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驅動決策的10種思維方式

2021-01-20 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

很多人都說會數據分析的人比別人聰明,實際上他們「聰明」在擁有分析思維,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常見的數據分析思維。


以下10種數據分析思維可能不會瞬間升級你的思維模式,但說不定會為你以後的工作帶來「靈光一閃」的感覺,請耐心讀完,靈光一閃的時候別忘了我,你們的數據獵人DataHunter。



日常工作中,客戶分群、產品歸類、市場分級……許多事情都需要有分類的思維。關鍵在於,分類後的事物,需要在核心關鍵指標上能拉開距離!也就是說,分類後的結果必須是顯著的。


如圖,橫軸和縱軸往往是你運營當中關注的核心指標(當然不限於二維),而分類後的對象,你能看到他們的分布不是隨機的,而是有顯著的集群的傾向。

打個比方,經典的RFM模型依託收費的3個核心指標構建用戶分群體系:最近一次消費時間(Recency)、消費頻率(Frequency)、消費金額(Monetary)。


在R/M/F三個指標上,我們通過經驗將實際的用戶劃分為以下8個區(如上圖),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促進不同的用戶向更有價值的區域轉移。也就是將每個付費用戶根據消費行為數據,匹配到不同的用戶價值群體中,然後根據不同付費用戶群體的價值採用不同的策略(如下表)


分類思維的發展之一是矩陣思維,矩陣思維不再局限於用量化指標來進行分類。許多時候,我們沒有數據做為支持,只能通過經驗做主觀的推斷時,是可以把某些重要因素組合成矩陣,大致定義出好壞的方向,然後進行分析。大家可以百度經典的管理分析方法「波士頓矩陣」模型。



這種思維方式已經比較普及了,漏鬥分析分為長漏鬥和短漏鬥。長漏鬥的特徵是涉及環節較多,時間周期較長,常用的長漏鬥有渠道歸因模型,AARRR模型,用戶生命周期模型等等;短漏鬥是有明確的目的,時間短,如訂單轉化漏鬥和註冊漏鬥。




但是,看上去越是普適越是容易理解的模型,它的應用越得謹慎和小心。在漏鬥思維當中,我們尤其要注意漏鬥的長度。


漏鬥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漏鬥的環節不該超過5個,漏鬥中各環節的百分比數值,量級不要超過100倍(漏鬥第一環節100%開始,到最後一個環節的轉化率數值不要低於1%)。若超過了我說的這兩個數值標準,建議分為多個漏鬥進行觀察。

理由是什麼呢?超過5個環節,往往會出現多個重點環節,那麼在一個漏鬥模型中分析多個重要問題容易產生混亂。數值量級差距過大,數值間波動相互關係很難被察覺,容易遺漏信息。



我們觀察指標,不僅要看單個指標的變化,還需要觀察指標間的相互關係。有正相關關係(圖中紅色實線)和負相關關係(藍色虛線)。最好能時常計算指標間的相關係數,定期觀察變化。


相關思維的應用太廣了,往往是被大家忽略的。現在的很多企業管理層,面對的問題並不是沒有數據,而是數據太多,卻太少有有用的數據。相關思維的其中一個應用,就是能夠幫助我們找到最重要的數據,排除掉過多雜亂數據的幹擾。


如何執行呢?你可以計算能收集到的多個指標間的相互關係,挑出與其他指標相關係數都相對較高的數據指標,分析它的產生邏輯,對應的問題,若都滿足標準,這個指標就能定位為核心指標。

建議大家養成一個習慣,經常計算指標間的相關係數,仔細思考相關係數背後的邏輯,有的是顯而易見的常識,比如訂單數和購買人數,有的或許就能給你帶來驚喜!另外,「沒有相關關係」,這往往也會成為驚喜的來源。



一般說明邏輯樹的分叉時,都會提到「分解」和「匯總」的概念。我這裡把它變一變,使其更貼近數據分析,稱為「下鑽」和「上卷」。


下鑽,就是在分析指標的變化時,按一定的維度不斷的分解;而上卷是反方向的匯總。

下鑽和上卷並不是局限於一個維度的,往往是多維組合的節點,進行分叉。邏輯樹引申到算法領域就是決策樹。有個關鍵便是何時做出決策(判斷)。當進行分叉時,我們往往會選擇差別最大的一個維度進行拆分,若差別不夠大,則這個枝椏就不在細分。能夠產生顯著差別的節點會被保留,並繼續細分,直到分不出差別為止。經過這個過程,我們就能找出影響指標變化的因素。



很多問題,我們是找不到橫向對比的方法和對象的,那麼,和歷史上的狀況比就將變得非常重要。其實很多時候用時間維度的對比來分析問題,便於排除掉一些外在的幹擾,尤其適合創新型的分析對象,比如一個新行業的公司,或者一款全新的產品。


時間序列的思維有三個關鍵點:

一是距今越近的時間點,越要重視(圖中的深淺度,越近期發生的事,越有可能再次發生);

二是要做同比(圖中的連線指示,指標往往存在某些周期性,需要在周期中的同一階段進行對比,才有意義);

三是異常值出現時,需要重視(比如出現了歷史最低值或歷史最高值,建議在時間序列作圖時,添加平均值線和平均值加減一倍或兩倍標準差線,便於觀察異常值)。


時間序列思維有一個子概念不得不提一下,就是「生命周期」的概念。產品生命周期理論(PLC模型)是由美國經濟學家Raymond Vernon提出的,即一種新產品從開始進入市場到被市場淘汰的整個過程。用戶、產品、人、事都存在生命周期。




隨著計算機運算能力的提高,隊列分析(cohort analysis)這一方式逐漸展露頭腳。從經驗上看,隊列分析就是按一定的規則,在時間顆粒度上將觀察對象切片,組成一個觀察樣本,然後觀察這個樣本的某些指標隨著時間的演進而產生的變化。目前使用得最多的場景就是留存分析。


隊列分析中,指標其實就是時間序列,不同的是衡量樣本。隊列分析中的衡量樣本是在時間顆粒上變化的,而時間序列的樣本則相對固定。



循環/閉環的概念可以引申到很多場景中,比如業務流程的閉環、用戶生命周期閉環、產品功能使用閉環、市場推廣策略閉環等等。

業務流程的閉環是管理者比較容易定義出來的,列出公司所有業務環節,梳理出業務流程,然後定義各個環節之間相互影響的指標,跟蹤這些指標的變化,能從全局上把握公司的運行狀況,如脈脈的業務流程(如下圖)。有了循環思維的好處是,你能比較快的建立有邏輯關係的指標體系。



邏輯思維即明白價值鏈、明白各項數據中的關係,也就是因果關係。

該方法的關鍵在於明白其中的關係要求你對這項工作要了解、熟悉,要細緻和慎密,要清楚充分性和必要性的關係。 實際上也就是指:你需要哪些數據?如何獲得這些數據?數據之間的關係如何?這裡最常見的手段就是A/B test啦。


那麼如何細化一下這個概念?一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決策前儘量做對比測試;二是測試時,一定要注意參照組的選擇,建議任何實驗中,都要留有不進行任何變化的一組樣本,作為最基本的參照。現在數據獲取越來越方便,在保證數據質量的前提下,希望大家多做實驗,多去發現規律,可以按如下表格來做實驗。


指數化思維是今天分享的10個思維當中最重要的。許多管理者面臨的問題是「數據太多,可用的太少」,這就需要「降維」了,即要把多個指標壓縮為單個指標。指數化思維就是將衡量一個問題的多個因素分別量化後,組合成一個綜合指數(降維),來持續追蹤的方式。


指數化的好處非常明顯:一是減少了指標,使得管理者精力更為集中;二是指數化的指標往往都提高了數據的可靠程度;三是指數能長期使用且便於理解。


指數的設計是門大學問,這裡簡單提三個關鍵點:一是要遵循獨立和窮盡的原則;二是要注意各指標的單位,儘量做標準化來消除單位的影響;三是權重和需要等於1。

PS:獨立窮盡原則,即你所定位的問題,在搜集衡量該問題的多個指標時,各個指標間儘量相互獨立,同時能衡量該問題的指標儘量窮盡(收集全)。例如當運營人員考慮是否需要將自己的內容分發到其他平臺時,他可以採用指數化思維來整體評分。


10種數據分析的思維方式我們分享完了,當然在我們的工作中不只這10種,我們將會在以後的內容中分享給大家,除此之外如果大家有額外的好的數據分析思維方式,可以分享給我噢!


如果想知道如何結合業務深入去分析,那麼這門課很適合你


分析案例思維課程


這門課的特點:案例講解,由BAT數據分析專家帶你領略數據分析思維的樂趣,目前好評如潮,記住有了思維和方法論再去入門,這樣你定位更加清晰,後期也可作為自己思維的提升,多看幾遍

上線二月已近1700人加入學習


相關焦點

  • 如何創建數據驅動的企業決策和運營流程
    隨著企業業務轉向創新驅動,精細化增長,數據已成為大多數公司最重要的資產之一,全球頂級公司使用數據來支持其業務決策。統計數據顯示,排名前40%的公司的大多數業務決策(約70%)都是數據驅動的,即推動業務驅動決策的組織比本能驅動的組織更有經驗。它更容易達到行業的頂峰。
  • 思維模式:做出明智決策的最佳方法(上)
    編者按:思維模式是人們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模式化、程式化的「心理結構」,對個人乃至於組織的行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像查理·芒格所說那樣,「80到90個模式在讓你成為精於世故的人的因素當中所佔分量達到了90%。」為此,Farnam Street梳理了上百種常見的思維模式,按照一般思維概念、物理化學、生物、數學、微觀經濟學、軍事與戰爭、人性與判斷進行分類。
  • 靠AI而不是數據決策,才是人類進化的方向?
    如今,已經有許多公司適應了「數據驅動」的運營決策方法。但數據的作用是改進決策,想要發揮最大的作用,處理器才是關鍵。從「數據驅動」一詞就能看出,數據作為一股力量的背後是由人來管理和總結的。也有不少人認為人類才是最佳的「處理器」,也就是決定者。但想要充分挖掘數據中包含的價值,公司需要將人工智慧(AI)引入其工作流程,有時候甚至必須將人類剔除在外。
  • 【MBA思維】這7種思維方式,讓你的生活慢慢變好
    同一道題,尖子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有的人憋了幾天也一點思路都沒有;到了工作中,有人因為承受不住壓力就辭職,有人卻能調整心態轉換方式,發揮自己的長處……知乎上有個話題,「哪些思維方式是你刻意訓練過的」,有超過1300萬人次瀏覽,24萬人關注。
  • 數據驅動業務 新一代數據中心之靈魂
    【賽迪網訊】數據作為一種技術,是為應用而生的,最終會落到對具體業務的驅動上來。數據中心經過多年的發展,正在由數據的保管者和服務者轉變為數據的管理者和決策者,從被動的響應領導的要求轉變為主動向領導及各業務部門提供數據服務。這一職能的轉變,使得業務可以從數據上立即得以感知,業務可以用數據評價並由數據決策,也就是同方提出的用數據驅動業務,這也是新一代數據中心的靈魂所在。
  • 數據驅動的數位化轉型:從流程驅動到數據驅動
    用流程驅動的思路,通過定性的調研訪談,會議討論的方式來推進數位化轉型的方法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企業需求。很多時候,我們發現,這種訪談調研,分解到幾級流程,試圖通過經驗性的分析,所帶來的,很多時候,都是無止無休的爭論,博弈,各種出於自身利益角度的詭辯,而不反應真實的業務,達不到最終的轉型的目的。
  • 用數據驅動HR,虎彩做到了!(深度乾貨)
    將用數據驅動人力資源,落到了實處。這家企業是:虎彩印藝。虎彩成立於1988年,在2012年進入數字印刷的二次轉型之後,基於傳統的選育用留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對業務的支持變得非常受局限,虎彩管理層對HR由「職能運營」轉向「經營視角」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 構建快消企業決策大腦:從數據分析到智能決策
    一、快消行業數據系統現狀問題分析玄訊快消智研中心研究發現,大量快消企業存在著業務系統林立和大量數據孤島等問題,導致數據難以驅動業務運營。第一,快消企業各個系統間的數據分散未打通。眾所周知,快消行業營銷領域的業務數據模型紛繁複雜,快消企業所建立的數據化運營體系唯有支持多主題,多維度的組合探查,才能真正幫助快消企業管理者發現問題預起因的內在聯繫,進而快速做出相應的策略調整。另一方面,實現業務化的閉環體系,才能真正驅動數據有效指導快消企業的營銷活動,實現數據驅動業務增長。
  • 員工培訓:如何制定以數據為依據的業務決策
    不幸的是,高達62%的高管仍然更多地依賴經驗和直覺,而不是數據來制定業務決策。偶爾信任你的直覺是可以的,但是數據才是你的判斷標準,因為數字不會說謊。支持所有數字和事實的決定,將幫助企業盈利。讓我們仔細看看什麼是數據驅動型決策,數據對業務的重要性以及數據如何為你的員工培訓提供支持。
  • 前沿| 數據、模型與決策:計算廣告的發展與流變
    本文收錄於:《新聞大學》 2018年01期【內容摘要】計算廣告顛覆了傳統廣告從用戶洞察到效果衡量的方式,開創了智能營銷全鏈路的變革。本文認為廣義的計算廣告包括了所有以數據和算法為底層技術的廣告形態,數據、算法模型與智能決策是計算廣告的三個基本研究維度。
  • 絕對讓你尖叫的「13種」思維方式!
    能夠明白以下13種思維方式,才是擁有了真正的珍寶,你擁有幾個? 1.有個老人愛清靜,可附近常有小孩玩,吵得他要命,於是他把小孩召集過來,說:我這很冷清,謝謝你們讓這更熱鬧,說完每人發三顆糖。孩子們很開心,天天來玩。幾天後,每人只給2顆,再後來給1顆,最後就不給了。孩子們生氣說:以後再也不來這給你熱鬧了。老人清靜了。
  • 李彥宏總結AI時代5種思維方式:數據就像蒸汽機的煤,用AI思維做產品...
    「用AI思維去做網際網路產品,就是降維攻擊。」李彥宏認為,越早轉變思維方式,越能搶佔先機。 在重慶百度聯盟峰會上,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發表了名為《AI時代的思維方式》的演講。  他表示,網際網路時代,很多人講網際網路思維,後來有了移動網際網路,也有個移動網際網路思維,僅僅是網際網路到網際網路的時代,就已經有思維方式的轉變,何況是網際網路到人工智慧時代。
  • 數據驅動背後的「陷阱」
    「數據驅動」已經成為當下必須。更明智的進行決策,尤其是在自動化商業智能的賦能下,會帶來更高的ROI和更好的業績。從AI工程到超自動化,更多應用數據的有效方式出現,遍及所有商業領域,也被Gartner認為是「2021年十大戰略性科技趨勢」的重點。
  • 模型思維,一種更高級的思考方式丨21讀書
    斯科特·佩奇是密西根大學複雜性研究中心「掌門人」,著有《模型思維》《多樣性紅利》,他的「模型思維課」有超過100萬用戶在學習和使用。在新書《模型思維》裡,佩奇不僅講清楚了做一個多模型思考者在當今複雜社會的意義,還講解了二三十個模型,教我們成為多模型思考者,科學地使用模型進行思考。這是一個武器級的概念,想要理解它,你的思維方式需要先升級。
  • 2019年度管理科學部專項項目「神經科學驅動的管理決策與應用創新...
    一、科學目標   本專項項目將通過對現實決策者行為背後的神經信息的分析與探索,發展神經科學驅動的管理決策理論方法體系與應用創新。重點研究神經科學驅動的管理決策研究的基礎理論與方法、群決策機制與方法、智能信息系統優化設計的理論與方法、面向智能製造場景的生產管理機制以及消費者購買決策機制理論與應用研究等科學問題,以拓展傳統管理決策理論和範式,促進實踐應用中管理決策效率的提升和優化,推動管理決策理論的發展,並實現應用創新,為提升我國企業競爭力和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
  • 習近平教你五種思維方式
    與時俱進的創新思維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  ——2013年10月21日習近平《在歐美同學會成立一百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  創新思維,是指馬克思主義因時制宜、知難而進、開拓創新的科學思維。
  • 怎樣形成生態環境大數據思維?
    政府、企業和社會在對生態環境大數據的採集、維護、共享、應用、公開等方面,也開展了廣泛的探索與研究,大數據有力支撐了汙染防治攻堅戰。在信息技術日益成為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要手段的時代,筆者認為,需要轉變以往的思維,真正形成生態環境大數據思維。  一是由過程因果思維轉變為數據相關思維。
  • 必看:7種簡單明了的數據可視化方式
    編輯導讀:對海量的數據進行分析之後,需要把分析的結果用可視化的方式展現出來。數據的展現是為了給決策提供信息,所以要簡單明了,不能花裡胡哨。本文介紹了7種數據可視化的方式,與你分享。蛇形圖、貝殼、山脈ーー這是我們設計師可以畫出來而不能有效顯示數據的圖表。
  • 一文看懂隨機森林 - Random Forest(附 4 個構造步驟+4 種實現方式評測+10 個優缺點)
    本文將介紹隨機森林的基本概念、4 個構造步驟、4 種方式的對比評測、10 個優缺點和 4 個應用方向。什麼是隨機森林?隨機森林屬於 集成學習 中的 Bagging(Bootstrap AGgregation 的簡稱) 方法。如果用圖來表示他們之間的關係如下:
  • 書籍推薦《策略思維》 不後悔人生的每一個決策
    原標題:書籍推薦《策略思維》 不後悔人生的每一個決策 一些拳館明明各方面都已經準備的很充足了,但仍然會有搞不定的會員。那麼如何在談論中佔領主導地位,不被牽著鼻子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