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30餘顆衛星成為環保「天眼」

2020-09-17 大眾網海報北京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姜雪穎 實習記者 餘華尊 報導

「利用衛星遙感覆蓋範圍廣、獲取速度快、不受天氣等因素影響的優勢,基於高解析度遙感技術,可以有效監測尾礦庫排查尾礦庫分布、生產狀況及環境影響情況。」9月16日,生態環境部開展「走進部屬單位」系列活動之走進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航空部工程師朱海濤向記者介紹該中心無人機平臺、載荷,以及已開展的相關業務情況和取得的成效。

作為生態環境部最年輕的其中一個業務科研單位,衛星環境應用中心成立於2009年2月,但已初步建立了支撐服務國家生態、水、大氣、土壤/固廢、督察/監管、核安全等6大類遙感監測業務體系,遙感監測已成為國家生態環境管理的重要技術支撐手段。

2015年,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甘肅隴星銻業有限公司選礦廠發生尾礦庫溢流井破裂致尾砂洩漏事件,造成跨省界汙染,構成重大突發環境事件。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依據快速了解事故現場汙染及整治,沿河攔截壩建設情況,以及為事件調查、損害評估等提供直接支持等工作任務要求,「航空遙感無人機分三次對事故現場進行了航空遙感監測,準確獲取了事故現場汙染及整治,沿河攔截壩建設情況,」朱海濤說,無人機遙感檢測客觀反映了有關方面在事故處理和應對工程的措施和效果,為現場應急指揮和決策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並為後期的事件調查、損害評估等提供了必備的數據基礎。

「目前,衛星環境應用中心綜合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大數據以及網際網路+等新技術,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工作提供技術支持30餘次,」衛星環境應用中心黨委書記辛志偉表示,衛星中心逐步成為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和生態環境保護名副其實的「天眼」和「後盾」。

公開資料顯示,衛星環境應用中心可調度協調國內外30餘顆不同解析度的遙感衛星數據資源和各種類型無人機幾十架,每天接收的衛星遙感數據資源超過2TB。

責編:赫 洋

審核:馮世娟

相關焦點

  • 探訪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30餘顆衛星成為環保「天眼」
    9月16日,生態環境部開展「走進部屬單位」系列活動之走進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航空部工程師朱海濤向記者介紹該中心無人機平臺、載荷,以及已開展的相關業務情況和取得的成效。作為生態環境部最年輕的其中一個業務科研單位,衛星環境應用中心成立於2009年2月,但已初步建立了支撐服務國家生態、水、大氣、土壤/固廢、督察/監管、核安全等6大類遙感監測業務體系,遙感監測已成為國家生態環境管理的重要技術支撐手段。
  • 30多顆衛星為中央環保督察提供「天眼」
    新華網北京9月17日電(記者 曹瀅)記者日前從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了解到,衛星遙感、無人機、大數據以及「網際網路+」等新技術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全面技術支撐,已成為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等工作名副其實的「天眼」和「後盾」。
  • 實探生態環境部衛星中心:「天眼」揪出自然保護地問題線索94萬條
    據介紹,2017~2019年,衛星中心為中央環保督察提供支持,在霍林河上遊煤礦開採破壞草原、北海冶煉廢渣非法填海、漳州礦山非法開採等重大生態環境問題上,均發揮了衛星遙感和無人機監測的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天眼」識別環境汙染的能力較強,但從近年媒體報導的環境問題看,依然存在一些環境汙染的漏網之魚。
  • 解密「高分五號」衛星:環境保護再添「天眼」
    我國最近發射的高分五號衛星是世界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  環境保護再添「天眼」(關注)  中國航天近期又有一次引人矚目的發射。5月9日2時28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分五號衛星。這是世界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也是我國光譜解析度最高的衛星。
  • 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遙感應用基地落戶重慶江津
    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與應用合作協議籤訂儀式(央廣網發 通訊員黃柏添 攝)央廣網重慶5月22日消息(記者趙聰聰 通訊員黃柏添)5月21日上午,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和重慶市江津區人民政府在北京籤訂《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與應用合作協議》,同時致力於幫助江津完善「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遙感應用基地也正式在江津區啟動建設
  • 衛星遙感監測:捕捉霧霾的「天眼」
    衛星遙感監測技術,正成為我國治理大氣汙染的新興手段。   「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期間,區域大氣環境遙感監測結果顯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PM2.5濃度同步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各地空氣品質都得到了明顯改善,減排措施十分給力。」近日,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遙感室主任李令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著電腦上的一張衛星監測圖片介紹說。
  • 「高分家族」添丁 「天眼」監測大氣汙染——揭秘中國高分五號衛星
    新華社記者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深入採訪,揭開「高分家族」這位新成員的神秘面紗。  高光譜成像 「天眼」監測大氣汙染  與此前發射的採用普通光學成像,只能看到物質的形狀、尺寸等信息的高分衛星不同,高分五號衛星是「高分家族」中唯一一顆採用高光譜解析度成像技術的衛星,它的「視力」與眾不同。
  • 高分五號衛星參數介紹 高光普解析度高達0.5納米
    而高分五號衛星與此前發射的高分一號、二號、四號衛星有所不同。光學成像只能看到物質的形狀、尺寸等,高分五號衛星具備的光譜成像技術,可使光譜與圖像結合為一體,探測物質的具體成分。  高分專項應用系統副總師、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主任王橋表示,目前我國在大氣汙染防治、水汙染防治、生態環境監管、中央環保督察、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事件應急處置等日常工作中,已經越來越離不開遙感監測的支撐。
  • 20年精耕生態環境領域,「中科宇圖」看好遙感衛星和數據智能融合...
    從成立初期,中科宇圖就已定位於環境智能化的業務方向,經過20年的積累與迭代,如今,已經能在生態環境領域為企業提供完善的「智慧環保」系統化解決方案,並結合無人機、無人船、機器人監測、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將服務延伸到精準治霾、系統治水和科學治土領域,為生態環境全行業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
  • 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保「十四五」規劃方向
    12月29日上午10點,生態環境部將召開12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徐必久總結回顧2020年重要生態環境工作進展,介紹「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整體考慮,並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 環境減災二號01組衛星發射成功
    9月27日11時23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將環境減災二號0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成功。環境減災二號01組衛星包括2顆16米光學衛星,具有高機動能力
  • 高分五號、六號衛星投入使用 這雙「天眼」看得更清
    高分五號、六號衛星投入使用這雙「天眼」看得更清,測得更準高分六號衛星廈門影像。國防科工局重大專項工程中心 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製作本報記者 付毅飛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21日宣布,我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的高分五號、六號衛星正式投入使用。高分五號是國內光譜解析度最高的衛星,也是國際上首次實現對大氣和陸地進行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高分六號是高分專項天基系統中兼顧普查與詳查能力、具有高度機動靈活性的高解析度光學衛星。
  • 不能擁有衛星,但你可以給衛星命名
    近日,值風雲衛星氣象事業50周年之際,由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中國氣象報社聯合主辦的「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E星」和「
  • 我國首顆自主建造高光譜業務衛星在軌交付運行
    近日,5米光學業務衛星在軌交付儀式在京舉行,該衛星正式交付自然資源部,標誌著我國自主建造並成功運行的首顆高光譜業務衛星進入業務化運行階段。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凌月明出席儀式並講話。5米光學業務衛星於2019年9月12日成功發射,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會同衛星、測控、地面、應用等各系統建設單位,聯合自然資源省級衛星應用技術中心,在自然資源、應急管理、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林業和草原等領域開展了行業應用測試,順利完成全部在軌測試內容,為我國高光譜衛星業務化應用建立了基本衛星產品及指標體系
  • 貴州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一起來了解「天空之眼」
    貴州省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承擔高分系列、NOAA系列、FY系列、EOS/MODIS等衛星遙感資料接收
  • 我國首顆自主高光譜業務衛星投入業務化運行
    11月16日,5米光學業務衛星在軌交付儀式在京舉行。該衛星正式交付自然資源部,標誌著我國自主建造並成功運行的首顆高光譜業務衛星進入業務化運行階段。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凌月明出席儀式並講話。5米光學業務衛星於2019年9月12日成功發射,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會同衛星、測控、地面、應用等各系統建設單位,聯合自然資源省級衛星應用技術中心,在自然資源、應急管理、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林業和草原等領域開展了行業應用測試,順利完成全部在軌測試內容,為我國高光譜衛星業務化應用建立了基本衛星產品及指標體系。
  • 高分五號、六號衛星投入使用 這雙「天眼」看得更清,測得更準
    國防科工局重大專項工程中心 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製作 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21日宣布,我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的高分五號、六號衛星正式投入使用。高分五號是國內光譜解析度最高的衛星,也是國際上首次實現對大氣和陸地進行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高分六號是高分專項天基系統中兼顧普查與詳查能力、具有高度機動靈活性的高解析度光學衛星。這兩顆「天眼」能幫我們看見啥?
  • 中國成功發射環境一號C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圖)
    中國軍網記者頻道太原11月19日電今天6時53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將「環境一號」C衛星發射升空並送入預定軌道。同時,成功搭載發射了一顆新技術驗證衛星和蜂鳥試驗載荷。「環境一號」C衛星是一顆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將與2008年9月成功發射的「環境一號」A、B衛星組成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形成對我國大部分地區災害與環境情況的動態監測預報能力。
  • 環境減災二號01組衛星成功發射
    2020年9月27日11時23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環境減災二號A、B衛星。▲鄭逃逃/攝該組衛星將接替在軌超期運行的環境減災一號A、B衛星,可用於支撐應急管理業務應用,並廣泛服務於環境保護
  • 李書福要發射衛星,但吉利不是要成為中國SpaceX
    吉利並未透露發射衛星的數量規模和具體時間表,僅表示吉利從2018年戰略投資航天科技公司時空道宇後,開始布局天地一體化出行生態,而台州吉利衛星項目是吉利布局衛星全產業鏈的一部分。有媒體將此舉與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相提並論,後者創立了特斯拉之外還擁有商業火箭企業SpaceX,該公司專注於可回收火箭的發射和商業衛星的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