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仿生:人類進化新可能

2021-01-14 腦極體

看過《銀翼殺手》這部開創賽博朋克風格科幻電影的人,一定會對電影中仿生人羅伊·貝蒂印象深刻,尤其是電影結尾時反派男主在滂沱大雨中的臨終獨白:


我目睹過你們絕對不會相信的東西:戰艦在獵戶星座的邊緣燃燒,銫衰變的射線在唐豪瑟之門的黑暗裡閃耀。所有這些時刻都將在時光中消逝,就像雨中的淚水。是時候……死去了。



仿生人羅伊在最後一刻(電影裡的時間是2019年),放棄了對人類的仇恨和復仇,坦然地接受了死亡的宿命。這一幕成為科幻電影史上的經典。


《銀翼殺手》改編自美國作家菲利普·迪克的1968年的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原著深刻探討了人類和自己所創造出的工具的關係。


如果人類製造出的仿生人具有和人類一樣的智力,那人類該如何與其相處?作者持悲觀態度——只要人類將仿生人視作工具,不平等就必然存在,而衝突也將不可避免。


幸好,我們已經平安活過了2019,地球並沒有因為核戰爭變成廢墟。人工智慧正迎來第三次爆發浪潮,但具有人類意識和智力水平的強人工智慧還遙遙無期。


現在,在人機關係的問題上,我們不僅沒有這部科幻作品中反烏託邦的悲觀主義的基調,反而保持了相當樂觀主義的信念,正在大力發展具有類人或超人的AI與仿生(bionic)技術,以實現生產力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度的提高。


近日,我們注意到國內外基於AI和仿生技術融合的一些新成果正在快速湧現。這會讓我們更好奇這樣一個問題:AI仿生技術的發展,會讓我們人類實現新一輪的進化嗎?這些AI仿生技術的應用會產生哪些深遠影響?


探討AI仿生技術對於人類進化的意義,先需要了解下我們人類本身是如何進化的。


簡單來說,根據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生物進化是受到生存壓力和自然選擇兩方面因素影響的。生存壓力導致生物會發生基因突變,而產生生物種群的多樣性;然後自然選擇又將那些不適合當前環境的種類淘汰掉,而讓那些適應環境的種類得以存活繁衍。



具體到人類來說,在600萬年前的冰川時期,迫於食物匱乏的壓力,一部分猿類從樹上來到了地面,成為我們人類的早期先祖。而直到20萬年前,才出現我們現代人類的真正祖先——智人,再到1萬年前,進入農業時代;又是直到200年前,我們正式進入工業時代。


這意味著人類是經過600萬年的生存演化才進化到今天這個樣子,其中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原始自然環境中生活的。這同時也意味著,人類的生存環境在短短一萬年到幾百年時間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劇變,而人類身體其實還並沒有適應這種劇烈環境變化。


人類在進入農業時代後,遭遇第一次進化危機。儘管農業養活了更多的人口,但是人類的平均壽命更低,飲食單一和人口密度變大導致流行疾病更多。



而現在人類進入工業時代後,進化危機則進一步加重。儘管我們有了遠超農業時代的人口,人類的平均壽命也大幅提高,但是人類的基礎性疾病增加。未及適應現代社會的身體遭遇了空間的進化壓力——2型糖尿病、心臟病、癌症、骨質疏鬆等。


原本通過嚴酷自然選擇而獲得的生存優勢,在新環境中反而變成劣勢。我們需要在自然選擇之外另闢蹊徑,找到一條新的進化之路。


受到生物工程科學、信息科學以及材料科學等現代學科的鼓舞,我們似乎正在找到「逆天改命」的全新的進化路徑——基因改造和仿生合成。前者由於巨大的實驗風險和倫理風險,基因改造技術仍在基礎研究和小心謹慎的試用當中,後者則因為有切實的使用場景和技術進化的動力,則正在迎來爆發。


廣義上的人體仿生合成,早在幾千年前就有記載。早期因為受刑、戰爭傷害而截肢的人已經開始使用假肢了,下肢假肢還尚能輔助行走,上肢假肢則只有美觀作用了。


現代意義的仿生合成技術則更具實用價值。像被稱為「仿生耳」的人工耳蝸,使得聽力障礙群體得以恢復聽覺,而像心臟起搏器則直接植入心臟部位,幫助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等問題。


對於因為先天疾病、意外等原因導致的肢體缺失,輔助假肢正在成為這些殘障人士的新選擇。一方面,模擬人體骨骼構造和運動機能的機械合成義肢正在越來越像正常的肢體,同時傳感器技術又讓機械控制與大腦聯接,建立直接的神經信號控制;另一方面,AI技術的引入,又能使得機械肢體的感知訓練效率快速提高,以適應人的主動行為,進行更精細的操作。


也就是說,AI仿生技術正在讓人類身體獲得重新被塑造的可能,而這正在成為除了自然選擇和淘汰之外,人類發展出的新的進化路徑。


在探討這種進化路徑的利弊之前,我們看下人體AI仿生的技術可能性。



在《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裡面,有一個仿生人誕生的前提設定就是:人類對於創造強大工具來解決問題有強烈意願,只要技術能夠實現,就一定會將其創造出來。


這一設定就如同「墨菲定律」一樣,是非常有可能的。但是原作作者非常人為地設定了人類與仿生人的二分對立。其實,更真實的邏輯就是:一方面,人類一定會開發這些功能強大的機器人,但其各司其職即可,不必要非要往仿生人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人類一定會將自己改造成為「仿生人」,只要在技術允許的條件下,變得「更高、更強、更快」,這不正是人類一直希望的事情嗎?


現在我們正在看到這樣的趨勢。


正如上面所說,對於那些存在天生的身體缺陷或者後天致病致殘導致的身體問題,這些人有著天然的治療的需要,而現代科技也有著強烈的意願和動力來幫助改善這些人的狀況。


現在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能夠高度模擬人體大腿的仿生腿。比如,猶他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具備內建電池動力、計算機處理器、機動踝關節與膝關節的假肢腿。他們通過AI可以分析使用者在行走時的數據,預測與感知使用者打算進行的活動,從而協助被截肢者走得更平衡、更輕鬆、更快、更有活力,並讓假肢自動適應使用者的動作與步伐、協助使用者跨越或避開障礙。



另外一種思路是通過手術為使用者植入傳感器,通過與假肢相連,實現大腦對假肢的控制。西雅圖的一位軟體工程師Zac Vawter成為首個使用大腦控制型仿生腿的人。而冰島假肢製造商Ossur也在2015年通過植入肌電感應技術來實現腦控仿生肢體的商業化開發。



而在仿生手研究上面,全球也有數十家科研機構和公司正在積極推進這項研究。德國的Festo公司擁有領先的人工智慧氣動機械手的解決方案,其靈活的機械手指可以完成非常複雜細微的連貫動作,通過深度學習技術,機械手的動作訓練能夠得到快速的提高。



近日,京東數科聯合清華大學自主開發出一款可穿戴AI仿生手,可通過神經接口實現與大腦的連接,能夠實現0.5秒之內快速的識別和響應肌電信號,基於AI技術,可以幫助傷殘人士完成像疊衣服、拉拉鏈、開關門、握筆寫字等數十種日常用到的精細動作。


此外,這款仿生手還可用於特種作業,代替人類進入危險環境中執行精細化的操作任務,大幅提升特種作業人員的勞動效率。


從幫助殘障人士恢復正常身體機能,到協助人類完成特種作業需要,這種人體仿生系統的用途遷移顯得非常自然而然。去年,Gartner發布未來十年十大趨勢,人體增強技術位列其中。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軍方就開始了動力外骨骼系統的研究。像一個士兵穿上XOS系統,可以輕易舉起上百公斤的重物,一拳可以打穿木板。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巴西世界盃的開球,就是一名穿著外骨骼系統癱瘓的少年完成。不過,這些外骨骼系統距離商用還有一定差距。


2018年,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東京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科研機構相繼開始了「人體增強」技術的研究。他們正在嘗試將人和機械聯繫起來,通過動力輔助服和虛擬實境技術來進行訓練,以提高人體的「運動強度」。而MIT和IBM等企業,則在大力推廣「增強智能」的概念,將AI與人體增強的研究緊密結合起來。


可以預見的是,當技術的成熟度越來越高,而應用成本越來越低,人體增強技術會得到更大規模的使用。特別是考慮到未來老齡化社會的來臨,而年輕的看護人員昂貴且稀缺的情況下,大量的失能老人和行動不便者將使用這些外骨骼系統,甚至更多的AI仿生系統,來維持正常生活和一些高危工作。


現在我們可以試想一下,我們做好進入未來賽博格人類世界的準備了嗎?


2004年,社會活動家和藝術家Neil Harbisson,由於天生是黑白色盲,選擇在頭蓋骨背面下端的位置鑲嵌了一個類似動物觸角的電子設備,它能將光波的頻率轉換成聲波的震動,讓大腦通過這種轉換「聽到顏色」。他說:


與機器的結合讓我感覺自己就像是科技產品一樣。


在和英國政府的一番較量後,他說服政府允許在其護照上使用攜帶這個「觸角」的照片,成為人類第一個被法律承認的賽博格(Cyborg)人類。


科技的魔力就在於,一旦技術在一個領域找到了一個突破口,它就將很快打開整個全新的邊界。


在人體仿生或者說人體增強上面,從有著天然需求的外骨骼、假肢等生理功能增強開始,再到聽覺,視覺,知覺的感覺增強;再隨著神經科學的發展,用於治療癲癇等神經性疾病的植入技術也會用於腦機接口等腦增強技術,最後再向基因治療和基因編輯等遺傳增強發展。


隨著未來人體仿生增強技術的邊界的擴展,將會出現人類自身的「特修斯之船」的難題。


如果說對於一般事物來說,部分材料的逐一替換仍然不會改變該事物的本質屬性。而人體仿生增強技術則是從無論材料屬性還是功能結構上面都將極大地改變人類自然的身體狀態。


人類第一次有可能出現一批「超級」賽博格人類,而我們依然有可能遭遇《銀翼殺手》當中面對的人機衝突困境。這種困境倒不是人類對仿生人的追殺是否合理,而是擁有超級增強能力的賽博格人類與沒有經過改造的人類之間是否還能平等相處。


顯然,在現實世界中,由於地區發展失衡和財富分化的存在,一部分人自然會享受到比其他人更多的增強技術的改造和提升,身體優勢又能換來這些人在存活壽命、社會資源財富和行動範圍上更大的優勢,從而再次加劇這一社會不平等趨勢。


因此,賽博格人類和普通人之間的生存爭奪與社會地位之間的平衡一定將打破。這讓我們不得在技術應用的平等性上以及未來社會制度的再分配上進行提前的考慮和規劃。


不過,從正面上來說,我們人類第一次有機會克服自然選擇對於人類群體的揀選和淘汰。大量因為先天疾病和早發疾病的人群因為這些仿生技術和生物醫療技術的進步而得以存活,並有可能使其繁衍後代。這將讓人類儘可能保持多樣性的狀態,大量帶有身體殘障的人士也能為人類提供更多智識上的貢獻。



唯心主義的來說,人類智力的進化似乎也是大自然演化的結果之一。人類腦容量的發達,並由此創造出的人類技術文明,同樣也是大自然允許出現的一種選擇結果。只不過,與自然的通過一代代的基因選擇不同,人類正在採取一種全新的進化策略,即褒獎和支持那些以腦力發展為進化方向的選擇。


當然,這一結論確實帶有大量武斷和猜測的成分,我們並不能輕易斷定這樣的人類進化方向一定通向人類美好的明天。這更多也還是有一些杞人憂天,無論怎樣的結果也不會阻止今天的我們朝著技術能夠指引我們前進方向的腳步。


在這一點上,我們甚至會有點步履匆匆,心裡還有點急不可耐吧?

相關焦點

  • AI仿生科技--跨越時代的力量
    當前,隨著生物學、電子工程和人工智慧的進步,我們似乎正在找到人類的全新的進化路徑——仿生合成。對於因為先天疾病、意外等原因導致的肢體缺失,輔助假肢正在成為這些殘障人士的新選擇。AI仿生技術正在逐漸使人類的身體被重新定義和塑造,而這,正是人類發展歷史上全新的進化路徑。機器人行業迅速發展的如今,各種功能形態的機器人層出不窮,形態各異。
  • 仿生高分子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荷葉的這種疏水與自潔能力一直為人類所感嘆。近年來,仿生學家們對其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以期待這種「荷葉效應」能早日為人們所利用。日前,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獲悉,我國的高分子研究人員已經研製成功了這種具有超級疏水、疏油與自潔能力的人工仿生荷葉表面。
  • 進化史開始於人類創造了進化種,人類史終結於人類成為了進化種
    人的意識受到欲望控制,不能再遵從內心了,通過數據分析,確定自己想要什麼,最了解我的是AI,數據,人類終會被AI取代,時間問題。無用的人,無自主的人被AI控制。計算機算法,生物科技,潛能,創造,毀滅。進化歷史開始於人類創造了進化種,人類歷史終結於人類成為了進化種。萬物之網算法完善,增加知識來源。AI解決人類解決不了的問題。永生,幸福,是個技術問題。
  • EX仿生人形機器人 :細節無敵!最接近人類的AI | AIExpo名品匯
    由EX機器人公司自主研發的EX仿生人形機器人,即將於2020年8月14日在蘇州開幕的全球人工智慧產品應用博覽會上亮相。EX仿生人形機器人是目前國內最為尖端,最接近人類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在此基礎上,基於仿真皮膚高度柔韌性與可塑性,該機器人可以完美還原真人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無縫銜接至人類社會應用場景。該機器人在與人交流服務的過程中,可以通過AI雲端物聯網技術,實現對人的業務諮詢講解、智能問答、知識科普、機器人銷售等自動化無人服務。
  • 人類進化出了新血管,你可能沒趕上?
    生命之樹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生物不斷進化,人類也是如此,只不過進化速度緩慢而不易被察覺但是,最近研究顯示,從18世紀開始,在一部分人的體內會保留正中動脈,這是我們人類不斷進化的新證。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在過去的250年內,人類在這方面進化堪稱神速。如果按這個速度進化下去,那麼保有正中動脈的人將很普遍,到本世紀末,大部分人都將擁有正中動脈。
  • 仿生建築的新趨向
    新時代潮流  建築仿生已成為一種新時代潮流,也是建築文化的新課題。為了啟發建築合理創新,以及使城市環境達到生態平衡和持續發展,建築仿生學是一種重要手段。建築仿生學是根據自然生態與社會生態規律,並結合建築科學技術特點而進行綜合應用的科學。
  • 新發現的南方古猿化石可能使人類進化樹加倍
    現在,這個被忽視的人類祖先終於迎來了他自己的輝煌時刻。在衣索比亞工作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幾乎完整的頭骨化石,它恰好屬於這個失蹤已久的原始人。在原始人類中,除了智人,還有一些滅絕的親屬,它們共同構成了人類譜系樹。過去,南方古猿湖的化石主要來自下頜骨、牙齒和頭部以下的骨骼碎片。這塊化石來自380萬年前,非常完整,可以幫助科學家揭開從未在人們面前展示過的南猿湖的面貌。
  • 人類尾巴消失,是因為「用進廢退」?日本研發仿生尾巴有什麼用?
    人類尾巴消失,是因為「用進廢退」?日本研發仿生尾巴有什麼用?醫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返祖現象,是生物退化的一種表現,物種個體的身上出現了祖先的身體結構形態。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機械尾巴的出現完全是一種累贅,人類在進化的過程當中既然將尾巴退化,這就意味著他沒有出現的必要性,這不就是人類一種返祖的情況嗎?
  • AI人工智慧時代最新仿生設計
    為了獲得可能的最佳結果,神經網絡需要大量的信息來進行自我定位。這意味著可用的訓練圖像越多,它變得越可靠。由於這通常很耗時,因此自動擴充資料庫是一個好主意。此過程稱為數據擴充。通過少量修改一些源圖像(例如具有不同照明條件或視角)並複製它們,系統獲得了可以獨立工作的綜合數據集。
  • 臉書倆AI聊天機器人互聊,聊出一門人類無法理解的新語言
    有一天ai替代了人類繼續研究他們的ai,文明就這麼一次次進化!是的我確實是馬亮:機器人聊天軟體的基本原理就是儲存收集信息,開發者會將常用的詞句固化,然後設置磁性套索工具,當你對聊天軟體說早上好,他會回覆你開發者設置的原始回復,但是它會不斷積累新詞彙,然後篩選使用量最多的詞彙回覆你,它不不可能會分析情緒,所以它沒可能有情緒,它不會煩躁,不會憤怒,何來殺戮?
  • 可能顛覆人類未來的五大發明:10秒讓你不再近視的仿生隱形眼鏡...
    可能顛覆人類未來的五大發明:10秒讓你不再近視的仿生隱形眼鏡、滴眼藥就能治好白內障、可以移植的記憶……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者按】手機改變了人們的溝通方式、電腦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汽機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
  • 學者稱德國新發現類人猿化石可能改寫人類進化史
    德國古人類學家6日在德國蒂賓根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展示新發現的類人猿化石,稱這種生活在1162萬年前的類人猿可能改寫人類進化史,即將進化史上一個重要階段——直立行走的時間比人們原來認為的時間提前數百萬年。
  • 什麼是仿生建築?
    De Mestral從自然中汲取靈感,模仿和複製生物有機體的行為,被Janine Benyus在她的《仿生學——創新的靈感來自大自然》(1997)一書中推廣,這本書介紹了聯繫創造、人類創新與自然的三個方面。
  • 劉錦淮研究員:仿生傳感器研究將大大豐富人類的物質世界
  • Festo展示新產品「仿生雨燕」,重量只有42g,真正像鳥一樣靈活
    對於「兩腳獸」人類來說,像鳥兒一樣展翅高飛一直是一個夢想,所以在一百多年前人類便發明了飛行器,如今更是進化成飛機,讓人類輕鬆地到達世界各地。但是,如飛機一樣笨重的飛行器,其靈活性與真正的鳥類相差太多,於是人們一直以來都沒有放棄做出與鳥同樣靈活敏捷的飛行器。
  • 大自然啟發人類的智慧 仿生設計讓生活更有趣
    自然界的無窮信息傳遞給人類,啟發了人類的智慧,豐富了人類的才能。仿生設計是設計師塑造產品形態的重要方法之一,體現出設計師對自然地尊重與理解,形成了「綠色、生態、系統化」的設計思想。那麼今天,小編就從產品設計的視角向站友們解析仿生設計。
  • 人類進化樹又添新物種
    網易科技訊 5月28日消息,神秘化石揭示新早期人種的存在,這種大下巴的原始人類與「露西」共同生活在340萬年前。
  • 霍金:AI可能毀滅人類
    霍金:AI可能毀滅人類文 / Ben Dowell
  • 戰法仿生創新的「魔力」
    蜜蜂集群而出,狼群結伴而行,鯊魚成群遊弋……大自然中豐富的生命體運動形態也常常體現為特殊的、原始的「作戰規律」,而這些正是戰法仿生創新的起點之一。 仿生創新是最根本最能體現智慧的創新。自古以來,自然界就是各種軍事科學技術原理及重大軍事理論發現的活水源頭。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在觀察自然界野獸爭鬥的基礎上,發明了「圍獵」之術。
  • 人類進化史:200年後看宇宙的新人類
    據人類學專家稱,人類的進化將在未來發生戲劇性的變代,而未來的人類會是怎麼樣的,你想提前知道嗎?200年後的新人類,也許在《機戰(專區 官博)》中你將親身經歷「進化」過程! 人類偉大的進化 元謀人生活在距今170萬年,是迄今所知中國境內年代最早的直立人,屬於剛剛脫離動物型態,只懂得製作、利用簡單工具的原始人類,相比還在茹毛飲血的猿人來說,這是一個偉大的進化。而現代的人類則比起一千年前的古人,在身高和身體素質及腦區域開發,都有長足的進步。在不知不覺間,人類又經歷了一次次細微的進化,於是人類可以擁有製造航天飛船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