界盃足球賽激戰正酣,有爆冷出局的,也有意外晉級的。本屆比賽雖然沒有了「預言帝」章魚保羅,但是預測比賽結果已經有了新工具——能夠分析數據、學習思考的人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