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艾倫 範恩(Alan Fine)和格拉漢姆 亞歷山大(Graham Alexander)以及約翰 惠特摩爵士(Sir John Whitemore)一起工作,並共同發展出了一套流程—GROW,這套流程現在已經被全球的高管教練和組織設計專家廣為使用。GROW模型是一個引領人們更好地做出決策的地圖,它提供了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來幫助人們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創造專注、減少幹擾並最終提升表現。
讓我們來看看如何使用GROW模型。無論什麼時候,我們做決策最終都會經歷這四個階段。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四個關鍵方面:
Goal(目標):我們想做的事
Reality(現狀):我們所面對的狀況(或我們認為的狀況)
Options(方案):我們如何從現狀到目標
Will/Way Forward(行動):我們想採取的行動
但是,通常我們不會按照這個順序來思考每個方面。
我們可能從現狀開始:哦,我太不會照顧自己了!我吃垃圾食品,而且不健身。
然後想到目標:我真的想改掉我的壞習慣,這樣我能感覺好點!
然後跑到方案上:也許我該買些健身器材。
然後再回到現狀:不,我沒地方放,而且健身器材很貴。
然後再回到方案:我知道了,我可以去健身房辦個健身卡,約翰幾個月前就辦了一個,現在他看上去很精神。
然後再回到現狀:但是健身卡是一年的,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堅持一年,如果我不能,那就浪費了不少錢。另外,我什麼時間去呢?我工作太忙了,連陪家人的時間都沒有...
然後又回到目標:也許我可以只把吃得健康些作為目標。
然後再次回到現狀:但是這太難了!我的胃口這麼好。當我出差的時候,我很難買到健康食品。啊!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最後,我們只能把這個事情先放在一邊:我看還是明天再想想吧。
可見,我們的想法在這四個方面到處亂串,決策效率非常低。(見下圖)
但是,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方法來專注在這四個階段上,我們就可以大大減少幹擾,增加我們決策的速度和精準度,從而提升表現。(見下圖)
GROW模型能夠幫助我們按照「目標現狀方案行動」的順序逐一專注在這四個方面,從而把挑戰分解成難度較小並可完成的任務。
首先,我們專注在「目標」上:「我想實現或達到的目標是什麼?」。然後,把注意力放在「現狀」上:澄清當前的狀況,到目前為止我們所做的努力和得到的結果,識別出面臨的阻礙,並重新評估自己的目標是否現實。
接著,我們專注於「方案」:我們可以頭腦風暴出各種能達成目標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不要做評判,讓各種方法都湧現出來之後,我們再評估這些方案,判斷哪些方案可行,哪些方案能激發我們的信念(我們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和熱情(我們對正在做的事情感到激動)。
最後,我們專注於「行動」:判斷哪些方案是最佳行動方案,並推進以實現我們的目標。通過逐一有序地集中精力在GROW的每個階段,就幫助我們大大提升了決策效率。
GROW模型可以用來改善各個方面的決策:從決定公司的戰略,到搞清楚如何做一個好父母,或如何計劃你一天的安排。這不是什麼高科技,也不是什麼革命性的新方法或諾貝爾獎式的發現。
人們一直在設定目標,理清現狀,找出方案和決定行動。GROW模型只是給了我們一個更加有序且系統性的方法來幫我們優化以前做事的方法。事實上,就是因為我們對「目標/現狀/方案/行動」這些都很熟悉,所以才讓GROW模型運用起來更加實用和簡單。
GROW模型的問題列表
經過多年在各個領域運用GROW模型,我找到了在每個階段能夠幫助人們澄清想法的好問題。以下是問題列表:
GOAL 目標
我想解決什麼問題?
通過利用GROW模型,我想得到什麼結果?(我的SMART目標是什麼?)
如果我不採取行動,會有什麼後果?
REALITY 現狀
簡言之,現在的情況是怎樣的?
我做了哪些努力?結果怎麼樣?
對我來說,障礙是什麼?對別人呢?(如果別人與此事也相關的話)
別人會用什麼不同的方式來描述現狀?
我的目標是否可行?
OPTIONS 方案
想像一下,我可以做什麼來推進這個問題的解決?
如果別人加入進來,他們需要看到或聽到什麼,才能引起他們的關注?
反思自己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我該如何改進?
有沒有哪些方案是我特別感興趣需要進一步深入思考的?
如果根據目前的這些方案開始行動,我該怎麼做?
WAY FORWARD 行動
哪些方案是我覺得不錯並想採取行動的?
我該怎麼做?
我的阻礙是什麼?
我下一步做什麼?什麼時候開始?
避免常見的錯誤
不管問題是複雜的(就像艾裡克遇到的)還是簡單的(怎樣做好演講或時間管理),GROW模型都可以提供一種簡單易行的方式,來加快你的決策速度並提升表現。多年來,艾倫發現了可以幫你避免常見錯誤的一些關鍵點:
1.GOAL目標:確保目標S.M.A.R.T
符合S.M.A.R.T標準的目標才是有效的目標。S.M.A.R.T,即具體(Specific)、有意義(Meaningful)、可操作(Actionable)、實際(Realistic)和有時限(Time-phased)。並不是每個目標都要滿足這五個方面,但是每次通過這五個方面對目標進行衡量,你可以確保目標符合那些有用並且重要的標準,這樣就能幫助你更好地處理當前的問題。很多「目標」因為含糊不清而無法落地。
SMART
S.M.A.R.T的縮寫可以有很多變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S—具體的(Specific)、重要的(Significant)、延展的(Stretching)
M—可衡量(Measurable)、有意義的(Meaningful)、有激勵的(Motivational)
A—同意的(Agreed upon)、可獲得的(Attainable)、可達成的(Achievable)、可接受的(Acceptable)、行動導向的(Action-oriented)
R—符合實際(Realistic)、相關的(Relevant)、合理的(Reasonable)、有報酬的(Rewarding)、結果導向的(Result-oriented)
T—有時限(Time-phased)、及時的(Timely)、明確的(Tangible)、可追蹤的(Trackable)
不管用哪些詞,目的都是為了幫助人們對目標的理解更加深入。
通常,一個S.M.A.R.T目標需要一個可操作的行動計劃來解決問題。但是,很多時候人們忘了目標應該是接下來馬上需要做的事。
2.REALITY現狀:了解現狀要真實準確
我們在解決問題時,容易陷入我們認為的現實中。(我老闆很專橫而且苛刻,我所有的問題都是他引起的!除此之外,其他團隊成員也都不承擔自己應該分擔的工作!)我們很少從其他可能的視角來看問題。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在看待現狀時都不能做到完全客觀。我們往往都只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問題。但是如果我們能花些時間來了分析自己的想法,質疑我們內心的假設,努力去從其他角度拓展思考,會有更大的機會找到潛在的方案和真正管用的行動計劃。
為了檢驗我們對現狀認識的準確程度,覺察我們內心潛在的假設是個很有幫助的方法,尤其是當我們的想法中包括有指責和負面的念頭時(如:這都是他的錯!我什麼也做不了!)。在多數情況下,通過問自己:「我做了哪些事情之後,反而帶來了更多問題?」,我們可以讓自己對現狀有更真實的認識。
3.OPTIONS 方案:要做到真正的頭腦風暴
頭腦風暴最重要的規則是「不做評判,讓所有的想法都呈現出來。」當我們貿然去對一個想法下判斷或做評論時,我們就破壞了頭腦風暴的流程。結果,人們會進入防備模式,而且頭腦風暴所需的熱情和勢頭也被破壞了。這麼做會扼殺創意。相反,當我們能不做評判時,就創造了一個有助於協同並相互啟發好想法的環境。一個不可行的想法常常會引出另一個可行的想法。頭腦風暴意義就是讓自己跳出框框來思考。也就是說,除非所有的想法都呈現出來,否則別做出評判。
4.WAY FORWARD 行動:確保也符合S.M.A.R.T
如果行動計劃很模糊或不明確,你就不可能有效執行。因此,再次使用S.M.A.R.T原則可以確保你的行動計劃是可行的,還可以確保你選擇關注的方面是可以提升你的信念和激發你的熱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