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晶:海外中文熱與「語言外交」

2020-12-06 環球網

海外的中文熱和中國文化熱——提起這個話題,不妨從筆者所見所聞談起:來美國,從求學到任教,已經走過十四年。這十四年,筆者可以說是親身見證了中文學習者在美國爆發式的增長。1999年剛來美國的時候,筆者就學於美國一所人數眾多的公立大學。從開班的數量看,當時該大學日語學習人數是中文學習人數的兩倍。2005年筆者畢業時,中文學習人數已經接近日語學習人數。2013年筆者與當年東亞語言學系的日本教授邂逅,得知學習中文的學生已經略超學習日語的學生。

再拿數據說話:作為中國推進海外中文教育和傳播中華文化的龍頭機構,孔子學院在美國七十多所大學開設了分支,這還不包括設在大學機構外的孔子課堂。美國在孔子學院的數量上,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親身經歷和宏觀數據都表明了不爭的事實:藉助中華文化的底蘊和中國崛起的推力,中文正迅速成為美國外語教學市場的一支生力軍。而美國的中文熱,不過是全球中文熱的一個縮影。

漢語「亦大亦小」的國際地位

中文到底是大語種還是小語種?如果從使用該語言的絕對人數上來講,中文不僅是大語種,而且還要在「大」前加一個「最」字:根據語言學家喬治·韋伯的統計,以漢語普通話為母語的人數為11億,遠超以3.3億位居第二的英語和以3億位居第三的西班牙語。漢語同時也是聯合國六種工作語種之一。但為什麼漢語又是一種小語種呢?因為漢語除了使用的絕對人數佔優勢外,衡量語言影響力的其他指標,如使用國家數、學習人數、使用國家經濟總量、使用的國際領域等均明顯落後。根據韋伯的統計,在綜合各種因素下,漢語的國際影響力以13分位居第六。

由此可見,相當數量的母語使用人口,僅僅是一種語言成為國際語言的充分而不必要條件。

跨語種的比較是一面鏡子。從這面鏡子裡,我們能對漢語的國際地位,有一個更精準的看法。既然漢語「亦大亦小」,那麼又如何理解近年來海外的中文熱呢?這股熱潮,恰恰說明了中文在擴大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即學習者人數上,取得了飛躍發展。一種語言的流行力,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影響力的反映。中文熱真正的積極意義,在於其指向性:隨著中國國力的勃發,古老的中文煥發了青春,成為了一種代表未來的語言。

語言的國際影響力需要「軟中帶硬」

凡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語言,都具有雙重特性:戰略性和文化性。二者缺一不可。漢語作為載體,在傳承源遠流長並從未中斷的中華文明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漢字對中國周邊文明,也起到了重要的催生作用。可以說,「文化性」是漢語一貫具有的特性。即使在中國國力衰弱的時期,「文化中國」和「文明中華」的力量,依然確保了漢語在海外維持起碼的、可持續的學習人口。換言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吸引力,是中文在海外得以幾世紀維持下來的香火。但從另一方面講,欲探究近年來的全球中文熱, 就要跳出「文明」和「文化」的固定思維。

中國的崛起和對世界經濟的引領,是中文獲得世界地位的大前提。中國經濟的騰飛,曾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後的奇蹟。轉眼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已十年有餘,儘管面臨諸多挑戰,但中國的經濟列車繼續在以令人矚目的速度前行。在全球經濟慘澹的大背景下,這尤其顯得亮麗。 海外的中文熱,其動力更多地來自於漢語的戰略性地位日益突出。

這個認識導出了一個問題:語言到底是軟實力還是硬實力的體現?綜觀媒體報導,往往把中文和中華文化熱歸於軟實力。但作為五千年璀璨文明的載體,中文磁石般的吸引力是一貫存在的。而海外的中文熱,是近些年才出現的潮流。這又是為什麼?語言不僅是文明的平臺,也是實力的載體。「軟中帶硬」才是漢語在爭奪世界話語權中取得長足進步的根本原因。說到底, 海外學習中文的熱潮,直接的動力是中國硬實力的增長。

探討語言與實力的關係,是為了更好地推動外交實踐。藉助國力增長的東風和悠久歷史的吸引,我們有理由相信漢語的對外推廣會更上一層樓。上世紀90年代末,韋伯在其被廣泛引用的論文《頂級語言:世界十大最具影響力的語言》中就指出,法國政府的全力推銷,對於法語在全球的流行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韋伯同時指出,以漢語和日語為代表的東方語言,內斂了很多。中國人和非母語人群的交流更多依仗於英語。母語人群尚如此消極低調,又怎能期待他們的語言可以叩響世界萬千受眾的心靈呢?

中國故事,世界講述

中國有關決策部門是否參考了韋伯的建議,不得而知。但過去的十年,漢語海外教育的飛速發展,和國家決策以及資源的投入密不可分。下一步怎麼走?筆者提出以下幾個觀點,期望為未來的研討拋磚引玉。

第一,語言作為工具和載體,依附實力並反映實力。這個認識,應該是我們對漢語未來保持樂觀的最大信心來源。正所謂腳踏實地做好自己的事。眾多經濟學家指出,中國經濟總量超越美國的日子,已經可以看到。如果這一天如期而至,那將是一個全世界都渴望聽的故事。而這個故事的第一版本,應該用中文書寫。

第二,對中文的海外推廣,基於現實,有可為亦有不可為。應該認識到,英法西俄等西方語言的推廣史,是一部血淋淋的殖民史。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不可能走這樣的道路,把自己的語言強加於人。所以,對西方語言的世界影響力,認識了其來源,也就不會有不現實的期望。語言流行的前提是硬實力,但其推廣的手段必須軟。漢語是成功者的語言,但不是徵服者的語言。軟硬結合,才是外交應該追求的「巧實力」。

第三,對海外的中文學習市場,應進一步細化分析,推出適合不同區域、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的中文學習讀本。隨著中文學習人口全球性的擴展,僅靠一兩套標準教材去「放之四海而皆準」,既不可能,也不會收到最大的效績。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在中國推行日語教育的時候,尤其重視日中合拍教學片、合作編寫教科書,以更好地針對中國國情和解答中國人學習日語常見的問題。這塊他山之石,我們應該採取拿來主義,大膽借鑑。

第四,對於語言和價值觀的傳播,不強調但也不迴避。語言作為載體,要求其傳播的信息完全中立是不可能的。立場和價值的傳播,在任何語言的教育中都存在。我們也不必諱言這一點。推廣中文教育,可以也應該與推動國際認同相輔相成,關鍵還是要以受眾可以接受的語言,以平和的心態,來推動海外對中國發展道路的理解。從技術上講,這也要求我們的教科書和文化讀本,不僅要談中國的成就,也要承認中國發展中的課題和挑戰。一個只說好話的人,不會是一個高超的推銷員。

最後,就是要認識到通過語言教育和文化傳播來塑造或改變形象,是一個長期的工程,需要投入,更需要耐心。爭取國內受眾對這種投入的理解,同樣重要。對於推進海外中文教育的重要性,國內同樣需要藉助宣傳的力量進行掃盲。同時,隨著國際化的發展,也可以增加國內的普通受眾與來訪的國際受眾的溝通機會,讓國際交流飛出「王謝堂前」,走入尋常百姓。讓中國的老百姓,也親身感受到國力增強帶來的那份話語權的驕傲與自信。(作者為美國丹佛大學政治系終身教授)

相關焦點

  • 美國丹佛大學孫晶:中國是世界「平穩的基石」
    美國丹佛大學孫晶:中國是世界「平穩的基石」作者:孫晶 美國丹佛大學政治系終身教授中共十九大召開在即。會議不僅對中國是大事,在世界範圍也引起廣泛關注。究其原因,內外兩點:其一,憲法規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黨地位。
  • 青春不畢業 | 張希:以語言為尺,走向廣闊的外交舞臺
    疫情初期,國內形式嚴峻,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一度緊缺,遠在海外的華人華僑想要向國內進行捐助,但缺乏語言的支持,學習德語的張希便擔負起了翻譯相關醫療文件和倡議書的工作。疫情吃緊的那段時間,張希一邊密切關注著疫情動向,一邊忙碌於志願工作,將中文的醫療物資標準對應到德國的標準,以此指導物資的採購。
  • 外媒:土耳其掀起學中文熱 漢語教材在當地成「搶手貨」
    外媒稱,隨著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掌握中文的重要性,許多國家掀起了學習中文的熱潮。隨著到土耳其旅遊的中國遊客數量不斷增長,當地人學習中文的熱情日益高漲。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援引土耳其《自由報》報導稱,土耳其想要學習中文的人數大幅增長,中文教材在土耳其的銷售量增長了三成。報導稱,2018年到土耳其旅遊的中國遊客數量達到40萬人次,2019年預計將達到50萬人次。土耳其卡帕多西亞地區由於頗受中國遊客歡迎,當地對中文教學書籍的需求非常高。據海外網早前報導,由於中資企業為柬埔寨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不少柬埔寨民眾開始熱衷於學習中文。
  • 自創中文英標,沒有漢字翻譯不了的語言
    只不過當時的外語,只有一些外交人員能夠接觸到,他們或者是當翻譯,或者是幫助清朝的官員和西方列強進行交流。不過他們學習英語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幫助朝廷爭取更多的利益。要知道當時和列強籤訂的條約有很多,在面對外國人的時候,雙方經常因為語言不同,會導致合約中存在異議。
  • 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聯合國都設立中文日,我們的語言有多大魅力?
    2010年,聯合國新聞部宣布啟動聯合國語言日倡導並促進六種官方語言(中文、阿拉伯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在聯合國的平等使用。其中,中文日定在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穀雨」,以紀念「中華文字始祖」倉頡造字的貢獻。中文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是中國與世界交流的橋梁。
  • 為什麼說中文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看完恍然大悟!
    據統計,世界上共計有6300餘種語言,但是最難學的是哪種呢?據美國外交學院的排行,中文被劃至最難的第 5 級——母語為英語者至少要學滿 2200 小時才能達到「精通」水平。一般來說學中文的外國人,最容易被吐槽的就是中文發音了,因為相比外國人比較常見的拉丁語系來說,中文的拼音發音是有四個音調,相比英語,學習英語書寫時面對的任務:26個字母(包括大小寫,再加上一些書寫方式和變體,還有引號,分號,破折號,括號等等)從左到右,水平書寫。
  • 《七大罪手遊》語言如何設置成中文 語言中文設置方法
    導 讀 七大罪是一款很多玩家喜歡的手遊,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遊戲中的語言不是中文,很多玩家都反映看不懂,那麼語言怎麼設置成中文呢
  • VIPKID完成2億美元融資 邁向海外少兒中文教育市場
    少兒中文平臺Lingo Bus發布  23日下午,VIPKID還發布了面向5-12歲海外兒童的中文教育平臺「Lingo Bus字面意思就是語言巴士,我們希望這個平臺能像大巴車一樣,載著越來越多的海外小朋友前去領略和探索中國文化。」
  • 「中文為我的夢想插上了翅膀」
    「學習中文為我的夢想插上了翅膀,」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的梅悅期待學習中文為其帶來更多機會。「漢語為橋,天下一家。」來自阿爾薩斯孔子學院的雷美安訴說著自己的真摯心願……儘管主題各異,但「用中文架起法中兩國人民溝通的橋梁」成為選手們的共同心聲。 在才藝表演環節,選手們帶來了詩朗誦、舞蹈、情景劇、歌曲、樂器演奏、武術等形式多樣、精彩紛呈的表演。
  • 「漢語橋」世界大中學生中文比賽印尼賽區決賽落幕
    新華社雅加達4月22日電  (鄭世波)為期兩天的第十八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第十二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印尼賽區決賽21日下午在雅加達落下帷幕,4名優秀選手將前往中國參加全球總決賽。
  • 全球中文學習平臺國際版App推出,支持6種語言,還能學詩詞
    據悉,該版本支持中、英、日、韓、俄、泰6種語言,是面向海外學習者的中文學習工具,幫助全球中文教學機構實現「停課不停學」。全球中文學習平臺App。(圖片來源:App界面截圖)全球中文學習平臺App。(圖片來源:App界面截圖)綜合中新網、北京《新京報》報導,打開該App後須首先選擇語言,中、英、日、韓、俄、泰6種語言選擇其一進入後,可看到對應版本的中文學習資源。進入後首頁有互譯功能,並有場景對話欄目等。該平臺還開放了大量書法、成語、古詩詞、經典誦讀等中文學習資源。
  • 全球中文學習平臺落戶青島 推動中國語言文化走向世界
    央廣網青島12月4日消息(記者王偉)12月3日,在教育部、國家語委的指導下,全球中文學習平臺落戶暨科大訊飛未來港啟幕儀式在青島市西海岸新區舉行。「全球中文學習平臺是教育部國家語委應對新時代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革命的重要的舉措,是落實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的重要任務,切實服務了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構建。」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田學軍說。
  • 【理上網來·喜迎十九大】美國丹佛大學孫晶:中國是世界「平穩的...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作者:孫晶 美國丹佛大學政治系終身教授  中共十九大召開在即。會議不僅對中國是大事,在世界範圍也引起廣泛關注。究其原因,內外兩點:其一,憲法規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黨地位。人數達八千多萬的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最大的政黨組織,其執政的中國不僅人口最多,並擁有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 中文外教成在線語言教育競爭新賽道 科大訊飛已入局
    事實上,隨著中華傳統文化不斷走出去,中文教育也在得到技術的賦能。日前,全球中文學習平臺宣布落戶青島。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介紹,該平臺旨在利用智能語音和人工智慧技術服務國內外中文學習者,提供免費學習資源,突出公益性質,2019年10月上線至今已覆蓋全球169個國家。
  • 划算|27節中文課+中文常用100詞字帖免費送!4-15歲海外華人孩子...
    這是因為強勢的語言環境,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擠壓孩子的中文基礎。在海外,很多孩子在一歲前就會開始全日制的日託生活。  雙職工家庭,親子共處的時間非常有限,也就頂多早上起床後和上學前,以及下班後睡覺前之間,以及周末,才有機會和父母說說中文,久而久之中文會無可救藥地退化了。  這也是海外孩子面臨的共同問題,那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 漢語不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最難的語言竟然是鄰國的它?
    網絡上一度流傳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世界上最難學的十大語言排行,漢語被認為是全世界最難學的語言,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在實際教學中,據美國外交學院的統計,以母語為英語者,至少需要學滿2200個小時,漢語才能達到精通水平。
  • CATIA界面語言的選擇-英文 OR 中文?
    CATIA安裝完成後的默認語言環境為中文界面,很符合國人習慣的界面,但是中文界面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中文漢化的內容不夠精確,不能完全表達出英文的含義,另外的一個問題就是,國內有很多合資或獨資的外企,是明確規定必須使用英文界面的,如果你一旦適應了中文界面再切換到英文界面有很多功能找不到,有點發蒙的感覺
  • 中文究竟有多難學?老外集體吐槽漢語水平考試試題
    她在Quora裡寫道:「對我來說學漢語最難的是理解中國的文化,學好語言需要你去了解文化、社會和人。比如只有身在中國才會有體會,行動支付有多普及。」「相信我,中文和世界上任何一門語言都不同」「羨慕你可以在中國當地學語言,我聽說過支付寶,但不知道黃牛是什麼。」「要學好中文,你還得學會拿筷子、練好毛筆書法」。事實上,這已經不是外國人在學習中文時第一次「與時俱進」地讀寫「支付寶」了。此前, 「新四大發明」之一的支付寶還作為唯一的企業品牌入選了中國外文局發布的《中國話語海外認知度調研報告》「,成為了外國人最熟悉的100個中國詞之一。
  • 中文NLP福利!大規模中文自然語言處理語料
    新智元推薦來源:AINLP作者:徐亮【新智元導讀】本文介紹一個中文自然語言處理語料庫項目:nlp_chinese_corpus ,初步貢獻了幾個已經預處理好的中文語料,包括維基、新聞和百科語料,可直接下載使用。
  • 給周總理當過中文翻譯的語言天才
    卡亞馬丁·萊伊·巴爾拉斯:一位懂得十國語言的語言天才;一位曾給周總理當過翻譯的留學生;一位中國民族音樂的發燒友;一位喜愛包餃子的外交官……  採訪開始前,翻譯告訴我,大使先生要求用中文接受我們的採訪。為什麼一個阿富汗人會要求說別國的語言?原來,巴爾拉斯先生曾經在中國留過學,怪不得對自己的中文這麼自信。