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光環效應:商業認知思維的九大陷阱》
作者:[美]羅森維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上世紀90年代,IT企業思科曾經是華爾街的寵兒,2000年3月思科以5500億美元市值超越微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值錢的公司。無論財經類暢銷書還是各家媒體,對思科讚譽有加,其CEO約翰·錢伯斯也被譽為「天才CEO」。2000年9月,網際網路泡沫破裂之後,思科神話破滅,對思科的解讀立馬轉向:高頻收購被質疑,思科企業文化被認為是妄自尊大,「天才CEO」更是被指責為不懂經營。
羅森維在其所著的《光環效應:商業認知思維的九大陷阱》書中指出,在社會和商業領域,人們的認知不可避免地受到光環效應影響,在光環效應情況下,我們往往放棄自己的思考,從而遭遇嚴重的投資損失。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戰略及國際管理教授羅森維認為,人們對於商業的種種看法、觀點甚至經過精心梳理分析得出的結論,尤其是關於卓越的企業、大公司、市值快速增長公司的成功奧秘,以及陷入危機、衰退、市值迅速跌落的公司的失敗教訓,很大程度上都是不準確的,往往是「事後諸葛」式的原因分析。
在社會和商業領域,人們的認知很難避免受到光環效應的認知傾向的影響。光環效應很大程度上是有用的,比如,當我們在外旅行而無法判斷哪家餐館好時,往往會選擇在本地光顧過的同一連鎖餐飲企業;許多用人單位在選錄新職工時,會傾向於選擇優秀員工的母校畢業生。
但問題是在光環效應產生作用的情況下,我們往往放棄了自己的思考。當我們慣於相信財務績效數據,並想當然地相信數據較佳的企業擁有的各項優勢,據此推斷股價抬升,這一系列的評估和判斷就很可能是錯誤的,有可能帶來嚴重的投資損失。
書中援引已故的領導力研究專家、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教授詹姆斯·邁因德爾的話,商業圖書和報導基於業績對優秀管理者和公司提出的分析,揭示出的優秀領導力的內涵,如清晰的目標、高效的溝通、準確的判斷等,其實是高層管理者、大公司的共同特徵,只要觀察者足夠細心,總會找到支撐這些特徵判斷的現實依據,從而為良好業績提供佐證。
但幾乎所有的大公司,都不同程度上存在研發、銷售等業務脫節,管理者與員工存在心理距離,某些員工對客戶的尊重程度不高等問題;而高層管理者通常會將主要精力集中在戰略、資本運作、人力資本領域,這完全可以被解讀為脫離業務一線。如果某個企業效益不好,這些問題也就很容易成為失敗的合理解釋。
究竟什麼樣的企業才算是一家好公司?本書分析了企業文化、顧客導向的光環,指出商業報導和研究常常錯誤地將關聯性與因果性混為一談。也就是說,因為公司業績良好,然後發現這家公司重視比如員工培訓,就推斷這是公司取得良好業績的關鍵,這種推斷方法顯然是有問題的。要擺脫光環效應,正確衡量員工培訓、高管培訓對於公司業績的影響,在選取公司樣本時,應當注重隨機性,並將培訓總開支、人均培訓天數、培訓機會覆蓋範圍與業績範圍、增幅及持久性進行對照。
書中也談到了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問題。一些研究者曾以數據證明,企業社會責任會帶來更好的業績。作者認為「可能良好的環保記錄、產品安全性高、社會投資的確能幫助提升業績,但也有可能情況正好相反,因為成功企業在社會責任上能進行更多投資」。也就是說,按照通常邏輯,我們也可以認為,業績更好的公司,才有足夠多的資金用來履行社會責任。
無論管理者還是投資者,都需要擺脫流行的商業報導和研究所製造的一種假象,那就是符合卓越標準的企業可以長盛不衰。實際上,根據經濟學家的研究,證實從1971年-1980年業績優秀的美國頂尖公司(回報率達39%),在1989年後回報率降至21%。作者解釋說,在市場環境中,由於「模仿、競爭、徵收的侵蝕性作用」,高利潤總會下降。書中指出投資者尤其容易陷入好公司長盛不衰的假象,錯誤地認為企業只要遵循簡單準則就能取得優良業績,從而建立起不切實際的投資回報預期。
作者指出,流行的商業圖書往往輕視戰略抉擇風險。無論分析多麼細緻,也是基於過去的、靜態化的數據。更重要的是,許多公司的特徵其實多年保持不變,但應對市場、顧客需求等方面挑戰的能力卻存在不確定性,有時判斷出錯會帶來一連串的嚴重後果。
什麼樣的公司才是好公司?本書的結論是,能夠尊重現實複雜性和模糊性,在得意時謙遜,在失意時堅持。如果企業、企業家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會比較好地兼顧公司內部和外部的壓力,重視市場、顧客、技術等因素造成的不確定性,敢於冒險但絕不狂妄,敬畏風險但能克服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