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衛星遙感覆蓋範圍廣、獲取速度快、不受天氣等因素影響的優勢,基於高解析度遙感技術,可以有效監測尾礦庫排查尾礦庫分布、生產狀況及環境影響情況。」9月16日,生態環境部開展「走進部屬單位」系列活動之走進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航空部工程師朱海濤向記者介紹該中心無人機平臺、載荷,以及已開展的相關業務情況和取得的成效。
作為生態環境部最年輕的其中一個業務科研單位,衛星環境應用中心成立於2009年2月,但已初步建立了支撐服務國家生態、水、大氣、土壤/固廢、督察/監管、核安全等6大類遙感監測業務體系,遙感監測已成為國家生態環境管理的重要技術支撐手段。
2015年,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甘肅隴星銻業有限公司選礦廠發生尾礦庫溢流井破裂致尾砂洩漏事件,造成跨省界汙染,構成重大突發環境事件。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依據快速了解事故現場汙染及整治,沿河攔截壩建設情況,以及為事件調查、損害評估等提供直接支持等工作任務要求,「航空遙感無人機分三次對事故現場進行了航空遙感監測,準確獲取了事故現場汙染及整治,沿河攔截壩建設情況,」朱海濤說,無人機遙感檢測客觀反映了有關方面在事故處理和應對工程的措施和效果,為現場應急指揮和決策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並為後期的事件調查、損害評估等提供了必備的數據基礎。
「目前,衛星環境應用中心綜合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大數據以及網際網路++等新技術,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工作提供技術支持30餘次,」衛星環境應用中心黨委書記辛志偉表示,衛星中心逐步成為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和生態環境保護名副其實的「天眼」和「後盾」。
公開資料顯示,衛星環境應用中心可調度協調國內外30餘顆不同解析度的遙感衛星數據資源和各種類型無人機幾十架,每天接收的衛星遙感數據資源超過2TB。
(文章來源:大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