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用漏鬥模型輔助數據診斷與決策?

2021-01-09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漏鬥模型基本上是做所有分析時都或多或少會用到的工具,本文結合一些簡化的虛擬案例,來跟大家說說如何利用漏鬥模型輔助數據診斷與決策?

先講個例子,來自肖恩埃利斯的《增長黑客》:

一家食品商店App的增長團隊發現了一個問題:App上線後,通過各種推廣,短時間內就獲得了19萬用戶,但是到最終在App內完成購買的用戶只有不到7000人。

是App的體驗不好?商品不夠有吸引力?其實很多產品也會有這樣的問題,好不容易吸引來用戶之後,如何讓他們真正開始持續使用,激活他們?

於是,這個增長團隊梳理出了用戶從下載打開到最終購買的整個體驗路徑,提煉出5個關鍵步驟,分別是:

下載和打開App;搜索瀏覽;將商品放入購物車;添加信用卡信息;完成購買結算。然後列出這段時間,每個步驟的實際人數,和對應的轉化率:

數據和對應的轉化率的結果很直觀,團隊成員發現:

大量用戶將商品放入購物車後沒有添加信用卡信息就離開頁面了(c到d為20%),但那些成功添加信用卡信息的用戶,在之後完成購買的比例很高(d到e為75%)。此外,許多用戶搜索商品數量並不多(a到b為30%),相比之下,下載App後特別活躍的用戶第一次打開時就瀏覽了很多商品(活躍用戶a到b的比例很高)。有了這個數據其實就能很清楚的看出:商品本身或者App的體驗沒什麼問題,能正常支付的用戶大部分還是完成購買了,但是添加支付工具的和結算體驗卻存在障礙。團隊需要嘗試讓用戶能更輕鬆的結算。同時,考慮新增用戶搜索量不高,還得嘗試鼓勵初訪者搜索和瀏覽更多商品,比如設置特惠賣場界面、改進引導文案等等。

當然,這是一個很簡化的虛擬案例,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中看出他們是如何應用數據發現和診斷問題的,在這裡面用到的很重要的一個工具就是「漏鬥模型」。

漏鬥模型及常用應用模型

所以,什麼是漏鬥模型?

漏鬥模型,aka漏鬥分析、轉化率分析,基本上是做所有分析時都或多或少會用到的工具。

我在網上搜漏鬥分析時,出來的文章或內容大多和網際網路運營或者數字營銷有關。但其實漏鬥模型應用的地方非常廣泛,包括但不限於:

財務分析(整個利潤表其實就是個漏鬥,比率分析);產品設計(診斷用戶一系列行為轉化率);廣告(流量監控、效果評估),品牌(認知-行為轉化)等等。當然除了開頭舉的那個用戶體驗流程的例子,漏鬥模型還有其他很多種應用。比如:

品牌認知-行為漏鬥

在衡量品牌知名度的時候通常會用三個指標:

Top of Mind:代表對品牌強定位(或者說佔據用戶心智的深度)的量化。提到XX品類,第一時間想到的品牌。比如「提到短視頻App,你第一個想到的是哪個App」,一個人可能會回答快手,另一個可能會回答抖音,但每個人只會有一個top of mind,最終可以統計各個品牌在用戶群體的心智中佔了多少領地。Un-Aided:代表對品牌弱定位(進入用戶心智,但還不夠深)的量化。提到XX品類,還能想到哪幾個品牌。比如「提到短視頻App,你還能想到哪幾個App」,一個人可能會回答抖音、快手…等數個App,但通常不超過5-7個。因為人的記憶/心智也是有限的。Awareness:代表廣泛的知名度。XX品類裡所有知道的品牌。比如「在短視頻App裡,你都知道哪些App?」,一個人可能會回答快手、抖音、微視、視頻號…等很多個App。關於這幾個指標基於心理記憶的解釋,也可以參考之前這篇《品牌的生理和心理基礎》中的部分內容。

關於行為漏鬥,根據行業/品類的不同特性,可以設置成各種指標,邏輯相關即可。可以用「以前用過-現在在用-最常用」,也可以是「以前買過-最近半年買過-最近1個月買過」,情況目的不同,搭建不同的指標。

可以通過抽樣調研問卷的方式獲得數據(認知這種比較心理層面的指標,主要還是靠問卷。不過行為指標,有監測數據會比用戶回憶更準一些),並對品牌/產品進行診斷。

比如這個例子:

AB兩個品牌在一波營銷過後,A品牌廣泛意義上雖然知名度高,但是很少有人能主動想起來A,有可能是A品牌雖然廣告到處打,但是宣傳的內容太平淡,沒有亮點,人們看完很快就忘了。

B品牌則可能是宣傳內容很不一樣,大家看到B的宣傳後印象深刻,但是由於媒體渠道選的不好,覆蓋的人群不夠,所以整體知名度要更弱一些。

AARRR漏鬥

除了前面提到的食品商店App的具體例子,其實包括黑客增長本身的核心模型AARRR其實也是一個漏鬥:

AIDA漏鬥

營銷中經典的AIDA(或者AIDAS等等變種)也可以通過收集對應的數據,套用漏鬥模型進行分析,廣泛應用於快消品、耐消品:

利潤漏鬥

財務分析三張表中的利潤表其實也是一個漏鬥,淨利潤率告訴我們漏鬥是比較直(中間損耗少,收入更多轉化為盈利,效益好)、還是比較斜,所以淨利潤率表示效益。

應用基礎與個體「私域」數據漏鬥

應用漏鬥模型做分析的基礎有兩個:

基於目的抽象出流程;數位化,有能力收集每個流程或步驟的數據。基於目的抽象出流程:比如想解決用戶從打開到下單的轉化問題,或者想讓用戶更順暢的體驗到產品的Aha時刻(即用戶體驗到產品最大價值的那個時刻),可以基於用戶實際體驗,抽象為「打開-瀏覽-詳情-加入購物車-下單-支付-反饋」這一系列流程。再比如從認知到購買的流程,被提煉為AIDA。

這一步聽起來簡單,好像只要按已有的模型或者實際用戶行為/認知的路徑梳理出來就行。但實際上有很多難點,比如產品/app的元素功能很多、用戶的行為其實很複雜,像例子中的電商App,實際上頁面層級會很多、用戶也可能會在各種頁面上「逛」。要如何梳理出關鍵步驟,構建有效的用戶路徑圖,並衡量其間轉化,其實是個難點。

還有像AARRR或者AIDA這種「大」模型,可以提供宏觀策略上的參考,但在精細分析,比如複雜媒體環境下不同渠道帶來的認知或者獲客時,如何取捨、如何處理不同漏鬥間的交集或者嵌套,其實都會有些難度。

數位化:抽象出流程後,就得拿到每個流程的數據,才好真正開始分析。對於企業而言,最好當然是建立自己的數位化體系、數據倉庫,監測自己的用戶/客戶全部行為數據。或者也可以藉助外部供應商的SaaS/Paas之類的數據平臺做部分業務的數位化。除了行為數據之外,也可以用問卷調研的方式獲得用戶態度或心理數據。

不過,其實數據存在於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對於小規模的活動,甚至個人,都可以靈活地應用這兩步。

比如個人在社群做文字或者直播分享,最大覆蓋多少人或多少微信群,有多少人觀看直播,有多少人評論,多少人轉發,直播後有多少人添加微信,有多人截圖分享,其實都可以量化,並且計算轉化率,還可以在不同場次/不同社群間對比。

哪怕是小賣部,其實也可以統計每天多少人流路過,多少人進店,多少人購買……並不一定非得是大公司才用得到。

局限和深入分析

漏鬥模型雖然很常用,但也不是萬能的。最大的局限在於,漏鬥分析是一個純診斷工具,也就是說它可以告訴你哪裡出了問題,但是即沒有辦法回答為什麼出現這樣的問題,也不能回答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通常還要結合消費者調研和更多的數據分析,來挖掘問題背後的原因以及探尋改進的方向。

而且,單獨做一個漏鬥其實往往看不出太多東西,很多時候要對比才有意義。

對外:和競爭對手比、和行業平均值對比。對內:自己的細分用戶在漏鬥各環節的不同表現;不同時段的漏鬥數據表現等等比如還是肖恩埃利斯,在問卷調查公司Qualaroo領導增長團隊時,通過深度分析和對比,對比「試用後購買產品的用戶」vs「試用後沒購買產品的用戶」之間的差異,發現:

購買的用戶在試用調查問卷系統時收到了至少50條反饋,而產品的Aha時刻(即用戶體驗到產品最大價值的那個時刻)正是用戶發現自己能回收足量的結果,並從中得到有指導意義的反饋。所以50條反饋是一個很重要的價值拐點,回收數據超過這個數,用戶就能感知產品價值。

於是他們做了很多試驗,來儘可能幫助用戶提升回收問卷的數量。比如視頻教程,指導用戶做更簡短且有效的問卷,以及在哪裡投放問卷回收概率高,比如推薦模板、推薦NPS等等,以及讓客服人員主動聯繫用戶提供發布問卷的建議。最終大幅提高了用戶激活率。

本文由 @Allen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數據分析的漏鬥模型?
    漏鬥模型,不僅僅是一個模型,更是一種可以普遍適用的方法論,或者說是一種思維方式。本文主要談談漏鬥模型的本質、漏鬥模型案例分析以及如何繪製漏鬥模型。漏鬥模型關於漏鬥模型,我認為本質是分解和量化。為什麼這麼說,這裡以營銷漏鬥模型舉慄。
  • 詳解漏鬥模型及如何通過行為設計提升轉化率
    漏鬥模型,是一種數據分析方式,是一個線性流程,更是一種普遍適用的方法論,或者說是一種思維方式。漏鬥模型是一個線性流程,從開始到結束,用戶在每一個環節,都會產生流失,就像漏鬥一樣。全文共分為5部分,預計閱讀時間15分鐘。一、概述漏鬥模型的概念最早由St.
  • 數據驅動決策的10種思維方式
    長漏鬥的特徵是涉及環節較多,時間周期較長,常用的長漏鬥有渠道歸因模型,AARRR模型,用戶生命周期模型等等;短漏鬥是有明確的目的,時間短,如訂單轉化漏鬥和註冊漏鬥。但是,看上去越是普適越是容易理解的模型,它的應用越得謹慎和小心。在漏鬥思維當中,我們尤其要注意漏鬥的長度。漏鬥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
  • 如何利用漏鬥地圖,讓轉化分析更精準
    提到轉化率,就一定要說產品和運營日常都會使用的漏鬥模型,用於分析各個步驟的轉化情況,但是,我們通常所做的漏鬥模型會相對簡單,只是起到分析最後結果的作用。實際上,當我們建立起精細的漏鬥地圖時,它能幫助我們清晰的了解產品的每個細節並使我們在進行產品優化時,做到有的放矢。
  • 「漏鬥模型」解析汽車購買決策
    為了更加全方位有條理性的分析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用「汽車購買決策的漏鬥圖」來一步步分析。購買決策漏鬥圖是商業分析經典模型。整個漏鬥圖是一套流程,是每一個消費者從開始考慮購買到達成交易所必須經歷的過程。與此同時,漏鬥圖也描述了每經歷一個過程都會有客戶流失。而分析每一步流失的原因,就可以從中窺探出銷量的成功與失敗之處。對於不同的產品,漏鬥圖的模型都不太一樣。因為不同產品的購買流程是不完全一致的。
  • 醫療大數據應用越來越廣,如何應對數據「欺騙性」?
    除了大眾所熟知的「系統誤差」,還有數據陷阱以及因模型的脆弱性所帶來的風險。Goodfellow等認為,對於機器學習模型,數據集中一些小的幹擾可能導致模型輸出錯誤的結果。如何發現醫療大數據挖掘分析中的陷阱,並採取相應的策略來減少醫療大數據的欺騙性至關重要。
  • 數據建模中分類與預測模型
    因此,利用量化平臺對多元化的數據進行提取,按照自身的分析模式搭建合理化的分析框架,自動化的得到針對基本面、技術面的分析結果的分析方法也開始逐漸火熱起來,這個結果根據需求既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目前這種量化建模的方式也已經在眾多私募、券商等中應用已久,但是對於大多數個體投資者而言,還是一個十分陌生的領域。
  • 前沿| 數據、模型與決策:計算廣告的發展與流變
    本文認為廣義的計算廣告包括了所有以數據和算法為底層技術的廣告形態,數據、算法模型與智能決策是計算廣告的三個基本研究維度。計算廣告基於數字媒體平臺的屬性變化而不斷發展流變,未來物聯網時代的計算廣告應是在獲取全域智能數據基礎上的全自動化用戶導航,智能算法的優化升級吸引用戶深度參與到廣告互動中形成參與式互動文化生態,並最終實現品效合一的廣告效果。
  • 一文探討可解釋深度學習技術在醫療圖像診斷中的應用
    通過比較黑盒模型和替代模型來解釋替代模型的決策,從而輔助理解黑盒模型。決策樹(Decision tree)就是替代方法的一個例子。可視化方法並不是構建一個新的不同的模型,而是通過可視化的方法,例如激活圖(Activation Maps),幫助解釋模型的某些部分。
  • 如何塑造性感的轉化漏鬥?
    轉化漏鬥是一層一層的梯形,上面最大,下面最小,流量上面進來,到下面變小了。常見的轉化漏鬥有幾種方式:AIDMA的模型常用於品牌廣告推廣。上面一層通過品牌廣告引起大家的注意,進而讓用戶對品牌廣告傳達的產品產生興趣,產生興趣開始渴望擁有,渴望擁有之後再通過不斷刷屏對產品形成記憶,最後行動、購買。
  • 客戶管理如何使用銷售漏鬥
    銷售漏鬥是一種常見的營銷理論,它通過模型將客戶的行為以數據的形式呈現,幫助企業和銷售人員發現銷售漏洞,調整銷售策略。什麼是銷售漏鬥?銷售漏鬥的全稱是「搜索營銷效果轉化漏鬥」,它科學地反映了機會狀態以及銷售效率的一個重要的銷售管理模型。銷售漏鬥體現的是銷售的過程,是一個線性的流程,企業能夠在每個環節發現流失的客戶,以此提升營銷策略。
  • 善用模型輔助決策——以準確預測疫情峰值時點舉例
    在海外疫情爆發的當下,我們洞察發展態勢,應用SIR模型對全球(除中國)的疫情最新發展情況進行擬合,模型預測確診人數將在4月中旬到達峰值。在海外疫情爆發的當下,我們洞察發展態勢,應用SIR模型對全球(除中國)的最新疫情發展情況進行擬合,模型預測確診人數將在4月中旬到達峰值,全球疫情有望屆時迎來拐點。 二、建模思路 我們借峰值時點預測這個案例,介紹研究中如何借用模型來幫助決策。
  • 深圳矽基糖網AI輔助診斷軟體獲準註冊上市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8月10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宣布,由深圳矽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深圳矽基」)成功研發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醫學影像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產品――「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底圖像輔助診斷軟體」(簡稱「糖網AI輔助診斷軟體」)獲準註冊
  • 手遊產品最常用的5種玩家行為數據分析模型全解析
    幾百個數據採集點、數百億級數據量,手遊產品的數據分析是怎麼做的?數據分析的基礎模型涵蓋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回歸分析、主成分分析、聚類分析、邏輯回歸、用戶細分等等,遊戲運營的數據分析通常依據AARRR海盜法則相對精簡,業內專注對留存、付費及活躍的幾個常用數據的分析。 這裡我們將介紹在遊戲數據分析領域常用的5種數據分析模型。
  • 常見的7種數據分析手段
    本文將為產品經理介紹數據分析的基本思路,並基於此,衍生出 2 個常見方法和 7 個應用手段,希望在數據分析的實際應用中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一、數據分析的基本思路數據分析應該以業務場景為起始思考點,以業務決策作為終點。
  • MemTrax機器學習分類模型有效應用於認知障礙的診斷支持
    我們主要研究目標是:驗證MemTrax 測試結果-識別正確率和反應時間,相關人口統計學和健康特徵能否有效地用於機器學習開發的預測模型對蒙特婁認知評估 (MoCA) 界定的認知健康進行分類(正常人群與 MCI患者)。以及上述機器學習模型能否有效地應用於臨床診斷確定的認知障礙患者嚴重程度(輕重度與嚴重性)的預測。
  • 真正做到臨床決策支持才是CDSS的核心要務
    在劉海一看來,CDSS建設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選型、應用、架構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雙引擎』把文獻的力量和醫院的最佳臨床實踐結合起來,既實現了知識的更新,又很好地利用了醫院的數據,沉澱了醫院的臨床智慧。」在「雙引擎」基礎上,北醫三院利用機器學習等人工智慧技術,建立診療模型,搭建預警系統,並構建了規則應用平臺、病歷質控平臺、知識檢索平臺三大平臺。
  • AI輔助醫療診斷 遠程會診挽救數百生命
    益體康CTO趙俊淋表示,對於遠程心電診療服務大部分能夠雲化的業務已經全部部署在AWS,涉及到患者信息的相關數據,會脫敏後上雲。但是部分醫院的應用是運行在內網的堡壘機或者防火牆之內的,這部分就需要益體康來自建完成。
  • 神策數據:《十大數據分析模型詳解》白皮書上線!
    今日,神策數據推出數據分析模型系列白皮書之《十大數據分析模型詳解》,基於多維事件模型,總結歸納十大數據分析模型,內附多種分析模型的實際應用場景案例!本白皮書由神策數據諮詢中心負責人徐美玲、宗海英、翟國帥等神策數據團隊成員共同完成。以下內容節選自該白皮書2017年,神策數據曾推出——八大數據分析模型,詳細解釋了各種分析模型的定義、適用範圍、分析思路、使用方法等等,一經推出,好評如潮。
  • 影像組學輔助磨玻璃結節診斷的研究進展
    本文就 CT 影像組學在輔助磨玻璃結節的診斷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綜述。正文隨著 CT 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肺結節的檢出率和惡性肺結節的比例均不斷升高[1],肺結節的良惡性判定對肺癌的早期診治意義重大,然而目前對肺結節的定性診斷仍有很多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