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是人類認知的黑洞? 揭秘世界各國腦研究計劃

2020-11-30 北晚新視覺網

2016年1月10日訊,「中國腦計劃啟動的時間,最晚可能不會遲於2016年。」這是科學家團隊在經過數年反覆論證後做出的一個預測。不久前,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透露,「中國腦計劃」有望公布。據悉,議定中的由科技部、國家自然基金委牽頭的中國腦計劃,在經過國內專家兩年時間數次討論及論證後,已向主管部門提交,預計最晚可能不遲於2016年啟動。該計劃作為我國6個長期科學項目工程中的一個重要項目,將受到長期資助,時間長達15年。

時至今日,大腦依舊是人類認知的黑洞。人類大腦大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它們如何連接以及連接錯誤導致精神錯亂或是出現嚴重的神經性疾病,目前人類並沒有弄清楚其中的奧秘。鑑於此,腦科學被發達國家視為科研領域「皇冠上的明珠」,並得以蓬勃發展,成為近20年來發展最快的學科之一。美國總統歐巴馬在會見科學家時表示:「作為人類,我們能夠確認數光年外的星系,我們能研究比原子還小的粒子,但我們仍無法揭示(大腦這一)兩耳間三磅重物質的奧秘。」

正是在此大背景下,歐美國家紛紛一擲千金,相繼出臺新的腦科研計劃。2013年4月,美國總統歐巴馬推出「推進創新神經技術腦研究計劃」,簡稱「腦計劃」,旨在探索人類大腦工作機制、繪製腦活動全圖,並最終開發出針對大腦疾病的療法。歐巴馬表示,「現在是太空競賽以來,美國的研發水平達到新高度的時候了」,一語道破美國出臺「腦計劃」的深層動機——搶佔腦科學研究戰略制高點。他說「我們在人類基因組繪圖中每投入1美元,就會給我們的經濟帶來140美元的回報。」

在國際上,科學家公認「腦計劃」的意義可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相媲美。有人預計美國將為腦計劃投入經費45億美元。無獨有偶,歐盟委員會也於2013年將石墨烯和人腦工程兩大科技入選「未來新興旗艦技術項目」,並為此設立專項研發計劃,每項計劃將在未來10年內分別獲得10億歐元的經費。日本則於2014年10月制定了「腦科學時代」計劃,主要研究精神病和神經性疾病的診斷治療方法。德國、英國、瑞士等也不甘落後,紛紛推出了本國的神經科學研究計劃。

面對腦科學這一人類科學的高峰,誰能率先登頂,不但可以收穫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更有望在科學創新上獨領風騷,我國當然也不能落後。

解密「中國腦計劃」

1北京上海率先啟動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蒲慕明表示,腦計劃對我國基礎腦科學技術研究平臺有很大的提升,這些技術體現在神經標記和神經環路示蹤技術、大腦成像技術、神經調節技術、神經信息處理平臺等方面。此外,該項目有望建立一個腦圖像國家平臺,一個有關大腦功能失調的血液生物庫和大腦生物庫以及大腦健康訓練和教育中心,對於基礎腦科學研究來說,由此帶來的長尾效應非常明顯。作為有著豐富靈長類動物資源的國家,中國執行腦計劃擁有諸多方面的優勢,有望在非人靈長類腦疾病模型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除了能促進基礎腦科學外,「中國腦計劃」有益人類對大腦疾病的探索。該計劃一旦落實,未來將有望通過分子、影像以及相關標記物,即可在大腦疾病的早期診斷和幹預上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大腦疾病的遺傳、表觀遺傳以及病理性功能失調等方面的研究,掌握大腦疾病的發生機制。日常常見的腦功能障礙疾病,如自閉症、心理障礙、抑鬱症、上癮以及神經衰退性疾病阿爾茨海默綜合症,帕金森等疾病是這項計劃首先要攻克的目標。

作為科技發達地區的北京、上海,「腦科學研究」專項已於2015年先行啟動,北京市科委主任閆傲霜表示,北京在腦科學研究方面擁有全國最完整的學科布局、最強的研究隊伍、國際一流的實驗條件和技術資源。北京「腦科學研究」專項工作將瞄準國際腦科學研究前沿,圍繞人類腦健康和腦疾病治療重大需求,結合通訊與信息產業快速發展,從「腦認知與腦醫學」及「腦認知與類腦計算」兩方面進行布局,開展前沿研究和應用。

由上海科委主導,由復旦大學等十多家單位共同參與的「上海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發展願景」項目也於2015年啟動。上海腦計劃未來主要目標是在解析複雜數據、模擬腦工作,探究記憶、學習、決策等原理,模擬智能交互,大數據挖掘,智能醫療診斷等方面。

2到底能夠做些什麼

根據研究,腦組織溝紋的位置可以區分大腦的不同區域。大腦皮層的四個主要區域及其負責 的功能分別為:枕葉——視覺能力;頂葉——觸覺和空間能力;顳葉——聽覺和綜合感知能力;額葉有兩個部分,一是運動皮層,協調肢體運動,二是前額皮層,其功能是理解、記憶、判斷。

「也就是說,大腦每個區域都有它特殊的功能,假如說一個人中風了,血管破裂,造成腦組織某一個區域損傷,比如說主管一側腿部的腦區受損,那你這一側腿部就會麻痺。所以每一個區域,跟疾病出現什麼問題直接相關。」蒲慕明解釋說。

人腦中有沒有一個區域專門負責思考呢,蒲慕明說,沒有,「因為思考是整個大腦的行為。所以思維活動,不是由某一個具體區 域分管,而是很多區域聯合在一起協力活動的結果。由此來看,我們對大腦的奧秘還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

人腦是如何學習的,蒲慕明解釋,覆蓋人腦的神經網絡約有 140 億個腦細胞,腦細胞之間的聯接「通路」高達 100 萬億個, 這些網絡結構就是我們處理大腦所有的功能所需要的。「關於腦細胞之間的通路和結點,有三個名詞:一個是神經細胞有『軸突』,是信號輸出端,,還有一個是『樹突』,是信號輸入端, 軸突和樹突的交界點叫『突觸』,每一個細胞上都有成千上萬個突觸,神經細胞主要的功能是把所有的信號收集起來,處理這些信號,決定是不是要把信號送出去給下一個系統。樹突在生命個體出生之後開始大量產生,然後慢慢減少,這是因為人出生之後,一定要建立神經網絡,但一開始不知道怎麼建立,所以很多網絡形成了,然後在小孩出生之後,伴隨著學習過程,就把有用的連接留下來,沒有用的連接給刪掉了,刪除的過程也是造成個體差別的重要因素,這裡關鍵是學習和訓練,小孩子出生之後一定要學習,如果不學習,就不能形成正確的網絡。」

蒲慕明介紹,一些重要的腦疾病,如自閉症、精神類疾病、老年痴呆症等都是全世界的難題,也都與大腦的奧秘有關。比如老年痴呆症,根據得病率的統計,85 歲以上的老人有 50%是有老年痴呆的,預計到 2050 年,全國將有 近1 億的患者,生活需要照顧,需要醫療系統救助,要有家庭的照顧,這是嚴重的社會負擔。「但是,如果實施『中國腦計劃』,對於老年痴呆症,就能找到早期診斷的方法,發現有問題,及早去幹預,把嚴重症狀出現期從 85 歲延緩到 95 歲,社會負擔就可以大大減輕。」

目前全世界都在進行腦科學研究,中國也非做不可。對於「腦計劃」的目標,科學家的共識是認為應該以「健康腦」為導向,聚焦在腦的工作原理和重大腦疾病相關研究的兩大主題,希望在未來十年、二十年能夠有完善的早期診斷和早期幹預方法,以延緩發病,減少社會負擔。

3「腦控」新品不斷問世

科技電影中主角用意念移動物體的場面時常讓人心潮澎湃,隨著科學家對大腦這一人體最重要的器官的不斷研究,多種「腦控」科技產品已橫空出世,讓人嘆為觀止。

英國一名設計師日前開發出一種腦控獨輪車,工作原理是騎車者佩戴一種由腦脈衝控制的特製護目鏡,通過藍牙技術與獨輪車動力系統保持即時聯繫。一旦前方有障礙物,護目鏡檢測到腦脈衝的變化就會自動發出減速或停車指令,保證騎車者的安全。

美國國防部的一個實驗項目開發出了一種傳感器,植入癱瘓患者腦部後就能夠用意念操控機械手臂,大大便利了患者的日常生活。這項技術依靠一個由數百個接觸點組成的4毫米傳感器實現,每個接觸點對應大腦中特定的位置,能夠即時「解碼」從腦細胞和神經中傳來的信號。信號被傳遞到電腦之後,由特定軟體對照人體運動模式進行解碼分析,並生成操作機械手臂的代碼。

韓國高麗大學的研究小組也致力於幫助癱瘓人群獲得活動的能力,為此他們研發出一款先進的外骨骼機器人。這款外骨骼機器人通過腦電波接口測量信號並讀取用戶的腦電波,再由信號處理系統篩選出正確指令並給信號分類。最終,通過匹配分類腦波與大腦發出的信號,確定外骨骼機器人的運動方式,完成用戶的指令。

巴西世界盃開幕式上,一名殘疾人利用腦控技術完成了開球儀式,讓全世界觀眾共同見證了腦科學技術的發展。這項腦機接口技術近期也有新的發展,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裝置來遠程控制機器人,旨在幫助殘疾人士探索未知區域。

用腦電波開車,這並不是開玩笑。不久前,捷豹路虎推出 「意識傳感項目」,旨在研究汽車能否有效解讀腦電波,從而判斷駕駛者是專注於駕駛,還是處於昏昏欲睡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態。監測腦電波的最常見方法,是在頭部帶上安裝有傳感器的頭帶,但是這在車內並不適用,捷豹路虎所採用的技術曾經被美國宇航局和美國雪橇隊用來鍛鍊隊員們的專注力。該技術採用了嵌入方向盤的傳感器,通過手部來監測腦電波,即便傳感源遠離駕駛者頭部,也能藉助軟體把信號放大,將腦電波從各種幹擾中過濾出來。有報導稱,目前已有消費者開始試用這一裝置。

寶馬公司也不甘人後,最近,寶馬的研發人員改裝了一輛寶馬i3電動汽車,使其能夠僅憑一個人的意念來遠程駕駛。在展示中,通過將腦電波翻譯成駕駛指令,可以控制這輛車在一個曲線跑道上行駛。 本報記者 蔡文清

來源: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

相關焦點

  • 大腦是人類認知的黑洞?揭秘人體最後的謎團!
    腦科學是21世紀最重要的前沿科學之一,但至今,大腦仍然是人類認知的「黑洞」。作為世界頂級的腦科學家,大衛伊格曼目前是此領域最受歡迎的一位。與其他腦科學家相比,伊格曼特殊的人生經歷和別具一格的研究,顯得有些「非主流」。
  • 世界各國腦科學計劃
    腦科學技術研究是21世紀人類所面臨的重大挑戰。理解腦的工作機制,進而揭示人類智能的形成和運作原理,對人腦認知功能開發、模擬和保護,決定未來人口素質,搶佔國際競爭的技術制高點具有重要意義。科技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早已充分認識到腦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在既有的腦科學研究支持外相繼啟動了各自有所側重的腦科學計劃。
  • 各國紛紛搶佔「大腦制高點」,我國如何發展特色腦科學?
    腦科學是二十一世紀最富有挑戰性的重大科學問題之一,是引領未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及科技革命的前沿技術。腦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的健康、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及新型信息產業的發展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國際科技競爭的重要戰略領域。但是,腦科學研究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而且單單是神經系統層面上對大腦的認知都還存在著大量的問題。
  • 腦科學教育成關注重點 引發人們對學習產生全新認知
    任何事物存在必有合理性,網際網路打通了認知世界的通途,在遍覽世界各國實施的不同教育模式時,體悟出一個共識:教育要適合各國發展的國情所需。目前我們所遵循的教育體製得益於工業時代的教育思路,所培養的人才也是應時代所需而培養的,更多是在強調「規矩」,模式化很重。然而,隨著信息產業的蓬勃發展,人工智慧的橫空出世打破了目前的教育局勢。
  • 惠氏營養品攜手瑞士腦認知實驗室 共同開啟中國腦智計劃新時代
    瑞士腦認知實驗室(NRU)專注於大腦發育研究 10 餘年,在早期腦發育營養研究方面取得 了階段性的成果。腦磷脂群的研究就是將基礎研究轉化到產品應用的一個最好例子。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存在於母乳或嬰兒配方奶中的腦磷脂群能促進嬰兒腦連接的發展和認知功能的改善。」
  • 江蘇「大腦計劃」呼之欲出 搶佔人類腦科學研究制高點
    本報訊   「發達國家競相投巨資探究人類大腦,江蘇作為發達省份,應儘快啟動大腦計劃,搶佔人類腦科學研究制高點。」這是參加9日在南京郵電大學舉行的江蘇大腦計劃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們達成的共識。  此次江蘇大腦計劃研討會,吸引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和南京市腦科醫院等高校和醫療單位參與。
  • 是人類在研究大腦還是大腦在研究自己?這是個問題!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你聽過人類大腦計劃嗎?人類大腦計劃(Human Brain Project, HBP)是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又一國際性科研大計劃。人類腦計劃包括神經科學和信息學相互結合的研究,其核心內容是神經信息學(Neuroinformatics)。
  • 上海腦科學研究計劃啟動
    上海腦功能研究計劃經過一年左右的討論,將由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紐約大學四所大學牽頭,聯合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企業從四個方面開展。該計劃將對接中國腦計劃,並培養一批優秀的年輕科學家。  上海的腦科學研究計劃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 中國腦計劃有望今年起步,腦發育研究有別於他國同類計劃
    中國腦計劃有望今年起步,腦發育研究有別於他國同類計劃 徐瑞哲/解放日報 2018-02-28 12:11
  • 北京啟動「腦科學研究」科技專項計劃
    9月1日,饒毅、王擁軍、王曉民等20餘位腦科學研究專家齊聚在北京市科委,一項以「腦科學研究」的專項計劃正式啟動。會上發布了《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腦科學研究」專項實施方案》。  該計劃提出未來兩個五年發展目標:到2020年,北京市科委將推動腦科學重大共性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形成跨部門、跨學科的「腦認知與腦醫學」研究支撐平臺,建成支撐「腦認知與類腦計算」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的公共平臺。同時,著力突破腦疾病領域關鍵技術,儘快實現成果轉化惠及於民,提升人民腦健康水平。
  • 美國「腦計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相媲美
    原標題:美國政府「推進創新神經技術腦研究計劃」三年進展情況   [導讀] 美國政府2013年提出「推進創新神經技術腦研究計劃」(簡稱「腦計劃」),目標包括探索人類大腦工作機制、開發大腦不治之症的療法等。
  • 腦科學研究正試圖用基因遺傳機制揭開心理學的種種謎團
    大會的研究成果表明,目前的腦科學已邁入從分子到行為的跨學科、多層次研究的時代,正試圖利用基因遺傳機制揭開心理學的種種謎團。  2013年美國正式公布了一項被認為可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相媲美的「腦計劃」,以探索人類大腦工作機制、繪製腦活動全圖、針對目前無法治癒的大腦疾病開發新療法。這一計劃將打開探索大腦如何記錄、處理、使用、存儲、找回海量信息的大門,加深對大腦功能和複雜行為的理解。
  • 北師大成立「腦成像中心」 破解人類認知之謎
    北師大成立「腦成像中心」 破解人類認知之謎 2008年01月16日 16:15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北京1月16日電 (記者 周兆軍)人在說謊話和說真話時大腦活動有差異嗎
  • 我國設立首個腦科學本科專業!一文了解什麼是「腦科學」?
    認識腦、保護腦、創造腦是人類科學發展的長期目標,以神經計算和類腦智能為代表的腦科學是當前國際科技前沿的研究熱點,世界各國腦計劃陸續出臺、穩步推進。,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病、精神分裂症的治療和預防的方法)3、創造腦——開發腦型計算機l  發展腦型器件和結構(具有學習和記憶能力的神經元晶片、智力認知功能,具有智力、情感和意識的腦型計算機)l  腦型信息產生和處理系統的設計和開發(支持人類機能的機器人系統)關於腦科學世界前沿的研究現狀世界各國普遍重視腦科學研究,美國101屆國會通過一個議案
  • 《美國腦科學計劃2.0》:通過推動創新型神經技術開展大腦研究
    迄今為止,這種大規模的資源和時間投入在探索大腦方面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鑑於技術的顯著進步,神經科學領域將應用這些新技術,進一步研究已知的最複雜的實體之一:人類的大腦,之前完成的計劃被稱為「BRAIN 1.0」。
  • 類腦智能,馬斯克、陳天橋都爭相投資的腦科學是什麼?|萬字研究
    深響原創 · 作者|趙宇本文適合對腦科學感興趣的同學們閱讀,核心要點如下:● 腦科學的基本概念、應用價值● 世界各國的人類腦科學研究計劃● 類腦智能的研究進展和產業落地情況7月17日,「鋼鐵俠」Elon Musk又搞了個大新聞,宣布名下Neuralink公司已經找到了高效實現腦機接口的方法,一時間引發網友熱議。
  • 解密人類大腦神秘宇宙,「中國腦計劃」工程新起點
    12月12日上午腦科學示範基地揭牌儀式在上海復旦科技園舉行。認識腦、保護腦、創造腦是人類科學發展的長期目標,以神經計算和類腦智能為代表的腦科學是當前國際科技前沿的研究熱點,世界各國腦計劃陸續出臺、穩步推進。中國腦計劃起步較晚,但是,經歷了充分的前期探索和準備工作。
  • 世界首次!中國科學家提出「類腦機器人」計劃,超強機器人要來了
    的計劃,研究方向一共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希望可以通過研究人類的大腦,來揭開人類大腦的各種奧秘,同時,為治療、攻克和腦部有關的疾病,提供幫助。「中國腦」計劃就是希望可以建立和發展類腦智能,以人工智慧技術為導向,最終實現人工智慧領域的終極目標。
  • 認知神經科學:人類行為研究新進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從基因定位到光遺傳學迴路控制,從電生理機制到多模態的解剖和功能性結構,研究大腦活動的手段和工具日漸精益。但僅依靠對大腦和神經的研究尚不足以解釋人類行為,如同研究羽毛無法解釋鳥類如何飛行一般。而對人類心智及認知過程的研究,能夠幫助神經科學更好地理解大腦,了解神經系統如何實現人類的感知、記憶、思維。
  • 《大腦的奧秘》:腦科學家們的「燒腦」之作—新聞—科學網
    胡珉琦 宇宙之中,大腦,大概可以被認為是人類已知的最複雜、最精細的體系。解開認知、思維、意識和語言之謎,是人類認識自然與自身的終極目標。21世紀是腦科學的世紀,理解大腦的結構與功能成為了當前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為此,美國、歐盟和日本先後啟動了大型腦研究計劃,而中國也並不打算落後,即將啟動自己的「腦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