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老敖讀書,今天分享的是《稀缺》這本書,關於作者塞德希爾·穆來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哈佛大學行為經濟學領域重要領頭人。
與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等人聯合創立非營利性組織ideas42,致力於利用行為科學幫助人們解決社會問題。
出生於印度農村,7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1993年,獲得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科學、數學和經濟學3個學士學位。1998年,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埃爾德·沙菲爾(Eldar Shafir)
1988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認知科學博士學位。古根海姆獎獲得者。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研究領域涉及認知科學、判斷與決策、行為經濟學等。
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彼得· 戴蒙德和著名心理學家阿莫斯·特沃斯基共同開展過「貨幣幻覺」方面的研究。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假設你的手機裡有99%的電,你當然不會在乎掉的那1%;但倘若你手機裡的電只有1%,你就會很在乎那1%。這句話聽起來特別對,但仔細想想,是有問題的。
就比如說,你為什麼非要把自己逼到整天拿個只剩下1%電的手機出門的地步呢?你就能不帶個充電線?不能帶個充電寶?何必要把自己逼到那麼稀缺的地步呢?
《稀缺》,這本書很有意思,它解決了當下的幾個痛點:
為什麼窮人越窮,富人越富?(馬太效應)
為什麼月末總是沒錢花?
為什麼總是缺錢,缺時間缺精力?
長期稀缺的人,會不會傷害到自己的思維?
一:什麼是稀缺
關於什麼是稀缺,《稀缺》一書給了個定義,就是「擁有」少於「需要」的感覺。
比如我現在有10萬塊錢的存款,但我需要1000萬,我是稀缺的,但如果我只需要3萬,我絕對是富足的。
所以一個人在社會上生存,想要不稀缺只用做到兩點:第一,提高自己的物質。第二,降低自己的欲望。
但書裡說的稀缺不僅僅是客觀上的物質稀缺,而是一種稀缺心態。稀缺心態本質上比稀缺物質更可怕,這就是網上很多有人喜歡說的「窮人思維」。
稀缺狀態,能給人帶來專注紅利。這句話的意思是短時間內集中精力爆發出高度的注意力,讓我們高產出地工作,我們會在專注紅利的幫助下把剩下的資源用得淋漓盡致。
比如,做事的時候,想要更投入,可以給自己設立一個截止日期。這個效果是非常好的。所以稀缺並不是完全壞,合理運用稀缺,能讓自己的效率變高。
書裡舉了幾個例子,比如一盒巧克力,總是剩下最後的幾個是你覺得最好吃的;再比如假期的最後幾天,我們會格外地珍惜時間!女朋友跟你分手的最後一天,你才會覺得這姑娘不錯。
這都是稀缺帶給我們的專注紅利。
有些人說,這些稀缺原來還有好處,那我每件事情都拖到最後再做,其實不是的,這樣的專注雖然短期內能帶來一定的好處,但是如果長時間處在這種稀缺心態,對人有非常大的傷害,會把一個人徹底的託向貧窮,託向一個惡性循環。
二:長期稀缺帶來的四種結果
稀缺造成的後果,不僅僅是因為我們會因擁有的太少而感到不悅,而是因為它會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會強行侵入我們的思想之中,這很可怕。通常稀缺會產生四種效應。
第①種:管窺效應
什麼叫管窺?就好像你通過一根管子看東西,這時候只能看到管子裡面的東西,管子外面有什麼你都看不見,英文中通常用這個詞形容一個人目光短淺。中文喜歡講井底之蛙,人一旦面對稀缺,就總是更傾向於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關注的事兒上面,請注意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是最關注的事情。這個很可怕,會讓我們的大腦降維,越來越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管窺效應會改變我們做出決策的方式,你會把重要的事情放在一邊,只關注著急的事情。比如你早上有跑步的習慣,你知道這個習慣是很重要的,因為身體才是最重要的;但工作開始忙了,你就不做重要的事情了,你開始做工作,做你覺得著急的事情。但是從長期來看,對身體的投資才是最重要的,這個你心裡也清楚,但是在稀缺狀態下,你就會做出損害長期價值的一個決定。這就是典型的管窺效應。
我們可以做個思想實驗,挺有意思,就是把人分成兩組,第一組問:請問那些東西是白色的。
第二組問,除了牛奶之外,還有那些東西是白色的?你猜哪組回答出來的更多,答案是第一組,因為當你說出「牛奶」這個詞,就造成了管窺,這就是心理學上常說的抑制。
所以書裡也做了個大膽的結論:對一個事物的過度關注,會抑制你的意識。就好比你跟你老公或者老婆吵架,當你吵架的時候是不是想到的全是他的壞處,沒有一個優點,然後越吵越生氣。
所以稀缺會導致管窺效應,讓我們只關注眼前狹窄範圍內的緊急事情,管子之外在重要你也不會去關注,也會被抑制,從而你會抑制陷入一個緊急的狀態。這樣的狀態很難進行多角度的分析問題。
第②種:稀缺還會導致借用
什麼是借用呢,就是我自己沒有,我要找別人借,別人如果不借呢,我就找未來的自己借,準確來說,就是一個人習慣性地透支未來的資源,比如說信用卡,花唄。這些東西幾乎是對個人財富百害無益的,那為什麼還是有人非要用呢?因為「稀缺」。所以,最好不要用未來的錢抵現在的債。
第③ 種:稀缺會導致沒有餘閒
所謂餘閒,就是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空間,書裡做了個比喻,你要去旅行,現在你手裡有一個箱子,你要把自己需要的都裝進去,洗漱用品,衣服,數碼設備,裝完之後你發現還有一些空間,然後你就可以塞進去一些不是那麼需要的東西,一些雜誌,零食,整個過程很愉快和迅速。
但如果你的箱子特別小,或者你總是把它填滿,這個時候就不那麼舒服了,你就開始權衡,開始比較,你一邊裝一邊想,「我是帶這個呢,還是不帶呢?沒裝幾件東西就塞不下了,為了騰空間,你可能還會把裡面的東西全部拿出來,然後在重新放,你會少了很多樂趣。
窮人為什麼感覺生活特別累,就是這種權衡的思維過程太多,花一塊錢都得糾結一下,這樣久而久之你的格局會越來越小,讓一個人產生大量的心智負擔,你做什麼事情都礙手礙腳,這些負擔會消耗注意力,消耗精力,進一步產生管窺效應,讓你之注重眼前的事兒,而忽視了真正重要的事情。
所以,人生有餘閒就變得特別重要,餘閒就是我們剩餘下來的,沒有利用上的時間,空間和金錢,這些看起來是物質,其實是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有了餘閒,我們的生活才能更加從容。
第三種:稀缺會引發帶寬的不足
什麼叫帶寬呢?帶寬(Band Width)就是心智的容量,包括兩種能力,分別為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稀缺會降低所有這些帶寬的容量,導致我們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還會減弱我們的執行控制力。
你可以把帶寬想像成一條高速公路,這條路有一定的寬度,而且同時行駛車輛的數量是有限的,比如一天馬路一般只能並排開四輛車,但如果超過四輛車就會出現擁堵,所有車輛的速度都會變慢,甚至還會出現車禍。
帶寬就是我們的認知能力,我們用帶寬去判斷別人的面部表情,控制情感和衝動,我們用帶寬讀書,進行思考,如果帶寬不足,就會讓人進入一種游離的遲鈍狀態。
作者和很多窮人對話的時候都發現他們其實很痛苦,這些人晚上睡不好,第二天就幹不好活。休息的時候不去補覺,因為自控能力很差,遇到難題的時候喜歡抽菸喝酒,讓自己進入麻痺狀態。窮人真正缺的不是時間,不是金錢,而是帶寬。
總結:
從以上這四點,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稀缺陷阱是怎麼形成的。對於稀缺者來說,因為沒有錢,所以注意力全部要集中在錢上,大腦裡所有的事兒都和錢有關,各種各樣關於錢的事兒都讓這個帶寬變得不足,變得衝動,失去控制,痛苦絕望,導致認知能力下降,做出更多錯誤的決定,比如借用,透支,最後進入還債的惡循環當中。
應該怎麼應對稀缺,把注意力放在真正值得的事情是,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不要把目光交給對手,要交給你的目標。無論你多忙都要盡力去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認知水平,當天的事情必須要當天完成,不要拖到第二天,做到日事日清,日清日高。永遠要記得明天還有明天的事情要做。
對於這稀缺書,你有什麼好的看法或者建議呢,歡迎在文章底部留言我們一起交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