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起源於中國的觀點是否正確?通過夏朝曆法傳統分析及北鬥星崇拜、龍圖騰崇拜、黃帝發明指南車等傳說,論證英文「S」與中國文化的關聯性,尤其是與山東濰坊杞國、紀國的關係,管窺英文起源,正視文化自信。
【關鍵詞】英語 華夏 北鬥 蛇 圖騰 黃帝 杞人憂天 紀國 文化自信
「如果上帝真教過人類以語言的話,應該是類似於中文那樣的東西。」——萊布尼茨
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
350年前,英國學者約翰·韋伯指出,中文是世界所有語言的原始語言。
2019年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促進會在北京成立,杜鋼建等教授學者提出了「英語、英國人起源於古華夏」的學術報告,引起網絡熱議。
我們不妨通過個案推理,以管窺斑豹,剝繭抽絲的方式探討一下這個話題。
01夏與象形字「S」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叫「夏」,英文單詞為summer,漢英發音接近。
英文單詞「South」代表南方,也與「夏」的發音接近,而且,根據夏朝人的天文觀,南方五行火,正是代表夏季。
眾所周知,中國農曆是陰陽合曆,又稱「夏曆」,從《尚書》、《史記》等歷史典籍來看,夏朝的曆法已經非常精確。
古人觀測天象,以北鬥星鬥柄的指向確定季節,戰國典籍《鶡冠子》記載,
「鬥柄南指,天下皆夏」。
南的英文單詞是「South」。
夏朝實際開創者為大禹,姓姒si,叫姒文命,summer與夏、south與姒的發音是不是很像?
而「S」這個字母顯然是個象形字——巳或己。
「巳」是12地支之一,位居第六個,對應生肖蛇,英文蛇snake的發音也接近漢語「蛇」,而且大禹的「禹」字中間為「蟲」,山東等北方地區稱蛇為「長蟲」,禹字上面是王冠,下面是王袍,也就是蛇王或者說是龍王。
類似伏羲人首蛇身的傳說,華夏族龍圖騰崇拜的源頭,中國古代用「龍」也借指帝王。
甲骨文「龍」字的一種寫法,由「天」+「S」組成。
「S」這個字母也可能是「北鬥星」的象形。
天上的星星參北鬥,在中國古人心目中,泰山、北鬥代表帝王或一個國家的核心領導層。
《論語·為政篇》引用孔子的話說: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
北辰,即北極星,借指帝王,而北極星附近的北鬥七星被稱為「帝車」。
《史記·天官書》說:「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方。」
北鬥被認為是天帝巡視天下的交通工具,常常也借指帝王。
而且把北鬥七星看作車子的民族很多,如古巴比倫人把北鬥2看作貨車;古埃及人看作是伊西斯女神之車;英國人看作是亞瑟王之車;阿拉伯人稱北鬥為車星。
把北鬥七星連接起來,是不是很像「S」的造型。
02軒轅黃帝與象形字「S」
傳說軒轅黃帝根據北鬥星發明了指南車,軒轅黃帝又稱「有熊氏」,而北鬥和北極星又分別屬於大熊座和小熊座,這難道也是巧合?
與「S」、「巳」、「己」有關的上古國家,主要集中在山東半島。
比如「杞人憂天」的那個「杞國」,在今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黃旗堡街道。其國君為姒姓,大禹的後裔。杞國保留了夏朝的一些禮儀,孔子曾為考察夏朝之禮而到訪杞國。
《列子·天瑞》記載了杞人憂天的故事,說明杞國人非常重視天象變化對國家和社會的影響。
還有「紀國」,在今山東濰坊壽光紀臺南。紀國在古書和金文中稱「己」國,很可能就是北鬥或者帝車的象形,而且壽光紀臺,或許就是軒轅黃帝的誕生地——壽丘!
傳說軒轅黃帝生於壽丘,史學家認為壽丘為今山東曲阜壽丘,但筆者認為壽丘為「壽光紀臺」的可能性更大,壽,即壽光;丘,即紀臺。
刻有「己」和「S」字的紀侯鼎
黃帝在壽光紀臺觀察北鬥星的運行規律發明了「指南車」,並通過指南車辨別方向,打敗了蚩尤。
史書說,「壽丘在魯東門之北」,這仍是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的記述。
從地理方位來看,壽光紀臺確實在當時魯國首都曲阜的東北方。
而《史記》中,「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從舜的出生地在濰坊諸城來看,他距離西北方的壽光不過數十公裡,所以去壽丘作什器是可信的。
這也佐證了黃帝出生地壽丘,很可能就是壽光紀臺。
眾所周知,黃帝的圖騰為龍,蛇屬,巳或己的造型,也是「S」。
03 英語單詞中與漢字近似音形義的案例
英國學者約翰·韋伯認為,中國人的語言有一種其他語言無法媲美的簡易性。
漢字具有直接表意能力,在幾千年當中變化很小,漢語保持了古老的純潔性,保存著原始語言的精華。而且中國的文字也不僅是中國人所獨有,日本人、朝鮮人、東南亞地區很多人認識漢字,所以漢字還具有普適性。
從漢字造字法來看,主要有:形聲、象形、會意、通假等。
人類文明的發展,是先有語言再有文字,即使不會寫字,也可以通過語言交流。
而很多英文單詞從形聲角度分析,與某些漢字詞組意義確實相似,比如「shop」這個單詞發音接近「商鋪」、「小鋪」,意思也是如此;
還有「sun」這個單詞,是「太陽」的意思。
《山海經·海外東經》記載,「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
「扶桑」上面是「太陽」,「sun」的發音與「上」、「桑」接近。
同樣的「moon」這個單詞是「月亮」的意思。
王充在《論衡·說日》中說,「日旦出扶桑,暮入細柳。」
「moon」與「暮」的發音接近,而且月亮的光芒反射自「太陽」,「moon」又與「芒」的發音接近。
這是英文中形聲造詞的舉例,其實這類案例很多,比如:
單 詞.......同音漢字........英語字典中註解
fee............費...............費
bad...........笨 蛋...........笨拙的
fuss...........乏 事............瑣碎小事
give...........給 吾............給
stone........石 頭...........石 頭
tear...........啼 呀............哭 啼
tomb..........土 墓............墳 墓
cheat.........欺 他............欺 騙
drag...........拽 個............用力拉
dodge........躲 起............躲 避
song...........頌...................
fat............肥 特............肥 肉
利瑪竇等人編寫的《葡漢辭典》手稿
漢字造字法除了形聲,還有很重要的一種方式是象形,比如:日、月、水、火等,英文中也有象形字,如床:bed,直接就能感受到歐式床的形象。
04樹立正確的文化自信
根據英籍華裔學者諸玄識教授的研究成果:18世紀50年代以前的古英語表達功能非常混亂,現代英語是1755年英國的一個叫「詹森」的漢學家發明的,他對照《康熙字典》一個字一個字按每個字的字義與含義及讀音編篡了《詹森英語詞典》,現代意義上的英語由此誕生。
如果這一研究成果可信,那麼不僅古英語源自華夏,現代英語也脫胎於《康熙字典》。
真的是這樣嗎?這會不會是另一種迷之自信?
其實,世界上任何國家的文化都受到時間和空間兩大因素的影響,文化是流動的,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單一、純粹的文化是不可能永久存在的,即使我們現在用的漢字也經過多種字體的變遷和演化,尤其是簡體字更是建國後的成果,在跨文化傳播中,不同文化要素在全球範圍內遷移、擴散與交互,彼此吸引、角逐與重塑,從而形成了萬紫千紅的文化圖景。
古往今來,中華文化素以兼容並包,和而不同著稱於世。
即使英文受漢語的影響深遠,但其文化是紮根於本土,必然受其人文、自然環境影響,形成相對獨立的人格特質,因此是不能簡單得出「英語起源於中國」這一結論的,同樣的還有日語的產生也是如此。
費孝通先生說,「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並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礎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裡,確立自己的位置。」
我們需要樹立正確的文化自信,沒必要讓全世界的國家文化前來認祖歸宗,只有尊重其他文明,欣賞所有人類文明之美,才能準確定位中華文明在全球文化發展潮流中的航道,讓文化繁榮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