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形成生態環境大數據思維?

2021-01-13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 宋巍巍、楊劍、肖敏志

  近年來,網際網路、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廣泛運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政府、企業和社會在對生態環境大數據的採集、維護、共享、應用、公開等方面,也開展了廣泛的探索與研究,大數據有力支撐了汙染防治攻堅戰。在信息技術日益成為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要手段的時代,筆者認為,需要轉變以往的思維,真正形成生態環境大數據思維。

  一是由過程因果思維轉變為數據相關思維。以往,常用的生態環境機理模型強調過程模擬,用公式或語言描述準確的因果關係,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生態環境的變化和預測是規律的。到了大數據時代,過程因果思維的局限性不斷顯現,並非所有的生態環境分析都可以用因果關係描述,且尋找因果關係已變得越來越困難。因此,應使用大數據思維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以數據為核心,通過數據相關性分析獲取新知識,打破過程因果思維的局限,不再受限於各種假設,發現以前不曾發現的數據關係,提升生態環境預測預警能力。

  二是由數據抽樣思維轉變為數據全量思維。在物聯網技術快速發展之前,我們不具有採集海量生態環境監測數據的能力,且以過程因果思維思考問題時,往往希望採用數據抽樣的方法,用小量的數據證實可能發現的假設規律,這樣得到的結論會或多或少具有水分,真實性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在我們具有採集海量生態環境監測數據的能力後,基於數據全量思維,相關分析的數據量越大,包含的信息越全面,真實性越大。

  三是由數據精準思維轉變為數據高效思維。在大數據時代之前,生態環境數據採集的基本要求是減少數據錯誤,保證數據質量。在數據採集的時候,對精確度的要求較高,時間效率低。但是,生態環境狀況不斷變化,需要更高效的數據服務於生態環境的分析,大數據技術能提高生態環境數據採集的效率、分析的速度,由數據精準思維轉變為數據高效思維,可以讓政府、企業的生態環境相關決策更科學,讓社會對生態環境狀況的了解更及時。

  此外,在思維轉變的同時,還需要構建以下的邏輯鏈。

  一是生態環境大數據的應用要區分行為數據和狀態數據。大數據是以容量大、類型多、存取速度快、應用價值高為主要特徵的數據集合,但基於數據相關思維,需要將生態環境大數據分為行為數據和狀態數據。行為數據主要包括企業和市政排汙、城市和農業面源、生態系統類型變化、突發環境事件、發展規劃、工程建設、生態環境治理措施等,行為數據的分析和篩選是生態環境大數據的主要著力點。狀態數據主要包括各類生態環境質量表徵數據。構建行為數據和狀態數據之間的相關性,既可以實現生態環境的預警預測,也可以鎖定異常的生態環境行為。

  二是生態環境大數據的應用要實現智能化決策。大數據為生態環境的智能化決策提供了數據支撐,如果沒有了大數據,智能化決策體系將成為空殼。反之,如果生態環境大數據的應用未實現智能化決策,則說明沒有達到更深層次的數據分析,需要人為的影響和參與才能實現判斷與決策。當然,現有生態環境大數據的應用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離全面實現智能化決策有一定的差距。筆者認為,需要在生態環境大數據的應用中多思考如何實現智能化決策。如暫未實現,那主要的原因是什麼?下一步如何改進?通過深入分析,將實現智能化決策作為生態環境大數據的應用目標。

  三是生態環境大數據的應用要能獲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應用價值高是大數據的主要特徵之一,無論政府主導、企業主導還是社會組織主導的生態環境大數據應用,獲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最重要的驅動力。沒有效益的生態環境大數據應用,既脫離了大數據的本質,也無法有效開展。

[ 責編:趙宇 ]

相關焦點

  • 人民星雲-鄭州大學生態環境研究院成立 打造空天生態環境大數據中心
    「人民星雲-鄭州大學生態環境研究院」籤約儀式 9月28日下午,人民星雲-鄭州大學生態環境研究院成立儀式暨「人民·黃河鄭大號」衛星發射新聞發布會在鄭州大學舉行。鄭州大學、人民網·人民數據(國家大數據災備中心)、中科光啟空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在會上聯合成立了人民星雲-鄭州大學生態環境研究院,同時宣布「人民·黃河鄭大號」衛星計劃將於今年10月14日通過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發射。
  • 大數據背景下的生態系統觀測與研究
    如何實現從小尺度到大尺度(全球)、從短期到長期的觀測,獲取全球尺度生態系統觀測數據,認知區域乃至全球生態系統動態變化規律,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是當前生態系統觀測研究面臨的重大挑戰。國際生物學計劃(International Biological Program,1964—1974 年)的實施,逐步形成了生態學領域「大科學、大數據」理念,即通過實施大科學工程,獲取海量觀測數據,開展協同科學研究。
  • 生態環境部通報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就生態環境監測等有關...
    當前,生態環境監測工作仍面臨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尚未形成、對汙染防治攻堅戰精細化支撐不夠、法規標準有待完善、數據質量仍需提高、保障力度依然不足等問題。為科學、全面、準確評估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及變化趨勢,精準分析、智能識別、實時監控水環境風險,支撐黃河流域水汙染防治與生態保護修復,推動形成「共抓黃河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我部於2019年年底啟動了《黃河流域水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方案》編制工作。
  • 2015年自然生態環境數據總覽
    ,改善環境質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到2020年,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基本實現環境質量、重點汙染源、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各級各類監測數據系統互聯共享,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顯提升,監測與監管協同聯動,初步建成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使生態環境監測能力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適應。
  • 大平臺大生態丨用平臺思維做乘法,激活青青之島
    今年以來,青島在不斷釋放著平臺思維、生態思維推動發展的強有力信號。尤其是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建設總體方案》,更將青島的平臺化發展推到了國家戰略層面。人們越來越看到,青島正在以平臺思維推進更廣泛的要素整合,打造創新發展最佳土壤,形成完善的生態發展體系,推動青島在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的道路上加速。
  • 國家微生物中心精品網課:鄧曄 微生物生態與組學大數據分析
    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特別邀請我國微生物組學技術及大數據領域十位名師,推出網絡系列精品課程,本期邀請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鄧曄研究員分享《微生物生態與組學大數據分析》。本課程從微生物生態的概念、研究內容、微生物生態思維考量微生物組研究、環境微生物領域重點關注的問題,微生物生態科學與應用前沿等不同角度進行講解,包括環境微生物組的檢測技術熱點、宏基因組技術的開發等內容。歡迎大家登陸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網站(http://nmdc.cn/video)觀看學習。
  • 蒙草生態運用生命共同體思維保護、修復溼地生態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矯月見習記者馬宇薇12月31日,《證券日報》記者從蒙草生態獲悉,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的《關於2020年國家溼地公園試點驗收結果的通知》顯示,內蒙古包頭昆都侖河國家溼地公園試點項目通過驗收,該項目由蒙草生態參與實施。
  • 如何看待當前及未來生態環境保護形勢?
    同時,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升,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順利推進,形成了一批有效方式方法,解決了一大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顯著增強。  面向未來一段時期的生態環境保護要求,黨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 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
    配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出臺「兩高司法解釋」,將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入刑;與公安部建立了案件移送機制,從嚴從重打擊環境監測違法行為。不斷強化外部質量監督檢查,及時發現並嚴肅查處了西安和臨汾兩起環境數據造假案,對地方不當幹預和監測數據弄虛作假形成有力震懾,監測數據質量得到有效保證。支撐能力明顯提高。
  • 《設計》專訪|丁繼軍:思維方式轉換是生態文明時代環境設計應對與...
    因此,資訊時代的設計思維需要升級,需要重新定義設計的內涵與外延。設計師需要重新思考、重新構建並重新審視設計創造的體驗的可能性,需要注意設計形態和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設計需求和商業模式的加速湧現、產業格局和生態體系的深刻調整等問題。在可見的未來,與其說信息技術是一種具體的技術,不如將其視為一種思考社會現象的思維模式。
  • 以系統思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生態環境的修復、治理和保護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系統思維,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確保生態文明建設與其他各項建設協同共進,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融入經濟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 北京布點20餘處生態監測站,生態環境好不好,讓小動物來「說話」
    森林、溼地、綠地,究竟能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怎樣的改善?讓數據和小動物「說話」,本市將在全市範圍內建設20餘處生態監測站,通過大數據分析,以及小動物的種群分布、遷徙情況等,更加直觀地體現生態建設成果。
  • 生態環境功能材料的探路者——記河北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當時,國內還鮮有人去關心材料的生產、使用、廢棄全過程對生態、環保、健康等可能產生的持續影響。 「科學研究不能只盯當下,更應著眼長遠。」在梁金生看來,「創新既要引進和學習世界先進科技成果,更要勇做探路先鋒,敢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不斷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 從前人的學說中汲取精華、摒棄糟粕,經過數年孜孜研究,他漸漸形成並提出了自己的理論觀點——「生態環境功能材料」。
  • 大數據對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和修復有著什麼作用和意義?
    在模式上,大數據應用和已有知識推理體系、已有的科學經驗應用體系有較多不同,它有助於我們了解人類到底還未知什麼,非常契合可持續和生態文明問題的特徵。今年3月國家發布的《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總體方案》,高度重視大數據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推進全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聯網共享,開展生態環境大數據分析。
  •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歷史自然的形成和發展
    「八八戰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中國東部工業大省浙江省省域範圍的先行探索,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極具地域特色的地方經驗。2003年7月10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上提出了「八八戰略」。
  • 生態刑法與環境刑法的區分
    【摘要】生態刑法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的生存和發展都建立在其與既存的環境刑法之間的區別之上。文章從「生態」與「環境」概念上的異質性,生態刑法與環境刑法研究對象上的異質性入手,闡述生態刑法與環境刑法的區別,論證生態刑法較環境刑法更加符應生態系統健康有序發展的需要,更加能夠幫助人類避免生態危機的產生。
  • 微軟高管:大數據時代需要計算思維
    周以真博士因提出並倡導「計算思維」而享譽計算機科學界。計算思維是一種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本概念解決問題、設計系統以及理解人類行為的思維方式。「像計算科學家一樣思考。」周以真說。關於這一問題,她有個有趣的比喻:如果我們需要煮飯、做菜和炒肉,又不希望飯還沒好時,菜已經涼了。那麼用計算思維來看這個問題就是:有三個不同任務,都需要時間和資源才能完成。
  • 大環境倒逼的BAT「基因改造」,正在被事實與數據「檢閱」
    ;……三五年前,這些網際網路大環境要素的劇烈變化逐步開始,一直延續到今天,倒逼網際網路的變革越發走向深入。應對劇烈變化的大環境,BAT各自擴展出自己的新生能力。最早行動的是阿里巴巴,在電商之外探索全新零售模式。如今的盒馬,即是張勇「為阿里巴巴集團的未來做一些大的戰略上的探索」的產物。
  • 《大數據時代》,一場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
    大數據正把我們變成新的物種。首先,大數據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讓我們從因果關係的串聯思維變成了相關關係的並聯思維。第二,大數據改變了我們的生產方式,物質產品的生產退居次位,信息產品的加工將成為主要的生產活動。第三,大數據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都將構建在大數據之上。
  • 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發布數字生態指數2020
    10月10日,北京大學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在京發布數字生態指數北京大學副校長、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張平文院士在發布會上表示,進入大數據時代,數據內涵發生深刻變化,數據應用場景拓展到經濟、政府、社會等各個領域,單純使用GDP已難以衡量數字經濟的發展水平。需要從數字生態的視角,研究政府、企業和個人等社會經濟主體,通過數位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技術進行連接、溝通、互動與交易,形成圍繞數據的流動循環、相互作用的社會經濟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