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1 信息來源: 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編輯:麥洛 |10月10日,北京大學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在京發布數字生態指數2020,客觀全面地評估了我國各地數字生態現狀,為打造理想的數字生態提供了科學評估依據和實踐抓手工具;成立了數字生態協同創新平臺,為打造理想的數字生態建立了合作共享、互惠共贏機制,以共同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和數字中國建設。
當前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數字經濟將成為未來國際競爭的重要陣地。北京大學副校長、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張平文院士在發布會上表示,進入大數據時代,數據內涵發生深刻變化,數據應用場景拓展到經濟、政府、社會等各個領域,單純使用GDP已難以衡量數字經濟的發展水平。需要從數字生態的視角,研究政府、企業和個人等社會經濟主體,通過數位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技術進行連接、溝通、互動與交易,形成圍繞數據的流動循環、相互作用的社會經濟生態系統。打造理想的數字生態,是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
數字時代社會經濟生態系統
對數字生態進行科學評估,是打造理想數字生態的先決條件。數字生態指數2020提出了由數字基礎、數字能力和數字應用構成的數字生態理論框架,由總指數和15項分指數構成,涉及2019年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不包含港、澳、臺地區)以及部分重點城市,能夠監測國家、地方、產業等數位化發展與轉型進展,為相關政府部門提供決策支持,助力國家工程實驗室打造新型科技智庫與社會服務平臺。
數字生態理論框架
張平文強調,為了全面、充分和精準地刻畫數字生態,必須充分發揮大數據的特徵和優勢,以多方多源數據為基礎,從多維度多視角進行評估。因此,北京大學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聯合十四家機構,包括企業單位、網際網路平臺、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和第三方組織等,共同成立了數字生態協同創新平臺,以進一步匯聚數據、整合資源,實現共建共贏。
四型聯動的中國省級數字生態
指數結果顯示,我國呈現四型聯動、多維關聯、經濟依託的省級數字生態,具體表現為各個省份根據生態特徵可劃分為全面領先型、趕超壯大型、發展成長型和蓄勢突破型;數字基礎、數字能力和數字應用三個維度相互關聯,彼此正向促進,但數字能力是打造理想數字生態的關鍵;良好的數字生態與發達的經濟水平正相關。從分指數來看,各個省份的規律呈現高度差異化,反映出多維的分指數能夠從不同角度揭示地方數字生態特徵的優勢,不僅刻畫了數字生態的豐富性,更為解析和指導地方生態發展提供了多元的思維啟發。
京津冀和長三角城市群數字生態指數對比
研究團隊認為,理想的數字生態要能實現優質的省級地方小循環,帶動完善的跨省區域中循環,引導健康的國內大循環,融入共贏的國際外循環,最終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打造理想數字生態的路徑不唯一。」張平文指出,各地數字生態現況和稟賦結構的差異決定了發展數字生態要切合實際、因地制宜,遵循生態差異化的發展戰略。理想的數字生態既可能是基礎支撐的發展路徑(優先發展數字基礎),也可能是能力驅動(著重發建設數字能力)或者應用牽引(精心培育數字應用)的發展路徑。
張平文表示,數字生態指數研究是一項需要長期迭代的複雜工程,數字生態指數2020隻是該研究的初期成果,也只是一個開始,還存在一些局限與問題。未來,研究團隊將以數字生態協同創新平臺為載體,秉承合作共享、互惠共贏的原則,進一步改進理論體系、豐富數據來源、發展智能計算、落實案例實踐、探索國際規律,努力成為地方開展數字生態評估、企業數位化轉型、國家建設數字經濟的重要參考,為建設數字中國、成為數字強國探明新方向、開闢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