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亞馬丁·萊伊·巴爾拉斯:一位懂得十國語言的語言天才;一位曾給周總理當過翻譯的留學生;一位中國民族音樂的發燒友;一位喜愛包餃子的外交官……
採訪開始前,翻譯告訴我,大使先生要求用中文接受我們的採訪。為什麼一個阿富汗人會要求說別國的語言?原來,巴爾拉斯先生曾經在中國留過學,怪不得對自己的中文這麼自信。在一個撒滿陽光的午後,我們走進了北京的阿富汗駐中國大使館,聆聽了這位非同尋常的大使的故事。
「周總理誇我的中文好」
1963年,風華正茂的巴爾拉斯作為阿富汗首批留學生來到中國,進入北京大學學習漢語。大使說,在北京大學,一年半學漢語,一年半學中國文學,1966年畢業。在北大求學期間,巴爾拉斯先生走遍了整個北京,對中國濃厚的興趣讓他在了解中國文化的同時,練就了一口流利的中文。
1966年阿富汗的國慶節,當時的駐華大使邀請周恩來總理到使館作客,但是缺一個中文翻譯,巴爾拉斯先生幸運地成為了臨時翻譯。他回憶道:當時我們的大使講波斯語,我就翻譯成漢語,周總理以為我是中國人,還問我是哪個地方的。我說我是阿富汗人,周總理說,你的中文非常好。
巴爾拉斯先生至今仍對那段經歷記憶猶新。他還興致勃勃地拿出和周總理等領導人合影的照片,向我們一一介紹。除了中文,巴爾拉斯先生還懂得波斯語、英語、土耳其語、哈薩克語等10國語言。有了這種天賦,他很快就能和別人建立聯繫。他說,我在所有的招待會上和每個大使都用他們習慣的語言說話,比如一些大使不會說英文,不會說漢語,我就跟他們說他們的語言。
最大的消遣是做飯
巴爾拉斯先生是此次亞洲多國大使系列專訪中,惟一一個全程用中文與我們交流的大使。巴爾拉斯先生非常忙,在我們採訪的那天,他只能利用中午休息的時間接待我們。他幾乎沒有娛樂的時間,最大的消遣就是做飯了。他說,我非常喜歡做飯,除了會做各種各樣的阿富汗菜,還會包餃子。
此外,巴爾拉斯先生還非常喜歡中國的京劇、中國的音樂。而他最愛聽的,竟然是廣東音樂《喜洋洋》。聽著這首極具中國民族特色的廣東音樂,我們的話題自然地轉到了11月將在佛山舉行的第七屆亞藝節。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隨著張騫出使西域,中國和阿富汗共同創造了絲綢之路上的燦爛文明。今年是中阿建交50周年,巴爾拉斯先生親自撰寫並出版了一本紀念專刊,述說中阿友誼。採訪中,巴爾拉斯先生不止一次流露出對中國的喜愛。他說,在中國,感覺就像在自己的國家一樣。(來源:佛山日報/作者:胡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