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數據造假,零容忍!(美麗中國·熱點)
「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是環境監測工作的生命線。近年來,我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也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柴發合研究員表示,地方環保部門「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在各種考核壓力下,行政幹預數據質量的衝動較大。
-
生態環境部通報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就生態環境監測等有關...
生態環境部5月例行新聞發布會實錄 6月2日,生態環境部舉行5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肖建軍出席發布會,向媒體介紹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狀況和生態環境監測情況。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布會,通報近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共同回答了記者關注的問題。
-
如何剎住西安等監測數據造假歪風? 環境監測總站支招
從西安到臨汾,監測數據造假折射出作風不嚴不實 用大數據分析保證監測數據真準全 近日,司法機關對山西臨汾監測數據造假案16名涉案人員作出判決。案件反映出一些地方和單位紀律規矩意識缺失、作風不嚴不實問題。
-
韓國霧霾是中國「吹過去的」?中國生態環境部公開用數據回應
近期,韓國部分地區遭遇霧霾過程,有韓國媒體認為韓國的霧霾是中國「漂洋過海吹過去的」。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28日在生態環境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中國空氣品質持續大幅改善的情況下,韓國首爾細顆粒物(PM2.5)濃度基本穩定並略有上升。另外,從近期案例看,首爾汙染物主要來源於本地排放。
-
關於生態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的十個問題
山東重在寬進嚴出和違規重罰,如對存在造假隱患的,一律將設備生產(銷售)商清除出山東環保市場,發現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的,不再允許其繼續提供相關環境監測服務。浙江側重發揮環境監測行業協會的作用,由行業協會開展專業培訓和能力評估,對企業從質量體系到實驗室能力全方位考核。正是由於地方的有益探索,加上宏觀政策的不斷刺激,第三方市場的發展已呈現雨後春筍之勢。
-
生態環境部通報八個環境執法典型案例
人民網北京5月8日電 據生態環境部官方微博消息,今天,生態環境部通報了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實施期間第一批8個環境執法典型案例。 今年3月,生態環境部印發《關於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保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建立和實施監督執法正面清單。
-
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 (2020-2035年)。全文如下: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
-
深度剖析 我國環境監測工作重點、難點——訪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
黃業茹: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是走在環境監測新技術研究和應用前沿的科研機構。過去中心以科研為基礎開展支撐環境管理的專項調查和監測,以得到國家的基礎數據信息,為國家決策做好技術支撐。當前,我們主要履行三方面職能——以服務生態環境管理的技術支撐、推動環境監測新技術開發應用的科研工作、服務社會、政府和企業的技術諮詢。
-
雲門酒業就化學需氧量超標排放作出回應:監測設備故障致數據異常
近日,本網報導了山東青州雲門酒業(集團)有限公司被指其總排口化學需氧量超過標準值2.44倍排放這一問題,引發當地環保部門密切關注。濰坊市生態環境局青州分局接到問題反饋後立即展開調查並作出回應。經核查,雲門酒業數據超標為設備故障所致,當日日均值不超標。
-
生態環境部用數據回應「韓國霧霾怪不得中國」,韓媒:我不信
當天,中國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列舉事實表示,韓國的霧霾怪不得中國,首爾汙染物主要來源於本地排放。而韓國媒體28日展現出全體一致的態度:不信。在28日回答相關問題時,劉友賓分享了幾組韓國重汙染天氣與中國霧霾關係的信息。
-
環保雲 讓汙染無處逃遁(大數據觀察·雲)
作為江蘇環保雲平臺的子系統,該信息系統可以實時掌握汙染源信息,「診斷」企業潛在汙染問題。江蘇被列為首批生態環境大數據試點省份,通過建設雲平臺,匯聚全省十萬平方公裡區域內生態數據,助力環境管理與決策。 「南京市草場門,AQI指數是55,首要汙染物為PM10,類別為良。」點進江蘇省環保廳官網的數據中心,可以看到江蘇省內72個監測點實時的空氣品質指數等信息。
-
實探生態環境部衛星中心:「天眼」揪出自然保護地問題線索94萬條
據介紹,2017~2019年,衛星中心為中央環保督察提供支持,在霍林河上遊煤礦開採破壞草原、北海冶煉廢渣非法填海、漳州礦山非法開採等重大生態環境問題上,均發揮了衛星遙感和無人機監測的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天眼」識別環境汙染的能力較強,但從近年媒體報導的環境問題看,依然存在一些環境汙染的漏網之魚。
-
探訪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30餘顆衛星成為環保「天眼」
9月16日,生態環境部開展「走進部屬單位」系列活動之走進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航空部工程師朱海濤向記者介紹該中心無人機平臺、載荷,以及已開展的相關業務情況和取得的成效。作為生態環境部最年輕的其中一個業務科研單位,衛星環境應用中心成立於2009年2月,但已初步建立了支撐服務國家生態、水、大氣、土壤/固廢、督察/監管、核安全等6大類遙感監測業務體系,遙感監測已成為國家生態環境管理的重要技術支撐手段。
-
生態環境部組建31個微信工作群 群裡提醒落後地區
就國家站建設,生態環境部監測部門及29個省市區環保部門組建了參與人數從幾十人到近200人不等的31個微信工作群,值得的注意是,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以及相關地市分管副市長也出現在31個工作群裡。 如此興師動眾,是否小題大做?據《法制日報》記者了解,這2050個國家站主要建在大江大河以及飲用水源地等有代表性的水域,是我國開展水環境保護和水汙染治理的基礎數據來源。
-
當環保遇上「大數據」
當環保遇上「大數據」,會擦出什麼火花呢?如今,在赤峰市紅山區將生態環境監測與時下熱門的「大數據」相結合,建立生態環境「大數據」監測網絡,早已不是新鮮事兒。「跟您核對一下您反映的訴求內容。您說在橋北荷風水岸二期有一家飯店產生的油煙非常擾民,希望相關部門幫助解決對嗎?
-
探訪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30餘顆衛星成為環保「天眼」
9月16日,生態環境部開展「走進部屬單位」系列活動之走進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航空部工程師朱海濤向記者介紹該中心無人機平臺、載荷,以及已開展的相關業務情況和取得的成效。作為生態環境部最年輕的其中一個業務科研單位,衛星環境應用中心成立於
-
地方經濟數據造假全揭露 那些假數據都是怎麼來的?
如果地方經濟數據失實,會直接導致中央對地方經濟發展形勢的誤判,進而影響施策的科學性和精準性。 那麼,地方數據造假現狀咋樣?那些假數據是怎麼來的?地方經濟數據造假問題該如何解決?證券時報記者進行了一些調查、採訪,管中窺豹來看地方經濟數據造假。
-
生態環境部發布管理新規 緩解「鄰避效應」
新規首次明確,自動監測數據可以作為判定垃圾焚燒廠是否存在環境違法行為的證據。此舉將有效提升環境執法效能,震懾違法排汙行為,並進一步促進垃圾焚燒廠練好「內功」,倒逼行業優勝劣汰—— 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自動監測數據應用管理的規定》(以下簡稱《管理規定》),並將於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
中國科學家:藏羚羊照片造假 但反映情況卻真實
一些國外媒體因此向青藏鐵路的建設質疑,認為中國政府憑藉假照片粉飾青藏鐵路與環境的和諧,相繼出現了《Photoshop是如何幫助中國進行宣傳的——藏羚羊、火車及國家新聞機構》《當自然界不與中國合作,只有Photoshop!》等幾篇報導。《自然》雜誌也推測,事實可能與照片所表現的恰恰相反。 「劉為強的照片雖然是造假的,但它反映的情況卻是真實的。」
-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布會介紹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等情況
生態環境部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實錄11月30日,生態環境部舉行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司長柯昶、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王菊英出席發布會,柯昶向媒體介紹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等有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