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賭》:避免2個認知偏見,學會3個決策方法,幫你提高決策水平

2021-01-14 楠悅讀

本文字數4846,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對賭》。

本書的作者是安妮·杜克,職業撲克世界冠軍,決策專家。曾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和英語雙學士、賓夕法尼亞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學位,博士期間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研究基金。

後因偶然機會成為德州撲克界職業傳奇女牌手,是唯獨一位同時獲得世界撲克系列賽冠軍和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全國單挑撲克冠軍賽冠軍的女性選手。至2012年退役時,她贏得了一條世界撲克系列賽金手鍊,以及400多萬美元的比賽獎金。

退役後,安妮杜克結合自己在職業撲克賽中的實踐決策技能,繼續從事認知和決策心理學方向的研究,是在決策和風險領域廣受歡迎的專業演講家和決策戰略家,進行過上千次演講。她擔任萬豪國際、美國銀行、花旗集團等世界500強企業的決策諮詢顧問,同時還是「我如何做決策」網站聯合創始人,「課外全明星」。

在這本書中,作者通過職業撲克選手的高密度決策經驗揭示:面對不確定信息的科學決策,就是先計算各種選項的概率,然後再做判斷;決策是否成功,則有賴於能否規避影響判斷的各種偏見。

01、科學決策的依據

作者認為,在信息存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科學決策依靠於概率,而它最怕的就是只看結果來判斷決策好不好。

作者玩的是德州撲克,每個牌手拿兩張牌作為自己的牌,底牌只有自己能夠看到。然後陸續發出五張公共牌,公共牌每個人都能看到。每發一張公共牌,都需要做出決策,下多大的賭注,是跟著玩還是放棄。

等到五張公共牌發完,大家攤牌,誰能將自己的底牌和公共牌組合起來,形成最大的五張牌型,誰就獲勝。

這就是不確定性,玩的時候只能看到自己的底牌 ,對手的底牌是什麼不知道,並且只能看到發的公共牌,下一張公共牌是什麼也不確定。面對這種情況,作者說依靠的就是概率。

1、概率

概率就是事件出現的可能性。自己的底牌有百分之幾的概率可以打過對手,下一張公共牌有百分之幾的可能,幫你組成厲害的牌型,這些就是概率。

對手在拿牌下注時的種種表現,有百分之幾的可能是真的拿到了大牌,又有百分之幾可能是在虛張聲勢,這也是概率。各種概率組合起來,就會成為你在做判斷、做決策時的依據。

對職業選手來說,牌局上的科學決策,其實也就是在充分收集信息、考慮各種因素的前提下,對概率儘可能做出精確測算,最後做出獲勝概率相對較高、失敗概率相對較低的選擇。

作者的觀點是,不確定情況下的科學決策,就是測算概率、根據概率做判斷的過程。牌局是這樣,現實生活也是這樣。

比如,買股票。股票投資的選股決策,就是測算各支股票的上漲概率,然後做出一個概率較高的選擇。

2、偏見

用概率工具做科學決策,避免以結果為導向來做判斷。這種偏見過於關注單次的決策結果。

比如,在一局牌中,除非你的底牌和公共牌確定能夠組成最大的牌型,否則哪怕你這盤獲勝的概率是99%,你有可能還是會輸。因為1%的概率也可能會發生。

這意味著你的水平再高,對概率的測算再精確,對決策的判斷再厲害,也還是有可能會輸掉這一場比賽。再高的高手,也保證不了下一次一定能贏。

舉個例子:

作者曾在一次撲克錦標賽中擔任現場解說,一局牌進入了兩人對決階段,杜克根據自己的決策系統做出專業判斷,告訴觀眾,一名選手的勝算為76%,另一名選手為24%。結果,分發的最後一張牌讓僅有24%獲勝概率的那位選手變成了贏家。在歡呼聲和惋惜聲中有一名觀眾叫道:「安妮,你算錯了!」本著和這位觀眾同樣的心理,杜克解釋說我沒有算錯。「他的勝算是24%,而不是0。你需要清楚這24%意味著什麼!」

當我們以發生概率為依據做出決定卻得出相反的結果時,並不意味著我們是錯誤的,僅僅說明在一系列可預期的未來中發生了不可控制的意外。

這名觀眾,正是試圖用一次單次決策結果,來推翻和否定杜克的決策系統。而杜克的解釋有兩層含義。

第一,決策系統並不能保證單次決策的成功。

第二,較小概率的事件,依然是有可能發生的。

再比如,杜克在改行做諮詢之後,曾詢問一組客戶,他們過去一年做的最差決策是什麼。其中一名 CEO 懊惱地說,他的最差決策是解僱了公司總經理,在解僱之後一直沒能找到合適的繼任者,導致公司經營始終不樂觀。杜克在仔細詢問解聘理由和決策全過程之後,發現決策過程經過了反覆權衡和深思熟慮,也合乎管理邏輯。她判斷,決策本身沒大問題,也符合管理科學的決策系統。

沒有合適人選的局面,可能只是運氣不好導致的暫時現象。而 CEO 的懊惱正是因為他過分關注單次決策結果,甚至體現了不恰當的結果導向。

杜克認為,如果這名 CEO 帶著這種偏見,推翻自己本來不存在重大缺陷的決策系統,就有可能給公司帶來真正的大麻煩。

也就是說偏見會影響我們的心態,歪曲我們建立科學決策系統的努力。如果沉迷於一次兩次依賴於好運氣的成功,甚至可能根本不會去想辦法研究概率,建立科學的決策系統。

很多新手在憑藉運氣戰勝高手一次之後得意忘形,對高手的決策系統不以為然,而把下一次獲勝的希望寄託於下次的好運氣。如果總是這種心態,永遠不會進步。

我們都很難避免這種偏見。我們對於一個事件背後的決策體系是否科學,過程是否合理,並沒有那麼敏感。

杜克認為,這種心態源於人類的心理特質。人類對決策結果的觀察和判斷比較直觀,常常是依據直覺。

但對決策系統的分析,依賴於概率,就沒那麼直觀了。人的直覺對於概率恰恰是不敏感的。

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曾經在他的經典名著《思考,快與慢》裡,將人類的思維模式拆分為系統1和系統2。

系統1依賴於直覺,受很多偏見影響,往往不夠理性,但它速度較快,往往佔據主導地位。系統2比較理性,但需要主動控制,往往會被系統1掩蓋。

對決策來說,決策結果看得見摸得著,屬於系統1;決策系統涉及概率問題,複雜得多,也抽象得多,屬於系統2。人們常常以結果論成敗,正是系統1常常佔據主導地位的結果。

02、如何提高決策水平

作者認為無法提高決策水平,是受動機性推理的影響。也就是我們在決策中很難擺脫的一種思維慣性。我們在進行思考時,受先入為主的偏見影響,會下意識地尋找證據來證明和支撐。

也就是說我們在收集並且加工信息,然後計算概率,最後做出判斷,選擇成功概率最高的選項。

這個過程是需要理性和客觀的,不能被先入為主的偏見影響。如果腦子裡一開始就有了先入為主的想法,那接下來的計算和判斷,極有可能決策失誤。

1、避免動機性推理

舉個例子:

杜克曾經發現一個現象,大多數學生都對一種觀念深信不疑。如果開局起到的底牌是兩張相同花色的連續牌,哪怕這兩張牌本身的點數很小。比如,梅花6和梅花7,大家也會傾向於認為這是很好的開局,因為這樣有機會形成順子,甚至是同花順,而不再去認真考慮對手和公共牌可能出現的情況。

剛開始一個梅花6和梅花7,最後形成順子然後取得勝利的概率非常小。但大多數學生腦子裡,已經有了關於同花連續牌勝多敗少的觀念,這種觀念先入為主,讓學生陷入了簡單化的動機性推理。

杜克曾經問過一些堅信同花連續牌勝多敗少的學生,為什麼會這樣想。答案往往是,「每個人都知道啊」「我在電視上經常看到高手這樣取勝」。

這就是在為自己先入為主的判斷尋找論據。至於高手利用同花連續牌取勝的概率到底是多少,其實並沒有人做認真的思考。這樣的動機性推理慣性,會影響科學決策和判斷。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我們抽象概念的心理過程。

我們關於某件事情的概念或者說判斷,例如「同花連續牌勝多敗少」這個概念,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往往是我們在獲知某種說法之後,就先入為主地相信和接受這種說法,僅僅是在偶然的狀態下、有意願的時候,才會想著去驗證一下。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爾伯特發現,大量研究共同證明一個事實,人類是容易輕信的生物。

我們陷入動機性推理的慣性,放棄了科學決策所需要的理性判斷,正來自於這種容易輕信的本能。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解決輕信的本能呢?作者給出的建議是經常復盤。

2、經常復盤

也就是指棋局結束後,重演一遍對局時的招法,來檢查每一步的優劣得失。

提高水平的關鍵,很多時候並不在一次又一次的對局,而是在對局之後的復盤。一切涉及決策的事情,都可以採取復盤的方法。

為什麼復盤很有用呢?這是因為,通過復盤,你就能夠很好地回顧你的判斷和選擇,檢驗你的決策質量。

反覆復盤,認真檢驗,才能克服動機性推理的影響,打破先入為主的偏見,提高決策水平。

要注意的是,在我們復盤的時候,我們還需要避免一種偏見,叫做自利性偏差。

3、避免自利性偏差

所謂自利性偏差,是指我們總是傾向於將好的結果歸功於自己,將壞的結果歸咎於環境和其他因素。

比如,在路上摔了一跤,內心下意識的第一反應,多半是抱怨地面不平,而不是去考慮自己注意力不集中。

也正因為如此,根據大數據記錄,在多輛車發生交通事故的時候,91%的司機都會說,是別人的錯。

自利性偏差對於我們通過復盤改進決策具有巨大的破壞作用,特別是在決策面臨不確定因素的時候。因為像撲克這樣的不確定決策遊戲,結果難免會受到運氣影響。

如果我們在復盤時,被自利性偏差影響的話,就會將贏牌歸結於自己的決策成功,而將輸牌歸咎於運氣不好,或者對手起到了更大的牌。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的復盤就不會有效果。

4、情緒的影響

除了自利性偏差之外,還有情緒影響。人人都有情緒,尤其是面對那些失敗牌局和不成功決策的時候,要將錯誤完整重現,然後心平氣和不帶情緒地分析錯誤,其實是很困難的。

杜克說,剛剛進入職業撲克圈的時候,哥哥常常帶著自己復盤,但即便是在有人幫忙的情況下,杜克還是很難面對失敗,無法心平氣和地回顧和討論那些輸掉的牌局。

最後,哥哥實在受不了,只有想出一個變通的辦法,只對杜克贏了的牌局復盤,去回顧和討論,那些贏了的牌局,是否還有更加科學的決策,能不能打得更好。

5、求真的決策小組

對於情緒的影響和自利性偏差最好的辦法就是組建小組。杜克把它叫做追求真理小組。

目的是互相照應,一個好的決策小組就是成年人版本的結伴制。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在獲得幫助的情況下,也沒有任何人能夠完全克服我們在處理信息時的固有偏見。

但如果我們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組建一個求真的決策小組來討論我們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我們的偏見就會得到不斷的校正,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決策質量也會取得質的飛躍。

這樣一來,就可以儘可能地克服自利性偏差和情緒幹擾,保持冷靜客觀,驗證和評價每一步所做的決策,使復盤過程變成追求真理的過程,真正幫助你提高決策水平、改進決策體系。

杜克說,這個小組的人數不用太多,三個組員就夠了,這樣一來,如果兩人觀點產生對立,第三個人就可以當裁判。不過,即便只有三個組員,對組員的要求可一點也不低。

首先大家應該充分共享信息,確保觀點所依據的事實一致。其次,組員說到自己時要努力坦誠,評論別人時要努力客觀。

最後,小組鼓勵提意見,鼓勵批評和爭論,鼓勵不同意見,但提意見要負責任,不能瞎提,不能提毫無建設性和可行性的意見。

6、時間旅行法

簡單來說,就是將過去或未來的自我放入等式並不會使時空連續體瓦解。我們的過去或未來版本的到訪不僅不會把我們變成一團液體,還會幫助現在的我們更加明智地下注。

在做出決策時,將自己與過去類似決策以及未來可能後果相關的思考隔離開來往往會使我們陷入困境,時間範圍被扭曲時的即時思維造成的困境。

作為決策者,需要與自己的過去和未來版本進行碰撞。我們的心理時間旅行能力使之成為可能。

與責任性的事例一樣,這類交流有助於成就更好的決策:在決策中,對團體的責任性會使我們想像將來我們要與團體就該決策進行的對話內容。時常想像這段對話可以提醒我們保持理性。

比如明天有重要會議需要早起,已經很晚了就是不想睡,那麼,你可以想像一下明天早上開會遲到的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這種時間旅行,是幫助你做出正確決策的好辦法。

最後的話:

掌握了作者給出幾個決策方法,我們一定會做出正確的決策。

相關焦點

  • 《決策的智慧》:領導人決策3大步驟,教你快速做一個正確的決策
    因為經常我們是以任務為單位,買手機殼和買自行車都是任務,而且可能還因為手機殼能保護手機從而不自然的提高這項決策的價值,其實手機殼和摔手機沒有啥強相關。這也就說到了資源配給的第二個需要思考的問題,決策的價值到底怎麼衡量才較準確。實際上,很多事情是可以使用價值衡量的,有時是處於標準的混亂,有時是由於道德的尷尬,造成我們無法正確的判斷。從而也無法做出理性的決策。
  • 思考的技術:科學思考的3個方法,幫你洞悉事物的本質,有效決策
    要在掌握數據的基礎上,大膽地假設,努力求證,導出結論,這也就是他提及的科學的思考方法。大前研一老師告訴我們,思考的技術、方式跟收入直接掛鈎,這就是為什麼有人工作了20年之後,收入還是20萬,而有的人已經年薪百萬了。如果你想提高收入,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掌握思考的技術是關鍵。那就是要洞悉事物的本質。
  • 深度|3招,打破「錨定效應」的局限,避免社交的《傲慢與偏見》
    ① 不用任何計算工具,請你在5秒鐘內估計這個算式的值,看看你估計的值有多準。1×2×3×4×5×6×7×8=____?② 請你將一張紙從中間對摺,再對摺,摺疊100次以後的厚度大概是多少?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錨定效應」的邏輯和套路是:「你的答案是我做主」,要在短時間內計算那麼長數字是挺難的,但在5秒內我們容易得到1×2×3×4的數值,於是這個數字就是人們接收的第一信息,也就是「錨定效應」中的「錨」,以此來估算結果,所以導致和真實結果有很大差距。
  • 真相與錯覺:5個方法提升自我意識,幫我們達成目標,做出好決策
    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真相與錯覺》。作者塔莎·歐裡希 ,組織心理學家,《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1、思維盲點作者說我們的思維有盲點,分別是認知盲點、情感盲點。a、情感盲點比如,我們問你,這段日子你的生活有多幸福?從0到10打個分,你會打幾分?你會如何作答?
  • 光環效應:3個方面了解商業認知思維的陷阱,獲得理智決策的能力
    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光環效應》。作者羅森維,沃頓商學院博士,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戰略及國際管理教授,擁有25年商業及學術經驗,主要研究領域為全球戰略制定、跨國企業組織設計、行業分析和競爭、客戶服務。曾在惠普任職七年,並在哈佛商學院執教六年,為微軟、戴姆勒-奔馳、雷諾等著名企業提供顧問服務。
  • 員工培訓:如何制定以數據為依據的業務決策
    這種由數據驅動的生產率提高方法對於管理決策至關重要。利用業務管理分析可以幫助你快速識別和解決可能出現的任何問題。它使你能夠創建預測模型並開發必要的優化技術,以制定戰略性,數據驅動型管理決策。3.最大限度地提高員工的滿意度和保留率許多沒有接受他們期望的職業培訓的員工傾向於加入另一家提供更好學習和發展機會的公司。
  • 職場中如何做出科學的決策?四個步驟讓你做出正確的決策
    今天想和大家討論一下如何決策,人的一生中其實沒幾次機會可以做決策,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循規蹈矩的常人,並非開拓者。在職場中,老闆給你一個任務,你下意識的便會根據前人的經驗,或者自己之前的習慣進行操作。這個並不是決策,兩個東西一個質量好,另一個質量差,你選擇了質量好的這也不是決策。真正的決策是面對無法辨別優劣時,做出正確的選擇。可是我們生活中大多都是按部就班,讓幹啥就幹啥,也很少會思考是否有其他不同以往的選擇。
  • 如何做到理性決策,帶你走進行為金融學
    但系統2有個缺點,就是非常耗費精力,我們的大腦很懶惰,除非你經常刻意訓練,大部分時候大腦都更願意走捷徑,直接採納選擇系統1的判斷結果。 所以理性與非理性,這並不是說智慧高低的不同。有些人智商很高,但他更習慣採用自己系統1的結果,就會成為一個非理智的人。
  • 認知心理學:情緒化決策是可怕的,如何才能作出理性決策
    大腦裡的背景知識我們先來看以下2張圖,你分別看出了什麼?我們再來看如下這張圖03:圖03沒錯,這是一個人在騎馬,你應該一眼就能看出來,之所以能看出是一個人在騎馬,是因為你大腦裡面事先有了」人騎馬「的場景,你在生活裡面或者電視裡面一定已經見過人騎馬的場景,這些常見的場景被你存儲在大腦裡面,形成了你的背景知識,形成你的認知。
  • 如何利用「心口不一」做出正確決策?教你讀懂「態度攻略」
    假如兩位小朋友爭吵的時候,A媽媽的反應是這樣的:「你兒子教得真好,自己受了傷,還主動扶起我家兒子,真是個樂於助人的好孩子!」那麼,B媽媽的反應肯定是笑逐顏開,然後會說:「這是應該的,小孩子受點傷很正常,你家兒子也像個小男子漢,摔倒了也沒哭。」
  • 第十章 獨特的決策思維
    他曾經說:『要服從你的直覺而避免從眾。』但這種直覺並不是賭徒的直覺,而是綜合經濟現象作出經濟決策。」   索羅斯的直覺能力,還表現在他的自保能力上。自保能力是一個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在投資市場上,使用投資槓桿可以在投資方向正確時產生極佳的效果,但是如果預測失誤,就會遭到淘汰。這時投資者常常遇到的問題是,如何在冒風險的同時還能保證自身的安全。
  • 靠AI而不是數據決策,才是人類進化的方向?
    數據提供了能夠做出更好決策的信息;處理是提取這些見解並採取行動的方法。人類和AI都是處理器,但各自擁有著完全不同的能力。為了了解如何更好地利用每一種方法,回顧人類自身的生物進化和知道決策是如何在工業中演變的,也許能有所幫助。就在50到75年前,人類的判斷力還是商業決策的CPU。
  • 思維模式:做出明智決策的最佳方法(上)
    延伸閱讀: 思維模式:做出明智決策的最佳方法(中) 思維模式:做出明智決策的最佳方法(下) 本指南將探討你需要了解的有關思維模式的一切知識。 2學會更好地思考 3建立思維模式網格 4思維模式 一般思維概念 物理與化學 生物 系統 數學 微觀經濟學 軍事與戰爭 人性與判斷 什麼是思維模式? 思維模式是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
  • 如果人的判斷靠不住,我們該怎麼做決策?
    以上這些戰略決策有一個共同特徵:它們都是評價性判斷。要做出此類艱難決定,人們必須將大量複雜的信息總結成多個競爭性選項的分值,或關於是否選擇某條路徑的決定。戰略決策往往需要將複雜的情況濃縮提煉、化繁為簡,從中找出唯一的前行之路。人類的判斷極不可靠,因此一切評價都容易出錯。此類錯誤可能源於已知的認知偏見,還有可能是隨機性錯誤。
  • 彼得·德魯克:人事決策遵循的5個步驟
    總的來說,他們做出的決策,平均成功率不超過33.3%,最多有l/3的決策是正確的,l/3沒什麼效果,還有l/3徹底失敗。 雖然人事決策的平均成功率不高,但也有一些管理者的人事決策做得近乎完美。在「珍珠港」事件發生時,美國軍隊裡的各個將領都已經超出服役年齡。
  • 《隱藏的自我》:3個方面幫你打破局限及謬誤,提高自我認知
    《隱藏的自我》是提高自我認知的一本絕佳讀物。作者大衛·伊格曼以進化的眼光,用豐富的實驗、經典案例、前沿科技,輔以哲學性的思考,循序漸進,逐步深入,帶我們一窺人體中複雜又重要的器官——大腦。我們的希望、夢想、 恐懼、靈感、迷戀、幽默感和欲望,都源於大腦這個奇怪的器官,當它改變時,我們也會隨之改變。
  • AI幫你做決策
    在瞬息萬變的戰鬥中,如何做出正確的決策非常重要。最近,數據分析師 Philip Osborne 提出了一種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提升英雄聯盟中團隊決策水平的方法,並將其開源。該方法不僅參考了大量真實遊戲的統計結果,也將當前玩家的偏好計算在內。
  • 一張表格教你輕鬆做出正確決策!
    郭兆凡的邏輯課程裡面,就介紹到了一個方法,叫做「賦值法」,通過三個步驟,形成一張表格,來幫你做出決策:1、列出考慮因素,並按照重要性,給每個因素分配權重。2、根據每個因素,為每個備選方案打分,也就是賦值。3、分數與權重相乘,最後相加,得出每個備選方案的分數,選出分數最高的方案。
  • 關於決策的書籍推薦,這本書科學決策必讀
    市面上你能找到的關於決策的書籍並不算多,而又能完完全全聚焦在決策這門專業和話題的恐怕又是少之又少。筆者曾看過太多掛羊頭賣狗肉的伎倆了,乍一看書名,似乎是與「決策」有關,而等你真正讀下去的時候才大呼上當:這都寫的是什麼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啊!其次,這本書關於科學決策的講解非常專業。如何做好決策,本身就不是一件靠想當然就能做成的事。良好決策的背後是大量的科學原理與專業理論。
  • 【智能與法】陳姿含:公共算法決策的法律規制(二)
    對算法決策中立性的否定,和透明度的需求分析說明將公共算法決策納入法律規制的必要性。但是算法決策的合法性問題的核心不在於它比人類更加不透明,更加複雜或者更加具有偏見,如果是這樣,那麼對人類決策起作用的問題機制經過一系列的修改,即規則的精細化將起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