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自然生態環境數據總覽

2020-12-08 中國環境

 

狀況

生態環境質量

  20142591個縣域中,生態環境質量為一般較差的縣域分別有564個、1034個、708個、262個和23個。「優」和「良」的縣域佔國土面積的45.1%,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及東北的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區;「一般」的縣域佔24.3%,主要分布在華北平原、東北平原中西部、內蒙古中部、青藏高原等地區;「較差」和「差」的縣域佔30.6%,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西部、甘肅中西部、西藏西部和新疆大部。

 

  

 

 

  2014年全國縣域生態環境質量分布示意圖

  生物多樣性

  在生態系統多樣性方面,中國具有地球陸地生態系統的各種類型,其中森林類型212類、竹林36類、灌叢113類、草甸77類、荒漠52類。中國淡水生態系統複雜,自然溼地有沼澤溼地、近海與海岸溼地、河濱溼地和湖泊溼地等4大類。近海海域有黃海、東海、南海和黑潮流域4個大海洋生態系統,分布濱海溼地、紅樹林、珊瑚礁、河口、海灣、瀉湖、島嶼、上升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以及海底古森林、海蝕與海積地貌等自然景觀和自然遺蹟。還有農田生態系統、人工林生態系統、人工溼地生態系統、人工草地生態系統和城市生態系統等人工生態系統。

 

  在物種多樣性方面,中國擁有高等植物34792種,其中苔蘚植物2572種、蕨類2273種、裸子植物244種、被子植物29703種。此外,幾乎擁有溫帶的全部木本屬。中國約有脊椎動物7516種,其中哺乳類562種、鳥類1269種、爬行類403種、兩棲類346種、魚類4936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共420種,大熊貓、朱䴉、金絲猴、華南虎、揚子鱷等數百種動物為中國所特有。已查明真菌種類10000多種。

 

  在遺傳資源多樣性方面,中國有栽培作物5281339個栽培種,經濟樹種達1000種以上,中國原產的觀賞植物種類達7000種,家養動物576個品種。

  自然保護區

  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建立各種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2740個,總面積約14703萬公頃;其中陸地面積約14247萬公頃,佔全國陸地面積的14.8%。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28個,面積9649萬公頃,約佔國土面積的10.0%

 

  

 

 

  2015年全國各省(區、市)自然保護區情況

 

  2015年全國不同類型自然保護區情況

 

  類型

 

  數量(個)

 

  面積(公頃)

 

  森林生態

 

  1423

 

  31723950

 

  草原草甸

 

  41

 

  1654155

 

  荒漠生態

 

  31

 

  40054288

 

  內陸溼地

 

  378

 

  30823440

 

  海洋海岸

 

  68

 

  715830

 

  野生動物

 

  525

 

  38725859

 

  野生植物

 

  156

 

  1787537

 

  地質遺蹟

 

  85

 

  993776

 

  古生物遺蹟

 

  33

 

  549557

 

  合計

 

  2740

 

  147028392

 

  

 

 

  海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截至2015年底,共建有國家級海洋自然/特別保護區68個,保護對象200餘種。在35個保護區開展了保護對象監測,紅樹植物、海岸沙丘、貝殼堤以及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等類型的保護對象基本保持穩定,珊瑚和文昌魚等類型的保護對象下降趨勢得到減緩。

 

  重要濱海溼地  監測的河口生態系統均呈亞健康狀態。80%的河口生態系統海水呈富營養化狀態,浮遊植物密度偏高。蘇北淺灘灘涂溼地生態系統呈亞健康狀態。部分區域海水中營養鹽含量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大型底棲生物密度和生物量異常偏高。廣西北海和北崙河口紅樹林生態系統均呈健康狀態。近5年來,紅樹林生態系統總體保持健康狀態,紅樹林面積和群落類型基本穩定,紅樹林底棲生物密度和生物量保持較高水平。

  風景名勝區

  截至2015年底,全國風景名勝區面積約佔國土面積的2.0%。其中,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25處,總面積約10.4萬平方千米;省級風景名勝區737處,總面積約9.2萬平方千米。

  荒漠化和沙化

  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14年,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1.16萬平方千米,沙化土地面積172.12萬平方千米。與2009年相比,5年間荒漠化土地面積淨減少12120平方千米,年均減少2424平方千米;沙化土地面積淨減少9902平方千米,年均減少1980平方千米。自2004年以來,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連續三個監測期「雙縮減」,呈現整體遏制、持續縮減、功能增強、效果明顯的良好態勢,但防治形勢依然嚴峻。

  措施與行動

  【加快推進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印發《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指南》,全國31個省(區、市)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有28個省(區、市)將生態紅線劃定工作列入2015年度政府工作任務,多數省份形成初步劃定方案。印發《關於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試點工作的通知》,江蘇、湖北、重慶、海南等省(市)啟動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試點,推動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制度體系。

 

  【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完成《國家公園體制研究報告》,通過對全國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和管理現狀、存在的問題及成因進行梳理分析,借鑑國際經驗和教訓,提出了「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其他各類保護地」構成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和中國國家公園組建方案。建立了國家公園工作協調機制,印發《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指導北京、吉林、黑龍江、浙江、福建、湖北、湖南、雲南和青海9個省(市)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印發《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

 

  【自然保護區綜合管理】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涉及自然保護區開發建設活動監督管理的通知》等文件,加強對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監管。對400多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人類活動遙感監測與實地核查,對12個保護區進行了重點執法檢查,對7個問題較嚴重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所在地政府、省級保護區行業主管部門及保護區管理局進行了約談。調整了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範圍。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數量已達492個,初步構建了覆蓋各海區和內陸主要江河湖泊的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網絡。

 

  【生物多樣性保護】完成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的邊界核定工作,發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範圍》。完成了《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15年版》。對全國除海洋魚類外的4357種脊椎動物受威脅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完成《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結果顯示,中國脊椎動物屬於滅絕等級(EX)的有4種,野外滅絕等級(EW)的有3種,區域滅絕等級(RE)的有10種,極度瀕危等級(CR)的有185種,瀕危等級(EN)的有288種,易危等級(VV)的有459種,近危等級(NT)的有598種,無危等級(LC)的有1869種。

 

  【風景名勝區綜合管理】截至2015年底,已完成225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資源保護情況的衛星遙感動態監測,實現了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規劃實施和資源保護狀況監測全覆蓋。對78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綜合執法情況進行了檢查,並對8處檢查不達標的風景名勝區進行了通報,責令限期整改。制定了《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管理評估和監督檢查辦法》,將11處資源破壞嚴重、保護管理不力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列入瀕危名單,給予黃牌警告,重點督促整改,對整改不力的依法追究有關主管人員法律責任。

 

  【溼地保護】中央預算內投資2.37億元,實施溼地保護工程項目48個。安排中央財政資金16億元,實施溼地補貼項目336個,其中,開展溼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20處,落實退耕還溼試點任務11.5萬畝。開展京津冀地區19處重要溼地生態系統健康、功能和價值評價。新批國家溼地公園(試點)137處,驗收試點國家溼地公園46處,新增溼地保護面積34.5萬公頃。建立了國家溼地公園資料庫。新指定安徽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南澎湖列島海洋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甘肅張掖黑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國際重要溼地。

 

  【外來入侵物種監測和防控】開展國家重點管理和區域性危害嚴重外來入侵物種調查摸底工作,進一步充實完善中國外來入侵物種資料庫。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對全國11個省20個重點湖泊(水庫)外來入侵水生植物的擴散蔓延進行監測。全國有30個省(區、市)開展外來入侵物種滅毒除害行動,集中在四川金堂縣、內蒙古科右前旗、江蘇泰州市三地開展水花生和少花蒺藜草滅除活動。建設水花生天敵繁育試點示範基地、少花蒺藜草防控示範區、紫莖澤蘭擴散蔓延阻截帶等,為外來入侵物種綜合防控工作的全面推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專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20159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方針,立足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新的階段性特徵,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以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為核心,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改善環境質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方案》指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理念為「六個樹立」: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樹立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的理念,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樹立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理念,樹立空間均衡的理念,樹立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堅持「六個原則」:堅持正確改革方向,堅持自然資源資產的公有性質,堅持城鄉環境治理體系統一,堅持激勵和約束並舉,堅持主動作為和國際合作相結合,堅持鼓勵試點先行和整體協調推進相結合。提出到2020年,構建起由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體系、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八項制度構成的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進生態文明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專欄:「1+6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總體部署,國家打出「1+6」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組合拳」,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1」就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6」包括《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方案》《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點方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

 

  《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要求建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機制,作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督促地方黨委和政府認真履行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切實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

 

  《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要求全面設點,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全國聯網,實現生態環境監測信息集成共享;自動預警,科學引導環境管理與風險防範;依法追責,建立生態環境監測與監管聯動機制;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制度與保障體系。到2020年,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基本實現環境質量、重點汙染源、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各級各類監測數據系統互聯共享,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顯提升,監測與監管協同聯動,初步建成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使生態環境監測能力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適應。

 

  《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方案》提出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的主要目標,是探索並逐步完善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審計涉及的重點領域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以及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大氣汙染防治等領域。要對被審計領導幹部任職期間履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情況進行審計評價,界定領導幹部應承擔的責任。

 

  《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規定,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本地區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負總責,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成員承擔主要責任,其他有關領導成員在職責範圍內承擔相應責任。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工作部門、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有關工作部門及其有關機構領導人員按照職責分別承擔相應責任;明確了追究相關地方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成員、政府有關領導成員、政府有關工作部門領導成員責任的各類情形。黨委及其組織部門在地方黨政領導班子成員選拔任用工作中,應當按規定將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生態效益等情況作為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對在生態環境和資源方面造成嚴重破壞負有責任的幹部不得提拔使用或者轉任重要職務。

 

  《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點方案》提出通過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推動建立健全科學規範的自然資源統計調查制度,努力摸清自然資源資產的家底及其變動情況,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效保護和永續利用自然資源提供信息基礎、監測預警和決策支持。按照本方案要求,試編出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完善自然資源統計調查制度提出建議,為制定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方案提供經驗。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對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做出了全面規劃和部署。一是明確總體要求和目標。確定2015-2017年選擇部分省份開展試點工作,2018年起在全國試行,到2020年,力爭初步構建責任明確、途徑暢通、技術規範、保障有力、賠償到位、修復有效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二是明確試點原則。提出「依法推進,鼓勵創新;環境有價,損害擔責;主動磋商,司法保障;信息共享,公眾監督」的試點原則。三是提出適用範圍。適用於因汙染環境、破壞生態導致的生態環境要素及功能的損害,即生態環境本身的損害。涉及人身傷害、個人和集體財產損失以及海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分別適用《侵權責任法》和《海洋環境保護法》等相關法律規定,不適用於本《方案》。四是明晰試點內容。提出8項試點內容:確定賠償範圍,明確賠償義務人,確定賠償權利人,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機制,完善相關訴訟規則,加強賠償和修復的執行和監督,規範鑑定評估,加強資金管理。五是強調保障措施。要求試點地方加強組織領導,成立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制定試點實施意見;加強國家有關部門對試點的業務指導;加快建設國家技術體系;加大經費和政策保障;推動信息公開和鼓勵公眾參與。 

 

  

專欄:國家環境監測體制改革

  2015年,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指示精神,按照《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的要求,開展了環境監測體制改革方案研究。

 

  印發《關於支持環境監測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環境監測體制改革思路。按照「誰考核、誰監測」原則,理順國家環境監測管理體系,在大氣、水、土壤方面形成國家環境監測直管網。到2018年,全面完成國家監測站點及國控斷面的上收工作,國家直管的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建立健全;省內環境質量監測體系有效建立,同國控監測數據相互印證、互聯互通;環境監測市場化改革邁向深入,第三方託管運營機制普遍實行,環境監測效率大幅度提升;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不斷完善,環境監測能力同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更相適應。

 

  印發《國家生態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實施方案》,細化分解環境監測體制改革實施的範圍、步驟與運行管理方式。明確提出國家環境監測事權上收範圍為338個地級以上城市的1436個城市站、96個區域站(農村站)和16個背景站組成的國家環境空氣品質監測系統,2767個地表水國控斷面(點位)、300個國家地表水自動監測站和419個近岸海域水質點位組成的國家水環境質量監測系統,由20000個一般點位和15000個風險點位組成的國家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系統,由生態狀況綜合監測與評價、地面生態定位監測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評價與考核專項工作組成的國家生態監測系統。國家汙染源監督性監測事權為制定汙染源監測標準和規範,重點排汙單位汙染源監測信息公開(含企業自測和汙染源監督性監測),對重點排汙單位進行抽測,對地方汙染源監督性監測開展質量檢查。國家環境監測事權運行方式為中央財政全額保障國家網的建設、運行、維護、質控、數據傳輸和數據應用等。計劃到2018年底,中央和地方監測事權全面釐清,基本實現國家網絡、國家建設、國家監測、國家考核,國家環境監測質量管理與質量控制水平顯著提升,行政幹擾得到遏制,達到基本說清全國環境質量狀況,基本滿足人民群眾對環境監測信息知情訴求,基本滿足生態文明建設監測技術支撐要求,為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提供有力支撐。

 

專欄:環境遙感監測

  2015年,環境一號AB衛星運行狀況正常,環境應用系統服務能力穩步提升。持續開展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重點區域灰霾及全國秸稈焚燒、北方地區沙塵、氣溶膠等遙感監測,新增顆粒物、汙染氣體、秸稈焚燒夜間監測等遙感監測業務;持續開展重點湖庫藍藻水華、富營養化、核電站溫排水、溢油、赤潮等遙感監測,拓展面源汙染、飲用水水源地、近岸海域環境遙感監測,新增城市水環境、河流斷流情況等遙感監測業務;持續開展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資源開發和生態破壞、重大自然災害應急、跨界流域生態等遙感監測與評估,新增自然保護區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生態資產遙感監測與評估等業務;持續開展工業集聚區大氣汙染源監察、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等環境監管遙感應用,以及核安全監管、環評與規劃遙感應用;高效開展環境應急遙感監測與應用,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空氣品質保障、冬季重汙染天氣應急、騰格里沙漠工業排汙監測、甘肅尾礦庫洩漏引發跨省水汙染應急等重大工作中提供了關鍵性支撐。 

 

  

專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狀況

  2015年,通過衛星遙感、環境監測、無人機、統計調查、現場核查等多種技術手段,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556個縣域生態環境狀況進行了監測、評價與考核(2015年新增的44個縣域只進行生態環境質量現狀評估,其中海南三沙市無數據,不參與2015年現狀評估)。

 

  2015年,生態環境「脆弱」的縣域有68個,佔12.3%,集中在防風固沙和水源涵養類型區;「一般」的有170個,佔30.6%,集中在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類型區;「良好」的有317個,佔57.1%,集中在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維護類型區。與2014年相比,生態環境質量「變好」的縣域有103個,佔20.1%;「基本穩定」的有344個,佔67.2%;「變差」的有65個,佔12.7% 

  (受數據收集時間所限,生態環境質量評價較其他環境要素滯後一年。)

 

相關焦點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5年度報告》聚焦一帶一路
    原標題:《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5年度報告》聚焦「一帶一路」   科技日報北京6月6日電 (記者操秀英)科技部6日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5年度報告》。報告建議,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需重點關注相關海域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 怎樣形成生態環境大數據思維?
    在大數據時代之前,生態環境數據採集的基本要求是減少數據錯誤,保證數據質量。在數據採集的時候,對精確度的要求較高,時間效率低。但是,生態環境狀況不斷變化,需要更高效的數據服務於生態環境的分析,大數據技術能提高生態環境數據採集的效率、分析的速度,由數據精準思維轉變為數據高效思維,可以讓政府、企業的生態環境相關決策更科學,讓社會對生態環境狀況的了解更及時。
  • 人民星雲-鄭州大學生態環境研究院成立 打造空天生態環境大數據中心
    「人民星雲-鄭州大學生態環境研究院」籤約儀式 9月28日下午,人民星雲-鄭州大學生態環境研究院成立儀式暨「人民·黃河鄭大號」衛星發射新聞發布會在鄭州大學舉行。鄭州大學、人民網·人民數據(國家大數據災備中心)、中科光啟空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在會上聯合成立了人民星雲-鄭州大學生態環境研究院,同時宣布「人民·黃河鄭大號」衛星計劃將於今年10月14日通過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發射。
  • 生態環境部通報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就生態環境監測等有關...
    2015年,「新型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區域運移及演變趨勢研究」列入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項目。  2019年,我部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一是落實《全國海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實施方案》,開展含六六六、滴滴涕等POPs指標的全項目監測工作。二是參與南極科學考察和北極站基考察,對多介質環境中POPs進行調查評估。
  • 大數據對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和修復有著什麼作用和意義?
    在模式上,大數據應用和已有知識推理體系、已有的科學經驗應用體系有較多不同,它有助於我們了解人類到底還未知什麼,非常契合可持續和生態文明問題的特徵。今年3月國家發布的《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總體方案》,高度重視大數據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推進全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聯網共享,開展生態環境大數據分析。
  • 生態環境材料市場現狀深度調查分析
    在當今市場經濟活動中,信息已經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經濟資源,優先把握信息資源避免由於決策失誤而出局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最終給出的正是一份生態環境材料行業重點數據進行全面系統分析的優質報告。博研諮詢長期致力於提供優質投資指引領域,已為眾多投資者和企業提供優質服務。《2020-2026年中國生態環境材料市場現狀深度調查報告》由博研諮詢領銜撰寫。
  • 看風電行業如何利用數據可視化
    同時,為應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轉變能源發展方式,中國政府已經確立了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例達到15%的目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是什麼?是風。「微風在吹,扇葉在轉,大屏在看」袋鼠雲作為某風電設備公司的數據可視化平臺大屏定製服務合作夥伴,藉助數據可視化EasyV平臺與第三方數據結合設置總屏對公司業務總覽、生產經營信息進行實時展示,此外還設置了分頁屏對風電場的運行數據,布局總覽,機表總覽,以及業務系統PHM和運維等需要實時監控的數據進行可視化大屏建設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8年度報告發布,這些數據值得關注
    全球碳源匯是人類活動和自然活動的共同結果,需通過加強節能減排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從而控制碳源排放量,增強陸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減緩全球大氣CO2濃度的增長。  「全球碳源匯時空分布狀況」是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報告2018年新拓展的一個專題。
  • 「十三五」期間天津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
    ,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  監測數據顯示,全市大氣、水、近岸海域環境質量改善成效明顯,PM2.5年均濃度從2015年的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目前的48微克/立方米,優良水質斷面佔比從「十三五」初期的15.0%提升到55.0%,劣Ⅴ類水質斷面佔比從55.0%降低至0%,12條入海河流從「全部為劣」到「基本消劣」,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從2015年的30%提高到72.2%。
  • 中國生態環境部公開用數據回應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28日在生態環境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中國空氣品質持續大幅改善的情況下,韓國首爾細顆粒物(PM2.5)濃度基本穩定並略有上升。另外,從近期案例看,首爾汙染物主要來源於本地排放。資料圖:韓國首爾,韓國民眾在N首爾塔上觀測市中心的霧霾情況。會上有記者提問,近期韓國大部分地區遭遇霧霾過程,一些韓國媒體認為韓國的霧霾是中國「漂洋過海吹過去的」。
  • 深圳率先探索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
    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深圳則選擇了一條加快構建先進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道路,率先探索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力爭為深圳2025年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提供強有力的先進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支撐。  如今,一張從天到地,從無形到有形,從大氣、噪聲、輻射環境到水環境、生態環境的立體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已在深圳鋪開。
  • 渤海環境堪憂生態整治「箭在弦上」
    >  《2016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對渤海海洋生態環境作了分析。針對渤海生態環境的狀況、問題與治理措施,《中國海洋報》記者日前採訪了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關道明。    主持人:渤海目前生態環境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關道明:渤海是我國唯一的半封閉型內海,環境承載能力較弱,多年來,為支撐沿海經濟社會發展付出了較大的資源環境代價。
  • 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
    一、規劃背景(一)主要進展2015—2017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連續三年分別審議通過了《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關於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關於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等文件,基本搭建形成了生態環境監測管理和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生態環境監測的認識高度、推進力度前所未有,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進展
  • 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全球評估報告...
    2019年3月27日,生態環境部在京組織召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以下簡稱IPBES)全球評估報告專家研討會。自然資源部、中國科學院、西南大學、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培訓與研究中心等部門和單位的專家學者受邀參會。
  • 2019年全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總結
    」、做到「兩個維護」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以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為目標,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服務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為抓手,推動全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 國內環境權威:這本期刊是我國環境科學領域最早的學術期刊
    (Environmental Science),卓越計劃梯隊期刊主管:中國科學院主辦: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期刊介紹:本刊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辦曾榮獲「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稱號,2002-2019年連續18次榮獲「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稱號,2012-2019年連續8次榮獲「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稱號,2008-2018年連續4屆榮獲「中國精品科技期刊」稱號,2015-2018年連續3屆榮獲「中國期刊數字影響力100強」稱號,8次榮獲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基金,2019年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
  • 生態環境部回應環保數據造假:過去存在問題 現在的監測數據是真實...
    2019.03.11 17:06【生態環境部回應環保數據造假:過去存在問題 現在的監測數據是真實、準確的】3月11日下午,在第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有媒體提環保數據造假的問題,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回應稱,經過這幾年的努力,
  • 生態環境公共服務指南
    五、服務流程1.編制:省生態環境廳科監處會同省生態環境廳監測站匯總環境統計年報數據,整理並編寫上年度安徽省環境統計公報。2.公開:編制完成後通過安徽省生態環境廳門戶網站向社會公開環境統計公報內容。》(原環保部2015年公告第70號):(四)許可證的頒發。
  • 科技支撐 構建生態環境屏障
    河北省環境氣象中心主任馬翠平介紹:「從實時數據上看,河北省生態環境明顯轉好。」前不久中國氣象局發布的《2017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數據也印證了這個結論。全省2017年植被生態質量指數較2000年提高了40%,2000年以來植被淨初級生產力平均每年增加10.5克碳/平方米;區域降水增多和適當補水,近10年白洋澱水位升高、溼地水體面積擴大,蓄水能力增加。
  • 探訪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30餘顆衛星成為環保「天眼」
    9月16日,生態環境部開展「走進部屬單位」系列活動之走進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航空部工程師朱海濤向記者介紹該中心無人機平臺、載荷,以及已開展的相關業務情況和取得的成效。作為生態環境部最年輕的其中一個業務科研單位,衛星環境應用中心成立於2009年2月,但已初步建立了支撐服務國家生態、水、大氣、土壤/固廢、督察/監管、核安全等6大類遙感監測業務體系,遙感監測已成為國家生態環境管理的重要技術支撐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