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環效應:3個方面了解商業認知思維的陷阱,獲得理智決策的能力

2021-01-08 楠悅讀

本文字數3980,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光環效應》。

作者羅森維,沃頓商學院博士,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戰略及國際管理教授,擁有25年商業及學術經驗,主要研究領域為全球戰略制定、跨國企業組織設計、行業分析和競爭、客戶服務。曾在惠普任職七年,並在哈佛商學院執教六年,為微軟、戴姆勒-奔馳、雷諾等著名企業提供顧問服務。

本書以包括思科、IBM、諾基亞在內的諸多國際頂尖企業為例,條理清晰地列舉了經常蒙蔽我們的很多假象,還在最後給出了具體的建議和解決方法。

01、為什麼會受光環效應的影響

什麼是光環效應呢?光環效應是我們的一種主觀印象,就是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這種效應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我們呢?

舉個例子: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做了一個研究,讓上級軍官評價下屬。這個研究要求軍官從智力、體力、領導力和性格等多個方面給下屬打分。軍官們一致認為,那些相貌堂堂、身姿挺拔的士兵,肯定射擊也是百發百中,個人品德更高尚,意志力也更強。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一方面表現優秀,在旁人看來,他就似乎擁有了一個強大的光環。

作者認為,這個現象一點都不偶然,實際上在很多時候,人們對外界事物的判斷,總會受到光環效應的影響。

比如,2001年,在「9·11」襲擊發生後,美國發動了伊拉克戰爭,這個國防政策在當時受到了民眾的廣泛支持,美國總統小布希的支持率大幅度提升。美國公眾一致支持他們的總統,這並不讓人意外。然而,贊成總統調控經濟的人數比例也從47%上升至60%。那為什麼人們支持總統國防政策的同時,還會支持他的經濟政策呢?原因就是人們受到了光環效應的影響。美國民眾給總統套上一個光環,從而在各方面對他都有良好印象。畢竟,對許多人來說,認為總統在國家安全方面多謀善斷,卻對經濟調控束手無策,這樣的想法令人有些難以接受。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是,要麼小布希是一個好總統,什麼政策都是明智的;要麼他就是個不合格的總統,什麼政策都有問題。這樣才能維持自己判斷的一致性。到2005年,公眾對伊拉克戰爭的支持率開始下降。與此同時,關於總統各項指標的支持率都開始出現明顯的下降,甚至連「領導才能」這種短期內不可能發生變化的指標,也在2個月內從原來的54%降到了45%。這足以表明各項指標其實都是互相依存的。人們普遍認為,一方面表現好,那麼整體都好;一方面表現差,那麼整體都差。這其實就是受到了光環效應的影響。

那光環效應和商業理論有什麼關係呢?作者認為,很多商業著作都是利用企業業績優秀這個光環來對讀者施加影響的。一家公司優不優秀,判斷依據是公司的財務數據。公司贏利了,就說是公司的管理水平先進,團隊凝聚力強,企業戰略目標清晰。我們就會認為,這些公司的方法是對的,我們應該向它們學習。如果虧損了,那一定就是管理者缺乏戰略眼光,公司的管理跟不上時代等等。我們要避免成為這樣的公司。真是這樣嗎?

作者認為,這其中沒有必然的聯繫。這只不過是人們受到了光環效應的影響,強行給財務數據好的公司找出的原因罷了。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思科是著名的上市公司,2000年,它的市值達到了5500億美元,成為當時市值最高的公司。思科的CEO約翰·錢伯斯在當時可以說是所有商業人士的榜樣。於是各大商業媒體和商業作家開始分析,思科成功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比如思科的成功取決於CEO錢伯斯的管理,高超的銷售技巧,還有一系列令人的戰略收購。我們應該學習思科的哪些方面呢?比如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戰略眼光,以用戶為中心等等。但到2001年,思科的股價大規模滑坡,從80美元降到了不到14美元。一年的時間,4000多億美元的市值就蒸發了。接著商業評論家和商業作者又總結了一套思科失敗的原因,比如思科不注重用戶體驗,盲目收購和擴張,錢伯斯缺乏戰略眼光等等。所有值得學習的地方突然就變成了應該引以為戒的地方,所有成功的原因也突然變成了導致失敗的原因。

這反映出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好公司真正成功的原因也許根本沒有人知道,我們只是習慣找一些簡單的規律,來解釋發生的一切罷了。媒體和專家研究大量的數據資料,結果無非也就是將各種光環疊加。所以說如果我們要分析研究一家公司,首先就要認識到光環效應的影響。

02、我們受什麼蒙蔽

在書中,作者為我們列出了9種假象。我們來看一下其中兩種,分別是因果關係的假象、長盛不衰的假象,和光環效應一樣,這些假象也會干擾我們的判斷力。

1、因果關係

在商業問題中,我們經常想要弄清一家公司業績優秀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除了避免光環效應以外,其中還有一個明顯的邏輯錯誤,就是沒有搞清其中的因果關係,我們經常受到因果關係的迷惑。

什麼是因果關係的迷惑呢?就是分不清什麼是因,什麼是果。這裡面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看起來一件事是促成另外一件事的原因,實際上很可能它只是結果。還有一種情況是,兩件事之間看上去是原因和結果,但實際上只有關聯性,不是真正的因果關係。

比如,員工滿意度高的公司能創造出優秀業績的想法聽起來合乎邏輯。畢竟,對公司滿意的員工會更願意努力超時工作,也更在意如何讓顧客滿意,更有責任心。但這真的是公司創造出優秀業績的原因嗎?也許是。不過也有可能是因為公司的業績好了,福利待遇、升遷空間、工作環境都會得到優化,那員工的滿意度自然就高了。

再比如,2006年,著名諮詢公司貝恩宣布,在1980年到2004年,標準普爾500指數增長了15倍,而貝恩的客戶業績增長了60倍。言外之意就是,只要聽從了貝恩的建議,公司業績就能比市場平均值高出好多。但是稍微仔細思考就會發現,數據顯示的是25年內的增長值,而大多數諮詢合約不過幾年,絕對不可能達到25年這麼久。也就是說,時間長度不一樣,不具有可比性。或者說,也許貝恩公司確實讓很多客戶的業績高於市場平均值。但是其中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只有那些業績好的大公司才請得起貝恩,而一般的公司根本請不起他們。

貝恩的諮詢服務和公司業績之間也許只有簡單的相關性,根本不構成任何的因果聯繫,而相關性能說明的問題極其有限。所以我們在平時看到任何商業理論時,可以想想作者提出的觀點和案例之間有沒有因果關係。

2、長盛不衰

在光環效應的影響下,我們還會產生很多錯覺,最典型的就是基業長青的錯覺。讓自己的公司永久地存續下去,也許是每個經營者的願望。

比如,商業暢銷書《基業長青》,就總結了一系列讓公司永葆活力的辦法。不過作者認為,所謂的基業長青也許就是人們美好的想像。不管那本書裡的論據多充分,看起來研究多縝密,他們的數據來源其實已經被光環效應汙染了。因為他們只列出最好的公司的數據,而無視那些已經不存在的公司。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著名的商業諮詢公司麥肯錫做過一個研究,他們統計了從1957年到1997年之間的上市公司,這些公司都是標準普爾500指數榜上有名的公司。只有74家公司在榜單上。也就是說另外的426家都隨風而逝了。它們要麼被市場淘汰,要麼被收購。而剩下的74家中又有幾家的業績高於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水平呢?只有12家。其他的公司雖然還活著,但是日子並不好過。

那怎麼解釋這種現象呢?其實很簡單,這就是市場規律。企業發展的原動力就是創新,而新企業創新的結果就是不斷淘汰舊的企業。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說,資本世界中最基礎的競爭力就是創新。不管是產品、服務還是經營方式,創新的本質就是降低同類產品或服務的價格。但是這種能顛覆自己以往商業模式、不斷創新的公司,實在是少之又少。

如果從更廣闊的角度來看,那些失敗的公司也在市場中貢獻了他們的價值,某個公司輝煌之後走向平庸也是符合市場規律的。所有的規律都在表明,一個公司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是很難持久的。也就是說那些能讓公司基業長青的經驗,別的公司很難複製。當然,也有極少數的企業能做到一直持續的發展,不過這樣的企業太少了。

03、如何學習優秀企業的成功經驗

我們應該如何向優秀的企業學習,對於這個問題,作者給出了兩方面的建議。

1、運用批判性思維看待商業理論

每年市場上都會湧現出大量的商業書籍,怎麼創新、怎麼打造企業文等等的書籍都有。作者說,要用懷疑的思維模式思考讀和看到的東西。因為市面上有很多濫竽充數的理論。所以面對各種各樣的商業理論,帶著批判性的思維去看,就會變得尤為重要。怎麼訓練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呢?

那就是多向自己提問。我們看到一個新的觀點的時候,不要急著去否定它,也不要急著全盤接受,而是先問問自己,這個觀點的來源是哪裡,作者的意圖是什麼,論據是否充足,論證是否合理,有沒有受到前面所說的光環效應的影響,等等。

2、擁抱商業世界的不確定性

商業世界天然帶有不確定性,這和科學是完全不同的。我們學習其他公司的成功經驗的時候,很多時候會忽略它們成功的偶然性。作者認為,也許根本沒有什麼神奇的公式或是確定的方法,能解釋一個公司的成功。商業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好的決策不一定能帶來好結果,不好的結果也不一定就是錯誤決策的產物。

因此我們要接受這種不確定性,抵制僅僅根據結果劃分功過的傾向。任何出色的戰略都有風險。也許在一家公司行之有效的方法,放在另一家公司就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在商業世界中,機遇、運氣與好的戰略和執行,同樣重要。優秀的管理者會把自己的成功大部分歸功於外部的形勢,而很少歸功於自己的能力。

那麼怎麼去擁抱不確定呢?就是用概率思維去思考問題。什麼是概率思維呢?就是尊重事情的複雜性和模糊性,在決策的時候充分考慮收益與風險,儘可能地把各種因素都考慮進來,再計算每個決策成功的概率。用這種思考方式做判斷,不能保證你的每個決策都一定是正確的,但是能大大提高你做出好決策的成功率。

最後的話:

我們的商業思維被一系列假象左右,作者希望我們能帶著批判的眼光閱讀商業書籍,不被假象左右,他們內心深處的幻想和天真的希望能被現實衝淡。

相關焦點

  • 如何擺脫
    光環效應的困擾?
    書名:《光環效應:商業認知思維的九大陷阱》 作者:[美]羅森維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鄭渝川 上世紀90年代,IT企業思科曾經是華爾街的寵兒,2000年3月思科以5500億美元市值超越微軟
  • 如何擺脫光環效應的困擾?
    書名:《光環效應:商業認知思維的九大陷阱》  作者:[美]羅森維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上世紀90年代,IT企業思科曾經是華爾街的寵兒,2000年3月思科以5500億美元市值超越微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值錢的公司。
  • 必須規避的六個認知陷阱
    必須規避的六個認知陷阱   在對外部信息篩選解釋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在感知過程中產生錯覺和幻覺,進而直接影響到決策和判斷的準確性
  • 商業閉環設計:一個系統性商業思維獨立思考的閉環設計能力
    大部分人很難去分析和理解透徹這些讓我們困惑的事情背後的本質原因,這可能是因為我們還沒有養成系統性的商業思維獨立思考能力,通過這種獨立思考能力幫助我們合理評估個人和團隊能力以及對自己和周圍環境的預期,進而幫助我們進行科學合理地判斷和和決策。
  • 如何做到理性決策,帶你走進行為金融學
    又比如投資中就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上漲股票人們就會對他讚不絕口,並覺得他會一直漲下去,可能實際上並沒有深入了解這家企業,依然會想當然的覺得他充滿優點,下跌的股票人們就會對他嗤之以鼻,並覺得他一文不值。 這種先入為主的情形是有據可依的,即光環效應,這一效應使得我們更容易信任和賞識第一印象好的人或物。
  • 3個方法教你避開巴納姆效應陷阱|職場新人如何給自己準確的定位
    這就是巴納姆效應的來源。舉個例子,你的上司跟你說:「你的能力不錯」,你心裡會非常認同。但假若上司跟你說:「你在處理客戶關係方面的能力不錯」,你就會反駁,心裡會想:我還有其他的優勢,這個不是我最大的優勢。因為巴納姆效應的影響,人們更傾向於認同籠統的、一般化的描述,而不是具體細節化的描述。也就是因為這種心理傾向的影響,人們對自己的認識和定位出現了偏差。
  • 扭曲你思維方式的6種認知效應
    然後,我們將看看6個扭曲你思維方式的認知事件,並介紹一些幫助你保持控制的應對機制和方法。 什麼是認知影響? 它們有時被稱為「認知扭曲」,與以某種方式扭曲的思維模式有關。研究表明,認知效應可以作為應對人們生活中不良事件的一種機制。 它們通常通過負面鏡頭被扭曲,導致習慣性思維錯誤。
  • 經驗主義的陷阱:談談需求探索中的認知偏差
    經驗主義認為感性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一切知識都通過經驗而獲得,並在經驗中得到驗證。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往往需要警惕調入「經驗主義」的陷阱中。本文作者為我們列舉了一些常見的認知偏差,並且分析了應該如何消除認知偏差。
  • 這7種廣泛存在的認知偏差,影響了我們太多的決策
    許多植根於人性本能中的非理性心理和行為,在日常生活中主導著我們作出決策,有的是一些不易覺察的心理效應,有的僅僅是不算太顯著的認知偏差,但是在設計和實際產品當中運用,則常常呈現出極為驚豔的效果。可得性偏差同樣是一種廣泛存在的認知偏差,用戶認為自己熟悉的、更容易獲得的信息在複雜的系統中發揮著更大的作用,主觀上忽略其他的部分。可得性偏差和熟悉定律(也就是曝光效應)有些許共通的地方。可得性偏差在金融領域有著巨大的影響,許多準備上市的企業會在上市前夕吸引大量的新聞報導,讓投資者在信息的狂轟濫炸之下不知不覺地去關心,無意識地去了解,並最終購買這支股票拉高股價。
  • 《決策的智慧》:領導人決策3大步驟,教你快速做一個正確的決策
    今天,第一管理學派要推薦給大家的是《決策的智慧》,作者是諾瑞納赫茲。這不是一本關於決策的通識理論書,而是重於日常實踐和一些商業決策的書,本書是關於生活和商業中的:決策的思路、資源分配以及實施執行。接下來,反思自己的態度,要達到決策的目的,自己是處於一個什麼位置,靜下心來問自己兩個問題,第一個:這是我想的還是我必須的;第二個:我關於這個決策的義務是虛構的麼。問題,是獲得正確答案的第一步,也是自省的絕佳工具,正如一句名言:問題創造現實。
  • 思維模式:做出明智決策的最佳方法(上)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思維模式是人們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模式化、程式化的「心理結構」,對個人乃至於組織的行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像查理·芒格所說那樣,「80到90個模式在讓你成為精於世故的人的因素當中所佔分量達到了90%。」
  • 查理·芒格:讓管理者終身受益的15個思維模型
    他們在商業活動和個人生活中是如何做決策的?我們發現聰明的人善於將問題「分塊」,然後再對各個模塊使用已有知識框架去分析和解決。,當你猶豫不決時,可以想一下:10分鐘後,自己是怎麼看待自己現在的決策,依然保持一致亦或會後悔;10個月後,你又會如何思考自己10個月以前的這個決策;10年後,自己如何看待自己這個10年前的判斷與決策。
  • 《稀缺》學會這3個方法,4個效應,普通人更可能擺脫貧窮的困擾
    1993年,獲得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科學、數學和經濟學3個學士學位。1998年,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埃爾德·沙菲爾(Eldar Shafir)1988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認知科學博士學位。古根海姆獎獲得者。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研究領域涉及認知科學、判斷與決策、行為經濟學等。
  • 3招,教你避免「海格力斯效應」陷阱,過上幸福生活
    在生活中,與另一半經常吵架,心理怨恨對方的時候,就應該停下來,給自己做個心理診斷。利用合理情緒療法「ABCDE」法則,了解造成自己情緒困擾的根本原因,自我調節心理情緒。減少情緒困擾,減輕因生活中的錯誤而責備別人的傾向。
  • 《對賭》:避免2個認知偏見,學會3個決策方法,幫你提高決策水平
    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對賭》。本書的作者是安妮·杜克,職業撲克世界冠軍,決策專家。曾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和英語雙學士、賓夕法尼亞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學位,博士期間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研究基金。
  • 深度|3招,打破「錨定效應」的局限,避免社交的《傲慢與偏見》
    簡單的來說,就是人們常常會因先入為主的思維做出的第一決策,但往往第一印象接受的事物是單方面的信息,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從而在這個限定的條件下做出的決策行為會產生優先效應,並不真實可靠。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絕大多數人會忽視「錨定效應」,容易被表象所影響,思維被它操控,做出下意識的決策。當我們在「錨定效應」的控制下,做出的判斷往往與事實存在巨大的差異,為了我們在生活中不被其所左右,我們應深刻認識並有意識的去進行刻意練習,以減少「錨定效應」帶來的負面行為。
  • 【實戰方法論】:如何用科學思維,貫通商業實戰,一通百通
    是通過假設+驗證,不斷讓我們的「主觀」符合「客觀」,讓意識變得客觀和開放,降低決策失誤率。 商業競爭,最終拼的就是我們的認知/戰略眼光。戰略不對,戰術層面的綜合運營能力再高都沒用。我們永遠賺不到超出認知的錢。 這個思維看起來簡單,要運用得好,其實非常不易。 為什麼這麼說?
  • 營銷數位化,讓商業決策更科學化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怪獸先森,ID:Mister-sho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商業逐漸走向數位化已經成為了一個事實,但目前很多方面還不夠成熟,但我相信數位化全面普及的這個時間不會太久。
  • 真相與錯覺:5個方法提升自我意識,幫我們達成目標,做出好決策
    研究表明,95%的人認為足夠了解自己,然而真正擁有自我意識的人數佔比不超過15%。作者指出洞察自我是一項可以培養的技能。她通過對《財富》500強企業及其高管的實地考察和研究,並結合數百項研究成果,揭示了關於自我認知的謬論與陷阱,告訴我們對自己有哪些誤解,如何發現內心的自己,如何讓他人告訴我們關於自己的真相。
  • 直覺能力——大腦教育七個認知層級塔之一《童教》
    這種直覺的能力就是松果體的高級能力。心平氣和的人,直覺能力會比較發達,精力旺盛的人直覺能力也會比較發達,兒童時期直覺能力也會比較發達,思想單純的人直覺能力也會比較發達。我們前面提到的,蘋果公司的賈伯斯就是通過禪坐進入深度的定靜之後,完全不依賴邏輯思維,單純依靠直覺來做出準確的商業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