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美國農業部(USDA)發布了「食品金字塔」,將我們日常的進食分門別類,根據人體需求配比,以金字塔的形式呈現了出來,指導人們均衡飲食中的營養攝取。
為了繪製這一圖表,美國農業部前後花了近三年時間,耗資近百萬美元,並經過多次測試,最後才得到包括美國衛生部和福利部部長在內的各個方面的同意,付諸實施。這一套金字塔圖隨後被世界各國廣泛認可並借鑑。
無獨有偶,在資產管理領域裡,也有類似食品金字塔的理念——資產配置,它指導我們科學地對自己的財富進行管理,該投資什麼品種,該投多少比例。
但與食品金字塔不同的是,個人的資產配置,隨著個人風險偏好及多重因素影響,不像營養攝入那麼標準化,同時受眾人群也減少了許多,所以資產配置的理念出現雖遠早於食品金字塔,但人們對於它的理念了解卻還很少。
01
作為資產管理的從業者,經常會有這樣的體會,一個同樣的產品,對不同投資人可能是截然不同的體驗或結果。有一個現象可以印證,中國公募基金已經有超過20年的歷史了,許多公募的旗艦基金都取得了不錯的收益回報,對標指數也有長期的超額收益,但是公募基金持有人整體而言卻沒怎麼賺到錢。
這是什麼原因呢?如果把基金的規模作為加權指標去分析,就會發現,投資人往往在市場大漲的中後期買入基金,而在基金低點或者剛回本時選擇贖回,造就了「基金賺了淨值,基民卻沒賺錢」的現象。
一些原本不買基金不炒股的客戶,看到了股市的賺錢效應(向上波動)而湧入,但忍受不了回撤(向下波動)又離場。或者說,一些原本就無法承受波動,不應該配置在證券市場的錢進來,一地雞毛後再無奈撤出。
從時間的維度上,股票的長期收益率是可觀的,但是波動無法避免,在大跌面前,教導投資人從長遠的角度去看收益,確實很難。
如何能緩解甚至克服這種波動的煎熬,資產配置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當你拿出20%、30%的資產配置在股票市場時,市場的波動自然也會打個折扣、相應地縮小。
如此在面對市場震蕩時,比那些投入全部資產甚至加了槓桿的投資人自然會坦然許多,也容易持得住,拿得長,從而賺了淨值。
但有些人在股市受過傷後,會走向另一個極端,索性不投資在有波動的證券市場了,但這樣做也是一種偏食。資產配置的要義和食品金字塔一樣,講究的是「均衡」。
只吃蔬菜會缺少蛋白質,水果吃多了糖分攝入也增加,只吃肉雖然蛋白質夠了,但脂肪也一樣吃多了。每一類食物都有其優缺點,只靠一種類型的食物滿足所有需求是不現實的也不科學的,只有均衡地搭配,才能合理地保證營養價值。
同樣,如果資產配置中,只投資於股票,肯定無法承受其波動;只投資貨幣基金,就喪失了財富增值最大的源泉。沒有最佳的投資品種,分散化投資於不同資產類別,保持均衡,是健康的財富管理投資理念。
02
投資人在選擇理財產品時,需求其實說簡單也簡單,都希望產品能夠符合三點——「收益高、風險低、流動性好」,而這恰恰是投資中的「不可能三角」。
即「收益高、風險低」的品種,通常流動性差;「收益高,流動性好」的品種,通常風險也大,股票就是這樣的資產類別;要「風險低,流動性也好」的產品,通常收益就會低了,例如貨幣基金。
無法找出一個資產類別,同時能夠滿足以上3個要素,它是一個不可能的三角。但恰恰有人會在一個投資品種中去尋求這個三角,結果往往不如意。
前文所說的股票型基金,如果你能夠適當擁抱波動性(風險),將持有時間拉長,是有助於獲得良好的成果。巴菲特選60年年複合20%的業績背後,其投資組合的波動率也達到23.5%,高於市場的15.3%。
同時,用這個三角來判斷,許多的投資陷阱甚至騙局就會避免,世界上畢竟沒有一款包治百病的神藥。
另一種有效的方式,可以上升一個維度,即做好資產配置,從大類資產中達到不可能三角的三個頂點。流動性需求高的資金放入貨幣基金或其他現金管理類基金,追求風險小(波動低)的選擇銀行理財或國債等品種,希望高收益的部分購入權益類資產。
選擇權益類資產的這部分,無論是投入股票型基金還是直接投資股票,這部分資金屬性可以相對長時間地「不去使用」(因為追求流動性的資產已經在現金管理類品種了),給它設一個「封閉期」,降低流動性方面的要求。
這時面對短期的波動時,就會減少自己衝動的擇時行為。如果你把所有資產投入到權益類資產,去追求「不可能三角」,自然而然,很難有稱心的結果。
因而,正確地認識我們所投資品種的特性,是重要的前提,如此,我們才能做好資產配置,在大類資產中追尋不可能三角。
03
世界頂尖的機構投資人,同時也是「資產配置」的大師,耶魯大學首席投資官大衛·史文森在其《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說道:
長期來看,基金投資收益的變化中大約90%可以歸因於資產配置政策的變化。由於準確擇時和選擇合適證券的難度相當大,資產配置決策是投資組合管理的合理基礎,也是投資收益的最大決定因素。
普通人可能覺得,我們這麼一點錢就不需要資產配置了,與掌管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的投資人沒法比,他說的話沒有什麼參考價值。但正是因為合理的資產配置投資理念,才能使得你的財富保值增值,九層之臺,起於壘土,不用在乎起點有多小,小錢也要大思考。
對於史文森而言,他的錢其實也面臨著兩重壓力。
首先,保持資產購買力是一代代基金經理需要為此奮鬥的長期目標,成功的捐贈基金有能力持續向教育機構提供一定水平的財力支持,因而就必須追求較高的收益率,而這必然伴隨著相應的基本面風險和市場波動風險。
其次,為教育機構的日常經營提供穩定的流動資金是捐贈基金的中短期目標,這是由教育機構預算周期較短的特點決定的,而這意味著要降低組合的波動性,同時也降低預期收益水平。
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策略適合資產保值增值的目標,而低風險、低收益的投資策略能更好地為教育機構的日常經營預算提供穩定資金來源,兩者存在衝突。
這和我們個人的財富管理非常相似,我們希望資產能夠保值,將來能夠跟上通脹,進行大額支出(買房子/置換房子,子女教育,醫療),為自己的養老做好準備。同時,我們也需要面對日常的生活開銷,房租房貸等。
史文森先花了很多精力把基金未來的支出現金流做了詳細的預測,包括極端的可能,其次才是明確投資目標。
我們個人也要做出這樣的方案預測。畢竟財富管理不像營養攝入那麼標準化,我們需要根據個人的情況做調整,盲目的資產配置未必適合自己的現金流,反而可能成了累贅,沒有大一統的標準配置方案,更重要的是明確資金的情況,這個功夫不能省。
因而史文森以此為準,明確提出分散化投資的資產配置理念,同樣適用於我們個人。更重要的是,史文森在保證基金提供給學校日常經營資金,降低組合波動性的情況下,在32年的時間裡,保持年化13.5%的回報,在同行中遙遙領先,把基金從1985年的10億美元發展到如今的近300億美元。
這中間重要的因素,是在於其以股票為導向的投資策略,他認為這是取得業績的重要驅動力。可以說,偏重股票投資(超過50%)的同時,維持適度的分散化是他構建組合的基礎,也是他取得成功的法寶。
所以,相比與巴菲特,史文森對於我們普通人的啟示意義可能更大,他告訴我們,通過資產配置和分散化的投資,是可以使我們的資產增值的。
結尾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截止2016年,美國人的肥胖率高達36.2%,位居世界發達國家之首,因此造就的社會資源浪費更不計其數。很遺憾,作為第一個普及食品金字塔理念的國家,卻依然沒能阻止這個趨勢。
其實均衡膳食的道理經過這麼多年的大力推廣,早已深入人心,知道它,並不代表我們能夠有效地遵循。因為各色美食的誘惑實在太難抗拒了,不知不覺,我們就攝入過剩了。
同樣,我們經常會發現各種各樣的「賺錢」機會,今天看到原油暴跌想進去抄底,明天看到黃金漲了也想進去撈一把,最後反而虧了錢。
資產配置,不僅僅是嘴上說的那麼容易,而是需要理解各式投資品種的屬性(風險,收益,流動性),明確自己的現金流需求(短、中、長期的支出/收入),以兩者為基礎進行匹配投資,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同時還要克制住不理性的衝動行為。
雖然看似繁瑣,但就和膳食一樣,別人沒法幫你吃東西,想要管理好自己的財富,也只有自己才能做好。
參考資料:
《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大衛·史文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