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的判斷靠不住,我們該怎麼做決策?

2020-12-05 前瞻網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  丹·洛瓦洛(Dan Lovallo)  奧利維耶·西博尼(Olivier Sibony)

設想以下幾種情境:董事會考慮收購一家競爭對手,營銷團隊決定是否推出新產品,風險投資委員會在多家初創企業中選擇投資對象。

以上這些戰略決策有一個共同特徵:它們都是評價性判斷。要做出此類艱難決定,人們必須將大量複雜的信息總結成多個競爭性選項的分值,或關於是否選擇某條路徑的決定。

戰略決策往往需要將複雜的情況濃縮提煉、化繁為簡,從中找出唯一的前行之路。

人類的判斷極不可靠,因此一切評價都容易出錯。此類錯誤可能源於已知的認知偏見,還有可能是隨機性錯誤。人們也已認識到判斷的不可靠性,並對其加以研究,尤其是在招聘決策的環境中,很可能會出現誤判。

我們從豐富的研究成果和經驗中汲取靈感,提出一種實用性強、適用範圍廣的方法,以減少戰略決策過程中的錯誤。

我們稱這種方法為「居間評估方案」(Mediating Assessments Protocol, MAP)。

戰略選項如同崗位候選人

面試是最常用的員工遴選工具,在這方面的研究中,關於評價性判斷準確度的信息浩如煙海。

大多數公司仍然使用傳統的(非結構化)面試進行整體評價。面試官一開始就抱著開放的心態,收集求職者信息,然後得出結論。

然而遺憾的是,有大量證據表明,在非結構化面試中,面試官會做出失之偏頗的評價,而這幾乎沒有什麼預測價值。這是因為面試官會為求職者建立一個心理模型,俗稱「印象」。心理學家證實,這一過程存在三種局限性。 

1. 過度連貫。心理模型通常比他們要評估的現實更加簡單連貫。比如說,作為面試官,如果我們假定某位求職者性格外向,往往就會提出一些能夠證實這一假設的問題。

2. 先入為主。通常,我們會在面試流程的初始階段,根據有限的證據快速形成心理模型,隨著新事實逐漸浮現,再慢慢修改這種模型。因此,第一印象能夠對我們給他人做出的總體評估及面試結果產生異乎尋常的影響。

3. 權重偏見。我們的心理模型通常不會為每個相關事實賦予其應有的權重。我們可能會低估某些重要信息,或者相反,抓住毫不相干的因素小題大做。

例如,一位面試官可能僅僅因為某男性求職者身材高大、嗓音低沉,就誤認為他具備卓越的領導才能。

人們很容易認識到招聘中的這些挑戰。出於這個原因,我們並不指望全體面試官都青睞一位求職者——我們常常會綜合考慮多位面試官的意見。 

許多人並未充分意識到的是,我們在制定戰略決策時,同樣會形成上述心理模型,因而存在相似的局限性,並產生相似的結果。

我們能從結構化面試中學到什麼

關於員工遴選的大量研究已得出結論:相對於非結構化面試而言,通過結構化面試做出的決策更加準確。

1956年,正在以色列軍隊服役的丹尼爾·卡內曼開發了早期版本的結構化面試。

當時他發現,面試官給出的整體評級很難有效預測新兵在未來的成功概率。於是,他用針對六種屬性的獨立評分取而代之,即責任感、社交能力、精力水平、守時性、獨立思考能力,以及當時被稱為「男子漢自豪感」的特質。

事實證明,同基於非結構化面試的直覺性評價相比,這些評分的簡單平均值能夠更準確地預測新兵的整體表現。

多年以後,卡內曼反覆強調這一發現的重要意義:將整體評價推遲到結構化流程結束後再進行,直覺判斷的準確性就會大大提高。

如今,以色列軍隊仍在使用結構化面試,谷歌(Google)、亞馬遜(Amazon)和麥肯錫(McKinsey)等公司亦然。

在結構化面試中,面試官必須先對幾個關鍵屬性進行評級,然後才能做出最終評價。各個屬性的分數將作為居間評估,即中間評級。它以預先確定的標準化方式生成,以便儘可能以事實為依據。然後,再以這些評級為基礎,得出最終評價。

結構化決策的核心要素

MAP是一種結構化方法,它使得戰略決策像結構化面試那樣,建立在居間評估的基礎上。它有三大核心要素。

1. 預先定義評估。決策者必須確定一些居間評估項目,也就是找出對最終評價至關重要的關鍵屬性。

例如,在決定是否收購某公司時,評估項目可能包括預期的收入協同效應或管理團隊的資質。這與招聘委員會在創建崗位描述、概括該職位的必備成功特質時所遵循的流程類似。

2. 採用基於事實的獨立評估。權衡戰略選項某一維度的人既不應相互影響,也不應該被選項的其他維度影響。他們的意見應該以現有證據為基礎。

這種方法類似於條理清晰的結構化面試流程——面試官僅根據求職者對相關問題的回答在各個關鍵屬性上打分,並利用預先確定的評判尺度來校準。

3. 居間評估完成後,做出最終評價。除非發現破壞交易的事實,否則只有在收購方對所有關鍵屬性完成評分,並拿到完整的評估概要後,才應該討論最終決定。

這類似於公司在決定是否錄用某求職者之前,先讓招聘委員會一一審查每位面試官對崗位描述的各項關鍵要求做出的全部評價。

使用居間評估可以減少決策的變數,因為它力求克服心理模型形成中的局限性。

構建戰略決策

我們來看看某大型公司考慮重大收購行動的案例。公司組建了一個交易團隊負責開展盡職調查。

首先,該團隊確定了關鍵主題——收入和成本協同效應、隱性負債、文化兼容性,等等。它為董事會準備了一份報告,每個章節描述一個主題。

在隨後召開的董事會會議上,董事長主持了一場全面徹底的討論,由各成員陳述自己對併購的看法並解釋理由。接下來,大家紛紛提問、回答,並深入討論各自的擔憂,最後投票表決。

這種方法既全面又專業,而且似乎無懈可擊。然而,在一個關鍵點上,它與非結構化面試類似:結論直接從大家對收購案的整體印象中得出,而這種印象是他們在思考信息時,自然而然地逐漸浮現的。

相比之下,在結構化決策中,領導者必須分別對各個要素明確評估,然後再以這些評估為依據做出決策。在上述潛在收購的案例中,決策將按以下步驟進行。

● 盡職調查如常完成。如果交易團隊工作出色,那麼它確定的關鍵主題就相當於必要的居間評估。唯一的新穎之處在於,交易團隊必須在報告每一章的末尾給出總結性評級。

每個評級都要回答以下問題:「且不論這個話題對整體決策有多重要,本章中的證據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支持或否決這項交易?」

就像結構化面試中對特定屬性的評分一樣,這裡的每個評級都應該僅以相應章節中包含的事實為依據,而不是基於就其他主題收集的數據。

● 董事會議程應按報告章節的順序進行。成員將依次審閱各個主題。根據各章節提供的數據,董事會成員先後以個人和集體的形式,思考應接受還是修改交易團隊對每個評估項目的評級。

● 董事會成員不得對收購做出概括性評論,直到居間評估完成。此刻,對所有評估項目的評級都會一一呈現出來。而只有到了這個時候,討論內容才可以轉向對交易的整體評價。最後,大家投票表決。

如本例所示,實施MAP並不會顯著增加決策的總負擔。交易團隊只需要多費一點點功夫,對盡職調查的每項主題做出總結性評估。

與常規流程相比,圍繞居間評估進行的董事會討論條理更清晰、重點更突出,但耗時未必更長,爭論也不一定更激烈。

採用嚴謹正規的結構來制定戰略決策,需要付出的成本並不高,但其優勢在於能夠讓決策流程井然有序,如此一來,重要事實被忽視的概率就降低了,而且大家更有可能縝密而自省地思考需要權衡的因素。

我們不建議對所有評估項目一視同仁。有些維度相比之下重要性較高,應該被設為決定成敗的評估項目,並首先接受評價。

例如,在評價一項新技術時,上市時間和成本等雖然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但評估該項技術究竟能否發揮作用才是重中之重。

MAP就是一種改進決策的方法。通過為決策過程建立秩序並減少某些眾所周知的缺陷,它確保了複雜決策的質量。

它簡單易學,增加的工作量極少,而且為高層主管留出了一些直覺判斷的空間。因此,對於任何旨在提高組織決策質量的領導者來說,它都會成為一件寶貴的工具。

作者簡介:丹尼爾·卡內曼,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Eugene Higgins心理學教席榮譽退休教授。他因與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在認知偏見方面的合作研究成果,獲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丹·洛瓦洛,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企業戰略學教授,麥肯錫公司高級顧問。

奧利維耶·西博尼,巴黎高等商學院(HEC Paris)戰略與企業政策學客座教授,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Sad 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Oxford)副研究員。

本內容有刪節

原文《巧用打分製做戰略決策》

刊登在《商業評論》2019年11/12月號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商業評論(ID:shangyepinglun)

本文來源商業評論,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語言類型影響決策判斷
    作為跨文化交流中最為基礎的工具,外語不僅為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提供了可能,還潛在地影響甚至改變著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決策與判斷:小到海外商品購買,大到國際風險投資,甚至是日常道德倫理判斷。面臨與天橋困境類似的情形時,為救五個人而犧牲一個人合乎道德嗎?經驗告訴我們,只要明白問題的意思,無論選擇是什麼,都不會受到描述問題的語言類型(母語/外語)影響。
  • Cell|決策判斷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一般我們會用置信度(Confidence)來評估所做的選擇正確的概率。對一個選擇其置信度的準確估計可以為生物行為帶來益處,比如面對危險時是應該決定戰鬥還是選擇逃跑,比如進入咖啡店選擇哪一種飲料或者如何管理股票投資等等。作為人類,我們一直在評估自己對感知、記憶和決策的信心,這是一種被稱為元認知(Metacognition)的自我監控和反思過程的一部分,是非常個人化和主觀的。
  • 樂亭人,如果發生地震,你們知道該怎麼做嗎?
    地震的發生真是讓人猝不及防 那麼,在地震來臨時 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 女子買房萬事足:他是靠不住的 房是跑不掉的
    女子買房萬事足:他是靠不住的 房是跑不掉的 原標題:   房子比男人更可靠  女子買房萬事足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閆肖鋒  本文首發於總第894
  • 如何利用GROW模型提升決策效率?
    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最後,我們只能把這個事情先放在一邊:我看還是明天再想想吧。 可見,我們的想法在這四個方面到處亂串,決策效率非常低。(見下圖)
  • 陳春花:理性決策的7個步驟
    管理科學具備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兩種特徵,因此進行管理決策的時候,我們不能簡單依據數據,也就是科學的方式來判斷,也不能夠簡單地憑藉經驗來做判斷,對於重大的決策,我們必須考量諸多的條件和因素,才能夠做出決策,而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理性決策的過程,我們必須力保所做出的選擇不能偏差太大。
  • 決策與判斷:直覺與偏差—錨定與調整
    個體的判斷是以一個初始值,或者說是「錨」為依據的,然後會進行並不充分的上下調整。事先的「錨」可以影響個體對自己完成任務的估計——進而影響他們在這些任務中的堅持性。
  • 機器學習實戰:決策樹原來這麼簡單
    總結:我們對於今天吃雞腿這個消息,越確定,那這個熵值就越小好了,通過吃雞腿我們來理解了信息熵,如果不理解的話,私信我,我儘可能更加簡便來解釋這個東東。決策樹與信息熵怎麼結合我們都知道,決策樹是有許多的屬性,分支組成,那在進行數據流向之前,怎麼判斷我這個數據該走向哪一條分支呢?這裡就要用到信息熵,信息熵可以對信息不確定性進行度量,也就是進行計算,我們通過對節點上的信息進行計算它的信息熵,對比熵值,熵值越小,證明信息就越確定,就選你了。
  • 演練︱如遇地質災害,我們該怎麼做?快來看看!
    演練︱如遇地質災害,我們該怎麼做?快來看看!我們怎麼預防呢?END內容:南川融媒體中心 (部分內容來自中國氣象科普)圖片:甘昊旻原標題:《演練︱如遇地質災害,我們該怎麼做
  • 憲法宣傳周來啦 水利人該怎麼做
    憲法宣傳周來啦 水利人該怎麼做 2020-11-30 14: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直銷要創新,直銷人該怎麼做才能跟上潮流?
    直銷要創新,直銷人也需要改變自己。具體該怎麼做才能跟上潮流呢,直銷人往下看。 直銷要創新,直銷人該怎麼做才能跟上潮流? 2、找到定位 對於直銷的事業來說,找到定位其實是對創業者的自我評估的結果,能夠真正地明白自己能做什麼、該做什麼、怎麼去做的一種協調。
  • B型血的人該怎麼做?
    身體過度肥胖影響到的不只是我們的外在形象,還有我們的身體健康。肥胖是很多慢性疾病的源頭,比如三高等心血管疾病。我們都知道,健康的減肥方式就是要管住嘴,邁開腿,少吃那些高脂肪高油脂難以消化的食物。每天堅持適量的運動,促進身體當中的熱量消耗。
  • 隨機對照試驗能讓企業做出更好的決策
    近年來,在企業決策領域使用隨機對照實驗越為普遍。假設你在谷歌的廣告團隊工作,需要決定廣告應該是藍色背景還是黃色背景。你認為黃色會吸引最多的點擊率;你的同事認為藍色更好。你是怎麼做決定的?在谷歌的早期,你們兩個可能一直在爭論這個問題,直到有人屈服,或者把這個決定推給老闆。但最終,整個谷歌的領導人都意識到,這些爭論和決定中的許多都是不必要的。
  • 全民英語推薦:如何判斷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
    要怎麼做才能分得清楚?So this next question is a really, really great one.這個疑問是想探清自己究竟是依據內心決策,還是依照理智行事,而我們又該怎么正確判斷?How do you know?到底怎麼做才能知道呢?
  • 天弘基金熊軍:用資產配置決策系統指導指數投資
    指數基金的資產配置作用重大  熊軍認為,指數基金之所以在資產配置中作用重大,在於其可以確定地用最低成本去獲取中等、甚至略超中等水平的收益,如果指數基金運作管理做得好,還可能取得一定的超額收益。  在熊軍看來,配置指數基金相當於用最小的成本執行了自身的資產配置決策。
  • 領導力價值:208秒,任何一個決策錯誤,155人死!
    這絕對是一連串生死攸關的關鍵決策,208秒,只有3分半鐘,任何一次錯誤的決策,都將導致155人命喪黃泉。而唯一可以讓155人活下來的決策,卻藏在任何人都無法想像的那一條裡。這155人能活下來嗎?在機艙內,空姐重複該指令。「準備!準備!低頭!防撞姿勢!」下午3:311549航班機頭抬起,以240公裡/小時的速度撞擊河面,滑行一段距離後漂浮在哈德遜河上,一號引擎脫落沉入河底。所有15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都倖存下來,只有5人傷勢較重。
  • 如果外星人明天將造訪地球,我們會怎麼做?
    但如果是最友善的外星人也能用他們的技術一勞永逸地徹底摧毀我們的文明呢?如果明天天亮,外星人即將來訪,那又會如何呢?我們傾向於將自己的理論應用於宇宙的其他部分,我們期待外星人能來訪,雖然我們還沒有走遍臨近的星球,除了在月球登陸過。
  • 風險社會中的科學決策問題
    信息技術、大數據等甚至會對我們獲取決策必須的準確和正確信息造成幹擾。就此而言,信息技術、大數據等對於我們的決策活動也會產生正負兩個方面的影響,以至於任何對技術的依賴都會犯錯誤。我們認為,人的行動是不可替代的,那些以為技術可以替代人的行動的人也許只適合去寫科幻小說,如果去談論科學技術的話,則是不合格、不勝任的。
  • 《對賭》:避免2個認知偏見,學會3個決策方法,幫你提高決策水平
    很多新手在憑藉運氣戰勝高手一次之後得意忘形,對高手的決策系統不以為然,而把下一次獲勝的希望寄託於下次的好運氣。如果總是這種心態,永遠不會進步。我們都很難避免這種偏見。我們對於一個事件背後的決策體系是否科學,過程是否合理,並沒有那麼敏感。杜克認為,這種心態源於人類的心理特質。人類對決策結果的觀察和判斷比較直觀,常常是依據直覺。
  • 機器學習中決策樹的原理與算法 | 科普
    樹中每個結點表示某個對象,內部結點表示一個特徵或屬性,葉結點表示一個類,而每個分叉路徑則代表某個可能的屬性值,而每個葉結點則對應從根節點到該葉節點所經歷的路徑所表示的對象的值。我們可以認為決策樹就是一種 if-then 規則的集合,也可以理解為它是定義在特徵空間與類空間上的條件概率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