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今年來資本市場持續疲軟,指數基金卻逆勢擴容。據海通證券數據統計,指數股票型基金三季度末規模合計約為5357.91億元,較上一季度末增加約513.97億元。伴隨指數基金逐漸發展壯大,再加上A股進入長期價值投資區域,投資者也開始思索:在市場波動幅度加大的背景下,到底應該選擇怎樣的指數進行投資?如何從資產配置的角度解決指數品種選擇問題?
在熊軍看來,隨著資管新規的落地,市場風險將被顯性化,資產配置的重要性在行業中逐步顯現,而指數基金具有構建邏輯透明、風險收益清晰、交易費率便宜等優點,可以較好地反映各類資產收益風險特徵,可作為資產配置的基準,並為資產配置動態調整提供決策依據。熊軍指出,儘管指數基金的投資組合是被動構建的,但對投資者而言,什麼時候開始投,選擇何種指數基金以及哪種投資方式永遠都是主動的,天弘基金正致力於通過自身搭建的資產配置決策系統解決上述問題。
指數基金的資產配置作用重大
熊軍認為,指數基金之所以在資產配置中作用重大,在於其可以確定地用最低成本去獲取中等、甚至略超中等水平的收益,如果指數基金運作管理做得好,還可能取得一定的超額收益。
在熊軍看來,配置指數基金相當於用最小的成本執行了自身的資產配置決策。他舉例稱:「比如滬深300,代表的是所有投資滬深300的資金所獲得的收益的加權平均值。而所有主動型基金加權的結果也是這一平均水平,這就意味著無論怎麼做,只要是以滬深300為基準的主動型基金,就有可能半數資金取得比它好的收益,也有一半資金收益比它差。但因為主動型基金的整體費率比被動型基金高出不少,所以扣除費率後,指數基金的比較優勢就顯現出來了。因此從資產配置的角度,我們在資產選擇時高度重視指數基金。」
早在2013年,餘額寶剛面世不久,天弘基金就發現,很多在線用戶除了有現金管理需求外,還想藉助便捷簡單的進階工具來分享權益市場成長。為此,天弘基金經過反覆論證後,決定將戰略重點轉向指數基金,2015年陸續推出天弘指數基金系列,目前由11隻指數基金組成,基本上涵蓋了市場上作為基準使用的指數基金,如上證50、滬深300、中證500、中證800、創業板指;還有中證醫藥100、中證證券保險、中證銀行、中證食品飲料和中證電子、中證計算機等6個或歷史收益風險特徵較優,或代表未來社會發展方向的行業指數基金。
天弘指數基金系列自設立以來始終注重跟蹤誤差管理。資料顯示,今年以來截至三季末,天弘旗下指數基金平均年化跟蹤誤差在0.9%以內,所有基金實現了正的超額收益,指數跟蹤非常緊密。此外,天弘指數基金系列具有明顯的費率優勢。天弘指數基金的C類份額均不收取申購費,管理費僅為0.5%,而市場上指數基金平均管理費約為0.65%/年。
憑藉產品齊全、費率低廉、跟蹤誤差小等多重優勢,天弘指數基金系列得到了越來越多投資人青睞。據天弘基金有關負責人透露,天弘指數基金系列目前總份額已突破百億。
用資產配置決策系統指導指數基金投資
在熊軍看來,投資指數基金需要回答兩個問題:一是準備承擔多大風險,在哪些資產類別安排資金;二是具體投資哪些品種。前者是配置的問題,後者則是品種選擇的問題。
「怎麼配置指數基金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因為這是主動性的策略。市場上多數機構只提供了指數基金的策略性的服務,但沒能解答如何配置指數基金,拿什麼來支持指數基金投資。我們希望能夠通過系統、科學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據熊軍透露,天弘基金正通過自身建立的資產配置決策系統來解決指數基金投資決策的問題。他表示,依託公司在大數據、雲計算方面的優勢,其團隊搭建了資產配置決策系統,並在該系統的基礎上建立了每個指數基金的跟蹤指標,通過分析關鍵指標來判斷在當前宏觀形勢下可以投資哪類指數,並標註情況,同時還會對相關指數的整體估值、財務情況進行分析,並參考公司內部研究團隊出具的研究報告等,來判斷在當前宏觀經濟和市場形勢下,各類指數的投資價值。
具體看來,天弘基金首先會運用大數據建立每個指數基金的跟蹤指標,包括領先指標和同步指標;其次就是仔細分析各變量對指數的影響方向及程度等,如果出現了很有利的方向,會多配置,若出現了不利的方向,則少配置;第三,對當前的估值情況進行計算,用分位點來標示各指數的估值狀況,數值越大越高估,越小越低估;第四,分析指數成份股的基本面情況;最後,也是比較關鍵的一點就是,結合上述因素,根據宏觀經濟形勢、市場狀況及行業、公司具體情況等,再進行綜合判斷,決定具體的配置策略。
(文章來源:天弘基金)
(責任編輯:DF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