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探生態環境部衛星中心:「天眼」揪出自然保護地問題線索94萬條

2021-01-08 網易

  據介紹,2017~2019年,衛星中心為中央環保督察提供支持,在霍林河上遊煤礦開採破壞草原、北海冶煉廢渣非法填海、漳州礦山非法開採等重大生態環境問題上,均發揮了衛星遙感和無人機監測的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天眼」識別環境汙染的能力較強,但從近年媒體報導的環境問題看,依然存在一些環境汙染的漏網之魚。對此,衛星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衛星主動遙感一直是攻關的重點工作之一,在全國範圍做衛星遙感需要識別的範圍比較大,為此有關部門將進一步提高衛星覆蓋能力,從而增大發現環境問題的概率。

  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展示的無人機 每經記者 李彪 攝

  遙感監測發現線索94萬條

  走進衛星中心的無人機實驗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架固定翼無人機,在眾多的「兄弟姊妹」中它的個頭最大,翼展達到了4.17米,載荷能達到20公斤左右,測控距離為100公裡,可續航4個小時。

  在它的旁邊,還陳列著八旋翼無人機、「歡鷹一號」等眾多機型,整個衛星中心的無人機平臺共有8種型號、15架無人機。

  在無人機實驗室的牆上,掛著幾幅巨大的圖片,均為無人機拍攝的相關環境汙染事件的影像圖。

  在另一個衛星遙感監控室內,200多臺計算機為衛星遙感數據接收處理系統、自然保護地監管系統、國家生態紅線監管平臺提供支撐。

  據了解,衛星中心綜合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大數據以及網際網路+等新技術,為中央環保督察工作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撐,目前可調度協調國內外30餘顆不同解析度的遙感衛星,以及各種類型無人機幾十架,每天接收的衛星遙感數據資源超過2TB。

  相關負責人介紹,衛星中心已逐步成為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和生態環境保護名副其實的「天眼」和「後盾」。目前,第二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正在進行中,中心為各現場督察組提供了相關衛星遙感資料,並根據督察工作需要派員參加進駐督察。

  衛星中心開展的8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次省級自然保護區、1次國家公園、1次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監測,累計發現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疑似問題線索94萬多條。

  這些疑似問題線索直接支撐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以及「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等重大任務的線索篩選和證據鎖定。例如,在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中,衛星中心生態遙感部根據現場工作的需求,開展了甘肅張掖黑河溼地、甘肅祁連山、甘肅敦煌陽關、湖南洞庭湖、海南青皮林等自然保護區遙感監測,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提供了有力支撐。

  聚焦工業開發等六類活動

  衛星遙感到底是如何發現疑似生態環境問題線索的呢?

  衛星中心介紹,衛星遙感監測主要通過遙感識別地物技術,發現疑似生態環境問題線索,為生態環境管理與執法部門提供技術支撐。

  衛星遙感識別地物主要是通過遙感衛星對地物進行大範圍拍照,根據不同地物具有的自身形狀、顏色、排列等特徵進行自動或人機互動識別,如建築物往往具有規則的形狀,與其他自然場景相比具有更豐富的顏色,而農村居民點往往具有緊湊的排列結構等。

  根據生態環境監管需要,疑似生態環境問題主要聚焦礦產資源開發、工業開發建設、能源開發建設、旅遊開發建設、交通開發建設、其他開發建設等六類可能造成生態破壞的人類活動,以及排汙口(煙囪)、固廢堆場、建設工地等可能造成環境汙染的人類活動。

  據介紹,現階段衛星中心主要是利用空間分辨優於2米的衛星遙感數據,定期開展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紅線、重點流域等重要區域),這是一種重要的主動發現、及時發現的手段,為生態環境監管提供了大量疑似問題線索和重要的管理支撐,提高了生態環境監管的時效性。

  衛星中心相關負責人稱,疑似生態環境問題線索可以通過影像上的圖像特徵進行判別,如採石場比裸土地具有明顯的人工挖掘痕跡,工礦用地相比於居民點可以從面積大小以及排列形式上進行區分,旅遊設施相比於自然森林具有更多人工規劃痕跡等,而水電設施則可以通過周圍是否有河流來加以判斷。

  未來無人機可盯企業超排

  雖然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技術在生態環境監管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近年來仍有一些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逃避」了監管的眼光,直到被媒體或公眾曝光之後才為人所知曉。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遙感手段也不是『萬能』的,衛星遙感監測能力也需要進一步提升。」該負責人說,當前主要使用的光學遙感數據就相當於高空照相,這會受限於雲雨霧等氣象條件影響,可能存在影像不清晰、數據難獲取等問題。

  現階段,優於2米的高解析度特別是亞米級衛星遙感數據資源還不夠豐富,重訪周期較長。為此,目前亟須擴充高解析度民用衛星資源,以提高對國土空間的高頻次全覆蓋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無人機監測方面,目前主要是對環境狀況進行監測,今後能否對單個企業的超標排放等現象進行監測呢?

  對此,上述負責人指出,現在無人機最高分辨是釐米級,但常用的無人機解析度是10釐米級別,主要是用在江河入口排查等方面。由於無人機這塊主要用的是光學設備和熱紅外設備,而企業的超標排放主要是大氣和水的超標排放,因此無人機的監測還處於科研階段,暫時沒有達到應用階段。

  全球新型肺炎疫情實時查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30多顆衛星為中央環保督察提供「天眼」
    新華網北京9月17日電(記者 曹瀅)記者日前從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了解到,衛星遙感、無人機、大數據以及「網際網路+」等新技術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全面技術支撐,已成為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等工作名副其實的「天眼」和「後盾」。
  • 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就《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工作暫行辦法...
    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行政規範性文件《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工作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就《暫行辦法》起草的背景目的、起草過程和原則、主要思路、具體制度和實施等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問:請問制定《暫行辦法》的背景和目的是怎樣的?
  • 探訪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30餘顆衛星成為環保「天眼」
    9月16日,生態環境部開展「走進部屬單位」系列活動之走進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航空部工程師朱海濤向記者介紹該中心無人機平臺、載荷,以及已開展的相關業務情況和取得的成效。作為生態環境部最年輕的其中一個業務科研單位,衛星環境應用中心成立於2009年2月,但已初步建立了支撐服務國家生態、水、大氣、土壤/固廢、督察/監管、核安全等6大類遙感監測業務體系,遙感監測已成為國家生態環境管理的重要技術支撐手段。
  • 探訪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30餘顆衛星成為環保「天眼」
    9月16日,生態環境部開展「走進部屬單位」系列活動之走進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航空部工程師朱海濤向記者介紹該中心無人機平臺、載荷,以及已開展的相關業務情況和取得的成效。作為生態環境部最年輕的其中一個業務科研單位,衛星環境應用中心成立於
  • 民生智庫 | 解讀《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工作暫行辦法》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自然保護地事業健康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就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要求下大氣力抓破壞生態環境的典型問題,扭住不放,不徹底解決絕不鬆手,確保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改善,確保綠水青山常在,各類自然生態系統安全穩定。
  • 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遙感應用基地落戶重慶江津
    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與應用合作協議籤訂儀式(央廣網發 通訊員黃柏添 攝)央廣網重慶5月22日消息(記者趙聰聰 通訊員黃柏添)5月21日上午,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和重慶市江津區人民政府在北京籤訂《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與應用合作協議》,同時致力於幫助江津完善「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遙感應用基地也正式在江津區啟動建設
  • 生態環境部未來工作如何開展?生態環境部部長解答
    生態環境部未來工作如何開展?生態環境部部長解答 原標題:   近日,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正式掛牌。相比於環境保護部,生態環境部職能有哪些變化?黨的十九大將汙染防治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未來工作將如何開展?記者專訪了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
  • 生態環境部轉發浙江環境汙染問題發現機制實施意見 推動建立健全環境汙染問題發現機制
    今天,生態環境部通報浙江省建立健全環境汙染問題發現機制工作情況。浙江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視,省生態環境、發展改革、公安、財政、市場監管等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將建立健全環境汙染問題發現機製作為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化新時代美麗浙江建設的重要舉措,試點工作取得豐富成果,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環境汙染問題發現機制「浙江經驗」。
  • 解密「高分五號」衛星:環境保護再添「天眼」
    我國最近發射的高分五號衛星是世界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  環境保護再添「天眼」(關注)  中國航天近期又有一次引人矚目的發射。5月9日2時28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分五號衛星。這是世界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也是我國光譜解析度最高的衛星。
  • 奮力開創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新局面——訪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部長...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推動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中國人民生於斯、長於斯的家園日益美麗動人。 四是制度體系逐步完善。先後制修訂9部生態環境法律和20餘部行政法規,「史上最嚴」的新環境保護法自2015年開始實施。第一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累計解決群眾身邊的生態環境問題15萬多個,第二輪第一批督察共交辦群眾舉報問題約1.89萬個,有力推動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 七是國際合作不斷擴大。70年來,我國批准實施30多項與生態環境有關的多邊公約或議定書。
  • 生態環境部:到2025年初步建立全國生態監測網絡
    中新網1月4日電 據生態環境部網站消息,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關於加強生態保護監管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了總體目標,到2025年,初步形成生態保護監管法規標準體系,初步建立全國生態監測網絡,提高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能力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引領作用
  • 生態環境部將全面啟動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
    法制網北京5月24日訊 記者郄建榮 國務院機構改革後,新的「三定」方案明確了生態環境部門生態保護監管者的責任,監管者的責任如何落實?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的要求是,牢牢把握政策法規標準制定、監測評估、監督執法、督察問責「四統一」工作要求,要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推進生態保護工作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全國自然生態環保工作會議近日在南昌市召開。
  • 青海:繪製自然保護地「一張圖」
    這些制度建設為加強三江源地區和祁連山生態保護修復、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保障。三江源地區植被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呈現出休養生息的良好景象,全域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改善。  玉樹藏族自治州結古鎮的生態管護員多傑說:「目前,自然保護地保護態勢良好,生態恢復明顯,我在管護區內經常能看到黃羊、巖羊、黑頸鶴,還有很多是以前沒見過的動物和鳥類。」
  •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莊國泰,任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
    莊國泰現任生態環境部副部長,一直在環保系統任職。據公開簡歷,莊國泰1962年4月生,福建泉州人,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理學碩士學位。他曾在北京大學環境科學中心攻讀大氣物理專業碩士研究生,1989年畢業後進入原國家環保局,先後在宣教司、辦公室、自然保護司工作,歷任主任科員、生態處副處長、生態處處長,2000年2月任原環保總局自然生態保護司副司長,後任環保對外合作中心副主任、主任。2008年9月,莊國泰任原環境保護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2015年11月任辦公廳主任。
  • 衛星遙感和無人機航拍等手段相結合 「天眼」助力摸清生態底數
    發現小黑背鷗……」又到一年遷飛季,浙江省安吉縣的溼地與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監測到,來此過冬的候鳥又多了不少新種類,幾個珍稀品種還是被首次記錄「來訪」。 安吉縣自2016年開展野生動物監測以來,200多臺紅外相機已獲取了10萬餘份影像數據,白頸長尾雉、黃麂、鬣羚、勺雞、白鷳等保護動物都成了鏡頭前的「常客」。「有得力的監測手段,就能更準確地摸清自然資源『家底』,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保障。」
  • 環保部就生態環境問題約談五個自然保護區負責人
    環保部就生態環境問題約談五個自然保護區負責人    2016年1月13日~14日,環境保護部委託華北、西北、華東、華南環境保護督查中心分別就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河南小秦嶺、寧夏賀蘭山、山東長島、廣東丹霞山等5個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問題,約談了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保護廳,三門峽市人民政府、河南省林業廳,石嘴山市人民政府
  • 「高分家族」添丁 「天眼」監測大氣汙染——揭秘中國高分五號衛星
    它填補了國產衛星無法有效探測區域大氣汙染氣體的空白,可滿足環境綜合監測等方面的迫切需求,是我國實現高光譜解析度對地觀測能力的重要標誌。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5月9日凌晨,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高分五號衛星,標誌著國產衛星高光譜解析度對地觀測能力再上新臺階。高分五號衛星實現了哪些先進項技術突破?對中國衛星遙感技術有什麼影響?
  • 生態環境部介紹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等情況並答問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布會,通報近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共同回答了記者關注的問題。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 劉友賓: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生態環境部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今天的發布會,我們邀請到海洋生態環境司霍傳林副司長,介紹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特別是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有關進展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 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保「十四五」規劃方向
    12月29日上午10點,生態環境部將召開12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徐必久總結回顧2020年重要生態環境工作進展,介紹「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整體考慮,並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 ...融會貫通 真信篤行——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農業...
    新華社北京7月25日電 題:學深悟透 融會貫通 真信篤行——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新華社記者王立彬、高敬、劉詩平、於文靜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把學習教育、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